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武俠六記第五記擴充改寫
很早以前,看过地理学者陈正然的书。他把蝗虫庙的分布制成绘点地图,推出幼虫的产地分布,再推得背后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十分有趣。我认为武侠评论也需要这样,由一个严肃的概念出发,透过一些客观证据触类旁通,最后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
现在把武侠作家当蝗虫,看看他们的籍贯分布。首先,有些地方没有出产名家,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东北、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福建、海南。以北京为准,陕、甘、夏、新、蒙是西北,东北是东北,云、贵、青、藏是西南,福建是东南,海南是南方外海。
其中西北、西南、海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相对稀少,没有武侠名家不意外。东北及福建就错愕了,因为现代小说史上,这两地人才辈出。算一算吧,萧军和萧红夫妇、罗烽和白朗夫妇、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这些都是东北作家。福建呢?有过之而无不及,林纾、陈慎言、许地山(祖籍广东)、林语堂、郑振铎、庐隐、冰心、林徽音、华严、王文兴,哪一个不是狠角色?女性创作还是先锋呢。东北大抵能这样解释:作家群的崛起和国难有关,日本占领乡土,而他们提笔战斗,或哭泣。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期待他们投入消遣性重的领域。可福建百思不解了,既然有陈慎言这样的通俗作家,为什么没有人写武侠?
另一个疑问是:战后人口大迁徙,为什么港、台仍然没有东北籍的名家呢?也许内战先在东北开打,多数人没能向南方移动,是也不是?如果让东北人挥舞大刀,武侠小说会蜕变成什么样的面貌呢?
「天府之国」四川无论有多少名家,我们都不感到意外,它是大西南的一颗明珠。令人意外的是广西。这个省份地荒人稀,却一口气出了梁羽生(蒙山人)、云中岳(南宁人)两位港、台名家,而且以「知史」闻名。再想想白先勇(桂林人),西江果然地灵人杰。推测由于位置偏僻,在战火中相对安全,加上军阀促成文艺的小繁荣,余波荡漾,是也不是?
别在广西逗留太久,把广东合起来观察,你才知道岭南有多么重要。广东原本就有不少小说家,清末的吴趼人、黄世仲、苏曼殊,接着张资平、凌淑华、黄谷柳、邱东平、侣伦。武侠方面,忠义乡人诞育的「广派」我们不提,香港巨擘金庸、梁羽生我们也不提,连台湾的司马翎、古龙也和广东渊源颇深。司马翎是汕头人,在香港度过年少岁月,然候到台湾,中年又回到香港,最后死于故里。古龙则在香港出生,青壮年透过香港期刊、影视而光大作品,力肖其风的黄鹰、龙乘风、温瑞安和好朋友倪匡也在香港。温瑞安虽然是马来西亚人,但祖籍是广东梅县。这位「后古龙时代」的巨擘成名于台湾,因政治迫害而萍飘香港。香港的自由使它成为避风港。近年称霸的黄易私淑司马翎,也在香港。所以从岭南找到两个「也许」:岭南作家崛起于战后,也许和香港是资本主义市场有关,也许和当年「港-台」的投奔路线有关。有趣的是,梁羽生、金庸虽然基于资本市场而发迹,却从《大公报》、《新晚报》这个左翼报系出来。
一个延伸的课题是:司马翎和温瑞安是不是客家人?汕头和梅县属于客语区。这个族群勤学而优秀,在各领域有杰出的表现,就好比英国的苏格兰。
汉、唐京都所在的关中,到了明、清成了「边区」。引吴庆坻《庚子赴行在日记》「红花铺」一节给大家瞧瞧:「今日所经,荒象弥甚,民多穴山而居,土室鳞次。闻自遭兵燹,二三十年来久苦贫乏,今益十室九空,大都流亡,男妇存者面有饥色。弥望百里,不见寸碧,河流微弱,难资灌溉,急盼春雨,犹堪种荞。种麦已无及,此方向恃荞麦,尚可补栽。耳目所接,不忍听睹,回首蜀疆,殆别有天地矣。推究秦民致贫之故,非伊朝夕,水利不修,农力不勤,风气拙朴,益之惰游,官吏狃于故常,士民安于固陋。尤可痛者,贪种罂粟,夺榖食之利,男妇十人五瘾,幼稚亦且吸食,不知工作,不解树艺,愈惰愈拙,愈拙愈贫。一遇灾祲,束手待毙。言蠲言赈,举无补于垂绝之生灵。」这是庚子拳乱后的事。在清初顾炎武的笔下,陜北已经不成模样,关中竟也走到这般穷途末路。西北贫困而东南富庶,当然会引发矛盾,也难怪闯王的故事一再重演。因此,40年代的延安文学可以视为「内地反扑」的记号。反过来看,武侠文学是市场经济产物,作家自然无一出自陕西。事实上,「延安文学」也没什么本地人,只勉强推出一个「样板戏」柳青。如今关中又富起来了,贾平凹也出来了,武侠却没落了,我们能期待陜西名家出场么?
同样处于北方内陆,河南、山西名家也不多,但个个重要,且群集台湾。卧龙生是镇平人(南阳附近),独孤红是开封人,诸葛青云是解人(安邑附近),都是有历史的老地方。再者,诸葛青云和独孤红大有学问,卧龙生虽然没什么学问,却来自大有学问的卧龙之乡。值得注意的是,战前河南就有冯沅君、姚雪垠、师陀等小说家,山西也有李建吾和「山药蛋派」赵树理,可却一个武侠作家也没有。因此我们如是推断:内战引发的迁徙促成了人才出头。
北京名家就很多了,这和位居文化、政治重镇有关。非武侠方面,有老舍、耿小的、董濯缨、萧干(蒙古族)、刘白羽、无名氏等,这还不包括各省作家在此间生长,如庐隐、冰心、林徽音、杨绛等女子。旧派武侠方面,王度庐、徐春羽都是巨擘,邻近的玉田县也有赵焕亭;白羽祖籍在山东东阿,却在天津出生、北京长大。一个小小的发现是,赵、王出身旗人,台湾武坛的先行者郎红浣以及老舍、耿小的、董濯缨也都是旗人,「京师经验」不可小觑呢。
除了靳以,天津没几个本地「新文学」小说家,这靳以还是东北长大的。但在通俗文学上,天津重于北京。北京以故都之姿捍卫「纯文学」价值,天津却因通商港口而崛起,和上海、香港一样,市俗性强、资本性强。写社会言情的张恨水、刘云若以天津为基地,徐春羽、董濯缨也在天津办报。所以这个城市不仅有郑证因,有说书的张杰鑫、常杰淼,更有西南来的还珠楼主、东南来的朱贞木;北京的白羽、徐春羽在此间发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号称「北派五大家」,以天津为基地者就占了三、四位,多么明显。对比的是,北京的「二羽」在天津得名,天津的郑证因《鹰爪王》却在北京发表。
旧派名家的籍贯集中在京、津和江、浙南北两处,偏西的湖南、四川则有天王。可惜内战后,河北的份量消失了,在台湾的郎红浣、玉翎燕仅具点缀作用。非武侠作家方面,除了张曼娟,陈纪滢、王蓝、彭歌都有浓重的政治味,孙梨、浩然、王蒙也是如此。鬼才王蒙对武侠认识不深,令人感到遗憾。只冯骥才写过一些武侠。
临海的山东籍作家,白羽我们不算,另外有孙玉鑫、柳残阳、萧逸、古如风(萧逸之弟)、雪雁、忆文等台湾名家。关于这个地域,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其一,孙玉鑫、柳残阳出身青岛,这个城市稍早培植了王度庐。虽然王度庐是北京人、言情作家,困顿此地时却写了「鹤-铁五部曲」。孙玉鑫是说书人,柳残阳是官宦子弟、混过帮派,三人的背景构成有趣的对比。其二,其它武侠作家出于大运河邻近,比如萧逸兄弟来自荷泽,忆文是临清。其三,非武侠作家方面,除了王统照、沈樱等人,孙陵、杨朔、骆宾基、梅娘等东北人也源出山东。所以临海位置不但使住民向东北发展,稍后也促成文才向台湾移动,如姜贵、郭良蕙、张大春、朱西寗、朱天文、平路。这是台湾武侠界「华北籍以山东为盛」的合理解释。
回到南方。自上古之世,四川、湖南就有司马相如、屈原等文学巨擘,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民国以降,四川小说家如巴金、李劼人、陈翔鹤、陈诠、艾芜、沙汀,湖南的沈从文、丁玲、张天翼、陈衡哲、彭家煌、周立波、康濯、赵滋藩、韩少功都有一定份量。奇山秀水加上注重文教,武侠名家是免不了的。四川有还珠楼主(长寿人),在香港的张梦还,在台湾的伴霞楼主、高庸(西充人)。湖南有平江不肖生(平江人),在台湾的上官鼎(衡阳人)、独抱楼主(湘阴人)、武陵樵子、秋梦痕(邵阳人)。整体而言湖南人多些,但四川人成就高些。平江不肖生和还珠楼主是旧派前、后武林盟主,伴霞楼主和张梦还也是50年代重量级名家,他们笔下的傳奇、神幻色彩多少和地理位置有关。所以我看好四川和湖南人出来闯荡江湖。
顺带一提,琼瑶阿姨也是湖南人,她那天马行空的爱情,我们可都领教过了。
湖北呢?只有一个易容,他是卧龙生的影武者。非武侠小说家也不多,就是废名、谢冰莹、欧阳山、聂华苓等人。以武汉长期以来的都市规模,不该只有这样。
自清末铁路通车,江西长久以来被湖南压倒。对照五代、两宋的盛况,令人唏嘘。张恨水是江西养出来的,籍贯却是安徽。写「历史武侠」的文公直有些份量,他出身于萍乡。这里却要给江西人一个拐子了:萍乡贴近哪里?湖南。那里的水甚至流向湘水。不过不要紧,众所皆知,后来出了一颗「超新星」古龙。他是哪里人?南昌人。果然,鄱阳湖「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我又要出另一个拐子了,古龙生于香港、长于汉口,大部分时间在台湾度过。龚鹏程〈人在江湖──探访古龙的世界〉说得清清楚楚:古龙从来没到过江西。幸而张系国也是江西人。照目前的工业和运输建设看来,江西早已扳倒了湖南,如果能出几个武侠名家,也可不愧于古龙了。
不能不说的是江苏、浙江。自南宋以降,两地即为中国的人口、经济、文化重心,到了明、清态势更明显,小说史上的关键也是无庸置疑的。我做过另一组地图,除了两京,明代的苏州府(江)、绍兴府(浙)已经是全国文化中心,杭州、湖州、常州、扬州等地也都产生相当数量的作家。清末以降,依然如此。
相形之下,武侠创作上浙江更「大腕」些,包括浙东的朱贞木(绍兴人)、姜侠魂(鄞县人)、东方玉(余姚人),浙北的赵苕狂、金庸(海宁人)。再加上蔡东藩、陈蝶仙、陈定山、孙了红、高阳,以及鲁迅、郁达夫、茅盾、徐吁、穆时英、施蜇存、于梨华,已足够说明一切。武侠和新文学的顶点人物上,浙江优于江苏,鲁迅和郁达夫是导师,而有水井的地方就有金庸、高阳。
江苏武侠名家有旧派的顾明道(吴门人)、姚民哀(常熟人),台湾的慕容美(无锡人)、曹若冰(泰兴人),香港的蹄风(上海人,上海原属松江)等。虽然成就不如浙江,但自刘鹗、李宝嘉、曾朴以降,通俗小说家绝大多数是江苏人,如海上漱石生、张春帆、包天笑、周瘦鹃、沈枕亚、李定夷、吴双热、徐卓呆,侦探小说家程小青则是上海人。所以整个通俗小说界,江苏的质、量是压倒浙江的。新文学也有叶绍钧、叶灵凤、钱锺书、鹿桥、汪曾祺、路翎、司马中原、三毛、王安忆等人。
邻近的安徽受限于发展,仅出了司马紫烟。黄山脚下该多一个名家才是。不过非武侠方面,倒也有张恨水、苏雪林、台静农、吴组缃,不算遗憾。
最后谈谈台湾本土。陆鱼(苗栗)为新派推手之一,秦红(彰化)也屡见新意,另外还有「鬼派第二人」田歌,其它就不容易挖掘了。据叶洪生、林保淳《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当年台籍武侠作家不多,至少名家的比例甚低。我认为有几个因素:其一,武侠本来就和思乡之情有关,当然由外省人来写,台湾人没那个传统。其二,本地人自有谋生之道,外省移民无产无业,提笔的自然就多了。其三,由日本回归中国,老一辈经历文化适应和语文重组过程,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碰触武侠。其四,台籍作家心在本土,更关注土地认同和现实的城乡问题。
以上约略概述,现在整理一下。民国以降,武侠的第一个时代属于上海(20年代),作家多半出于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第二个属于天津(30-40年代),北京(北平)、青岛为辅,大腕们的籍贯也北多于南。第三个属于台、港(50年代-),籍贯由津、京向鲁、豫滑动,也由长江流域向岭南滑动,其影响伸展到世界各地的华人。直到现在,台、港对中国内地的文化影响都还没有过去,武侠当然也是。因此第四个时代还没有来,无论上海、北京、珠江三角洲都没有形成规模的武侠名家群,其它地域更不必提。在金庸、古龙巨大的阴影下,第四群蝗虫何时振翅而起,扑天漫地向全世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