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不浪 发表于 2005-12-31 00:38:24

关于古龙先生的笔触(文:whlf)

  曾有人说“古龙以西方的笔触和哲学”写我们的武侠小说,对于这一点,我记得在某论坛,曾看过有关古龙早年的阅读:“(节选)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一般多以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马、海明威、杰克伦敦、史坦贝克小说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学的影响启迪。”(古龙自己也说过「我喜欢从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说『偷招』。」)。这其中尼采和沙特都可谓西方哲学的一代巨匠,一直影响此后的西方的艺术家,可悉古龙先生对西方哲学的了解。

  我看过关于尼采和沙特(萨特)的一些介绍和哲学见解,感觉尼采可谓一狂人,可这一狂人实在无法同庄子相提并论,他提倡的自我入世,简直等同于歇斯底里的发泄,这是被西方短暂融合的文化滋润的结果;庄子独与天地翱游,可说是出世的,但却仍执著的游于世俗,而物我两忘也被后人完善为“入世的出世”。至于沙特的存在主义,无非是围绕着自我.这同我们先人早在唐宋之前的“入世的出世”的哲学思想相比,真如皓月之下,不见荧光。

  若说古龙以西方哲学的笔触,写我们的武侠小说,未免鄙薄。

  我喜欢古龙先生的小说,可说一大原因是我固执的认为古笔下的人物正附了唐时一位禅宗大师的话“随缘放旷,任性纵横”,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古龙在人物的性情和内心的刻画上正合传统哲学中魏晋三玄的完美境界,这已近禅佛的小乘之界,即便看古龙先生的生活态度,很近于晚请才子“苏曼殊”般行之“狂禅”,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其笔下“楚留香,陆小凤”身上的平等和博爱,正如先人所说的“不俗及仙骨,多情乃佛心”的大乘之界,这已是佛禅的正果“乐人乐己”。

  古龙先生的笔下,人物性情总有禅的闪现,武功也如是。记得有多少网友说古龙的武功类与日本迎风一刀斩的武道,这恐怕既是对古龙先生的侮辱,也是对我们文化的否定。古龙确是受过日本武道的影响,但就如我以前曾说的,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和我们的哲学有关,日本的禅道本源于盛唐,其本就成于历史的沉淀,但我们先人的哲学到了小日本手里,唯余凌厉和发泄,失却了宽容和洒脱,变得能入不能出。而古龙先生在受过金庸先生的影响后,在武的禅化上,却远比金要更深刻达观。在古龙先生较成功的作品中,《名剑风流》、《铁血大旗》、《绝代双骄》已有人物武功的禅化蜕变。这三部书中主人公武器用的都不多,就说在《名剑》中,俞佩玉经布袋先生开导“……明明是山,我画来却可令它不似山……我虽未画出山的形态,却已画出了山的神髓。”从而武功大进,正如书中所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即禅化。而且在该书的下部,俞佩玉对郭翩仙的片断中提到武功的巅峰即为“随机应变”,尤其在古先生其后的作品中,不假外物,人本身成了最好的武器,这随机应变更为透彻。而实际上在金的笔下,独孤九剑也即随机应变,但即便是独孤前辈的独孤九剑,重以无胜有,却分了九式,仍有痕迹可寻,对人自身来说,既受外物羁绊,未免下乘。

  相比古与金的笔触,古龙先生的小说使我颇多开悟,金的小说却并未在我成长中予何助益,中华文化的深悠博大,并不是几本武侠小说能够所反映的,所以“金说中的博大精深也可等同于泛泛无物”,但若从传统思想的再演绎上来看,与古书相比,金书恐怕拍马难及。我们都很清楚,我国历史上,士人其才难以在仕途展现,有些幸运的即便踏上向往的台阶,也倍受排挤(这里,我们不论文人是否应治国),穷困潦倒和倍受排挤的士人转而寄情于山水,而到了魏晋,向往“率性而为,天真自然”,诸多名士的怪诞行径,独立特行,也算开了先河,而这时印度佛教的融入也起了莫大的影响,尤其这一时期的魏晋三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名实之辩”对后来民族哲学的发展影响深刻,道佛儒的融合促使许多士人甘于埋首其中,籍此忘却仕途失意,延至五代,禅宗立意,其“明心见性”的本源,更是深得士人追慕,而参禅也已成为士人修身养性,淬炼心境的绝妙途径,到了唐宋,一时士人评论都是先看才学再论心境,及至后来的“心学”,无非强调自我的心境觉悟,即佛禅中的“明心见性,通气达观”。可见古人心中的完美,即学识上心境的追求。这些士人在“儒”通“道”明后,禅的意境就完全体现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上,而书法绘画正是士人寄情于此不可或缺的媒介,所以可说“若是了解了先哲传承的民族哲学,就把握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学”,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绘画等国粹上,皆如是。罗嗦了这许多废话,其实就是“通悟了我们的民族哲学,就把握了传统文化的本源”。而恰恰在古先生的小说中,人物的性情,武道的开悟,皆有精,气,神的禅化,这种先哲思想的通俗化再现,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受民族文化之源。细想来,这可能是我喜欢古先生小说,最根本的原因。

  看到许多网友说“古龙先生写武侠,实在空泛其才”。却殊不知,世间大道同源,本就无雅俗之分,感性的认知,唯“心明”而已。其实我本人对文学无大兴趣,对那些什么西欧的世界名著实在乏味(这源于我的鄙薄保守),却在古龙先生的小说中受些开悟,于是慕于禅哲,更加深了对于民族文化思想的理解。我想,小说的目的无非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或于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愚人唯鄙薄的在古先生的小说中收获些后者,这却完全影响了我少年时对人世生活的看法。正如我们在古先生小说中感受到的那样,深入骨髓的寂寞,淋漓酣畅的友情,缠绵入骨的情爱。我们同样注意到,这其中“楚留香,陆小凤,叶开,李寻欢”式的,平等博爱的基调,博爱的人很多,但做到平等博爱,又需要何等的心境和心胸,而这正是我们禅佛的真谛“乐人乐己”。古龙先生笔下的人物却做到了,最难得的是这其中“禅化的心境”。但在我看到的网友评论中,于古先生笔下获知生活的快乐的,也唯有“游侠等几人”,我想,这也正是为何爱金的远多于恋古的,相比古金的笔触,即便是武侠小说,但古的笔下,总或多或少有些哲人的感触(即便有时无病呻吟),想来是因古先生比之金大师多了些哲人纤细的触觉。

  我想,相比古金,金说如童话,其中的传统文化,有人说博大精深,博大勉为其难,精深么,实在泛泛。但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通俗读物,再好不过,至于如茶,呵呵。说古龙如酒,在古说中若只看到“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而对其中的思想基调毫无感悟,实在凉薄,恐怕这酒,也不只浓烈。

  看古龙先生的生活,难免痛其孤苦无依的少年生活,但也许我们应庆幸。

  先生虽后来自立生活,但却至走也未摆脱少年时的阴影,我们在他的小说中总能体会到痛彻骨髓的寂寞,就连先生自己亦称寂寞。但真的是寂寞么?先生的朋友极多,知心的也不乏其人。但亲情却不是世上任何其他的感情可以替代的,先生却自少年时就未感受到。即便他后来完全自立,也有了许多朋友,但朋友的关爱,也只不过使他暂时的忘却了亲情的失落,等到他习惯了朋友的关爱,却又不得不忍受每逢佳节,更痛彻的失落的寂寞。结果,先生好多朋友都在节日到他家陪他,却无由的更助长了先生对朋友的依赖,在他心中,朋友已成了他的一切,先生对于家庭亲情关爱的渴望转移在朋友身上,即便先生已过而立之年,与现在的我们相比,一样很象个孩子。但象先生这样,幼时未有过多少家庭温暖的人也很多,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始终如先生般的寂寞痛苦,我想,这源于先生过于敏感的思维,这种近于哲人的纤细的触觉,只会让他更深切的感受到寂寞的痛苦,也让我们看到了其笔下,人物禅化的心境。

  我们都很欣赏“欢乐英雄中的人物”,而这部书,正是先生在他所经历的最幸福的婚姻生活时创作的。他钟爱的女人予他的关爱,填补了痛楚的沟壑,但后来的婚姻分裂却使伤痛的沟壑变得更深。以先生哲人般敏感纤细的感情,惟有躲在朋友的笑声中,寻求忘却。

  先生寂寞的根本原因,就是“母爱”的缺乏和过于敏感的感情。朋友总是第一位的,而女人只是先生的最心爱的宠物,但无论是朋友,还是宠物,都无法弥补其未得到的“母爱”。先生也是乐观的,只在他的笔下;先生也很博爱,但他却从未做到“楚留香,陆小凤”般“随缘自适”的宽容和豁达,这种执着对先生而言,未免让人悲哀,结果,这种悲哀,也带给了他的下一代。先生实在更象个孩子,矛盾的孩子。

  也许我们应幸运,正是如此经历的先生,在武侠小说中,以禅化的,哲人的笔触,向我们倾诉心感受的世界。我不知到这是否还应以文学的角度揣摩,但我在其中得到的“热爱生活的快乐”却真的如是。

lhqc901901 发表于 2008-9-16 11:16:23

确实!读古龙,与其说是读小说,不如说是一种静心.古龙的小说有一种奇特的能量场,把人带到深深的静谧中去.情节甚至不再需要,因为情节是喧嚣的,是属于此世的.而在古龙的静谧中,物我两忘,天人交感,宇宙的实相就历历呈现在眼前.

枫儿 发表于 2008-9-19 21:40:39

说的好啊!
古龙实是以西方之术,载我中华古典之道。
游侠者,“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内在而言,中华文化的体现不流其表,而见于心性。尤其是受到广泛描写的“游侠”,以及士人风范、隐士情怀,无不深受中华古典文化的影响。
当然,也受到国外热血侦探之精神的感染,重视人性关怀。

lhqc901901 发表于 2008-10-20 17:32:17

其实我一直在怀疑,甚至肯定古龙是某位先贤的转世。就如同苏曼殊是某位大德转世一样不容置疑。不过这种"恶趣味" 好像不是地球人应该关心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古龙先生的笔触(文:wh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