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法师 发表于 2025-1-10 13:43:24

孟浩然诗短评一则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久沉冥,杖策一登眺。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瞑还高窗昏,时见远山烧。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诗题一作《宿终南翠微寺》。题目会影响视角,带来理解的分歧。如第二联“闭关”的主人公是谁?一说是诗人自己,一说是空上人。视诗题而定。我认为还是以“宿”开头较好,那么这首诗就是诗人自己写他寄宿翠微寺的感想,而非其余。
另一个理解的分歧在倒数第二联。有人据“缅怀”、“忆”考证这是孟浩然吴越之行归来后,再入长安时的作品。有人则认为这是游吴越以前在长安所作,诗人所缅怀和回忆的是心灵中曾经到过的地方,是有关未来的记忆(必须借助于前人的文字),带有预言性质。这里我倾向于后一种理解,它能探照出一个更微妙的阐释空间。
那么诗的意思可以是,诗人从现实的烦恼(求仕不得,滞留长安)和迷茫(进或退)中暂时跳了出来(以雨后夕阳的出现为象征),在出游中,和偶遇的僧人清谈。然后又来到寄宿的寺庙,并从一种富于神秘性的画面(远山烧)中获得了一种冥冥中的启示。
烧,一作晓。在这首诗里叶韵,最好用前一字,应念“绍”,况且“时见远山晓”也不甚通。后一句峤,应读“翘”。
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左思《招隐》“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和孟嘉“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渐近自然”的混响,说明在自然的眼里,连隐士孙登的长啸都显得多余,而这最后一句,也就免不了多余了,倒不如在兴尽处戛然而止的好。

2019.3.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孟浩然诗短评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