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之火 发表于 2009-12-21 18:33:12

台北的小吃(民生报原版文字)

  「台北的小吃」是古龍1985年間發表在民生報上的專欄,共有十六篇。前十五篇先後收入了香港的玉郎本《不是集》、天津的百花文藝本《誰來跟我乾杯》(簡體)和台北的風雲時代本《誰來跟我乾杯?》,只有最後一篇〈武昌街上4牛雜大王〉未予收錄。
  經與民生報進行比對後,各家文集的錯訛或修訂之處顯然不少,有些甚至不知所云,比如〈武昌街上〉有一段這樣的文字:「有時候也會上白碧華殿和舞廳散步一番」,但報紙上的原文卻是這樣的:「有時候也會換上華服到舞廳散步一番」。再仔細比對過後,確認百花文藝和風雲時代都承襲自玉郎本,最多就是把幾個明顯的錯處改正過來而已。
  現在我們把民生報的原文呈現出來,好些地方和各家文集出入,這裡不一一指出來,只在註解中點出影響較大的一些錯誤或增削,或者具有爭議的文字。反過來說,原文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幾個地方顯然是錯的,這幾個地方我們依據各家文集進行修正,並且注解說明。

冰之火 发表于 2009-12-21 18:36:35

台北的小吃

刊載於1985年5月21日民生報第8版。


(一)

看梁實秋先生和唐魯孫先生寫吃,總會看得饞蟲大起,半夜三更跑到廚房去翻箱倒屜找東西解饞,只可惜這個世界上像梁、唐二先生文中所寫的那種能解饞的東西好像已越來越少了,我當然更沒有那樣的口福。
    可是自從渡海來台念書以來,在台北也斷續耽了三十年 ,其間「穿過大街,走過小巷」,對台北的小吃,倒不陌生。
    一個好吃的人在這方面多少總有些心得的,現在陸續寫出來,公諸同好。

(二)
    寫的雖然是台北的小吃,可是天下的小吃,道理大多是一樣的,都是以「好吃、經濟、實惠」為主要條件,其中「好吃」一項,自然要列為第一優先。
    除此之外,當然還要寫一點風情和風味——去吃這些小吃時所感受到的風情和風味,我相信不在台北的人,一樣也能感受得到。
    因為照片往往比真景更美,紙上談兵,也往往比真刀真槍更動人遐思,看到紙上的台北小吃,說不定會比真的吃到嘴還能解饞,是耶非耶?也只有待到看過之後才知道了。

當為三十五年。此處取概數。

冰之火 发表于 2009-12-21 18:41:39

唐矮子牛肉麵

刊載於1985年5月22日民生報第8版。


  牛肉麵,可以說是台北市最大眾化的一樣小吃了,各式各樣的賣牛肉麵的店鋪攤販,遍佈台北的大街小巷,風味迥異,各擅勝長,有的還自稱為「獨門秘方」,吃起來滋味好像也確實有點與眾有點不同。
  在百花紛陳的牛肉麵中,首先說唐矮子。


  到了台北後,最早吃到的牛肉麵,就是唐矮子。
  那時候正是三軍球場 的全盛期,七虎鬥大鵬外,克難、國光、鐵路、警光、虎風、大道,甲組的籃球隊固然是精英輩出,就連乙組的追風、力力,球技也有足觀處。
  那時候我們有幾個朋友,每當三軍球場有好戲登場時,就拉著當時的籃球王子陳祖烈 帶我們去看「蹭球」,看完球就去吃唐矮子。
  那時候東門寶宮戲院 對面的一塊空地上,攤販林立,緊靠著面臨信義路一棟灰暗色的大樓,大樓下有走廊頗長,寬 也有一兩丈,唐矮子的麵攤,就擺在走廊裡,除了牛肉麵外,還賣蒸籠 、小菜、擔擔麵、青椒炸醬,每一樣都很入味,牛肉麵更辣得過癮。
  陳祖烈嗜辣,每次吃唐矮子,都辣得滿頭大汗,好像剛賽過一場球一樣,非到寶宮對面去喝碗冰涼涼的綠豆湯不可。
  唐矮子短小精悍,每天練習擔石頭,練出了一身好肉,人又豪爽,格老子的硬是條漢子,雖然賣牛肉麵,卻交了不少朋友。後來陳祖烈幫他去美國開店,不知道是不是美國牛肉麵的第一家?




即今北一女中旁的介壽公園。三軍球場於1951年落成,1960年奉命拆除,其間舉辦過無數的籃球比賽、藝術表演、福音佈道等活動。 籃球國手,黨國大老陳立夫的幼弟。 位於信義路和金山南路交口附近。1998年歇業。 原文作「竟」。一丈為三又三分之一米,走廊一兩丈長還稱不上「頗長」,故依各家文集更正為寬度。 各家文集均作「蒸餃」。

冰之火 发表于 2009-12-21 18:49:18

有關牛肉麵種種──之一

刊載於1985年5月27日民生報第8版。



除了唐矮子之外,台北還有幾家有名的牛肉麵,不可不記。

(一)王胖子

唐矮子的伙計中,資格最老的一位,頎長瘦削,目光炯炯,長得極似當年的神射手王毅軍,陳祖烈遂為他取名為「王毅軍」,大家也照喊不誤。可是唐矮子去美國後,傳他衣缽的,卻是王胖子。
  王胖子人高馬大,腰粗十圍,長得和唐矮子大異其趣。他賣的麵卻是唐門真傳,燙、辣、麻,川味正宗,如假包換。本來店鋪開在新生南路和信義路十字路口的橋頭,後來也去了美國。

(二)桃源街
  在台北各家牛肉麵中,名頭最響、買賣做得最大最久、賺錢也最多的,還是桃源街的老王記。他們的牛肉麵味道並沒有什麼特色,可是真材實料,上麵快速,而且首創免費附贈酸菜,所以生意一直不錯,近年來已經面團團 做富家翁了。
  老王記的老板娘,至今還高坐櫃台收賬,一碗麵一碗錢,點滴不漏。平時喜濃粧,與友輩與店伙話家常,說的無非是在美國賺屋若干,裝修費用若干,聽得花數十元來吃碗牛肉麵的小市民們,一個個目瞪口呆,佩服得差點就要當場跪下去。


各家文集均作「面圓圓」。

冰之火 发表于 2009-12-21 18:52:04

有關牛肉麵種種──之二

刊載於1985年5月28日民生報第8版。


  台北的牛肉麵雖然以標榜川味正宗為首,「清香」次之,可是 台灣口味的牛肉麵,也有它的獨特之秘,口味比較清淡的人,對它反而特別偏愛。

(三)一品味
  位於昆明街的一品牛肉麵,歷史頗久,狹長的門面,好像是在一個小胡同裡搭起來的,煮麵的爐子擺在當門處,裡面七八張木桌子,已經洗得發白,後面的門戶,就是主人的居處,也打掃得一塵不染,迎風一塊木塊,「閑人免進,非請莫入」。
  店裡至今未裝冷氣,穿堂風卻吹得甚涼,價錢卻是「一品」的,店裏的陳設雖簡陋,而且時常休假,生意卻仍很好,有人往往跋涉長途,冒著碰壁的危險去吃他一碗牛肉麵,區區在下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牛肉湯牛肉麵外,那裡什麼都不賣,可是他們賣的湯和麵,的確是黃牛肉用文火燉出來的,味道清純雋永,佐料辣椒醬也是自製的精品,非但在台北別無分號,在別的地方,恐怕也很難吃得到這種獨特的風味。
  這種風味和風格維持了近三十年,一成未變,改變的只是房東夫婦的孩子們都長大了。老闆娘在用竹筷挾牛肉到麵碗裡去的時候,也得先戴上副老花眼鏡,看她選挾牛肉時的專注與慎重,簡直就好像老派的商人在選擇鑽石一樣,令人不禁覺得這碗麵的價值分外不同。


原文作「可見」,與該段文意不符。

冰之火 发表于 2009-12-21 18:55:17

再說牛肉麵

刊載於1985年6月12日民生報第8版。


  台北賣牛肉麵的實在太多,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尤其是幾家特別的,更不可不說,故再說之。


有名的無名店
  常到圓環 一帶去的人,都知道天水路那頭有兩家「名小吃」。一家是延平路口的鹵肉飯,一家是比較靠近圓環的牛肉大王 。

 這家店在一個樓梯口下,店是橫的,寬而不深,店門前有個大鍋,一鍋清湯,幾片牛肉,雜以牛鞭牛筋,爐火常年不熄,湯清幾乎可以見底,味鮮而純。要吃牛肉湯的,堂倌取巨杓舀湯一杓,取解腕刀割牛肉成片,配以薑絲,佐以辣椒醬酒,好吃。


這家店還賣沙茶炒牛肉,心臟肝肉肚。之外,還賣一種炒牛蛋。
  牛無蛋,若有,則與人之蛋是一樣的蛋了。吃蛋補蛋,牛蛋據說也是男人的大補物,而且很不難吃。不吃辛辣的,可以捨沙茶用蕃茄炒,味道也不錯。只可惜店裡沒冷氣,吃完之後,如洗蒸氣浴,剛添加的新鮮荷爾蒙,十分中也要被蒸掉三分。
  若問這家店叫什麼名字,大家都傻了眼,一起嘸宰羊 。「無名」者往往反而很有名,也可以算是件很絕的事。


建成圓環,昔年為一熱鬧商圈。 店名「金春發」。 閩南語,即「不知道」。各家文集均誤作「嘸牽羊」,不知所云。

冰之火 发表于 2009-12-21 18:58:00

老董與小而大

刊載於1985年6月18日民生報第8版。


  台北還有兩家很有名的牛肉麵,真正有名卻不是牛肉麵,真正好吃的也不是牛肉麵。

小而大
  「小而大」是家麵館 的名字,不但名字起得絕,另外還有個很絕的地方。
  這家麵館好像永遠都跟著新生報在跑,新生報在中山堂 旁邊時,它的店就開在報館後面的轉角處,新生報搬在國軍活動中心後面,店也跟著搬了過去。
  這家店賣的麵和湖南米粉都很不錯,可是最精彩的,還是一味心肺湯,湯熬成乳白色,心肺切得很薄,佐料是香菜胡椒,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台北找不出第二家。
  後來店搬了,搬到東區,新生報卻沒有搬,這家店脫離新生報後,居然也漸漸消失,你說是不是怪事一件?

老董

老董賣的其實並不是牛肉麵,而是咖哩牛肉油豆腐細粉,本來只不過是成都路屋簷下的一個小攤子,那時候「國賓 」大戲院還叫做「美都麗」,專映國片。
  老董身材不高,寬厚而精壯,一頭鬈髮,每天天沒亮就把攤子擺起來了,咖哩細粉做得也很入味,幾年下來,很攢了幾個錢,惟一的嗜好只不過喜歡賭兩手。
  一個人有了一點錢的時候,只要有這麼樣一個嗜好也就已足夠了,足夠把錢送走。


各家文集均作「湖南麵館」。 國民大會所在。 國賓在老董斜對面,所以古龍提起它。

冰之火 发表于 2009-12-21 19:03:26

關於牛肉

刊載於1985年6月25日民生報第8版。


  台北的牛肉麵,其實還有很多家都不錯,「永康街小公園」的「老張」、「仁愛路名人巷」的「老鄧」、 、清真館的牛肉泡饝,都是台北的「名小吃」,只不過他們的麵味道雖佳,卻沒有什麼特色,有很多甚至只不過是步人後塵而已,做得再好,總還是缺少了一點開拓者的氣勢。
  另外還有一家,雖然不以牛肉麵聞名,可是牛身上的東西,他們都賣。多年前就號稱牛肉大王,而且是真有一點大王的樣子。

欣福牛肉大王
  欣福在公園 後的懷寧街,門口兩個爐子,一個爐子賣蟹壳黃,一個爐子賣生剪饅頭,大爐有另一小爐,爐上吊一瓦缽,裏面滾滾的一鍋湯,美得冒泡,就是這家店裡最叫座的牛鞭湯,湯醇而濃,可以掛杓,只不過價錢有點辣手,所以老吃客常常只喝湯不吃鞭,堂倌也不會給你臭臉看。
  這家店的堂倌,大多都是二十年以上的老伙計了,也都是店東的老夥伴,人來自天南地北,說的話南腔北調,不是老客人,很難聽得懂。

 這家店的老板,也是個絕人,很絕。


(注)謝壳黃者,油酥小燒餅是也,生剪饅頭即生燙包子,上海人都認為一定要這麼說,才不是洋盤。

原文作「『永康街小公園』的、『仁愛路名人巷』的、『老張』和『老鄧』」,疑排版時錯位。 指「新公園」,即今二二八公園。 各家文集均無此注。

冰之火 发表于 2009-12-21 19:06:31

欣福與幸福

刊載於1985年6月28日民生報第8版。


  今日之欣福,即昔日之幸福,老闆姓陳,兄弟兩人,懷寧街與衡陽路轉角處那幾家店面,大概是他們的祖產,分家後兄弟各得一份,哥哥開了家幸福牛肉大王,弟弟卻開了家幸福理髮店。
  說起這家理髮店,倒真是大大有名,雇用女子理髮師為男士理髮,它無疑是台北第一家,陳老闆很會做生意,而且噱頭不止一眼眼 ,居然想到將他的女子理髮師組成一支籃球隊,組團勞軍,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使得「幸福理髮」也隨之聲名大噪,生意越做越大,到後來竟用原有地皮翻建成今日的「太陽大飯店」,陳老闆當然也成了台北商界的聞人。
  開牛肉大王的哥哥,做人做事做生意卻和弟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除了十幾年前將原有的木板屋改建成現在的磚屋外,他的店幾乎完全沒有變動,賣的各種牛肉小吃也一直保持著二十年前的風味,老主顧們閉著眼睛都吃得出來。
  那裡的牛肉麵、生煎包、蟹壳黃,倒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精采的是牛鞭牛尾湯和他們的獨門小炒,火爆牛心、麻辣牛筋、炒牛百葉,都很不錯,尤其是一樣回鍋牛肉,更是獨沽一味,百吃不厭。
  據我所知,這二十多年來,他們除了在去年增加了一樣小火鍋和一樣雪裡紅炒牛肉絲外,其他的幾乎完全一成未變。這位陳老板做生意的保守,也就可想而知了。

上海話「一點點」的意思。各家文集強作解人,改為「噱頭不止一眼呢」。

冰之火 发表于 2009-12-21 19:11:06

關於排骨麵1

刊載於1985年7月9日民生報第8版。


  台北最大眾化的麵食,除了牛肉麵外,當然要數排骨麵。走到馬路上放眼望去,「排骨大王」也跟「牛肉大王」一樣滿街都是,可是真正能把一碗排骨麵做好的有幾家呢?
  做排骨麵看來雖簡單,其實學問卻很大。首先是一碗麵湯,一定要做得清而鮮甜,油而不膩,那至少要用肉骨頭文火吊出來的高湯才行,下麵當然也有考究,麵要下得清清爽爽,漂漂亮亮,一根根挑起來,絕不能有糾纏不清的現象,上面如果再加一點開胃的酸菜,這碗麵大致就可以算是好了。
  可是排骨麵最重要的一部分,當然還是那一塊排骨,肉要選得好,火候要恰到好處,一定要把厚厚的一塊排骨炸得豐富而多汁,味道也要夠濃,才能配得上清爽而不膩的那一碗麵。
  如果偷工減料,排骨切得不夠厚,一炸起來,肉就乾了。一口咬下去,就好像咬到了一塊油炸甘蔗板 ,那就慘絕人寰了。
  遺憾的是,近年來這種慘絕人寰的事,台北市好像還真不少,一個人如果能在台北市吃到一碗像樣的排骨麵,我勸他一吃完就應該趕快去買張愛國獎券。
  為了免得傷感情,台北的排骨麵,還是少說為妙。

各家文集均作「外面裹著麵粉的油炸甘蔗板」。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台北的小吃(民生报原版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