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魂探优
几句不得不说的废话 1.我所写的感受、评析、议论的东西,我从来不认为是什么创获,更不是什么真理,只是我乐于和有相同兴趣的朋友分享心得,交流经验,获得快乐。当然,也欢迎批评,多歧为贵。2.我读过的古龙的书,几乎已在一个古迷的水平线以下了,目前只看过四大系列、绝代双骄(半截)、大武侠时代(半截)。出了这个范围,就有心无力了。
优伶? 幽灵?
戏剧是很重要的娱乐形式,在没有电视、网络的过去,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很多经典的段子,像《文昭关》、《捉放曹》、《关公战秦琼》、《戏剧杂谈》、《空城计》、《阳平关》,都源自戏剧。
广义的戏剧,包含的门类很多,其中古龙在《不唱悲歌》中提到自己小时候曾出演的话剧,就是一种。
生活中常挂在嘴边的戏剧,通常是指我们的国粹,京剧。戏剧的魅力,不仅是情节本身,而且梨园的优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优伶们出身大多寒微,自身遭遇本就是一幕活剧,他们(她们)的性格、心理,大多异于常人,其经历、爱情(下面还要提到)等等方面,很值得注意。
这些舞台上风光无限的优伶,在台下卸了装以后,形容往往并不太“风华绝代”、“玉树临风”,有的甚至是委琐怯懦,看上去活像幽灵。这些不为人知的优伶们,谁又了解那铅粉油彩遮盖下的真实面目呢?电影《霸王别姬》就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优伶,是一种幽灵,常常会感染别人,感染你、我、他,当然,也包括古龙。
戏中人
我觉得,古龙受戏剧影响不浅,这在他的小说里有很多反映。例子很多。
在菜场里,肉案总是在比较干净的一角,那些手里拿着刀的屠夫,脸上也总是带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卖的才是“真货”,到这里来的主头总比那些只买青菜豆腐的人“高尚”些。
这种情况正好像“正工青衣”永远瞧不起花旦,“红倌人”永远瞧不起土娼,却忘了自己“出卖”的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多情剑客无情剑》第十回
伙计道:“你看见他挖蚯蚓没有?”
薛冰道:“没有!”
伙计道:“早知道我应该叫你去看看的,他挖起蚯蚓来,实在是姿势美妙,有板有眼,比京城的名角唱戏还好看,你错过了实在可惜。”──《绣花大盗》第二章
这一战本已波澜起伏,随时都有变化,现在居然忽又急转直下,就像是一台戏密锣紧鼓的响了半天,文武场面都已到齐,谁知主角刚出来,就忽然已草草收场,连敲锣打鼓的人都难免要失望。──《决战前后》第十章
陆小凤好像已把身子的疼全都忘记得干干净净,就像是个忽然听见谭叫天在外面唱戏的戏迷一样,忽然跳了起来:“她的人在哪里?你快带我去,不去的是龟孙子的孙子。”──《银钩赌坊》第四章 (谭鑫培谭供奉的大名,恐怕很少有人不知,谭老板的风头和粉丝应该不在七八十年代的谭咏麟谭校长之下吧XD)
一个是紫面长髯,看来竟有几分像是戏台上的关公。一个是脑满肠肥,肚子球一般凸出来。一个是相貌严肃,像是坐在刑堂上的法吏。一个满嘴牙都掉光了的老婆婆,吃得却比谁都多。──《幽灵山庄》第十一章
楚留香怔住了。这两人虽然年纪都很轻,但女的又高又胖,就像是条牛,男的也是憨头憨脑,哪里像是个唱花旦的,倒像是个唱黑头的。──《借尸还魂》第八章
如果说,上面几个例子只是点到而止,那么《桃花傳奇》第3、4章里写的一个关于楚留香和卜阿娟的小故事,俨然是展开了“唱念做打”四门基本功。
在这小故事,古龙点睛写道:
卜阿鹃开心极了,也得意极了。
她觉得自己不但做功很好,唱功也不差。
男人若是遇见了一个唱做俱佳的女人,简直只有死路一条。──《桃花傳奇》第四章
我读过的古龙作品数量有限,只能说这几个例子,别的书里应该还有不少。古书里戏剧元素还是很多的。
青春之歌──解构叶盛兰
楚留香傳奇系列是古龙久负盛名的作品,《借尸还魂》是其中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两条线,左明珠、薛斌是一条,施茵、叶盛兰是另一条。左薛两家是世仇,施叶二人则是门第差别太大,这两对苦命鸳鸯当然都是自由恋爱,但人性的枷锁太沉重,阻力重重,于是就借助“鬼神”的力量,上演借尸还魂的好戏,最后依靠楚留香的成人之美,终成眷属。
书中叶盛兰直接出场的戏份并不多,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是从薛红红的口中:
突听一人道:“这小子就是叶盛兰么?胆子倒真不小。”(第2章)
当楚留香意识到借尸还魂的缘由后,开始了一段寻找叶盛兰之旅
楚留香已走出了门,却还不肯放心,忽又回头来问道:“你们既是京城来的,可知道一个叫叶盛兰的么?”
小谢道:“叶盛兰?大爷说的可是大栅栏,“富贵班”里那唱花旦的小叶?”
楚留香的心已跳了起来,却还是不动声色,道:“不错,我说的就是他!”(第7章)
最后找到叶盛兰,还拿他开了个涮:
楚留香笑道:“两位虽不认得我,我却早已久仰两位的大名,尤其是这位叶相公,京城的王孙公子谁不知道叶盛兰相公文武全才,色艺双绝。”(第8章)
我翻黄裳先生写的小册子《旧戏新谈》(收录黄裳先生在民国文汇报上的一系列评戏的短章),里面有一篇《小生三类》中说:
小生是颇难工的角色,然而在近来的舞台上颇走红,比从前的地位高得多了。叶盛兰有一个时期居然有挑大梁之势,实在是一种变局。从此小生的地位似乎是提高了,大家拼命去改学小生。由旦角改作小生的,所以脂粉之气未除,使人看了大为有点木兰之感(正巧叶盛兰有一出《木兰从军》是颇叫座的)。
我觉得,黄裳先生提到的民国时期的名伶叶盛兰,古大侠拿来经过艺术加工,就成了《借尸还魂》里的叶盛兰。
小说里的叶盛兰说是来自京城的花旦:他一口京片子又甜又脆,就好像黄莺儿唱歌一样。…两个人一先一后跳了下来,女的很漂亮,也很秀气,一看就知道是位养尊处优的小姐,男的却更漂亮,更秀气,简直比女人还要像女人。(第8章)长相的秀美,甚于女人,这对花旦来说是一种肯定、褒奖,巧得很,黄裳先生提到的民国的叶盛兰也曾学过旦角,后来才做小生的。
小说里的叶盛兰特别提到,是会武功的:
那少年一跺脚,身子已凌空翻起,连环踢向楚留香胸膛,用的居然是正宗北派谭腿的功夫。
楚留香道:“南拳北腿,北派武人,腿上的功夫多不弱,但能将谭腿凌空连环踢出的却也不多。”
只因腿上功夫讲究的是下盘稳固,沉稳有余,轻灵不足,是以腿法中最难练的就是这种鸳鸯脚。
瞧这少年的功夫,显然已是北派武林中的健者。只可惜他遇见的是楚留香。(第8章)
小说当然是虚构的,武功夸张一下无可厚非,那么,现实中民国的那位叶盛兰会不会武功呢?
百度百科:叶盛兰
腰腿功夫极佳,刀、枪、剑、棍等等开打纯熟脆帅,翎子甩发均有超出前人的表演技巧,《狮子楼》(饰西门庆)、《翠屏山》(饰石秀)等剧中翻扑功夫和武技均不在武生演员之下。
所以古大侠笔下的叶盛兰应该是借鉴了民国时的名伶叶盛兰。
酒醉的探戈──揭密小达子
《边城浪子》是我最喜欢的武侠小说。 叶开和傅红雪作为双主角,很吸引人眼球,我却偏爱路小佳,不然就不会叫抛花生的小佳了:)
急于复仇的傅红雪,受了无数次骗,上了无数次当,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恐怕还是被一个名叫“金疯子”实为“小达子”的人骗去杀我们快剑无敌的飞剑客阿飞。
金疯子其人,书中交代的很清楚:
还是赵大方忍不住打破了沉默,微笑着道:“他不但是个疯子,是个酒鬼,还是个独行盗,但我却从来也没有见过比他更可靠的朋友。”…金疯子道:“要死也得先喝完你这两坛陈年好酒再说。”
他一跳出来,就一掌拍碎了酒坛的泥封,现在已开始对着坛子牛饮。 (第34章)
接下来还有一系列“撒酒疯”的表现,一步一步把复仇心切的傅红雪钓上钩来,所幸后来拆穿了:
他不让傅红雪开口,又问道:“你知不知道地上这个人是谁?”
傅红雪道:“他说他叫金疯子。”
叶开道:“他不是,世上根本没有金疯子这么样一个人。”
傅红雪道:“他是谁?”
叶开道:“他叫小达子。”
傅红雪道:“小达子?”
叶开道:“你没有听说过小达子?”
他笑了笑,接着又道:“你当然没有听说过,因为你从来没有到过京城,到过京城的人都知道,当世的名伶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小达子。”
傅红雪道:“名伶?他难道是个唱戏的?”
叶开笑了笑,道:“他也是个天才,无论演什么,就像什么。”
傅红雪又怔住。
叶开道:“这次他演的是个一诺千金,亦狂亦侠,而且消息灵通的江湖豪杰,他显然演得很是出色。”
傅红雪不能不承认,这出戏的本身就很出色。
原来“金疯子”本就是名伶“小达子”,难怪前面“撒酒疯”如此卖力,竟然还没有成“洒狗血”,毕竟舞台经验强哈。
巧得很,民国也正巧有位名伶叫小达子。小达子是谁?就是李少春的父亲李桂春。李少春扮演《林海雪原》的少剑波、《红灯记》的李玉和等等,名声在外。他老爹自然也不是善茬。
百度百科:李桂春
1920年以后,长期在上海演出。他武功精湛,表演火炽,嗓音洪亮,在上海红极一时。他在《狸猫换太子》中创造了南派包公的艺术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化妆上他把包公双颊揉成黑里透红的颜色,又把包公的纱帽改为相貂,这样包公的舞台形象更高大,更富于生活气息,有“南派包公”的美誉。在南派京剧中是卓有成绩的中坚人物。
也许,古大侠有所耳闻,就拿进小说了。只是也许,只是猜测。
新鸳鸯蝴蝶梦──八卦白云生、严独鹤及其它
在黄裳先生的《旧戏新谈》里,曾提到:北方有白云生,是弋阳腔名小生,也颇佳。这白云生,不会和楚留香系列《新月傳奇》的白云生扯上关系吧?一笑
民国时期文人严独鹤,或许就是《陆小凤傳奇》里的峨嵋掌门严独鹤的名字由来?
不过,八卦也是有限度的,至少,我不会说《陆小凤傳奇》里的关中大侠山西雁的名字倒过来念变成阎锡山。(虽然,古大侠在《幽灵山庄》第12章戏言“朱菲,倒过来念就成了‘肥猪’”)
最后拿《边城浪子》里一段话结尾
“人生岂非本就是一个大戏台,又有谁不是在演戏呢?”
问题只不过是看你想怎么样去演它而已!
你想演的是悲剧,还是喜剧?
你想获得别人的喝彩声?还是想别人用烂柿子来砸你的脸? 这些只能说明古龙是一个喜欢看戏的吧? 这话题挺有趣,以前没人谈过。
古龙小说中化用现实人物姓名的很不少,不管怎么看,都有一点恶搞的意思在里头。
对于京戏,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反驳京剧有象征意义的那句话:
“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
以古龙的气质,很难想象他是戏剧票友。文章里引用的部分,我觉得还是开玩笑的成分居多。
呵呵
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戏曲是最吸引人的娱乐活动之一,也比较难得,一般的老百姓少不能经常看的。里面的一些人物、角色自然成为人们心中很具代表性的“漂亮、魅力或者滑稽人物”。很适合拿来说事。 我小时候爷爷奶奶就常带我去看戏啊,后来有电视了,戏曲也就逐渐绝迹了。 嘿嘿,鲁迅对京剧有点意见的。《社戏》说他最怕老旦,《拿来主义》对梅兰芳也非敬语,对田汉倡导“京剧救国”也有小讽刺:京剧救国就是大家来唱“我们要救国啊啊啊”古龙写了这么多关于伶人的细节,我觉得还是边城说的那个意思,无伤大雅的调侃而已。 我是乘着电影《梅兰芳》的东风,写个应景的评析,本就无意考证古龙和整天逛戏院的戏迷票友有什么内在联系。
从不同角度评析古龙,总是好的,戏剧和生活关系密切,确实很值得挖掘。
其实,依我看,古龙的小说和剧本的模式有相同之处,包括紧凑的情节、突出的动作化表述、戏剧化的变化…所以古龙的小说也比较适合搬上荧屏。 很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古龙小说总会得到一些不同的乐趣,小佳的这篇东西很精彩,经验加十。
原来的排版有些乱,帮你重排了一下。 刚才在网易看新闻,内有一则:宋美龄竟是国画高手(组图)http://history.news.163.com/09/0122/08/508GFGIH00011247.html
新闻提到:于是,士林官邸特地聘请了当时台湾最知名的黄君璧和郑曼青两位名家,黄君璧教她山水,郑曼青教她花鸟。
沈璧君一名是否得自黄君璧,而李曼青则得自郑曼青? 《萧十一郎》我没有看过,关于沈璧君所知甚少。
这个郑曼青倒很有意思,我GOOGLE了一下,发现郑曼青外号为“五绝老人”,功夫好得很。
这是维基的介绍
鄭曼青先生浙江永嘉人氏,民國紀元前十年(1902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出生(清光緒28年壬寅),逝世於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三月十四日,享年七十五歲。
先生的文化水準很高,詩書傳家,曾任國立藝術大學的教授,並非傳統的武人,有「五絕老人」的稱譽,五絕所指的是詩、書、畫、中醫和太極拳五種絕藝。曾出版英文太極拳著作,而他以哲學、科學、醫學的角度來闡釋太極拳,開風氣之先,令人耳目一新。
先生二十七歲在上海向太極拳大師楊澄甫學習楊家老架太極拳,任職湖南省政府咨議兼國術館館長期間,推動國術為該省全民運動,並規定每兩個月調派全省各縣國術館長及教官四十人,傳授太極拳課程。但因學習時間較短,為便於傳授學習,乃刪減老架的重覆招式,精簡為三十七式,名為:「鄭子簡易太極拳」。
四十八歲攜眷來臺,應當時台北市長游彌堅先生的邀請,創設時中學社於台北市中山堂頂樓,後遷至台北市仁愛國小,於民國九十一年末遷至台北市五常國中。
这是鄭子太極拳研究會的介绍
鄭曼青先生浙江永嘉人氏,民國紀元前十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出生,逝世於民國六十四年三月十四日,享年七十五歲,鄭氏幼年家境清貧,賴母親張太夫人授以詩書,因智質超人,過目成誦,十歲從拔貢汪香禪學畫,結識冒鶴亭,閱覽其蒐集任伯年,趙撝叔諸家畫軸復得姨母張光紅微老人之指引,藝事大進,十五歲由詩翁魯勝北介紹,赴杭州,與當地名士沈寐叟、馬一浮、經子淵、樓辛壺、王潛樓等結交,相與研論詩書畫,十九歲羅癭公之薦赴北京,執教郁文大學,授詩學,同時參加中國畫學會,由是得交陳師曾、凌直支、姚茫父、齊白石、陳半丁等詩書畫名家,相互切磋,藝文大進;乃獲蔡元培先生之讚賞,薦與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授課,其時吳昌碩、朱啟鈴在滬濱執藝文牛耳,經蔡先生之介識,詩酒留連,揮毫作畫,歎為奇才;乃相率揄揚,被聘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國畫系主任,時為民國十四年,鄭先生虛齡僅二十四歲,乃謙誠地邀聘馬孟容、馬公愚、張善孖、張大千、諸樂三、諸聞韻三家兄弟同任教席、以堅學子之始基,傳為上海美專之佳話,也因此培養出不少傑出畫士人才;二十九歲與黃賓虹創辦中國文藝學院,自任副院長;其間由於體弱多病,而拜皖中九代名醫宋幼庵為師,而後成為國醫聖手,並當選為全國中醫公會理事長及廌選為中醫師公會產生之國民大會代表。二十七歲在滬從太極大師楊澄甫習拳,經年得其大要,時楊夫人臥病幾殆,群醫束手,得鄭先生處心診治,終告痊癒,楊師感其恩,乃將拳、劍要訣悉心傳付,浸淫若干年後,時值抗戰軍興。鄭先生轉任湖南省政府咨議兼國術館館長,國術為該省全民運動,規定每兩個月調派全省各縣國術館長及教官四十人,授以太極拳課,但因學習時間不敷,乃刪減老架之復式,求其精要為三十七式,名之謂:「鄭子簡易太極拳」,如此因時制宜,便於傳習,決非矜奇立異也。在此前後,曾任教於中央軍官學校及重慶中央訓練團,迄四十八歲攜眷來台,應當時台北市長游彌堅先生之邀請,創設時中學社於台北市中山堂頂樓,其後遷至台北市仁愛國小,復於民國九十一年末遷至台北市五常國中。
綜觀鄭師一生,擅有五藝之長,著作等身,悉以弘揚中華文化為本旨,蓋博覽群經,深悟哲理,天人冥合,對事物之窮究,若絜裘領,一代奇才,不獨是太極同道之光輝,亦吾中國人之賢哲耳。
就上面资料看,1975年郑曼青在台北去世,其影响力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应该说还是蛮大的,据冰之火《古龙小说年表及相关校注》和古龙《关于飞刀》来说,《飞刀,又见飞刀》至迟在1977.2.10就已开始构思,最早收尾也要在1980.10.22吟松阁事件之后,时间、地点、人物武功——古龙和郑曼青都有重合,所以李曼青有可能化自郑曼青。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