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足球真正产生兴趣从1996年开始,那时我大二,河南建业从乙级升入甲B。 犹记得七八个人在一台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前,就着啤酒围观河南决战辽宁的情形。在职业联赛之前,辽宁曾是十连冠,当年由赫赫有名的东北大帅李应发率领入关,却被河南在省体予以迎头痛击。媒体称之为“建业两弹击落航星”,从此也记住了在中国足球里并不显眼的一些名字──冷面杀手郭星源(此君在该场比赛中率先攻入一球)、锋线快马聂磊(此君当年曾入选过国奥队)、宋琦(此君目前似乎仍在建业服役)、门文峰(此君当年是教练兼队员的身份)、陈文杰、王寿伟、王炜(守门员,好象是从二砂出去的)。但是凭良心说,当年的河南,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打法,整体感觉是一味的蛮拼硬干。郭星源缺乏杀手的气质与底蕴;聂磊的速度确实够快,但也仅仅限于快而已;中场没有组织,一帮子人在球场上追着球徒劳奔波。指望这样的球队打出名次来,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不过建业在那一年对自己的定位也很准确──那就是保级。 中国足协在那一年准许球队引入外籍球员,为了解决中场问题,河南队引入了第一名外援──俄罗斯籍球员伊戈尔,曾效力于莫斯科斯巴达克队。以现在眼光来看,应当属于过气球员,但是他的意识、脚法、组织能力还是给建业队带来了变化,只不过其他队员的能力与他实在相差太远,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而且此君在比赛时非常害怕对抗,估计原因一是在于年龄偏大,二是在于害怕受伤,三是在于他来中国的目的只是为了淘金,并没有真真正正把自己与球队融为一体(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如以后引进的罗马尼亚三剑客的)。所以河南那一年一直为了保级而苦战。 当时的主场在省体育场,全年门票好象是55元,平均下来每场也就是5元钱。但是作为学生来说,是很少有人拿得出这点钱去看球的,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不过还是去看了一场比赛,那一场就是河南主场打前卫寰岛,也是生死攸关的保级战。 老实说,那一场比赛实在令人无法启齿。前卫进了2个球均被李英明吹为无效,而建业一粒有手球嫌疑的进球却被认定有效,从而1:0击败甲B领头羊前卫队,基本上保级成功。作为河南的球迷,自然对如此裁判不能加以微词,但是对整个中国足球而言,并非是什么幸事。在某些潜规则的支配下,你可以从中得到甜头,也就有可能尝到苦果。换句话说,你可以成为潜规则的受益者,那么也就有可能成为受害者。这在1997年的联赛中得到了验证。 1997年河南建业从罗马尼亚引进三名外援,分别是尤里安、波尔乌、安德烈茨库(后来因为受伤回国,又引进了波冈斯基?)。这三名外援一直被认为是河南队历史上引进的水平最高的外籍球员,似乎缺乏公允,因为96赛季引进的伊戈尔的水平并不在尤里安之下,但是这三名外援并非是谢尔盖(96年后半赛季所引进的俄罗斯籍前锋,小伙子勇猛有余,水平低得惊世骇俗。似乎是在对阵天津火车头那一场为河南队挣得一个乌龙球后即被遣送回国了)那样的水货。其中的尤里安更是罗马尼亚队的前国脚(好象是作为哈代的替补?),波尔乌的水准不及前者,但也足以担任后防重任,安德烈茨库还没有看出真正水平如何即受伤回国,替代他出任前锋的波冈斯基则被认为不怎么样,当然,这都是些个人看法。 1997年的河南建业打得有声有色,与三个外援的作用密不可分。犹记得出战上海豫园一场,尤里安单骑带球突进,如入无人之境,逼得冲出禁区拦截的守门员只好抱住他的腿,以阻滞攻势。只不过那一年的建业队距中国足球的顶级联赛甲A虽然只有一步之遥,却在徐某人的三谢声中悲愤收场。把自己与球队已经溶为一体的尤里安对着镜头大喊:“Money!money!He nan no money!”自然,冲击甲A未果,与自己缺乏足够的实力有着根本的关系──如果一战击败浦东,那么徐某人还能去谢个球呢?不过话说回来,难道河南建业冲A失败,与某人的幕后运作当真就没有任何关系了么?在靠外援打天下的甲B联赛中,在最后决定命运的一战中,河南三个外援悉数不能上场,难道不是在潜规则支配下的必然结果么? 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关注这支球队了。据说,它于次年就跌入了乙级。但是那时的中国足球,除了大连一直风光无比之外,脸色铁青而毫无表情的戚指导也并没有给人带来什么快乐。再以后,据说曾经所关注的这支球队又杀回了甲B,依然不死不活的生存着,也曾经有再次濒临绝境的危险,也有过夺得亚军的光彩。可是,它照样的呆在甲B,当然,在甲A换成了中超,甲B改成了中甲之后,它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中甲队伍的一员了。 大约在一个多月前,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支球队,想看看它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意料之外的,这支球队居然大模大样的做起了甲B的领头羊。想起1996年它第一次打入甲B前六名时央视一套的体育新闻竟然予以报道,那么现在多轮排名第一又该是多么大的新闻?于是又对这支球队产生了兴趣,幸好现在网络发达,不必借助其他媒体手段也可以得到最新的战况,只不过河南电视台九个频道,却没有一个频道肯做现场直播,多少令人有些扫兴。不管怎么说,也是河南唯一的一支职业球队啊。 接下来的时间捷报如雪,眼看着建业一战即可进入中超,却突然又有些惴惴不安,中国足球联赛往往到了这些关头,便正是潜规则大行其道的机会,97年的情况何其相似,明明形势一片大好,却在某人的谈笑之间颠覆了正常的结局。幸好,王宇景在最后时刻的绝杀,成就了建业十三年的梦想。虽说最后一个烧饼的作用是建立在前面那些烧饼的基础上的,可是缺少了这一个烧饼,难免会结局大乱。 借助广东的媒体,终于在电视前观看了河南的收宫之战,以替补阵容出场的河南建业在客场击败广药后,与9年前同样脸色铁青而毫无表情的戚指导终于给了河南人一把欢乐。欢乐过后,建业的再次比赛,就是置身于泥淖遍地的中超了。眼看着沦为亚洲三流的中国足球,中超,你又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