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武侠论坛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4|回复: 17

[注意] “古龙的老弟” 薛兴国撰写的饮食文化考证美文_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5 13: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5-15 17:27 编辑

代笔者薛兴国被忽略之社会角色:“中华饮食文化”专家


      早期,为考证朱羽的多才多艺,引出了薛兴国被忽略的才情。

      薛兴国,列位都清楚其曾经是古龙小说的代笔者。
      作为资深媒体人,薛兴国曾任《联合报》香港新闻中心主任。
      薛兴国似乎未公开承认有过笔名“申碎梅”,或因被“申碎梅”代笔的《白玉雕龙》,饱受不少人非评。
      也因疑似的《白玉雕龙》文笔,薛兴国在某个角度看声誉甚至不如丁情(蒋庆隆)。

      薛兴国曾经撰文澄清“我從第一天認識他(古龍)醉臥在他當時的永和家中,他(古龍)就一直稱我為興國老弟。”
  即应称他为“古龙的老弟”
      然而,薛兴国的社会角色不只是“小说家”;


      薛兴国不仅是“美食家”,而且是“中华饮食文化”专家。
      薛兴国曾经告诉读者:“嘴馋的高阳、古龙和倪匡都爱吃鲥鱼,侠义小说家朱羽更爱说鲥鱼的故事。”

      既然古龙《台北的小吃》等美食篇,有如此多的读者,甚至有人评价古龙的散文不亚于古龙早期武侠小说。
      那么,将被古龙称为“老弟”的薛兴国,所考证的“中华饮食文化”作品(散文)选登,也是纪念古龙的一种方式。



□□□□□□
□□□□□□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3: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5-15 13:46 编辑

§1  吃饭时你该坐在哪里?
        [刊于《吃一碗文化》. ISBN: 9787300078694.第1~4页.署名薛兴国]

       中国大陆在1949年后,宴客时主人坐首席以示尊贵,客人在主人右边;台湾则恪守中国传统,主人坐在靠门未席,以示有礼:香港人大多不懂礼仪;东南亚及韩国人大多沿用中国古礼坐法。

       历史上最为人所熟悉的一次宴会,相信是“鸿门宴”。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当时,项羽准备进攻刘邦,但等他的叔父项伯出来调解后,刘邦便亲自前往鸿门去见项羽。项羽留客,有宴会上、范增叫项庄舞剑,找机会杀掉刘邦。项伯见势头不对,也拔剑起舞,并且不时用身体挡在刘邦身前。这时,刘邦的大将樊哙执剑闯入,刘邦即借机脱困。
       鸿门宴上,项羽和项伯朝东坐,以显尊贵,刘邦被赐的座位是北向表示地位低。这种坐法,和古代宴客常规不同,用的是“尊东”的观念。
       古代的礼仪常规是“尚左”,因为《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礼记》说:“左为阳,阳,吉也”。项羽的待客之道,是用左为东、右为西的“尊东”方式,自己坐向东方。刘邦坐的是朝北,显然是要刘邦称臣之意。

       帝皇时代已经过去,现代建筑也不一定是南北向的格局了,所以,古代这一套宴会的席次常规,也早就不用了。
       但是,中国是礼仪之邦,还是要有一套规范的。那就是以大门来决定尊卑的方位。背向大门的是最次要的,面向大门的是最显赫的。
       以圆桌为例,面朝大门的是第一位,他的右方是第二位,他的左方是第三位,以此类推便是再来的右方是第四位,左方是第五位,背向门口的便是排行最后。

       尽管如此,目前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坐法还是有所不同。在中国大陆在一九四九年以后请客的人是坐在一号座位,显示尊贵身份。在台湾,则恪守中国传统,请客主人是坐在最次要的位置,主客则坐在首席位置,表示谦恭有礼。


        图  主客座位安排

       我在中国大陆参加过几次正式的宴会,首席确实是主人坐的,不过末座坐的却是主人的下属。
       在东南亚及韩国的华人,宴客礼仪和台湾的一样,使用古礼,主人坐最末席,主宾坐首席。其他客人则客气地互相礼让,务求使自己坐在较低的位置。
       反而在香港、触目所见,仿佛无礼可循。我就多次亲眼看到,白发白须有名望的老人,坐的是末席,而年轻的小伙子却坐在主位上谈笑风生。
       这表明香港人大多不懂宴客礼仪,主人不懂,客人也不懂。所以大家爱坐那里便坐那里,无大小尊卑之分。
       不过,香港人似乎也逐渐明白了座位是有学问的,所以现时宴客,已经有主人家预先写好名牌,依重要性摆放在餐桌上,让人按图索骥,去找到自己应分的位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3: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语说,礼多人不怪。所以,参加宴会,懂得礼让,知道自己应该坐在什么位置最好,不知道的话、尽量最后人座,坐的是最末最靠门的位置,也不会失礼。
       假如你是重要人士、坐在末座,懂得礼仪的人只会说你是谦让,绝不会因为坐在末位而看轻你。假如你坐了末席,那些不坐上席的人反而坐了上去,失礼的是那些人、甚至是主人自己。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不但讲究坐的位置,连食物的摆放也有规矩。
       且来看看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礼记》中的一段译文:


           凡宴客的礼仪,带骨的熟肉放在左面,切好的块肉放在右面,饮食置于客人左边,汤置于客人的右面,肉丝、烤肉靠外放,醋酱等调味料靠里放......
       菜汤不可大口大口饮。吃饭时嘴巴不要发出咤咤声响,不要咬骨头......
       不要专吃一样菜,或与人争挟菜肴,不要扬去饭的热气......
       不要往汤里放调味品,不要当众剔牙齿,不要大口地啖肉酱。
       客人往羹里放调味品,主人就抱歉地说自己不会烹饪。
       卤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不用牙齿咬断,用手将它撕开。


       很繁复吧?现代人怎么可以做得到?光是“不要当众剔牙"一项,就做不到了,更别说往汤里加胡椒和盐,以及抢着去把调味酱拿到自己的面前摆放了。
       礼失而求诸野?
       现代人的野,是野蛮的野。
       礼、只能一一失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3: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5-15 13:46 编辑

§2食家最宠爱的鱼
       [刊于《吃一碗文化》. ISBN: 9787300078694.第5~9页.署名薛兴国]

       嘴馋的高阳、古龙和倪匡都爱吃鲥鱼,侠义小说家朱羽更爱说鲥鱼的故事。

       广东人吃鱼讲究做法,更讲究时令,所以有春鳊秋鲤夏三黎的说法。
      《养鱼经》说:“鲥鱼,广州谓之三黧鱼。”三黧、三黎、三来,即富春江最有名的鲥鱼。《食鉴本草》说:“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名。” 依时而来,叫鲥鱼。   
  
       广州人叫三黎或三来,不知是不是因为鱼是农历三月依时而来?
      郑板桥写过一首诗说:“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他喜爱的,是三月而来的“头膘”鲥鱼。但“头膘”很少,随之而来的,称为“樱桃”。

      曹寅有诗说:
      三月韭盐无次第,
      五湖虾菜例雷同;
      寻常家食附时节,
      多半含桃注颊红。

      这“含桃注颊红”便是“夏三黎”的樱桃鲥鱼了。

      鲥鱼,是文人雅士的喜爱,我认识的作家之中,嘴馋的高阳、古龙、倪匡,都爱好“网油蒸鲥鱼”,因鲥鱼肥美鲜嫩,吃其肚腹,油而不腻,有如吃日本鱼生的“鲔鱼脯”那般甘美鲜甜嫩滑。

      东汉初,浙江余姚的严子陵,是光武皇帝刘秀的同窗,曾助刘秀打江山,之后便隐居富春江畔,刘秀多次请他出山,他都一口回绝。
      理由就是舍不得在富春江自钓鲥鱼自清蒸的乐趣。宰相都可不做,这鲥鱼的诱惑力够大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3: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江南的扬州流传着一个故事。说一对公婆用烹饪鲥鱼来考核新媳妇的才能,不料新媳妇蒸鱼时,照一般方法刮去鱼鳞,从此便不获公婆喜爱了。
       原来鲥鱼是从大海游入江的鱼。它积一年觅食所得,把肥脂全部储存在鳞上,便开始溯江而上去产卵。鱼的鳞如被网削去一片,便即死亡。
       鱼的鳞不但是鱼的精华,更是美食家的最受。

       在台湾以写民初侠义小说著名的作家朱羽,也说过一则公婆考媳妇烹鲥鱼的故事。
       故事中的媳妇端出的清蒸鲥鱼也是去了鳞的,当公公婆婆怒瞪着她时,她慢条斯理地请公婆别急,然后返回厨房把饭端出,一掀锅盖。呀!清香满室。
       原来,她把鲥鱼鳞拿去蒸饭了,饭吸收了鳞脂,不但油润光亮,而且奇香无比。
       从此,这媳妇就得宠了。


      说真的,鲥鱼真是最得宠爱的鱼,在康熙二十二年前的两百多年间,都是皇帝要吃的贡品。但康熙二十二年之后,进贡便奉旨废除了。
      原因是当时的山东按察司参议张能麟,写了一道《代请停供鲥鱼疏》给康熙说,
      鲥鱼产在扬子江,到京师有两千五百多里的路程。为了进贡,每三十里便设立一塘,竖立旗杆,日则悬旗,夜则悬灯、
      总共要用几千人换三千多匹马,日夜奔驰,战战兢兢地送往京城。
      鱼是上岸即死的鱼,天气又炎热,送到京城,劳民伤财之余,鱼已不新鲜了,“正孔子所谓鱼馁不食之时也”。
      康熙看了,立即批了四个字:“永免进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3: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吃鲥鱼的方法很多。苏东坡有诗云,
      芽姜紫醋炙银鱼,
      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
      此中风味胜莼鲈。

      这是宋代的“炙鲥鱼”。

      这几年,九龙尖沙咀的“新洪长兴”推出了“铁板鲥鱼”、这是江苏的吃法;
      像香港湾仔的“老正兴”和九龙尖沙咀的“鹿鸣春”和上海的饭馆一样,用正统的上海做法,网油清蒸。

      湖北大冶的做法,采用大冶河口的鱼,以火腿切片砌成牡丹花样清蒸上桌,名为“清蒸牡丹鲥鱼”。
      安徽的做法,是配火腿放在沙锅内小火细炖,名为“沙锅鲥鱼”。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清朝的桐城派文人爱好饮食,桐城距长江十五公里,而鲥鱼又离水即亡,所以便在长江沿岸购买鱼;
      稍为煎一下后,连火腿放入沙锅内;以小火细炖,令汤面只冒小泡。
      然后立即驱车直回桐城,享受鱼的新鲜细嫩。

      安徽传统风味的做法,还有用盐及糖擦匀鱼身,加上姜蓉和葱末腌制二十分钟,再用黄山毛峰茶叶去熏,名为“毛峰熏鲥鱼”。

      位于广东中山的神湾,因为地处河海交口,且河流是西江分支,所以鱼又肥又大。
      那里有一家“128海鲜餐厅”,我去吃过一条重六斤的带卵大鲥鱼,那新鲜的鱼肉肥嫩香滑,是我吃过的最新鲜的鲥鱼。
      神湾以“二菠一禾”闻名,其中一菠是神湾菠萝,多汁甜美无渣,禾是禾虫、“禾虫酱炊风鳝”,风鳝肉弹牙而不粘牙,香口爽甜。
      到中山旅游,值得前往品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6 10: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本书说“张爱玲曾说过,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第一就是鲥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6 11: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5-16 21:11 编辑
郭解 发表于 2024-5-16 10:24
有本书说“张爱玲曾说过,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第一就是鲥鱼。



      张爱玲原话是这样:张爱玲的著作《红楼梦魇》,第一节“《红楼梦》未完”,开篇第一句是: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红楼梦魇》是1945年初版的,张爱玲自己写了“自序”,说明在“八、九年前”就已成型,至少是1937年已经动笔。
     张爱玲的书“三大恨事”前没有“人生”两字。

     而“三大恨事”或许是被张爱玲“简洁”了,本应为“五大恨事”:“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原话是“自言平生所恨有五”。有“平生”两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6 11: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大恨事”的作者是北宋音乐家、诗人彭几(彭攀龙),但无法找到彭攀龙记载“五大恨事”的原著。

        彭攀龙是宋新昌县彭源村(今江西省宜丰县)人,彭攀龙与其侄儿惠洪(僧名)和邹元佐并称为“新昌三奇”。

       惠洪(1071~1128)被誉为“宋僧之冠”,北宋临济宗黄龙派嫡孙。出家前俗名彭觉范,博览群书,著述丰赡;
       工于诗文,被誉为“宋代著名诗僧”。现存诗文集《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另有诗话评论《冷斋夜话》十卷、《天厨禁脔》三卷。

     《冷斋夜话》记录了其叔叔诗人彭几“自言平生所恨有五”的上述“五大恨事”。  

      创作“五大恨事”的音乐家彭几也是北宋著名诙谐人物,其轶闻逸事被收录于儿童读物《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一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2: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5-17 12:18 编辑

§3  粽子包出心情的形状
      [刊于《吃一碗文化》. ISBN: 9787300078694.第10~13页]

       从韦小宝到袁枚,从伍子胥到白娘子。中国小说和历史包出不同心情的粽子。

       南北朝时,梁吴均的著作《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蚊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这个遗风演变到21世纪,剩下的是例行性的吃粽子。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一到端午,全家围桌包粽的情景,现在已很难一见。
       因为现代都市什么都商业化,想吃粽?到店里买吧,什么粽子都有、咸的、甜的、包了鲍鱼的、只包块肥肉的,应有尽有。端午吃棕,在多数人心目中,都认为是纪念屈原。
       其实,吃棕也许和屈原有关,但五月五目端阳节的起源,传说却很多:纪念伍子胥为父复仇;纪念介子推安贫守节,纪念越王勾践,因为他为操练水军而创设了龙舟竞渡,也有传说是纪念曹娥投江祭父以及白娘子对爱情的坚贞。

       说到爱情,倒是想起金庸笔下的韦小宝,他对爱情可说非常坚贞,见一个爱一个,非娶到手不可。
       韦小宝一生吃过的美食当中,相信最令他难忘的是吃湖州粽子,不但吃了湖州粽子,还获得一位令天下男子羡慕死了的双儿。
       湖州粽子很容易包制,到南货店更可买到,但是双儿却到哪里去找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6-25 14:43 , Processed in 0.07165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