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82 发表于 2004-12-19 11:07:26

[转帖]南大文学院长董健谈浙大文学院长金庸

南大文学院长董健谈浙大文学院长金庸 ( 2003-11-11 10:34 )原文见于北大中文论坛
http://chinese.pku.edu.cn/bbs/thread.php?tid=30198

善作秀者必虚伪
──说金庸“华山论剑”  
  董健
  
  金秋季节,金庸大侠在众多金迷的前呼后拥之下,以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气势,“登”华山而“论”剑,好不风光!单是这“金秋”、“金庸”、“金为”,三“金”为“鑫”,就颇有象征意味。鑫者,一多也。不知金大侠是否借此捞了一大把钱,可以肯定的是,簇拥着他的金迷们各人都捞了一大马钱,连被邀而至却又被临时拒之门外的王彬彬教授,也分到了一笔不须出场的“出场费”。当然,主其事者必为此有一大笔付出。这流水般花出的钱,不知是政府拨款还是民间赞助?不管钱从何来,我不知道金庸先生登高望远之时,是否看到了滚滚渭水的远影?那里刚遭了洪灾,灾民们当然是无心接受论客们“论剑”之高论的。他们如果知道花了这么多钱,不知心里是什么滋味?反正我的心是隐隐作痛的。我有没有权利怀疑:这一大笔款项中有没有本该是用去救灾的钱?我在“论剑”的“论”字上加了引号,因为从他们论的内容来看,实在是贫乏、浅薄、无聊之极,太辱没了学者常用的“论”字。
  但我的最大收获是又一次领会了“作秀者必虚伪”的道理。过去,、不少人说金庸善作秀,我将信将疑,有人说他虚伪,我则不信。我和他老人家有一面之缘,他给我的印象是谦和、热情、诚恳。那是两年前,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在一个场合遇到了金大侠。金说,很多政府、企业单位都邀请他去演讲,他不想去,倒是很想到南京大学去看看。这样,他就来了。校长办公室通知我说:“金庸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你作为我校的文学院院长,今晚应请他吃饭,然后陪他与学生见面。”这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我尽管喜欢读大侠的小说,而且认为他的武侠小说是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最好的,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消遣品,但他与真正的文学、与大学的教育似乎没有多大的正面联系。那时我刚刚接受了记者采访,我的观点已经发表。我特别指出,我们南京大学,从20年代的东南大学、20-40年代的中央大学,直到49年以来的南京大学,一直保持着严谨的学风与学问之道,我们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聘请金庸这样的武侠小说家任我们的教授,更不可能聘之为文学院院长。有我这番言论在先,我怎么与金大侠见面呢?我觉得有些尴尬,请辞再三。但校方出于“外交对等”的原则,坚持要我出面。这样,我们就一起吃了一顿晚饭,饭后我陪他到大礼堂向学生演讲。
  见面时,金庸的谦和之态立即打消了我的尴尬。他说:“南京大学是学术重镇,仰慕已久;诸位先生是大学问家,敬佩……”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甚至对前几天在报纸上说他的那些话,有些愧疚。言谈间,我也感到,他似乎早已知道了我那些言论,所以他一再“淡化”他作为武侠小说家的色彩,而强调他是“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递上名片,说:“请不要叫我金庸,我是查良镛,我是研究国际关系史的教授。”晚上的演讲,同学们希望他讲讲武侠小说,他坚辞再三,而他要写的题目却是:《南京的历史与政治》。结果,他的演讲还不到一半,听众就起哄、鼓倒掌了。一名历史系同学告诉我:“这报告的学术水平连我们系的副教授也达不到。”台下一片叫声:“我们请你讲小说!”金庸急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担心出乱子,叫主持人请同学以向大侠提问的方式,稳定大会秩序。于是金大侠在提问中度过了难关。没有一个人提问什么“南京的历史与政治”,人们提出的仍然是关于武侠小说的,还有是关于他的爱情生活的,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金大侠才恢复了侃侃而谈、游刃有余的“作秀”。看客们看作秀,也大多得到了满足感。有的向他表示敬意,有的围着他叫他签字。
  怎么说“善作秀者必虚伪”呢?我多年研究戏剧,戏剧讲的是“假定性”,以“假”见“真”。舞台上演的都是假的,人们也知道是假的,但“假”之中表现了“真”──好戏都有极深刻、极真实的精神内涵、生活体验、历史教训。但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同了,那逻辑恰恰是倒了过来。你如果善于作戏、表演也就是作秀的话,人们就只能看出你的虚假来。生活联系实际,他的虚伪就现出原形了。就说这次“华山论剑”吧,主其事者本想容纳各种不同意见,以提高学术的涵量,所以特地邀请了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彬彬参与其事。但王教授赶到后,被告知不让他参加,但一切待遇不变。据说是有人打了招呼:“不希望有不同意见出现”。谁打的招呼呢?活动组织者本来就有不同意见,才邀请了王。难道是省委领导为了“尊重”金大侠而下禁令?我想他们学了十六大精神,也不会如此吧。难道是金庸人一人“不希望有不同意见”?这我并不吃惊吃。因为上一次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中,王彬彬对金庸那些“大不敬”而实际上颇为深刻的评论,尽管使那些金迷们恼羞成怒,但却得到了不少有新思想、新观念,也就是有理性而启蒙意识、批判意识的人的赞同。尤其是王教授的《文坛三户》一书,对金庸和金迷现象更有学术层面上的分析。这些金大侠当然心知肚明,坚决不让王彬彬到场来干扰他作秀的快感,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我仍希望这不是出自金大侠的“指示”,因为这连起码的“侠气”也一扫而光了。
  最令我吃惊的在,在这次活动结束之时,金大侠居然若无其事地说:“这次活动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听不同意见。”我的天!鲁迅说,当他把事情尽量想象得更坏一些时,往往事情坏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想。中国的有些文化现象和“文化人”,不剥掉三层皮,不放到理性的硷水里煮三遍,你是看不清真实面孔的。“华山论剑”是扯淡,是金钱与精力的浪费,但我感谢它给我上了一课。
  祝金大侠长寿!祝王彬彬永远健康!我希望组织一次金王对话,许多人一定是热心观众。

韦小宝 发表于 2004-12-24 15:54:14

“名人”作秀在当今社会来讲的确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作秀”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方式,在一定的领域里可以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
某些名人借以作秀这种方式来抬高自己的人气,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某些商家借以名人作秀这种方式来为自己产品的推广扩大宣传力度。
对于那些已成为“昨日黄花”的事物,如今又拿出来炒作一番,目的也只是为了不被群众所淡忘,借以作秀重回人们的视线中……
由此可见,“作秀”的本质是极为商业化的;其形式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其目的也很明确-----为了名与利。

对于金庸而言被很多人称之为是一场“文化秀”,其实也不妨说是更象一场“表演秀”。
众所周知金庸是武侠小说家,但因其涉足的领域之多,不知何时又被人称作为“历史学家”“社会评论家”“成功商人”“社会活动家,政界人士”,能被冠以这么多头衔的武侠小说作家除了金庸之外还真不多见。
说金庸的作秀更象是一场“表演秀”是因为可能金庸不满足于只是武侠小说作家的“单项头衔”;也可能是因为金庸并不想只是徒有其表吧,于是借以作秀使自己能够在武侠小说领域之外的学识得到更充份的展现。
不过,当看到董健在文章中提到金庸给学生们讲国际关系史的那个景象时,感觉到金庸的讲学有种“赶鸭子上架”的味道,也许是因为金大侠过于自信;也许是太低估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水平,以为可以蒙混过关的,没成想却演砸了。
这不由的让我想到,有些人说郭靖是个平凡人但却想当圣人,我看用这话来形容金庸本人倒很恰当。
无疑,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而且在其文学程度上也被读者及文学界的专业人士所认可。只是金庸太想破突自己了,他很希望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万事通”,他的众多头衔及作秀的方式已经充份的表明了这一点,只是结果却差强人意,有些勉强。
虽然从作秀的结果上看,金庸未能够验证自己是真正学者的身份,但作秀的另外一个目的却达到了-------一笔丰厚的收入。
相信金庸“表演秀”的出场费绝不亚于当今的大腕明星们。
当然“虚伪作秀”的人也并不止金大侠一个人。



风行天下 发表于 2004-12-24 16:37:33

<P>1、这篇文章至少证明了这样一种观点:武侠小说,包括金庸的在内,现在仍未被学院派所认可</P><P>董健如此说:“我尽管喜欢读大侠的小说,而且认为他的武侠小说是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最好的,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消遣品,但他与真正的文学、与大学的教育似乎没有多大的正面联系。”</P><P>2、金庸说:“请不要叫我金庸,我是查良镛,我是研究国际关系史的教授。”</P><P>这也可以说明金庸对于武侠小说的一个态度</P><P>3、小宝用了“昨日黄花”这个词,其实应当是“明日黄花”,有一篇文章,可以说得更清楚些</P><P>“昨日黄花”是什么?   不少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在谈到某某歌星、影星年纪大了或实力下降后少有人注目时,使用“昨日黄花”一词来形容。从字面上看,“昨日”似乎符合“过去了”、“过时了”的含义,但如果作一番深入考究,便可发现“昨日黄花”之说实在大谬。
  
  宋苏轼有一首《九日次韵王巩》诗:“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另外,他还写过一首名为《南乡子·重九涵辉呈徐君猷》的词,其中有一句“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黄花,指菊花,古代文人墨客有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的雅兴,认为重阳节那天是天下所有的菊花开得最艳的一天。诗词中“明日”是相对于重阳节来说的,即九月初十。
  
   因此,“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意思是: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就没有什么可欣赏的了,连恋花的蝴蝶也发愁了,后来,“明日黄花”便用作比喻过了时的事物。
  
   严格地说,“昨日黄花”是一个想当然生造出来的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是找不到的。
</P>

韦小宝 发表于 2004-12-24 18:03:09

以下是引用<I>风行天下</I>在2004-12-24 16:37:33的发言:



对于金庸在武侠小说方面的成就我在上个贴子中也是认同的。
---------------------------------------------------------



风行兄真是这样认为吗?
在我看来查良镛这个称谓无非是想给自己再多加个头衔(研究国际史学的教授)罢了,呵呵。
无论是从讲学质量上看,还是从讲学结果上看,这只不过是一场“文化商业运作”,丝毫看不出他对于武侠小说是什么态度,到是足可以看出金大侠这把年纪了还拼命的想挣脱武侠小说家的束缚,想冲刺另一个领域呢!
----------------------------------------------





还是风行兄眼尖,居然能看到昨日黄花一词。看来风兄对于贴子中措辞的要求是相当认真、严格了。

不错,“昨日黄花”一词也可算是“时代产物”了,是从现代的某些现象里新派生出来的词。
就象风行兄举的例子一样,主持人对于某些过气的明星说成是“昨日黄花”,用来比喻此明星现在不走红了。
其实“昨日黄花”与“明日黄花”的意思还是一样的------用作比喻过了时的事物。
但它们的区别是:“明日黄花”用作比喻即将过时的事物;而“昨日黄花”是用来比作已经过时的事物 :)。
不难看到在当代的很多的现代派诗人、文人中有很多喜欢用“昨日黄花”一词的。
我当时说明了对于名人作秀的几种情况,其中有一点就是那些已成为“昨日黄花”的人为了挽回人气也来作秀一番,当然这并不只是针对金庸而言了。
不过还是要感谢风行兄提供的典故。


风行天下 发表于 2004-12-25 14:10:33

<P>学院派对待武侠小说的眼光,好象是看待一个从了良的妓女</P><P>表面上说得再动听,骨子里的鄙薄是改变不了的(或者说是暂时改变不了)</P><P>包括自视为学者与博导、研究国际关系史的教授的查先生在内,呵呵</P>

vivian 发表于 2004-12-26 18:56:59

以下是引用<I>风行天下</I>在2004-12-25 14:10:33的发言:
<P>学院派对待武侠小说的眼光,好象是看待一个从了良的妓女</P>
<P>表面上说得再动听,骨子里的鄙薄是改变不了的(或者说是暂时改变不了)</P>
<P>包括自视为学者与博导、研究国际关系史的教授的查先生在内</P>






有个现象,往往那些被认为文化品味很高的文学领域里的学者们对于武侠小说的认识可以说从骨子里是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这点从那些对武侠小说的评论中就可以感受得的到,
直到现在武侠小说这种题材的文学性好象没有被广泛的承认.充其量也只是被认作是中国文学的其中一分部而已,并没有被纳入世界文学的领域里.
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武侠小说连中国文学都算不上:)

风行天下 发表于 2005-1-6 11:39:14

<P>关于金庸的学术水平,我不能置喙,从他的小说(包括后记和一些引用阐发的史学文章,比如袁崇焕评传)中看来,他应当是通晓中国历史的;他办实业,当然对商业运作也很精通,不然明报不会兴盛如斯;他写政评,当然也通晓政治学,对国际关系学可能也有一定了解。</P>
<P>但他的水平能不能做博导,是个很意思的话题。我不知道在中国的大学对博导有那些要求,以及金庸先生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与要求。</P>
<P>如果董健认为金庸是作秀,是虚伪,那么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呢?</P>
<P>在我的印象中,浙大应当是一个学术水平高、极严肃的大学(以前我仅知素有江南清华之称),但后来因为涉及一个事情,让我改变了一些看法。从那个事情,有人说,现在与竺可桢先生主持时的浙大不同了,至于有什么不同,我水平低,所以也不知道。</P>
<P>某校博士生招生的风风雨雨,周星星、成龙成为教授,金庸先生成为博导,不禁让人怀疑,现在的大学怎么了?如果仅仅说是一个玩笑,未免开得有些大了罢。</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6 12:30:16编辑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南大文学院长董健谈浙大文学院长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