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古龙之九:拳头
台湾网友冰之火有《七种武器六部说》,认为《七种武器》其实只有《长生剑》等六部,《拳头》不在其列。理由大致有三:无青龙会背景设定;主角小马性格、武功发生畸变(和《霸王枪》无法谐调);1975年1月首发于《武侠春秋》时,注明“又名狼山”,不同于其它几种武器;1976年《武侠春秋》将《拳头》列为“七种武器之六”,但1979年又排除在外。这些理由除了性格、武功可以商榷外,其它都比较过硬,以往这类讨论往往执着于“拳头”究竟算不算一种武器,只是皮相之谈耳。不得不说,在重读前我对这部作品的期待值是很低的,一是它不属于声名显赫的《七种武器》之一,充其量是《霸王枪》的外传,二是“狼山”场景的设定太局限,完全看不到武侠中常见的大场面、大格局、大江湖,三是主角的个性也不是我喜欢的——冲动、莽撞、动辄与人拼命、酷爱暴力,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怎么生存?恐怕只有去拘留所、监狱待着了。
但看完后,我同样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精彩的作品,它完全不必借重《七种武器》的名头,甚至,它比某些正品还要优质得多。
首先还是打架。冲动,热血,拼命,甚至是自残,这样一个人物的塑造应与古龙早年的帮派生涯有关,也与他成名之后再未遇到太大挫折有关,所以,作品中涌动着的仍然是那种一往无前,决不低头,与命运抗争、战而胜之的精神。如小马在被太阳神使者逼入绝境时:
小马真的很想死。
他已救不了老皮,也救不了小琳,他恨不得能立刻投入火焰,让自己全身的骨骼血肉化作灰烬。
可是他又想起了丁喜的话。
丁喜是他的好朋友,是他的兄弟,丁喜一向被人认为是“聪明的丁喜”。
丁喜曾对他说:“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法子,只有懦夫才会用死来解脱。”
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有决心、有勇气,无论多艰苦困难的事,都一定有法子解决的。”
火焰中仿佛又出现了丁喜的笑脸,笑得那么讨人喜欢,又笑得那么坚强勇敢。
小马忽然道:“我不想死。”
不过,我相信一些突发事件也会对人的思维、想法、行为等等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发生于1980年10月的吟松阁事件,古龙因敬酒问题遭友人柯俊雄的食客砍伤手臂,失血2000cc,又输入带有肝炎的血液,患上肝炎,健康每况愈下。貌似古龙后来原谅了那位食客——这样的莽汉是不是很像“愤怒的小马”?如果这事发生在前,古龙还会写这么样一个人吗?也许会,但肯定不是现在的小马。(当然我也相信,这事不会动摇到古龙“握紧刀锋”的基本人生姿态。)
其次是引起的侠义、道义和义气的思考,也许还有道德。小说中君子狼的出场:
夕阳已消逝,夜色已渐临。
山块后慢慢地走出七个人来,走得很斯文,态度也很斯文。
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人,儒衣高冠,手里轻摇着一把折扇。
折扇上可隐约看出八个字:“惇惇君子,温文如玉。”
夜色还未深。这个人斯斯文文地走过来,走到岩石前,收起折扇,一揖到地。
后面的六个人也跟着一揖到地。
看到“惇惇君子,温文如玉”几个字我笑了,我想起了金庸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金庸借陈家洛佩玉上的刻字道出自己欣慕的人生境界,古龙略作修改,成了君子狼伪饰的格言。再如小马去见狼山之王朱五太爷,郝生意指点他:“要想见朱五爷,对那扫花的老人,就得特别尊敬。”接下来古龙写到:
扫花的老人弯着腰扫花,始终没有抬起头。
小马大步走过去,抱拳躬身:“我姓马,我特地来求见朱五太爷。”
扫花的老人听不见。
小马道:“我此来并无恶意,我是来送礼的。”
扫花的老人还是没有抬头,却忽然道:“跪下来说话,再爬着进去。”
小马并没有忘记郝生意的叮咛,他已经对这老人特别尊敬。
现在他居然还能忍住气,道:“你叫谁跪下来?”
老人道:“叫你。”
小马忽然大吼:“放你妈的屁!”
他已经准备不顾—切冲进去。
他的拳头已握紧。
谁知道扫花的老人反而笑了,抬头看着他,一双衰老疲倦的眼睛里也充满笑意。
小马的拳头也无法再打出去。
老人喃喃道:“有意思,有意思。”
小马不懂:“什么事有意思?”
老人道:“我已五十一年没听过‘放你妈的屁’这五个字,现在忽然听见,实有很有意思。”
小马的脸有点红了。
不管怎么样,这老人的年纪已经大得可以做他爷爷,他实在不应该无礼。
老人又道:“走进去再向左,就可以看见一扇门,敲三次门,就推门进去。”
他又弯下腰去扫花,扫那水远扫不尽的花。
小马很想说几句有礼的话,却连一句都说不出。
等他走入竹篱,再问头时,却已看不见竹篱外弯着腰扫花的人影。
这种写法当然是种颠覆,对传统武侠的颠覆,在金庸等人的作品中,主角在获得秘笈,接受功力前,对死者或老人必定是必恭必敬,让磕头就照拜不误的,否则不但一无所获还会惹致杀身之祸——在获得功力或权力前必须(心甘情愿地)做孙子。古龙对此的态度是:“放你妈的屁!”
正面人物当然是侠义之士,小马,常无意,张聋子,老皮,都有自己的原则,甚至,就连最坏的君子狼,也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他们不会在夜间发动攻击。不过,古龙有时似乎对义气有些“迷信”,那种对朋友的相信也似乎是在真空和理想中的,末尾老皮出其不意地牺牲自己,与太阳神使者同归于尽,这类描写有些一厢情愿和自作多情,虽然这样的人现实中未必不存在。
义气和(传统)道德能否与“普世价值”并存?联想到最近的何李退出德云社,志不同道不合,退出本无可厚非,但选择现在这个时机,毫无疑问是受到来自央视等媒体的压力,基于“普世价值”,应该同情何李的生存情境,抱有宽容之态度,虽然是“忘恩负义”、“落井下石”,但不得不为之,而基于义气和道德,何李的做法当然不能接受。所以,作为旁观者,作为当事人,究竟如何选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许,这些只能内在化了吧,如果实在不能并行。
再次是作品的寓言化,以及朱五太爷、朱云父子的家庭问题成为故事源头等,这些为小说注入了深沉的现代意蕴。寓言,或者隐喻,不在于能否写,而在于能否写得好,能否有一个好的故事、文笔作为基础。后者对那时的古龙来说不是问题,他已经是一个大师,讲故事的大师,同时又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又现代的文风。小说的奇特、气势、与张力这里毋庸赘言。
狼山上迷失的少男少女,“吃草”、“成瘾”,被“邪教”蛊惑;将狼山之王制成腊肉,以此来维系人心,号令群狼,从时间上看,既是影射,也是预言;朱云答应小马,要让“狼山上从此再也没有恶狼,也没有吃草的人”,这也可视为预言:权力的继承者终结暴政……关于“吃草”,有这样一段描写:
郝生意终于也出现了,看着晕倒在地上的少女,摇头叹息,喃喃道:“好好的一个女孩子,为什么偏偏要吃草?”
小马道:“她吃草?”
郝生意道:“吃得很多。”
小马更奇怪:“吃什么的人我都见过,可是吃草的人……”
郝生意道:“她吃的不是普通的那种草。”
小马道,“是哪种?”
郝生意道:“是那种要命的毒药。”
他叹息着解释:“这里的山阴后长着种麻草,不管谁吃了后,都会变得疯疯颠颠、痴痴迷迷的,就好象……”
小马道:“就好像喝醉酒一样?”
郝生意道:“比喝醉酒还可怕十倍。一个人酒醉时心里总算还有三分清醒,吃了这种麻草后,就变得什么事都不知道,什么事都会做得出了”
小马道:“吃这种草也有瘾?”
郝生意点点头,道:“据说他们那些人一天不吃都不行。”
小马道:“他们那些人是些什么人?”
郝生意道:“是群总觉得什么事都不对劲,什么人都看不顺眼的大孩子。”
——他们吃这种草,就是要为了麻醉自己,逃避现实。
小马了解他们,他自己心里也曾有过这种无法宣泄的梦幻和苦闷。
一种完全属于年轻人的梦幻和苦闷。
可是他没有逃避。
因为他知道逃避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法子,只有辛勤的工作和不断的奋斗,才能真正将这些梦幻苦闷忘记。
最后是花絮。蓝兰豪放,有趣,直接就和小马上床,全无扭捏之态;柳金莲大脚大嘴,一口吞下小马拳头,咬住脉门,极富视觉冲击力;剥光梦中情人小琳衣服,还不让她保留处子之身,人为造成两人间的“裂痕”;张聋子和香香,是古龙浓重的萝莉情结的表现,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台湾网友车田小美在评论此篇时说:“唯一讨厌的地方是,那对话总是非常冗长,啰哩八嗦还自以为很幽默,实在让人‘倒弹’。”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本篇的对话完全可以用“机警有趣,恰到好处”来形容,至少和《霸王枪》相比是如此:P 泉水从高山上流下来,小马将昏迷的女孩浸入了冰冷清澈的泉水里,她伤得不轻。
冰冷的泉水流入她的伤口,一定会让她觉得痛苦难忍。
可是痛苦却已使她清醒。
阳光灿烂,她忽然开始在泉水中打挺,就象是条忽然被标枪刺中的鱼,鱼不会呼号。
她的呼号声却使人不忍卒听。
小马在听,也在看。
他的心肠并不硬,他这么样做,只因为他觉得这个女孩子无论身体和灵魂都应该洗一洗——不是用水洗,是用痛苦来洗。
就好象黄金一定要在火焰中才能炼得纯,就好象凤凰一定要经过烈火的洗礼,才会变得更辉煌美丽。
呼号和挣扎终于停止。
她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等到她能再睁开眼时,她就看见了小马,
她的眼睛也已清醒。
清醒使她的眼睛看来更美,美丽清纯。
在迷醉时她也许是个妖女、荡女,清醒时她却只不过是个寂寞而无助的小女孩。
这一段写得很动人
古龙确实有很深重的loli情结
在武侠里,感觉只有他和老温愿意把自己的欲望写进文字里、且很袒露得让人看得见
只是老温的口味太重,令人吃不消 恩,这我以前还没注意到,其实张聋子和香香就是这种情结的反映啊,还有九月鹰飞中的葛病、丁灵琳,确实不少。
我在末尾加了一句:) 严格来说,张聋子、香香,葛病、丁灵琳算老少配,不是萝莉情结 这部小说我不喜欢的是,所有的人物都是非常类型化的。很套路,很扁平。
另外,我觉得对话比《霸王枪》差了不少。我很中意霸王枪里邓定侯和丁喜的拌嘴。
那个“放你妈的屁”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哈哈,有趣。 整个小说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不可能有性格上的变化。 人物的套路、扁平和时间有什么关系?这和性格的变化是两个概念。 时间只能说有一定关系吧,现实中人都有扁平的一面。百度到的:
福斯特说:“17世纪时,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莫里哀笔下出现的男女老少,无论贵族官僚、教士学者,还是商人掮客、工匠听差,差不多都是这种“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漫画式人物。他们出现在剧里,只是为了“表现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甚至简直就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之中。
福斯特认为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并且说:“我们大家都在追求永恒的东西,即使阅历很深的人也如此,在一般人看来,这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原因,我们都希望看到经久不衰的、人物始终如一的作品,以作为逃避现实的寄托,这就是扁平人物受到青睐的原因。”莫里哀的人物确实体现了这两大长处。他的人物一出场,很快就会被观众富于情感的眼睛看出是个怎样的人。这类让人一眼看透的人物对于古典主义戏剧的结构严整是十分有用的。莫里哀的人物在易辨的同时在观众脑海中涂上了鲜明夺目的色彩,使人铭心镂骨。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反之,扁型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
文学创作上有“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或“复杂性格”和“简单性格”之说 。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之称为“扁形人物”。“扁形人物”一般说来,“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在整个小说中性格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扁平人物”又可称之为类型人物,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最为出色,如诸葛亮是“智”的化身,关羽是“义”的化身,刘备是“仁”的化身,张飞是“勇”的化身,曹操是“奸”的化身,等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