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武侠论坛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追寻史上最早获版权武侠作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3 14: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2-12-25 08:59 编辑

       将时间放宽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十四年(1908年),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图书分类条件略放宽。

       电脑输出第二批结果。依然不多:

      其一、《射雕记》,上海书局1906年初版,作者佚名。全书4卷 70回。

      其二、《金箬叶》,小说林社1908年一二月初版,作者(浙江)蒋景缄,小说书封标记为“小本\义侠”,印刷者小说林活版部。

      其三、《技击余闻》,商务印书馆1908年2月18日初版,作者林纾,高凤岐作序。

      其四、《七剑十三侠》,上海书局出版1908年四月初版,作者唐芸,笔名桃花馆主。

      (其五、《第一侠义奇女传》,又名《宋太祖三下南唐》、《宋太祖三下南唐被困寿州城》,作者好古主人,序为好古主人自序。
                    其实只是书名为“侠义”而非侠义小说,属于白话长篇神怪史话小说。)

     (梳理清末老报纸,其五后有所发现,见后,补述)
   
..

《技击余闻》.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3 14: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2-12-24 21:07 编辑

       鉴定此几本书,以《技击余闻》最接近武侠小说。

       《技击余闻》.jpg (114.61 KB, 下载次数: 0)
   《郭联元》、《象》.jpg

    《技击余闻》相当于短篇武侠小说集,或短篇侠客列传。
     其中含有多个短篇,每篇塑造一个出身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侠客,每个主角大多因饱受欺辱故奋而习武,用学成的武艺维护自身的尊严、谋求自身的利益。
     篇名范例为《郭联元》、《象》、《破钵》、《陈孝廉》、《铁人》等。

     譬如《技击余闻·郭联元》写到:“郭联元,高七尺,黄发,腹大如五石匏,行必执巨扇,夜中见之,恒以为厉鬼。本业圬,能画,画笔悍厉突怒,类瘿瓢。然矛剑刀盾之技,匪所不精。”
      又如《技击余闻·象》:“象,清漳人也,逸其姓,余但知其人名象也。尪瘦如枯腊,出言恒作哭声,即其眉宇观之,亦似蒙重丧。然武技绝精。”

      除了武功外,《技击余闻》也强调侠客之智慧。如《技击余闻·破钵》写到为助人逃离危险,武艺高强的僧人侠客假扮仆人,以此暗示主人的武艺更高。
      这种深藏不露的描写,也体现在《技击余闻·陈孝廉》中。

      对于常人的习武,《技击余闻》强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例如《技击余闻·铁人》写到普通人通过不断练习拔石笋,最终拥有了惊人的功夫。

      林纾笔下,有“武”有“侠”也有“江湖门派”。
      例如林纾强调功夫以少林派为最高水平,并有大量关于内力、点穴、轻功等的神奇描述。
      《技击余闻》中涉及“少林”门派及“内家”功法的内容,如《铁人》之江右某寺住持“精少林剑术”,《浮水僧》疑似为“少林宗派”、《横山二老》中王趡之深得“少林的髓”、《祖塔院石桃》济颠塔寺僧“精少林之学”,以及《汤教师》“精于内家之学”、《瘿雯》有关“内家拳术”描述。对后期武侠小说以少林为尊,有莫大影响(小说家看法向左如《八大剑侠》保留少林不及武当的说法)。
  另外,《侏儒》中所述的“绝脉”“点穴”,《鹿鹿》中描述“以指点渔者臂腕相接处,渔者忽立而笑不已”的“笑穴”,也开武侠小说的先河。
         
      因而,《技击余闻》也进入较早一批(具有纯粹意义的版权保护的)武侠小说之列。
      虽然时间上离最早的1906年春节前夕的《狮子血》,隔了近两年;
      但由于不少标记为“义侠”的小说,无法满足有“武”有“侠”也有“江湖门派”的定义,如《七剑十三侠》更像公案小说;

      故《技击余闻》仍显得十分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08: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分类]

        随着对武侠小说初版年期的追寻,已不可避免涉及小说是否为“武侠小说”的辨析,也不可避免需要对与武侠有关小说类,重新明确定义。
        与武侠小说最易混淆的是,宋明清尤其清朝的侠义小说。

        侠义小说的基本定义是:以侠客义士行侠仗义为故事题材的小说类型。简言之,主角为侠客,有“义举”。
        但与武侠小说不同的是,侠客未必懂武功,“义举”可能仗义疏财。

        侠义小说往几个方向发展。
        其一,凡是帮助清官铲除贪官污吏、“清君侧”、洗冤情(包括侠客亲人之冤)、维持社会秩序一类,归为侠义公案小说。
                  有的直接从书名看出,叫“某公案”,如《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
        
        其二,凡是以言情为主线,尤其是爱情为主线(其特征是淡化“武”的描述),归为侠义言情小说、侠义爱情小说。

        其三,小说虽然有涉 “武”的描述,但往“修炼成仙”的方向发展,偏离了传统武功,可归为“仙侠小说”。

        其四,小说虽然有涉 “武”的描述,但基本完全偏离传统武功,主角的侠客多修炼成 “口吐飞剑”“人剑合一”的功夫。
                  斗武功即斗飞剑——剑亡人亡,可归为“剑侠小说”。

        其五,小说虽然有涉 “武”的描述,但主角主要不是使用冷兵器,而是“热兵器”——现代手枪之类。
                  借用电影分类定义,可定义为侠义动作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08: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2-12-24 21:21 编辑

        其六,小说有侠有“武”,虽然也有类似“口吐飞剑”的描述(作者时代极限),但更多是传统武功,包括冷兵器使用技巧和格斗技巧;
        格斗技巧分为内功、外功,例如内劲、内息、罡气,例如点穴,例如掌法、腿法。

        特征是:主角行侠仗义必须至少依靠某种冷兵器,必须擅长某种内功或外功的格斗技巧。
        这类小说可定义为侠义格斗小说,这是最接近武侠小说的“通俗小说”,笔者也将其定义为泛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的前身。

        假如不分出这一类,梳理武侠小说的历史,将无从下手。
        泛武侠小说与武侠小说的区别在于,泛武侠小说几乎不涉及江湖门派。

        而诚如笔者前所定义,武侠小说必须是有“武”有“侠”有江湖(门派),涉集团间对抗。

        按照上述定义,陆士谔的《八大剑侠》,就符合武侠小说定义。主角是八个“侠客”,第01回开篇就写江湖门派之少林、武当,第07回中有
       “顾肯堂摇头道:‘不能不能,咱们的技艺,是少林宗,内中虽有刚派柔派和派之分,终究比不上武当宗,他们都是武当宗呢。武当称为内家,少林称为外家,从初祖创艺时,已经显有轻重,何况如今!’”

       并称少林派分为“孔家派、洪家派、俞家派(罗汉拳)”,有毕五偷学罗汉拳的情节。故有有江湖(门派),
       集团对抗为  “了因师徒”  与  “甘凤池师徒及妻丈” 之间对抗。

       小说“武”有冷兵器“血滴子”的构造和实用,暗杀团的成功依靠是独门冷兵器。
       小说有内功描述,甘凤池岳父的“铜瓮”,要靠内功才提得起。
       小说也有甘凤池点穴、修炼内功、练眼练耳的描述。
       最后还有甘凤池发现少林抄本秘籍《少林拳学精义》的情节。
       现代武侠该有的,均具备了(不能因为有“口吐飞剑”的情节就归为剑侠小说,尤其是有“甘凤池剑亡人未亡”的情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09: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2-12-24 10:30 编辑

       相形之下,不题撰人创作的《争春园》(《剑侠奇中奇》),只能先归为泛武侠小说。
       其中主角为侠客郝鸾、鲍刚等,行侠仗义依靠的冷兵器是司马傲赠与的宝剑,格斗技巧散见于小说各处。
       虽然也有集团之间的对抗,所欠缺的是没有太多的江湖(门派)描述。

       尽管《剑侠奇中奇》只能先归于泛武侠小说,但不题撰人创作的《绣像万年清》即《乾隆游江南》,
       有侠(皇帝扮平民作侠客除暴安良,方世玉武勇过人、交游广阔、仗义疏财、打抱不平),
       有武(梅花桩、打擂台、方世玉自小如何习武、暗器、掌法腿法),
       有江湖门派(少林门徒之争、少林武当之争),却是一部完全符合定义的武侠小说。
  
       只不过完全按照此定义,去一一鉴别清朝1900年以前的小说,发现完全满足武侠小说定义的,确实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2: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2-12-24 21:12 编辑

      前面梳理1905年10月至1906年,电脑输出疑似有版权页的武侠小说有两本。
      其二为1906年9月中旬民国灌文新书社初版的《刺客谈》,印刷者鸿文活版部,标记为“义侠小说”。
      作者为陈景韩,笔名为“新中国之废物”,书首有南营蛮子作序、陈景韩自序。

      仔细阅读,其书有“侠”有“武”,但非冷兵器,侠客使用热兵器的手枪。
      小说侠客主角作的史实原型为1904年冬在上海枪击广西巡抚王之春的万福华。

     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之春平定柳直发领导的农民起义。湘、鄂、粤人民因美国合兴公司违约而掀起了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
     王之春预借法兵镇压革命党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被视为“卖国贼”王之春在书中化名为“汪秋”,是当年“革命党”刺杀对象,刺客万福华在书中化名为“范朴安”。

    《刺客谈》正面描写了刺客范朴安的身世及刺杀前后的详细经过,并将侠客(志士)分为假志士与真志士,
     将刺杀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假志士——《时事警闻》主笔娄博古与知新学堂学生林自弃,两人使用“一枝光明鲜亮的手枪”先行刺杀,
     不成则范朴安使用“一枝锈而且旧的古式手枪”补充追杀,书中第50页写道:

     那个范朴安,气宇威严,越显出他那一种慷慨激昂的神色。只有那个姓林的手足战栗,颇有点惶惧的样子。姓娄的低眉合眼,像个已经吓死的一般。  

  第53页写道,姓林的姓娄的“两个人闹了半天,都不敢动手,那汪秋却已扬长而去。”
  54页写道,在马路上埋伏着的范朴安,“忽听得差官喊道:  ‘预备马车,大人走了。’他这一急,却又急得非同小可,也顾不得什么,只得拼命的跑进锦谷春,迎上前去。走到半扶梯上‘迎面遇着汪秋举枪就刺’……

     谁知那枝锈旧枪打不中,被捕。(历史上真实情况是万福华“攀机十余次,均无子弹射出,遂为西捕所擒”。)

     此书只能归结为侠义动作小说。但我们附带得到:最早获得纯粹版权保护的侠义小说,为1906年9月中旬民国灌文新书社初版的《刺客谈》,作者陈景韩。

     因此,第一批仅1906年春节前初版并出售《狮子血》,为唯一的武侠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2: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2-12-24 21:18 编辑

        第二批中,《七剑十三侠》一名《七子十三生》,作者唐芸,笔名桃花馆主。
       上海书局出版1908年四月初版,为石印本。清代末年再版为铅印本。

       书中写道,明正德年间扬州人徐鸣皋巧遇“七子”之一的海鸥子,拜海鸥子为师习学剑艺,得海鸥子真传;后行侠仗聚义,
与徐庆、一枝梅、罗季芳等十二人义结金兰,屡惩恶徒而被以宁王为首的官府通缉;终得“七子十三生”的帮助,追随朝廷大员
杨一清、王守仁,征剿叛王朱寘鐇、朱宸濠,终于平定叛乱,建立功业。

       可归结为侠义公案小说。附带得到:第二批获得纯粹版权保护的侠义小说,有上海书局出版1908年四月初版的《七剑十三侠》,作者唐芸。

       第二批中,《金箬叶》为小说林社1908年1-2月初版,标记为“小本\义侠”,作者浙江杭州人蒋景缄,是清末民初非知名作家、翻译家,同时还身兼报人、
杂志编辑的多重身份。

      他的小说创作总共有22部,包括《凤卮春》、《金箬叶》、《迷龙劫》……《美人心》。除了日本汉学家,国内对其介绍甚少,近年开始有少量研究者。

      例如日本汉学权威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仅收录了记录了蒋景缄的小说两部,一部是《电妻》,另外一部是《灵鹣梦》,未涉及《金箬叶》。
从国内其他汉学家的既有研究看, 蒋景缄小说力求“新”,包括空间场景、器物表征以人物设定三方面,
       涉及三类“新”主题:即提倡女权的“新”主张;侠女英雄的“新”色彩;戏剧式写实主义的“新”开创;以及科技狂想“新”图景。

       推测《金箬叶》标记为“小本\义侠”,可能同侠女英雄的“新”作有关。至多是归结为泛武侠小说。
       至于“小本”, 林纾的武侠小说《技击余闻》,即是“小本”(如前附图)。因未找到《金箬叶》,先打住。

       而第二批中,《射雕记》,更难找。
       因此第二批中,可肯定的仅林纾的1908年2月18日初版的《技击余闻》,为武侠小说。
      (与多数清末侠义小说作家不同,林纾自身谙熟武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5 08: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2-12-25 08:57 编辑

       1900年以后的清末时期,一批觉醒的文人,发起“文学救国”运动,其中一群人扛起“小说救国”大旗,
创作了一批新的侠义小说,其中的侠客变成“平民之侠”,行侠仗义也变成广义的种种“救国”义举,即侠客成“国家之侠”。
       清朝传统的“忠君爱国”演变成抵抗外国列强的新爱国行为。
       而侠义格斗小说(泛武侠小说)中之“武”,则主体是强调国人必须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从最基础一层抵御外强欺侮。

       其中包括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二月二版的《女侠传》,作者为阳羡卧龙仲子。
       疑似其初版在1906年-1907年,如证明则充实上面第一批的书单。
      《女侠传》归于泛武侠小说,由于其类似于林纾的短篇小说集,深入辨识,或可再归入武侠小说。

      在此背景下,与强国目标相悖的清朝官员,某些举动被视为“卖国”,变成“革命党”的暗杀目标,以《刺客谈》为代表的侠义动作小说,便在此背景下大量出现。
       例如《暗杀党》,《戊申全年画报》第29期,宣统元年(1909)七月初版。归为侠义动作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5 08: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的体裁、叙事结构也出现“创新”行为。
      例如,将主角改为外国人,将背景改为“类似中国”的虚无国度,借助侠义小说发建立新中国之宏愿,其中代表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发表在《竞立社小说月报》第2期的《歼鲸记》,署名页称“亚东破佛撰、儒冠和尚评释”。
      至少是泛武侠小说,不排除为武侠小说。

      又例如,将主角名称全使用历史上传统小说的主角名。所创作的武侠小说。
      其代表为由彪蒙书室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初版的《新水浒》,书名页作者署名为“西怜冬青”,评论者为“谢亭亭长”(一作一评是当时流行的)。

      主角名全使用原版《水浒》的名字,武功、兵器也遵循原版《水浒》,背景放在现代,行侠仗义行为主体朝着“建立新中国”、构建新秩序方向演变。
      因此有“武”有“侠”,当然也有江湖与集团对抗,例如石褐村之水战,清风山之陆战。

     按照定义,西怜冬青这本《新水浒》便是“体裁创新”的武侠小说。

     由于初版于1907年,于是成第二批(1907-1908年)的首本,林纾1908年初版的《技击余闻》,成为次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0 17: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2-12-30 17:09 编辑

      近翻老报纸,已得林纾1908年初版的《技击余闻》的版权页(以及初版书插图)如下:

       1908年《技击余闻》版权证明及小说插图(林纾).jpg
      这是林纾与家人的 历史相片。

       作者林纾与家人 历史相片.jpg

     林纾自少习武,谙熟武术,足称武林高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4-19 12:43 , Processed in 0.0836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