古龙武侠论坛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凌妙颜

[转帖] 金庸与古龙,我作如是观 (文:刘国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7 22: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龙是当世文苑的彼得潘,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坏脾气的孩子,孤僻且执拗,坚定地不负责任。他本因酒色自戕,临终时却满怀委屈与怨怼:“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为什麼偏偏选中我去死啊?”
————————————————————————

似乎古龙死的时候他就是身边看着,所以才能把古龙的神态心理描绘得活灵活现。

其实,不过是从网络上的道听途说。当然中国的装逼文人们都有这个本事,可以千里遥感,可以通晓过去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2: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幼年的金庸则宛似“天山童姥”:童稚的躯体包藏一颗世故沧桑的心。髫龄即洞悉其父做生意的不精明,十五岁编写出版《献给初中投考者》,行销数省,版税供应金庸读完高中而有余。此事展露的绝非文学天分,而是商业天才。他撰写的《明报》社评预测中外世事惊人的准确,令人想起三国时庞统的自我期许:“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显示着金庸政治敏感度与权术权谋——此人绝非徜徉于琴棋书画间的纯文人,而要复杂的多。
——————————-

刘国重只知道金庸的爹做生意不精明,不知道金庸的爹是怎么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3: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出生于浙江海宁查氏世家,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他的这一“反动地主”出身(其父即因此被共党杀害),他抗日时期辗转求学于祖国各地的经历,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淹通,甚至他所久寓的香江“国际大都会”的地位,这一切都使金庸成为真正的大陆型知识分子。
  台湾本身即是蕞尔一岛,再加上一个更加小气的岛国在此半世纪的殖民统治,越发显得器小易盈。古龙自幼生长歌哭与斯岛(他因未服兵役出国受限,终生不曾走出台岛半步)其岛民心态也就大有可观了。
——————————————————————————————
关于香港与台湾的文化地位,现在似乎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情,当北大教授鼓吹朝鲜模式时候,当北大教授声称百分之九十九的精神病的时候,当来自香港的影协副主席宣扬中国人需要管的时候,很难让人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是存在于何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3: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国重是金庸评论专家,此帖评论古龙看似中肯,其实充满贬低之辞,“瘪三”这个词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出现这篇文章中。
他说“没有人认为《书剑恩仇录》是金庸最佳作品,却又几乎无人不喜欢金庸此部发轫之作”太自以为是,我看完了除《书剑》外金庸的所有作品,唯此书每每想读却每每放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3: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龙曾一本正经的宣称:当今小说最蓬勃兴旺的地方不在欧美而在日本,因日本作家更善于模仿。初闻此言,我虽无眼疾,也拟找副眼镜一戴——准备跌破!
  金庸则借风清扬之口说:熟读了人家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机杼,能成大诗人吗?
————————————————————————————————
不是一本正经,日本的小说确确实实的获得了诺奖,中国大陆并没有。别以为姓高的是中国人,人家是旅法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3: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jyjh.net.cn/bbs/thread-41428-1-2.html

也谈金庸和古龙——兼致金庸江湖的朋友

本不想开这个贴子,因为一切关于金庸、古龙谁强谁弱地争论,都没有多大意义。一来因为我辈眼光有限,二来因为金庸还健在,尚未到可以盖棺定论之时。可有趣的是,一些江湖的网友总是在叫嚣着金庸比古龙强。这其实也没什么,个人喜好而已。可个别人,已经超出了个人喜好的范畴,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比如某网友说,“古龙小说就是一垃圾,荼毒人的脑子。”、“古龙给金庸提鞋都不配。”事实上,金庸江湖如此的唯金庸独尊并非他一人,随后又有人跟进,说道:“可不可以不要(将古龙跟金庸)比了,比不过的。”请大家注意,这“比不过”三个字的背后,实则也是唯金庸独尊的思想在作祟。潜台词就是:连古龙都不行,何况别的武侠作家了。因为当代武坛公认的三大家就是梁羽生、金庸、古龙。梁羽生最主要的还是新派武侠开创之功,而后两者却是被经常比较和论证的。如果古龙给金庸提鞋都不配这个命题成立,那港台数百位武侠小说作者岂非都成了散兵游勇,甚至连是否应该存在都成了问题。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以金庸小说的江湖格局为例,就算少林能够领袖武林,但总要允许峨眉、青城、武当等派存在的。如果此时有少林派的忠实信徒站出来说,“你们峨眉等天下门派,给少林提鞋都不配”,那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首先,大家会小瞧说出这种话的人,因为有修养有内涵的人,绝不会这样蛮横而又武断地讲话。其次,会玷污少林派的声誉。因为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门派之所以被江湖人尊敬,不是单靠说几句装B的话就行。和当代社会一样,装B只能挨板砖——无论是在现实中的装B,还是在网络上的装B。试问有几个人真会因为某个人说出句“你们给少林提鞋都不配”这话,从而开始膜拜起少林来?

我向来都不认为古龙写武侠小说的整体水平超过金庸。但是,我很坚定地认为,古龙是金庸以后最成功的武侠小说作家。两者是传承关系。尽管风格大不相同,但金庸对古龙的巨大影响不言自明。古龙对金庸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崇,这早已成为一段武林佳话。换言之,只要真正读懂古龙文字的人,都不会不去尊重金庸。我们虽不是因为古龙才尊重金庸,但我们确实是因为古龙而更尊重金庸。尽管现在的金庸名倾天下,已经可以不在乎他人的誉骂。正如早已经长眠在地下二十余年的古龙,并不会在意是否有人恶意抵毁他一样。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读武侠小说,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让自己更嚣张,或者说更具江湖气?当然不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借武侠以浇胸中块垒。可为什么金庸江湖中的有些人,却越浇心胸越狭窄呢?比如刘国重先生,比如谁谁,再比如谁谁谁。在极力贬低古龙的同时,反而将金庸吹捧到了肉麻的地步。一开口就是“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由此我联想到了丁春秋,联想到了笑傲江湖里的圣教主们。或许,以刘国重先生为首的,才是最痛恨金庸的一票人,他们现在不过是扮演了地下工作者的角色。毫无疑问,以金庸今时今日的地位,是无法棒杀,却可以捧杀的。如果金庸这座神像最后轰然倒塌,也决不是因为王朔们地抨击,而是来自这些地下工作者曲线杀金的吹捧之词。

又看到有同学说“新派武侠三大家,是个伪命题。”是有些评论者通过这个称谓“攀附金庸,来彰显另外二家。”我深感诧异。或许这位同学没注意到,许多“金学”研究者都支持“三大家”之说。让这些执拗于伪命题的人去研究金学,结果恐不容乐观吧。因此不难断言,如果说“新派三大家”是个伪命题,那么所谓的金学,很可能就是“伪学科”,更可能是“伪学科中的伪学科”。这当然不是我本人的意思。我只是按照这位同学的思路展开论述,他说了前半段,我补足后半段而已。其实我也明白,这位同学的本意不过就是想打古龙先生一巴掌(顺带还踢了也已作古的梁公一脚),只是他忘了从某种程度上说,金庸和古龙是难兄难弟。否定了金庸,可能就要连带上古龙。否定了古龙,可能又会连带上金庸。要知道,金古是齐名的。而古龙亦非是靠着依附金庸才出的名气,他能在台湾三百余位武侠作者中特秀独出,当仁不让的成为“新派掌门”,可不是靠吹牛皮得来的。

说到“吹牛皮”,我又想到了金学研究。当年推出的第一期《金庸茶馆》,因为里面没有一篇批评文章,放眼望去大抵全为褒扬吹捧之词,从而被外界质疑“这将会是中国最自恋的杂志”。这种情况与当今江湖里的金庸研究何其相似。平心而论,江湖中也不是没有批评金庸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很快被更为响烈的褒扬声所盖过。加之有那么一票为数不少的人“唯金庸独尊”,他们的强项并非搞研究做学问,而是造势。这有点象比赛中的啦啦队员,当所有的啦啦队员都偏向一方喝采时,那么被冷落的一方总显得孤单落寞。失了人和的比赛,胜负又是那么的显而易见。或许有人会说,不过是个论坛罢了,大家都是为了玩,不必如此认真。其实不然,金庸江湖之所以在网络极具知名度,就在于他研究金庸小说的专业程度近乎无与伦比。我来这里,始终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这里确有许多高手,评论的高手,研究版本的高手。这些高手甚至已经达到让我敬畏的程度。但我还是要说,这里有另外一些人,他们的言行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尽管他们是真正热爱金庸及其小说,可他们的行为已经与初衷背道而驰。热爱一位作家,但没必要打倒其他作家。记得有篇关于金庸和古龙小说的评论文字,说得很是精彩。就是五岳归来可以不看山,但黄山归来却一定要看岳。这里说的黄山,就是金庸。而岳,就是古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3: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江湖至少要比六分半好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3: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江湖气量之狭隘不见得强于六分半,当年联合征文一事当真令人鄙视。

雪衣只身挑江湖,真是勇气可佳!那个寒雪牵魂箫嘴脸着实丑恶,这么多年过去丝毫没有长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3: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认为《书剑恩仇录》是金庸最佳作品,却又几乎无人不喜欢金庸此部发轫之作。
  不认为最佳,又特别喜欢,产生这两种感觉的原因其实是一回事:作为金庸处女作,它还“嫩”点,却也正因为“嫩”,所以新鲜,充溢着一股朝气。
  金庸后期作品,随着阅历的日增,学识的长进,技巧的圆熟,文笔的凝练,显得老到世故了许多,这自然是值得欢喜赞叹之事。然而创作《书剑》时那种蓬勃朝气则渐次稀薄。
  譬如老杜与纳兰:在杜甫笔下,即使描摹小儿女情态,语调之间也似乎饱含沧桑之感,它的心不再年轻!而在纳兰词中,即是咏叹兴亡,亦挟有一股新锐之气,一股朝气。
  是两种心态使然!
  《书剑》有如纳兰词,后期作品则宛似老杜诗。杜诗的文学成就明显高于纳兰词,而纳兰词中所洋溢着的那种青春气息,于杜诗中则属第一稀有。
  年轻人谁不爱纳兰词?又有谁不喜金庸朝气淋漓之《书剑江山》?
  此一譬喻适用于《书剑》与金庸后期作品之别,亦适用于整体的古龙小说与金庸作品之比较。
  概括言之:《书剑》如纳兰词,而后作似老杜诗。
  古龙肖纳兰,而金庸追杜甫!
  多余的话:古龙与纳兰之相似只在朝气淋漓一点,纳兰容若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是古龙所不曾梦见的。
——————————————————————

将金古与杜纳相比,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命题。

假如当金比为杜,那么古何不可以比做李白。当然,刘国重们会说古龙怎么可以和李白相提并论。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如此,那么金庸为什么可以和杜甫相提并论呢?当然,刘国重们还是会说,金庸理所当然的可以比得上杜。那么问题还是有的,金之可以比杜,难道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只是凭读者的感觉的话,那么金庸可以凭感觉比得上杜,古龙为什么就不可以凭感觉比得上李。

说来说去,这样比较的前提,是缺乏正当性的。当然,这和刘国重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他们一向把虚假的大前提当作真理,从而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结论。不过,我们也是从这样的洗脑教育走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08: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龙曾一本正经的宣称:当今小说最蓬勃兴旺的地方不在欧美而在日本,因日本作家更善于模仿。初闻此言,我虽无眼疾,也拟找副眼镜一戴——准备跌破!
  金庸则借风清扬之口说:熟读了人家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 ...
风行天下 发表于 2010-12-7 23:09

模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的机制、环境,所以撮尔小国,也有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3-29 17:51 , Processed in 0.0899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