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96|回复: 27

[原创] 古龙熊飞生平第二个拼图[2025.6.29古龙武侠论坛首发]:五十年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9 08: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9-21 12:30 编辑

  古龙熊飞生平第二个拼图:五十年代


  本帖所言之“五十年代”,系指从熊飞率领全家渡海抵台开始,到《苍穹神剑》、《剑毒梅香》创作期,所经历的时段。


  如前帖《古龙渡海确切时段探究[2025.06.26古龙武侠论坛首发]:初中升学考》所述,“总结,熊飞古龙渡海的时段区间,为1950年7月后到1951年1月之间。”


  古龙熊飞生平第一个拼图从熊飞出生年1910年开始,结束于渡海期,按照前帖结束时间最早为1950年6月、最晚为1951年1月;那么第二个拼图的开始时间,紧接前面定义之时间,为抵台初始。


  第二个拼图中包含了古龙父熊飞的弃家出走、父子关系恶化,到第二个拼图的结束时刻,古龙父子关系有过修复,根据张秀碧所述,熊飞曾经指导古龙《剑毒梅香》的创作,时间大致在1959年。


  故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所涵盖。


                                                                                                                                                                                                   2025-06-29古龙武侠论坛首发
                                                                                                                                                                                                                      半剑飘东半剑西


  □□□□□□
  □□□□□□

       2025.9.21古龙逝世缅怀日注:之前2025.6.29文字“结束于渡海期”应修改为“结束于渡海前夕”;“为抵台初始” 应修改为“为渡海启程”。以呼应《古龙熊飞生平首个完整拼图:渡海前》之“渡海前”。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0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7-1 14:07 编辑

目录

§01  古龙读初中名校:熊飞之苦心孤诣
§02  熊飞经济收入之子女“镜像”
§03  基于熊飞捐款之抵台后从业推断
§04  熊飞经济收入出现“拐点”时段推断
§05  熊飞是生意失败在先还是有外遇在先?
§06  张秀碧没有名份之困惑
§07  熊飞“弃家出走”之时间段
§08  古龙大妹晓云:另一个励志故事
§09  熊鹏声跨过事业危机之时间段
§10  古龙熊飞生平第二个拼图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08: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01  古龙读初中名校:熊飞之苦心孤诣  

      前帖《古龙渡海确切时段探究[2025.06.26古龙武侠论坛首发]:初中升学考》,主题之一是推导出结论,古龙读初一(有初一下星期插班历史记载)之前,一定要经历“参加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此重大事件。
      “小升初考试”是以往古龙生平研究,从未被提及的一件事。
       而兹事体大,因为古龙从渡海抵台,到就读师大附中初中部36班之间,有一段信息缺失。
       李飞刀的文章,认为“初中赴台就读文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师大附中”,此“毕业后考入”,但也暗示古龙除了读师大附中,还读了另一学校,“文山中学”之说,未得到学籍资料的佐证。
       但是,笔者前贴挖掘出当年当地“学年结束即升学”的特色政策,推导出古龙还必须经历下列重要事件:
       “而根据小学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合并实施,更重要是‘学年结束即升学’的规律,熊飞需要为古龙选一件小学,至少就读六年级下学期,参加六年级结束后的‘小学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合并’。”(前帖文字)

       如果古龙在其中就读六年级下学期的小学,有初中部,那么按照“学年结束即升学”的规律,假如古龙的“小升初考试”成绩达到该初中部的要求,古龙也就顺理成章地在此学校就读初一上学期。
       此学校未必是“文山中学”,而这段历史,相当于补全了“一段信息缺失。”——使得学历连续、满足当时当地教育制度。

       按:在其小学读六年级考试顺利再读其校初一,相当于现在内地读大专学生的“专升本”。古龙初一下学期插班“师大附中初中部36班”,相当于现在内地读大专学生的“专插本”
       不得不佩服熊飞为古龙读书所费的苦心。
       1950年代台湾尚未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68年才推行),初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竞争激烈,许多家庭的小孩无法得到读初中的资格。
       熊飞首先使古龙取得读初中的资格(有古龙天分原因),其次是设法使古龙入读初中名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08: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台湾的教育文献(前帖曾列)、尤其是参考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历史资料,台湾师范大学(当时为省立师范学院)的附属中学,直接依托高等教育资源,享有师资、课程研发等优势,属于台湾公立教育体系中的标杆学校之一。
       初中部依托台师大资源,师资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初中学校,尤其在人文社科和理科领域具有教学优势。(参考古龙散文中的学校名师及其代表作)
       该校初中部生源需通过严格考试选拔,学生多为小学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毕业后多升入顶尖高中(如建国中学、北一女中等),形成精英教育链条。
      “1950年代师大附中初中部凭借深厚的校史积淀、优质的师资与生源、紧密的高校关联以及政策支持,稳居台湾公立初中第一梯队,是精英教育的代表性学校之一。”

       也因为如此原因,直接入读师大附中初中部不仅有困难,从熊飞的抵台时间分析准备也不足,因此熊飞采取“曲线手段”,于初一下学期插班,完成古龙读初中名校的心愿。

       苦心孤诣之背后是人脉关系,人脉关系的背后是良好经济条件的支撑。
       但关于古龙父亲熊飞渡海初期从事的职业(从事何营生),可以得到的原始资料甚少。
       从“镜像”可得像源。
       下面将通过熊飞的子女“镜像”,探究此经济支撑——反推得到熊飞渡海初期经济状况良好(“像源”)的结论,与熊飞为古龙读初中之苦心孤诣,遥相呼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08: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02  熊飞经济收入之子女“镜像”

       首先要补充熊飞的子女数量。
       根据出刊日为1985年5月1日的《大成》杂志第138期,古龙于1985年4月接受采访时,“古龙说:三十多年前,他父亲抛弃了他的母亲,以及他和三个妹妹,全家陷于困窘。”
       如果“三十多年前”是准确说法的话,满30周年就是1955年的4月,“三十多年前”比三十年前更早,就是1955年4月之前的事情。
       因此,1955年4月之前,熊飞“弃家出走”时,熊飞的子女有一男(长子)三女共四人。
       古龙能够在1952年的2月插班到师大附中初中部,按照师大附中当时在全台的排位、尤其是师大附中优秀的师资资源,插班颇不容易(同期不少人连不太出名的初中学校都读不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及其支撑的人脉),做不了这一点。
       第一个子女“镜像”,反推则是熊飞经济收入状况良好,也敢花钱。

       古龙作品《古都残梦》、《从北国到南国》没有提到古龙的妹妹。也即1947年之前未提及有个妹妹。
       由于最快是1947年到香港,而申请迁台难度很大、波折多,1947年下半年到1950年7月只有三年时间,推测古龙的三个妹妹不可能都在香港出生,古龙至少有一个妹妹在台湾出生,有可能是有两个在台湾出生。
       熊飞毕竟是老牌的民国本科毕业生,不会是“越穷生小孩越多”者,且50年代初期,台湾实际经历了通货膨胀;理论上熊飞是属于日子过得滋润者,才可能几年之间增添几个女儿。
       第二个子女“镜像”,反推则是熊飞抵台初期,经济收入状况良好,敢生小孩、无惧通货膨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08: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倪匡、薛兴国等友人的回忆资料,古龙与大妹小云(或晓云)的关系很好,与二妹、三妹关系未提及。根据一对中国夫妻生三个女儿的平均生育规律以及熊飞背景情况,推断大妹小云与二妹、三妹有年龄间隔,古龙与大妹小云有更多共同语言(甚至有野史记录古龙与小云一度试图共同投稿赚生活费)。
       推断,在1952年到1954年之间,大妹小云已读小学。
       因此,在1952年到1954年之间,熊飞需要支付古龙读初中的费用、小云读小学的费用,当时都不是免费教育,学费之外还有生活杂费,另外熊飞还要支付二女儿、三女儿的生活费用。
       熊飞能支付四个小孩的各种费用,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不可想象。
       第三个子女“镜像”,反推1952年到1954年之间,熊飞有相对高的经济收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08: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在读儿童或少年家庭的家长收入情况,可以从该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与心态,显示出来。
       根据古龙同学的回忆、以及古龙散文的描写,古龙有一个相对幸福的初中阶段。
       《来自过去的未来人—古龙》纪录片中,“熊耀华就读附中时的同学、附中36班的班长张法鹤”这样回忆古龙:

“被朋友戏称为大头的熊耀华
虽然成绩平平
但非常聪明
而且记性过人
经常和张法鹤几个朋友
比赛背课文
十次有七次都是古龙获胜
他对写作也充满兴趣
初中就曾试过翻译过外国短文
投稿报章
当时还为自己取了古龙作为笔名

1954年初中毕业
古龙考上了成功高中
开始展露他才华洋溢的一面
也萌发了对文学创作的梦想
在高二家中发生变故之前
他就只是一个有才气
爱写作的一般高中生”

□□□□□□

       在前帖《疑似古龙投过诗稿之《蓝星周刊》:主编_刊首图案_期数_投稿人及其影响》中,笔者根据历史资料,叙述了古龙初中的投稿事宜,古龙曾经在“蓝星”系列专栏或期刊发表过诗作(笔名未必是古龙、耀华之类)
       1952年正是古龙读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到二年级上学期之间。
       古龙发表于《大成》第57期(1978-08-01出刊)的《不唱悲歌(少年十五二十时)》,“太保与白痴”讲古龙在初中“居然也演过戏”——
       “我演的当然不是电影而是话剧,演过三次,在学生时代学生剧团里演的那种话剧”;
       都反映了古龙初中期生活之美满。
     (根据同学回忆还有古龙对某女同学的暗恋,能想象一个饿肚子的学生还在暗恋女同学吗?)

       第四个子女“镜像”,是来源于古龙文字和同学回忆的“镜像”,反推,熊飞在古龙读初中阶段,提供了足够富裕的生活条件,使得古龙可以在学业之余,编织其纯文学之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10: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03  基于熊飞捐款之抵台后从业推断

       某些稗官野史认为古龙父熊飞“到了台湾经营大勤棉纺厂”,但查台湾50年代初的工厂名册,暂时未有名为“大勤”的棉纺厂,或者“大勤”之名有误,或者因工厂规模太小未列入名册。
       棉纺是纺织业的细分分支,前者专注棉及棉型纤维加工,后者覆盖全纤维品类与产业链。棉纺厂概念可被更广义的纺织厂覆盖。

       而熊飞(鹏声)渡海后初期涉足纺织业,是有可能的。
       民国“交通大学”50年代于台湾新竹“复校”,1958年,“交通大学”在台校友捐建成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
       感谢zyl0116012坛友提供的熊鹏声对新竹“复校”的捐款资料
       其中,熊鹏声等几位校友的(捐款)名单列于“中国人造纤维公司”与“远东纺织公司”(捐款)名单之后。

       历史资料显示,1957年台湾成立首家化纤企业“中国人造纤维公司”(后发展为新纤集团)时,远东纺织持股比例达25%,为大股东,其中股东持股在20%以下。
       那么,“中国人造纤维公司”与“远东纺织公司”为关系公司。
       根据一群内地校友对该份捐款名单的研究,对照内地多份对母校捐款的记录资料,名单极像一个大单位集合单位中员工的综合捐款,“中国人造纤维公司”与“远东纺织公司”共捐款1100元,关系公司的员工捐款100元到300元,熊鹏声捐200元(对“交通大学”的捐款最少资金是10元), 熊鹏声等几位校友有可能当时(1958年到1959年)就是“中国人造纤维公司”与“远东纺织公司”的员工。
       从而得到一种推测,熊鹏声曾经是“纺织业”及其进化“化纤业”的从业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10: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从熊飞的四个子女“镜像”,反推抵台初期熊飞(熊鹏声)有相对高的经济收入。
       假如熊鹏声抵台初期涉足纺织业,那么能否获得相对高的经济收入呢?
       虽然暂时无法得到熊鹏声的第一手资料,但从熊鹏声捐款可能依附单位“远东纺织公司”的发迹史,可以清楚50年代初期纺织业的获利潜力。

      “远东纺织公司”的最早控制人为徐有庠,其1937年创办同茂花粮行,1943年创办鸿丰棉织厂,1945年9月,将两家公司合并创办了大同棉业股份有限公司,10月创办远东织造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远东集团前身。
       作为上海商界活跃人物,徐有庠与国府上海市社会局、商会系统的官僚存在深度互动。例如1948年国府推行金圆券改革时,上海工商界领袖多与财政部长俞鸿钧等官员有直接交涉。
       国府退台后,徐有庠一同退台。徐有庠发现台湾纺织业在1945年前处于萌芽状态,日据时期以制糖业为主,纺织产业规模极小。1949年国府退台时虽带来部分纺织设备,但规模有限,上海等地之主要纺织资本流向香港。
       1949年到1950年台当局实行"进口替代"政策,重点发展粮食和民生必需品;
       1950年仍以农业为主导,纺织产能不足,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
       徐有庠看准机会,着手于民众需求广、利润高且技术落后的纺织业,获得高昂利益。

       资料记载,徐有庠1949年秋在台北县板桥镇(今新北市板桥区)创办台北板桥纺织厂,主要生产针织品。依靠其在当局的人脉关系,借助板桥建厂的名义,获得大片土地,为远东集团后期多元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2年,徐有庠重组原"远东针织厂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 "远东针织股份有限公司"。
       徐有庠在纺织轻工业获利后,利用资本与政治背景涉足重工业,创立亚洲水泥,并数年间拓展至商品百货、医疗、饮食等领域,构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估计熊飞(鹏声)当时是小资本、通过合伙人制度或股份制,从1950年到1953年台湾潜力巨大的纺织业中,分了一杯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10: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熊飞(鹏声)是如何发现纺织业的发展机遇呢?

       香港纺织工业在1947年至1951年间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扩张的关键阶段。
       1947年,一批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企业家在香港投资建立多家大型纺织厂,标志着香港现代纺织业的正式起步。
       1948年,随着内地资本与技术人才的流入,为香港纺织业提供了核心生产力,初期主要聚焦棉纺领域。
       1949年,“三大战役”之后,更多纺织资本和熟练技工流向香港。
       1947年至1950年,香港纺纱能力在短短三年内增长10倍,棉纺厂数量迅速增加。
       1950年,香港已有超过500家纺织企业,雇用工人达2.5万名,覆盖纺纱、织布、印染等环节。
       这些纺织企业多集中于九龙半岛的工业区,尤其是深水埗区。

       在前贴《大光明戏院汉港迁移史[2025.5.18古武论坛首发]:熊飞的40年代后期》,“§12 熊飞40年代后期在香港油尖旺区生活文字实证”,笔者根据熊飞以“东方客”为笔名所创作小说《黑天堂》(海光出版社初版)等,取得文字实证,推导出“熊飞在油尖旺区生活、并且经济能力相对可以”, 《黑天堂》中也提及深水埗。

       油尖旺区位于香港九龙半岛西南部,深水埗区位于九龙半岛的西北部,界限街(Boundary Street)是深水埗区与油尖旺区(当时属旺角区)的传统分界线。
       油尖旺区与深水埗区仅一街之隔,两个区具有产业协同性:深水埗以纺织厂为主,油尖旺则是布匹批发与贸易中心(如上海街的布行),工人与货物频繁往来两地。
       两个区也具有居住流动性:大量纺织工人居住在深水埗徙置区,日常需步行至油麻地码头或旺角市集采购生活物资。

      推测熊飞(鹏声)及其在香港的合作伙伴,目睹香港纺织企业的惊人发展及其利润空间,转向当时的“价值洼地”台湾,从事纺织业中的某个细分行业,分了利润空间的一杯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10-16 14:44 , Processed in 0.0355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