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词心 发表于 2009-2-11 08:52:02

燕垒说剑录

作者:燕垒生 提交日期:2009-2-6 14:01:00 访问:616 回复:41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34705.shtml

梁羽生公在2009年伊始仙逝,一时间悼念文字多了起来,武侠话题也少有地变得热门了些。不过说完也就完了,不厚道地想想,武侠下一次想要再让人关注,恐怕要等查良庸先生驭鹤西去时吧。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查先生松鹤之寿,晚年安康,比武侠让人关注更重要些。
  梁公的小说,还是二十多年前首次接触。那时的印像,就是平。平实,甚至流于板滞,不论故事还是人物,都显得波澜不惊,稳稳当当,即使是他有意要写得波诡云谲的《云海玉弓缘》也是如此。《云海》一书可谓光怪陆离,把体温降到冰点以下的修罗阴煞功,听得懂人话的毒蛇,火山,金毛狻,配角用的兵器也大多古古怪怪。可是读下来,却还是觉得一板一眼,平平实实。
  新武侠,公认梁公是开山鼻祖,八十年代初新武侠初次进入大陆也以梁羽生最早,当时不法书商甚至有把金庸古龙的书冒名为梁羽生的。后来被定性为金古梁,梁公退居第三,然而当温瑞安和黄易出现时,又有人称为金古温黄梁或金古黄温梁,只能敬陪末座,甚至有人说要将他开除出这名单。这些都是乡里小儿之见,不值一哂,但也让我感到费解。为什么近年来对梁公的评价越来越低?论开创性,梁公当仁不让。论文字,梁公亦是翘楚,他的笔记作品《笔不花笔记》蕴藉潇洒,上追明清,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得到主流文学界承认。求大可能不及金庸,求新可能不及古龙,但不论从哪一点来看,他都在温黄之上。温黄的评价虽然也在走下坡路,可梁公为什么也会如此?以至于临终前几乎被人忘却,要靠一逝以动天下了。就好比国学造诣,梁公是诸多武侠作家中公认的第一人,诗词联都可一读,金庸的《射雕》中郭靖黄蓉向一灯求医,过渔樵耕读四关,尽是沿袭前人笔记,初版《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的解元身份也被革掉了,因为书中陈家洛的诗是歪诗,解元的诗怎么都不会写这么糟,因为金庸也知自己国学欠缺,强作解人反而贻笑大方,所以用了这个扬长避短的法子。可再怎么扬长,也不至于给人留下一个梁公国学不及金庸的概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武侠,是一种类型文学。所谓类型文学只是个好听的词汇,不好听点就是上不得台面的狗肉包子,面向的是下里巴人。普罗大众读《三国演义》津津有味,读名列前四史,文字高妙的《三国志》却味同嚼蜡,便是同一道理。梁公在雅俗之间的调和远没有金庸做得好,明明做的是一盆大杂烩,但他却硬要用各种上等料,如夫子般割不正不食,所以正面人物一个个正气凛然,不能有半点污垢。即使描写多角恋爱,也要发乎情而止乎礼义,楚留香那样的滥交是不可能的,张无忌这样的摇摆也是不可能的,甚至像杨过这样的逢场作戏他也无法容忍。水至清无鱼,这样的人物虽然都是道德楷模,但面目却显得模糊了,给人的印像自然不够深刻。
  然而,这只是一句后学小子旁观者清的妄言,梁公的小说中还是有很多给人留下深刻印像的人物。而且,早中期的练霓裳、金世遗,后期的杨炎,都不能归入那类配享太庙,够格吃冷猪肉的人物中去。可就算他这样写了,这一类人物还是显得拘谨费力,并不可喜。我评梁公的创作,是“淳雅圆熟”四字,其中“淳雅圆”三字都是褒意,但这个“熟”字却在褒贬之间,说得不好听点,梁公给自己的创作画了个无形中的熟套,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偶有越轨,也急着把人物拉回来。这样的创作,就形成了平实的效果,却也有了板滞的毛病。
  记得当年在大学里读完了金古的小说,实在没有书可看,便找些当时台湾其他名家的作品来读。不读还好,一读便觉生厌。偶尔有几部如司马翎、司马紫烟与卧龙生的作品尚有清新之气,其余大多陈词滥调,无法卒读。武侠原本是狗肉包子,可是这狗肉包子也要做得香美,武松过十字坡吃人肉包子,还要以包子馅里有“人小便处的毛”而发难,尽是些槽头肉,还带些淋巴毛发,岂不让人倒胃口?其间换换口味读一部梁公作品,便觉如有清泉汩汩而来。两相比较,一如天昏地暗,一则豁然开朗。
  梁公小说的“熟”字,最大的体现就在于重复。细节的重复,人物的重复,这些不必多说,也是见仁见智,谁也说服不了谁。过年这几年得了闲暇,把梁公三十五部小部做了一个数字上的统计。(《武林三绝》未见,故未计入)当初读梁公的小说,最深的印像就是梁公的打斗描写很多,却往往有重复之感,现在试取记忆中常常能见到几种招式来统计一下。当然,这几种招式都不是什么独门武功,像《射雕》中的降龙十八掌,《倚天》中的乾坤大挪移之类,都是主角的看家本领,全书出现次数极多,不能算成重复,我所统计的四种招式都是各门各派男女老幼通吃的大众化招式,计开“细腰巧翻云”、“大弯腰,斜插柳”、“凤点头”和“铁板桥”四招。拜科技发展之福,有了电子版,统计已不费吹灰之力,按梁公创作年代列表如下:
   细胸巧翻云 大弯腰斜插柳 凤点头 铁板桥 合计
  1 龙虎斗京华 1 2 0 4 7
  2 草莽龙蛇传 2 0 0 0 2
  3 塞外奇侠传 2 0 0 0 2
  4 七剑下天山 4 3 2 2 11
  5 江湖三女侠 1 0 5 0 6
  6 白发魔女传 1 0 1 1 3
  7 萍踪侠影录 2 1 3 1 7
  8 冰川天女传 0 1 4 1 6
  9 还剑奇情录 1 0 0 0 1
  10 散花女侠 3 0 4 1 8
  11 女帝奇英传 0 0 8 1 9
  12 联剑风云录 0 1 9 2 12
  13 云海玉弓缘 6 2 3 4 15
  14 冰魄寒光剑 1 0 1 0 2
  15 大唐游侠传 0 1 8 5 14
  16 冰河洗剑录 3 1 7 1 12
  17 龙凤宝钗缘 1 3 7 0 11
  18 狂侠天骄魔女 9 3 14 5 31
  19 风雷震九洲 0 3 6 1 10
  20 慧剑心魔 0 4 3 1 8
  21 飞凤潜龙 0 0 0 0 0
  22 侠骨丹心 2 2 9 1 14
  23 瀚海雄风 1 3 11 1 16
  24 鸣镝风云录 4 3 14 1 22
  25 游剑江湖 4 3 17 1 25
  26 风云雷电 7 4 11 0 22
  27 牧野流星 4 4 6 0 14
  28 广陵剑 3 3 8 2 16
  30 绝塞传烽录 3 0 4 0 7
  31 剑网尘丝 1 1 2 0 4
  32 弹指惊雷 2 1 2 2 7
  33 武林天骄 1 0 4 0 5
  34 幻剑灵旗 3 0 1 0 4
  35 武当一剑 2 1 1 0 4
  合计  73 48 175 34 330
  这四种招式中,以“凤点头”出现最多,而且基本上在“凤点头”前加上“霍地一个”四字,三十五部小说中合计出现175次。“细胸巧翻云”其次,共73次,“大弯腰斜插柳”48次,“铁板桥”34次。按照出现的次数分类,很明显是从1961年开笔的《联剑风云录》到1972年开笔,76年杀青的《广陵剑》期间,出现次数为最多,基本都在两位数。其中少有的几部不上两位数的作品中,《冰魄寒光剑》和《飞凤潜龙》篇幅都很短,只有篇幅较长的《慧剑心魔》出现次数较少。《冰魄寒光剑》全篇不过十万余字,就出现了两次,计五万多字一次,最多的《狂侠天骄魔女》,全篇136万字,出现31次,平均每四万多字出现一次。如果再深入统计,把分母换成打斗场次,那么这个比例将会高得惊人,基本上每五到六次打斗中就会出现这四招中的一招,真可谓千人一招。
  梁公用得最多的“凤点头”一招在《西游记》中出现过,见第二十回猪八戒和沙和尚一场大战中,沙和尚“见钯来,使一个凤点头躲过”,梁公乃是袭用。《西游记》全篇七十余万字,“凤点头”仅此一见。其实这只是一个细节问题,“霍地一个凤点头”,换成“侧侧头”或者“急一转身”之类,全无妨碍,“细胸巧翻云”更是改成“一个空心斤斗”之类,前翻后翻左翻右翻侧手翻都行,不至于让人感到重复,也更有画面感,但梁公就是要如此用,说到底是文人积习。浸淫旧文学多了,便知旧诗人有个无一字无来历的讲究,一味独创并不是高手,更高一层的是每个字都要有祖宗十八代。这是行文习惯,可能梁公自己也未曾觉察到,也有可能是觉察到了而不能改。因为从出现次数分析,这四招出现最多的,偏生是梁公创作欲最盛,精力最强的中期。后期出现得少了,却鲜见佳作,收山作《武当一剑》更是公认的失败作品。所以他的重复并不是无词可用,而是代表着他的创作激情。激情褪去,即使有意识地改正自己行文上的毛病,依然于事无补。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文字功夫并不决定一部武侠小说的成败。古人说要做好诗,功夫在诗外,武侠的功夫也是在小说以外,直接一点就是想象力。梁公为人方正,想象力不免欠缺。他与倪匡可谓两个极端,倪匡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毫无顾忌,但文字粗糙。所以他的卫斯理系列到了后期想象力消褪时,就已不值一读,纯粹故弄玄虚,流于可笑了。
  梁公已矣,武侠的一个时代也早已落幕。但这份狗肉包子还得做下去,也依然会有人要品尝。对于后来人来说,梁公筚路褴缕,以启山林的功绩,永远值得我们勉怀,而他的每一步,不论是坚实的还是虚浮的,或者踏到了泥泞之中,都是我们追随和借鉴的目标。梁公已成古人,仅以此祝梁公冥福,更无余言。

江淮词心 发表于 2009-2-11 08:54:07

作者:不和愤青说话 回复日期:2009-02-07 02:24:43    
  占个前排的座位
  
  燕兄对梁羽生作品的评价十分精彩
  
  但有两处我稍有异议
  
  1、梁羽生的文字真的好吗?
  2、金庸的国学确实很差吗?
  
  我看梁羽生的小说还是中小学时代,对他的文字已没有太多印象
  
  只是一直想——一个国学底子不薄、诗词写得不错,又做过记者,还是作协会员的人
  
  文笔怎么可能不好?
  
  但是最近我重翻了《云海玉弓缘》等几部梁公的代表作
  
  却几乎读不下去
  
  只觉得处处平铺直叙,没有虚实掩映不知点到为止
  
  人物对白毫无机锋、更有些千人一面
  
  着实未见高明
  
  单以文笔而论,即使比起略显装腔作势的古龙,和日渐走火入魔的温瑞安,也有些相形见绌
  
  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原本心目中的印象
  
  第二点,关于金庸的国学
  
  若讲诗词曲赋,金庸确实不行
  
  他原创的诗词最多是初学水平,即兴题写的一些对联更是十分雷人
  
  不但比不了资深诗词爱好者梁羽生,也比不了楼主燕垒生老兄
  
  但是,如果论在小说中对国学的运用,结果就反过来了
  
  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
  
  金庸小说中的国学知识都足以令人惊叹
  
  作为每日数千字连载的作品,金庸能这样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医卜星相信手拈来
  
  如果本身没有深厚的功底,我觉得有点难以置信


作者:燕垒生 回复日期:2009-02-07 23:06:58    
  1、梁羽生的文字当然好。但他不知变通,可以说写了那么多武侠,却并没有真正把握到武侠的脉门。好比他是一个专做高档菜的厨师,现在要他去食堂炒大锅菜,而他还一板一眼按照小灶的做法在做,出来的东西味道反而不见得好,模样也未必中看。所以他的武侠总有一种生硬之感,例如《武当一剑》最后突然冒出来的“自宫练剑”。金庸要比他圆通的多,上了大灶,就按大灶的做,当中又忙里偷闲地弄点小灶的花边菜,这样出来的菜,看起来好看,吃起来也上口。再说白了,就是金庸懂得扬长避短,梁羽生则硬来。
  2、金庸的国学当然也不算差,比古龙就要好得多,只是相对于梁羽生要差一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金庸最大的长处正是在于杂而博,梁羽生则专精国学,对于武侠来说,这其实也是个劣势。因为旧派武侠的人国学水准都不比梁差,梁对于武侠,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改良。白羽和朱贞木的小说,其实就已经和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相当接近,稍后台湾的诸葛青云,就有极其接近还珠的小说。
  说到诸葛青云,一直不太待见,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来读了他一部讲剑仙的,才知他能得名亦是良有以矣。不过他才是真正走错了路子,他是还珠私淑弟子,而且国学水平也还不错,走旧派那路子,再加点变化更能走通,结果硬要跟着梁羽生走,越走越差,小说大多不值一看。
  

江淮词心 发表于 2009-2-11 08:58:20

作者:花樱宁 回复日期:2009-02-08 14:21:43    
  楼主说了很多,但我觉得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
  
  梁羽生的文笔,武功这是他的软肋。
  
  梁羽生的诗词功底很深,但是他的小说文字太缺乏雕琢,这不知道是他白话文的问题?还是小说创作不严谨,常年疯狂连载,导致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武侠小说的文字风格?
  
  梁羽生的武功很枯燥,这可能和他的武功不是很重视的原因。
  
  梁羽生的优势在于他的武侠试图表达一种真正诗意或者情感,而不是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武林傳奇。
  
  梁羽生小说中天山占有重要的地位,梁羽生也一直企图借用藏边回疆展示一种平淡的异域情怀,这点有些类似于沈从文,但梁羽生没有沈从文的出色文笔以及高卓的要求。
  
  梁羽生小说还重视挖掘深邃的情感,比如爱情的悲剧,像白发,云海,女帝等书,在平淡的叙述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金庸古龙都没有如此纯粹的悲剧感。所以梁的小说看起来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但却很难让人忘记其中的一些人和事。
  
  梁羽生的小说中有很多的东西欲言又止,很难知道他在想什么,其人已经驾鹤西游,这些都已经不太重要。
  
  梁书最大的遗憾在于,他在创作上没有把他的小说真正的写好,在三十年里几乎都是同时创作两部以上小说,梁羽生需要提高的地方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如文笔和武功,当然也许这是和他本人性格上缺乏变通有关。
  
  昔人已去,后事任人评说吧。

作者:dongyu953 回复日期:2009-02-10 10:02:32    
  梁公逝世,接此贴敬拜。
  看到燕大,我手都抖了,也拜一下先。
  常用招数统计那个经典,我虽然没读过太多梁公的书,但看到“凤点头”、“细胸巧翻云”、“大弯腰斜插柳”也是记忆深刻。
  我觉得现在人不容易看下去梁公的书与阅读习惯有关,由于没受过系统的古文教育,愿意看或者能够看古文的除了中文科班外,只是家庭环境影像或个人爱好,实在少之又少。而外文译作的大众化又使得绝大多数人容易被情节带入,而忽视文笔上的细节。即便金庸自己说更喜欢传统文化,但不可否认金、古的小说受外国通俗文学包括欧美日的悬疑小说影像要比梁大,因此,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喜欢情节跌宕,语言精炼,人物性格刻划的相对真身、复杂的小说。除了喜欢传统文学的人,就大多数人而言,谁会雕琢回目是否对仗,平仄是否押韵,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江淮词心 发表于 2009-2-11 09:02:11

我也评一下燕垒生,他给我感觉奇是奇了,却不耐读,不要说反复读,就是把一部长篇读完都有点难,奇,但又感觉缺少变化,容易疲劳也。

抛花生的小佳 发表于 2009-2-11 09:52:03

原帖由 江淮词心 于 2009-2-11 08:52 发表 http://bbs.gulongbbs.com/images/common/back.gif
梁公筚路褴缕,以启山林的功绩,永远值得我们勉怀
开辟新风,套列宁的话说,判断梁公的功绩,不是根据他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江淮词心 发表于 2009-2-11 11:57:45

原帖由 抛花生的小佳 于 2009-2-11 09:52 发表 http://bbs.gulongbbs.com/images/common/back.gif

后来被定性为金古梁,梁公退居第三,然而当温瑞安和黄易出现时,又有人称为金古温黄梁或金古黄温梁,只能敬陪末座,甚至有人说要将他开除出这名单。这些都是乡里小儿之见,不值一哂,...

开除出这名单又如何?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以词论,温庭云、韦庄等人是最早的小令写手,柳永是最早大量创作慢词的,难道因为这个就必须将他们排进前五?否则就是不尊重他们的创始之功?

抛花生的小佳 发表于 2009-2-11 12:17:02

我不太在意排名,金庸第一或者别人倒一,不影响我个人的阅读和评价~

冰之火 发表于 2009-2-11 21:49:19

综合考量影响力和创作水平等因素
我认为在战后武侠的辉煌时代,五大家应该是这样:

S级(超级)2人:金庸,古龙
A级3人:梁羽生,卧龙生,司马翎

温瑞安和黄易是武侠小说衰微之后一柱擎天的两位,不妨另外计算

安石 发表于 2009-2-11 23:08:59

就“变”而言,似乎黄易变化更大些,另外也有人提到倪匡的武侠,我感觉应该没什么价值。

三英二云 发表于 2009-2-12 14:37:29

要看自己站在上位,还是下位说这些话!

一句话重复在自己作品里重复了一百次,那么好也成了滥货了。

语言在于用,才尽而止。(能做到者,著名的,不过金庸而已)

还是所谓人在江湖,真的身不由己吗?(梁公当年为何不投笔自止呢?)

国学底子(广义),金、梁、司马等比之还珠,距离还是不少的。

诗词只是其中一门罢了。在此门,无疑梁是远远强过金的。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燕垒说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