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之火 发表于 2008-12-9 23:49:32

我的新版古龙小说年表之引言

取自〈新的拓荒:古龙小说年表及相关校注〉壹、引言

    《旧约.出埃及记》第十三章写道:“他们从疏割起行,在旷野边的以倘安营。耶和华在他们前面行,日间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以色列人通往美地,由云柱、火柱日夜引导。同样的,小说家古龙(熊耀华,1938-1985)出道二十余年,产量丰富又风格多变,如果没有一份年表进行梳理,读者只能饮马流花而已。

  物理学家欧阳莹之(Auyang,S.Y.)是必须首先提及的梳理者。她的〈泛论古龙的武侠小说〉写于1977年,去“古”未远,又依据香港《武侠世界》、《武侠与历史》、《武侠春秋》、《当代武坛》和《武侠菁华》等期刊连载,标注中后期作品时尚称精准。惟欠缺台版资料,不免存在些许误差;更遗憾的是早期作品笼统带过,古龙当时也还在世,无法涵盖其后续创作。因此欧阳莹之的梳理着重于七十年代,其余盖了面纱或者没有尾巴。做为文章中的一个大段而非独立的年表,人们也很容易忽略这些梳理,只注意作者对小说的赏析。

  于志宏与古龙交情匪浅,是第二位必须提及的梳理者。除了拥有“天下第一枪手”的美名,更长年参与出版界的翻云覆雨,堪称武坛的活辞典。古龙过世后,由他整理年表再适合不过了。可惜证诸文本,于氏〈古龙武侠小说出版年表〉错误百出,令人发指。武侠名家们身在台湾,作品却常优先在商业气息浓厚的香港连载,古龙也不例外。显然凭记忆和晚出的台版集结本,不足反映这样的创作型态。无奈于氏年表流传已久,至今转载不休--但也不是毫无价值,除了较为全面还具有一定的格式;不可做为踏脚石,却可当作化石,用玻璃把它围起来观赏。

  以评论家叶洪生、学者林保淳、研究生郭琏谦为代表的团体人,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梳理者。由于根基在于淡江大学通俗小说研究室的藏书(多由叶、林捐出),不妨称这个团体人为“淡江”。“淡江”群策群力,代表台湾的研究高度,具体的成绩有三:其一,叶洪生、林保淳(以下省称叶.林)《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及其附录〈台湾武侠二十名家书目〉;其二,郭琏谦〈古龙武侠小说目录及创作年代商榷〉;其三,淡江中文系之中华武侠文学网.书目查询。但是,这些还不能满足“求真”和“尽善尽美”的要求。〈台湾武侠二十名家书目〉1980年以后弃而不论,若干标注与《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正文冲突。中华武侠文学网收集丰富而不能去非存是,混淆了盗版、预告和晚出版本,且无延伸说明。〈古龙武侠小说目录及创作年代商榷〉专注于古龙一家,资料详尽,开列终始时间,加以大量注释,令人耳目一新;所遗憾者,香港方面之材料有限,解读和思辨略显浮浅。整体而言,“淡江”展现较严谨的考证之风,启蒙思想,但显著的缺憾有二:一,局限于若干连载及出版资讯,未能触类旁通;二,末期作品便宜行事,沿用于志宏的错误说法,令人扼脕。虽然学者陈晓林(古龙的另一位友人)及翁文信做了补强工作,但偏重“口供”,欠缺更具说服力的物证及推理。

  为联系古龙的创作理路及美学演进,建立一份详实的新年表有其必要。二零零八年元月,笔者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打磨,当时以为“虽不中亦不远矣”。七月以降,陆续发现错误和阙漏,于是加强收购原刊本、旧期刊,在国家图书馆(台北)挖掘第一手资料,又与持有文本或出版资源的内地网友密切讨论,逐步予以订正。由于讨论多在古龙武侠论坛上进行,形成之团队可以称为古武研究团队。此一团队纯由古龙小说的爱好者组成,涉及小说处女作〈从北国到南国〉的出土和遗作《银雕》的公开及辨证,其间各作品的考订不在话下。相关努力未必能带读者登上圣山,但至少可以榨取葡萄、安然躺卧,比起旷野流荡的日子强多了。

  然而,年表的更新不只是低地向高原的迁移,更是一场新的拓荒,甚至新的争战。以期刊连载为例,《武侠菁华》不知云踪,《武侠与历史》仅找到吉光片羽,《武侠春秋》、《当代武坛》、《武艺》和《武侠世界》也都存在缺角;其完成拼图之艰钜,正如《旧约.民数记》第十三章所述:“那些探子论到所窥探之地,向以色列人报恶信,说,我们所经过、窥探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们在那里所看见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独有迦勒和约书亚力排众议:“不要怕那地的民,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食物!”把自己看成巨人的食物,或者把巨人看成自己的食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十名探子死在旷野,而迦勒和约书亚进入美地。年表也是如此。我们必须上前得地,待来年无花果、橄榄、石榴一一结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新版古龙小说年表之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