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所转贴的文章内容属实──只能说是假设,因为并没有经过调查核实,呵呵,那么以下几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
1、金庸先生的学术水平
作为普通的读者来说,读金先生的小说时,很自然的能感受到其中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事实上,这也是他的小说能够引人致胜登上大雅之堂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有人说过:读金庸小说可以学习中国历史知识。
那么,作为博导的金先生的学术水平究竟如何呢?
“陈新举了一个例子,金庸说宋代官员和皇帝议事时是坐着的,然而史料很清楚地记载着,官员与皇帝坐着议事这一制度正是在宋代取消的。“作为一个古代史的博导,具备这样的常识是起码的。”
而刚退休的浙大历史系教授何忠礼的批评则直接得多:“金庸对历史学基本不懂,让他带博士完全是误导学生。”
当然,对于作家来说,没有必要让他非得达到学者的水平,事实上那也是苟求。然而达不到学者水平是一回事,达不到又以学者自居是另一回事。这中间,怕是不能等同的。
误人子弟,当然也是另外一回事。
2、金庸先生是如何登上博导之位的?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对此表示,国家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对博导资格有明确的三点规定,一是当过教授,二是之前必须完整培养过1个硕士生,第三,在国内高校指导过博士生工作,金庸在这些方面是不符合规定的。
金先生符合这些条件么?
何教授透露,当初浙大给金庸评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时候,他曾参加过主要由历史系老师组成的基层评议。“别人都是三本著作和若干论文厚厚一迭材料,只有金庸是一张空白表格上面写着查良镛三个字。”
当然,国家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对博导资格有明确的三点规定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我也认为不合理,好比在中国踢足球一定要通过那个十二分钟跑一样,都是不合理的,但是,既然确定了一个规则,那么这个规则在发生效力时就应当值得尊重。
随意毁坏一个规则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查先生是大学问家,只不过他武侠小说家的名头盖过了学问家,我觉得请他来浙大做人文学院院长是最合适的。”张浚生说。
“我觉得”,呵呵,我觉得凌妙颜可以到剑桥作教授,可以吗?可能吗?呵呵
3、金先生在做了博导之后都做了些什么?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徐岱认为,金庸给浙大带来的财富是无法衡量的,在精神面貌上给浙大带来了很大改变。在金庸先生担任院长职务期间,曾邀请诸多国内外优秀学者到浙大讲学,并举办过跨学科、高层次的大型人文国际会议,在学院管理上有其国际发展眼光。
这说明,浙大的文学院院长只要有名气善交际即可,呵呵
然而一个事实是,从1999年起,金庸每年都要出席各种"论剑"、授勋活动至少五六项,但在浙大由他推动和主持的学术活动却屈指可数。何春晖也表示,金庸的主要学术活动就是给学生办讲座。
浙大人文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何春晖则认为,金庸每年都会回学校两三次,每次呆上十天左右,他为人文学院做了许多工作。
那么,按这个算下来,金先生每年呆在浙大的时间也不过三、四十天而已,何况他年事已高,如何能做许多工作?这个就是许多,那别人做的该怎么说?是巨多?嘿嘿
“论剑”有时间有精力,带学生搞学术就没有时间了,呵呵
4、侠的宣扬与践行
说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很感谢金庸先生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言行不一”这个成语。
在读的三名博士觉得冤,陈洪波更觉得冤,好在他们还都算厚道,只说“不好说”,不好意思明言太多。没有象朱苏力博导那样弄得满城风雨,金庸先生应当觉得幸运。
司马迁早就说过侠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那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
是司马迁定义错了,还是怎么了?我糊涂。呵呵
5、金庸可以做武侠小说方面的博导
关于金庸小说的成就,当然是不能否定的,他如果开一个武侠专业,一定会搞得有声有色,事实上,武侠专业并不一定就是末学,至少林保淳先生已经将其变成了显学。
以金庸先生笔下人物为例,韦小宝就不是一个全才,但他至少是一个人才。
我喜欢韦小宝,我不喜欢郭靖,呵呵,这个与主题无关。
注:黑体字均为引用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