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时代──你有科学我有神功日出东方武侠不灭 ──金庸茶馆肺沂鞘?/font>
一、武侠源流
武侠作为一个正式的名词首先出现在日本,后被中国一些作家引用,渐使武侠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小说类型。追本溯源,武侠小说或扩及武侠文化的源头约略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寻觅:《史记》的游侠列传、隋唐傳奇故事、明清小说话本等。千百年来,可包含在这个范畴中的文学作品,内容上什么武功、历史、情感、悬疑都有所涉及,甚至还有军事、文化、神话、幻想等等涉猎极广。武侠小说这个概念到底应该如何解释众说纷纭,受大家的启发个人以为应该有这样几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武功,即所描述的主要人物要习武练功,以使用冷兵器或拳脚功夫为主;第二,侠义,主要人物的思想应以行侠仗义为指引,要求有一个基本的正向的立场,不能太离经叛道违背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第三,古代,指时间背景,当然也出现过描写近现代人物事件的大量作品;第四,中国,空间背景基本是在现今中国的版图上,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切都在改变,也有很多故事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另外还有一些显著的武侠标签如各种传统艺术形式,情节发展中的套路如夺宝奇遇、跳崖不死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有一个前提武侠小说首先得是小说,具有虚构性、独立性,因此包括游侠列传及诸子书中举例所用故事寓言等,不能算作是武侠小说最多是作为其源头参考。 武侠小说源起之初,首先是侠义精神的出现,越来越神奇的武功技艺描写一开始只是其附属。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以墨子言行为代表的墨家学说,都可以认为是侠义精神、武侠文化的起源。而最早成形的武侠小说,应该是《燕丹子》,至唐代盛行的傳奇故事,如《虬髯客传》等,也可以视为初始状态的武侠小说。到了明清时期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日渐成熟,其中就包括了公案类和傳奇类小说等后世武侠小说的雏形。总而言之,这千百年间的类似武侠小说或者说广义武侠小说是处于自发状态的,或者说作家本人不是冲着武侠小说来的,只是给了后人一些启示,让他们认祖归宗时有了基础和方向。 清末至民国期间,武侠小说创作才开始真正繁荣起来。民间流传的评书话本,经某些艺人整理如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人创作则以南向北赵、北派五大家等人为代表,短短二三十年间他们创作出精彩纷呈的、风格各异的作品。不管是技击实战也好,凭空想象也好,神魔乱舞也好,这时的武侠小说创作,才真正进入了自觉的阶段。虽然这个时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动荡多变,文言文转向白话文,而且时代背景的不同直接导致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价值取向的不同,所以当时多数作家的多数作品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不那么容易接受,渐渐地也失了兴趣──当然个别学者或超级发烧友例外。但这一时代作家们的杰出贡献是无法否定的,他们承先启后、开创时代的精神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大家熟知的两位掌门人澳门比武的旧事,引出香港报人陈文统以笔名梁羽生写作《龙虎斗京华》开始,次年报人查良镛以笔名金庸写作《书剑恩仇录》,终于引发了一场武侠小说的革命,进入了新派武侠小说时代。虽然早在两三年前,台湾地区第一个职业武侠作家郎红涣早已继承传统并创新武侠小说创作,但他并没有带动潮流,作品水平所限也导致影响甚小,所以一般还是认为香港的梁羽生为新派武侠小说鼻祖。自此以后几十年间,港台内地乃至其他华语文学圈,相继涌现出大批优秀武侠小说作家及作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小说的作者和读者;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世界的梦想和希望。从五十年代中期算起,经过一段高潮,然后金庸封笔古龙逝,梁羽生停止新创作,主要以港台作家为主的武侠小说创作转入低谷;再经后来温瑞安、黄易的横空出世──虽然二人时至今日仍然创作不止、佳作迭出──传统意义上的新派武侠小说时期告一段落。这个时代,武侠小说创作空前繁荣,武侠小说作家贡献卓越,我们今天所津津乐道的作品、所念念不忘的作家多数都是出自这个时代。武侠小说作为一个文学类型,在这一时代各位大师的手里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发展和表现,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已近乎极至。 理所当然的,文学及艺术没有真正的极至,高山仰止,可另僻蹊径。到了今天这个网络时代──当然不是说绝对的只有网络没有其他──而是指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武侠小说被加入了各种各样新的元素。包括网络和杂志两种基本载体,奇幻武侠和传统武侠两大基本流派,以椴、王晴川、凤歌、沧月、刘建良、步非烟,还有台湾地区的孙晓等人为代表的新时代作者们,为武侠小说探寻了无数的新方向──形式上涵盖了各种体裁、题材,内涵上家国天下人物内心无所不及。其实就算是没有这些元素的加入,就算仍是那些似曾相识的故事,也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就如同围棋一样,来来去去纵横十九道、黑白二色子,可是照样千古无同局、迷煞多少人。 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时代四部曲的序中引用过希腊神话中的一种说法,人类的历史分为四个时代,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暗时代。在本文中我也把上面所提到武侠小说创作的四个时代分别与之对应,从武侠小说的源流顺序叙述,谈一谈本人印象中武侠小说作家的得失,和自己对各风格流派作品的好恶。黄金代表天然、质朴,无须雕琢;白银代表现实、积极,光辉灿烂;青铜代表力量、豪放,无坚不摧;黑铁代表希望、新生,暗流汹涌。纯属一家之言,与诸武侠同好共勉。
二、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我今天的这个说法只是看起来好看而已,并不一定代表一个时代,而且很显然它所试图代表的时代是任何词汇都无法代表的。说书的一开篇就是三皇五帝到如今,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就有尚武和侠义的精神。一代代豪侠义士为人为己为国为民,在那样一个官府和法律都不可靠的社会被百姓奉若神明。 司马迁老先生的游侠列传不是小说,但其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还是给了后代武侠小说作家重要的启发和指引。有人就有争斗,武是一种争斗的方式和手段;而什么是侠,虽然说法不一,但史记中的简述还是获得了相当多的认同:“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赋予了侠文化最早的具体涵义。首先侠客其行不轨于正义看起来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人间善恶,而是特定历史时期及社会环境下的道德规范,一般来说是指朝廷和官府的统治秩序。崇尚国家正统构想法治社会的韩非子曾提到“侠以武犯禁”,即是从反面的角度表现出了江湖对庙堂的冲击,以及侠客的自由不羁。接下来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就点出了侠客们行侠仗义快意恩仇的行为准则,这些多半是建立在个人意识上而非出自于宗教信仰或社会道德。侠客是反叛者、挑战者,他们自由、洒脱,对他们的崇拜和想象代表了普通百姓对身心自由的追逐和摆脱苦难的渴求。“世何以重游侠?世无公道。”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世人多少辛酸,多少无奈。也有人曾提到,武侠的源头,与其说是《史记》中的游侠列传,更希望它是墨家。因为游侠们更多是个体英雄,是自发的行侠仗义,而墨家更博大、更自觉。墨者具有可靠、刚毅果决、解人之危、不怕死和潜敛的特质,并且坚持以“义”为核心,实现自己心中所追寻的终极价值。对不同人来说义的涵义不同,但大体上总是正面的、悲悯的、让人景仰的。为了“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理想,墨者们“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天下人人都如此,何需侠客;天下人人都如此,何需墨者。只可惜,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在乎实力,武侠由此而生,也由此得以不灭。 说着说着就跑题了,还是回到作为文学形式的武侠小说本身吧。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我终于看到了早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号称最早武侠小说的《燕丹子》,顺便浏览了乔力先生所写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燕丹子〉赏析》一文。乔力介绍,《燕丹子》一书最早著录于唐魏征等所编《隋书肪??尽罚?惶庾?耍?笤际窃诔て诹鞔?霾购笥诙?褐幸兑灾廖航??市炊ǎ?曳浅鲆蝗酥?帧K?颜馄?∷底魑?反?∷道聪昙友芯浚??偷溃核?奶獠谋旧砬榻诮粽拍诤?畛撂峁┝艘桓隽己没?。?硗庀惹匾岳词反?难У浞犊沙浞盅?敖杓???医隙嗟鼗憔畚?樟思?逯腔塾刖?椋?詈笾幢收吒叱?囊帐醣硐帜芰ζ鹆司龆ㄐ缘淖饔谩K底髡咚浠共淮罂赡苡幸馐兜脑擞媚承┏墒斓募记煞椒ǎ??椿?痉?闲∷荡醋鞯墓媛伞U饧傅阍谖铱蠢矗?负蹩梢运愕蒙鲜欠胖?暮6?宰迹?钦飧鍪逼诔晒Φ奈难ё髌返墓餐?氐恪?br/> 金庸写过介绍唐傳奇的系列文章《三十三剑客图》,其中所列出的傳奇故事今天的读者不一定都能认同,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越过于阳春白雪的东西就越少人欣赏。通读金庸所写《三十三剑客图》后,感觉那些豪杰侠士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就好象《诗经》作为诗之源头一样,这些武侠小说的源头虽然并非完美,是开端而不是终结,但它们毕竟以其先创性和时代性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金庸在介绍他相当推崇的杜光庭所作《虬髯客传》时就曾这样写道:“这篇傳奇为现代的武侠小说开了许多道路。有历史的背景而又不完全依照历史;有男女青年的恋爱;男的是豪杰,而女的是美人;有深夜的化装逃亡;有权相的追捕;有小客栈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气相投的一见如故;有寻仇十年而终于食其心肝的虬髯汉子;有神秘而见识高超的道人;有酒楼上的约会和坊曲小宅中的密谋大事;有大量财富和慷慨的赠送;有神气清朗、顾盼炜如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驴子、马匹、匕首和人头;有弈棋和盛筵;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的大战;有兵法的传授……这许多事情或实叙或虚写,所用笔墨却只不过两千字。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都写得生动有致。艺术手腕的精炼真是惊人。当代武侠小说用到数十万字,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短短的一段话,把同样短短的一篇文章介绍的那么令人神往,现代小说往往动辄长篇大套,恐怕很难回到那种凝练到极至的时代了。金庸在另一篇介绍“赵处女”的文中专门谈到了武功,原文是通过越女的口这样叙述的:“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金庸对此的看法是:“书中所记叙越女综论剑术的言语,的确是最上乘的武学,恐怕是全世界最古的‘搏击原理’,即使是今日的西洋剑术和拳击,也未见得能超越她所说的根本原则:‘内动外静,后发先至;全神贯注,反应迅捷;变化多端,出敌不意。’”寥寥数语道出了极高深透彻的武学至理,武功的描写自此在各种作品中日渐繁复昌盛,神奇瑰丽。 明清时代出现的侠义小说、公案小说,如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繁衍出俞樾的《七侠五义》、作者不详的《小五义》)等,可以真正看作长篇武侠小说的始祖。这些公案小说加上后来的短打评书,可算是武侠小说里比较独立的一个种类。它们有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封建性较强、套路明显、具传承性等,大同小异看过几套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其实无论什么时期,什么类型的武侠小说甚至其他类型小说都可以总结出套路都有相似的地方,不过关键就在大同之外的小异上,怎么显得出自己与众不同,怎么写的让读者欲罢不能回味无穷,才是最关键最考验作者的。另外,《水浒传》或者说类似的小说到底算不算是武侠小说,广义上看来好象是的,不过还是尽量不要什么书都往武侠里套的好。我觉得武侠小说有它特定的意义,不能说有争斗有善恶的就算是武侠小说。那些杀富济贫的、历史战争的、公案推理的、神话志怪的等各种题材的小说,比如《水浒传》讲江湖好汉替天行道,《三国演义》中名将辈出撕杀征战,《西游记》里悟空拜师学艺唐僧慈悲为怀观音救苦救难,甚至《红楼梦》也有柳湘莲尤三姐此类人物事件,都有武侠元素,如果统统都归入了武侠小说,中国文学史成了武侠文学史,中国文学以武侠一言以蔽之,那不成笑话了么。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不谈那些作品中有武侠元素,而是说武侠小说可以从其他类型小说中吸取营养,或言各种类型之间都有互相借鉴的部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前途,这样应该才是合理的和公允的。 如上所述,这里所提到的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时代,而是我们后人总结的武侠小说出现及自发发展的时代。那时还没有武侠小说的概念,更没有什么创作理论,有的只是先驱者们的妙手偶得。虽然形式凌乱,内容质朴,但反过来说也从来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今天我们总结前人,明天后人总结我们,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白银时代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终结,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整个社会和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侠小说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学创作种类产生了,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名家名作的涌现。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到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名家不名,名作不名了。但终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家及他们的作品确确实实地代表了一个时代,而且不管是明的还是暗的,自觉的还是不自觉地影响了后世的几乎所有武侠小说作家及作者。这个时期的中国武侠小说,从民国十年左右开始轰轰烈烈的火了二三十年,作者超过百人,作品不计其数,形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派”及以京津为代表的“北派”两大基本流派。和二十世纪下半叶一段时期内的武侠小说反而上不了台面不同,这时的作者包括了当时南北著名的文人学者等,比如有名的“不懂外语的大翻译家”林纾就曾首度以武侠小说之名发表《傅眉传》(文言文短篇),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也曾写过武侠小说《中原豪侠传》,甚至鲁迅先生所作《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等篇也很有武侠意味。职业武侠小说作家中以平江不肖生、赵焕亭、姚民哀、顾明道、文公直、姜侠魂(与杨尘因合作《江湖廿四侠》,首度标明“历史武侠小说”)、李定夷、张春帆、陆士谔(文言文准武侠作品《冯婉贞》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张冥飞等人最为著名,其中平江不肖生与赵焕亭号称“南向北赵”,是南北两派的代表性人物。稍后一段时期,北派武侠小说作家及作品数量上较南派为少,但影响明显要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号称“北派五大家”的还珠楼主、白羽、王度庐、郑证因、朱贞木五人。这样一来,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武侠小说作家可以说是前期的五位名家和后期的北派五大家,前五家包括平江不肖生、赵焕亭、姚民哀、顾明道、文公直,后五家就是还珠楼主、白羽、王度庐、郑证因、朱贞木五位。 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以神怪仙侠小说《江湖奇侠传》及现实侠义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一手开创成熟的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光辉时代。其本人是真的懂得武术的,而把武功分为内家和外家,也是不肖生对武侠小说创作理论的重要贡献。另外,不肖生的作品基本跳出了明清以来公案小说的套路,侠客们脱离官府有了一定的独立地位,由此奠基武侠小说也具有了独立的品格。赵焕亭原名赵绂章,创作出以《奇侠精忠传》为代表的一系列精彩作品。赵焕亭在武学理论上也和平江不肖生一样,强调内功──称之为罡气,内功是外功的基础;他还把所有这些技击搏斗修炼研习之术综合起来,统称为“武功”。武功和武术、还有后来所说的中国功夫并不能划等号,它的外延更广、内涵更深。自此以后,武侠小说创作除了精神上的指引──侠义之外,也统一了外在的表现形式──武功。梢后出现的姚民哀,原名姚朕,他的一系列作品如《山东响马传》、《四海群龙记》等可以称之为会党武侠小说。在帮会、党派描写中姚的贡献是很大的,今天的武侠小说已经基本上离不开这种题材了。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呼应,就如同评书中的连环套,使作家的创作形成相对独立但又遥相呼应的有机整体。金庸曾谈到过他少年时很喜欢的一部作品《荒江女侠》,那本书的作者也是这个时期的人物即顾明道,原名顾景程。此书把武侠和爱情融为一体,男女双侠方玉琴和岳剑秋一同出生入死最后琴剑和谐,使全书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家国情侠融合一体的新模式日渐大行其道。此时出现的一位使武侠和历史相结合的重要作家文公直,号萍水若翁,其作品“碧血丹心”系列立足史实、借古喻今,弘扬中华民族大义凛然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至此,最早出现的这批职业武侠小说作家,在创作中加入的新武侠元素及采用的新写作技巧,大大地促进了武侠小说的类型化,对其日后的成熟发展贡献卓著。 二三十年代承前启后的一位武侠大家就是被称为奇幻仙侠派的还珠楼主,原名李善基,后改李寿民,自幼博览群书佛道通修,而且会气功和武术,是一个武侠小说方面的全才。让人惋惜的地方是,这位其所处时代最伟大武侠作家的最具代表性作品《蜀山剑侠传》系列,竟然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巨坑。与古龙的生活无规律放荡不羁导致英年早逝不同,还珠楼主的多灾多病并非自找,而是有其客观原因的。日寇的迫害、时代的不容、双目失明、生活困窘,使其无论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超过了耐受的极限。如果社会环境和身体健康都允许的话,假设他再有十余年的时间可以完成《蜀山剑侠传》系列,甚至有机会理顺修饰一遍,真的无法想象那将是一部什么样的煌煌巨著。这部古今中外规模最大的一部小说──而且还未完成──把神话志怪、剑仙武侠结合为一体,构筑了一个无比宏伟无比神奇的世界。此书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琴棋书画、民俗风情,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对其的一种综合阐释。非但如此,这么多内容蕴涵其中并不显生硬,而是与仙侠角色的表现、故事情节的进展切合贯通,使全书的情节曲折有致、内涵沉稳厚重。还珠楼主的创作与众不同的方面还有,他的书中不是说侠重于武还是武重于侠,而是更加超脱──武与侠都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外化方式。书中无论神还是魔,都是存在着的生命的表现,这一点实在很高妙。 北派五大家的第二位是社会反讽派的白羽,原名宫竹心。受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影响,白羽借书中人物故事宣泄个人对社会的体验和对人生的见解,而不是把武侠世界理想化。包括其成名作《十二金钱镖》和代表作《偷拳》在内的大量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反武侠意味,写出了社会现实的一面,而其他作家作品中讲到的那种君子风度却只是存于理想中的,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社会反讽的意味。除了作品内涵上的突破,他还是一位相当全面的武侠小说作家:发明了武林一词,不完全等同于以前文学作品和大众口中的江湖、绿林等的涵义;用传统术语、诗词典故、自然事物等来给武功命名,增加了武侠小说的文学色彩;另外,他笔下武与情的融合也与后来的王度庐不同,各有偏重。 第三位是帮会技击派的郑证因,原名郑汝霈,也是真正懂得武术之人。他与白羽两人相交为友,曾有一段文坛佳话:白羽的成名作《十二金钱镖》由郑证因帮忙做武术指导,郑证因的早期作品《武林侠踪》由白羽帮忙修改文字。若非如此,恐怕白羽自己是琢磨不出那种深入骨子里的江湖味的,而郑证因也须更长时间的文笔磨练才能出头。他以《鹰爪王》为代表的众多作品描写帮会组织、技击格斗独具特色,武功描写偏于写实,且由实到虚达到艺术化的境地。他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完全不写儿女之情,以阳刚粗豪之气见长,自成一派,于今天看来殊为难得。 接下来的一位,按孔庆东的说法是“以前大家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可能都知道”的悲剧侠情派王度庐,原名王葆祥,后改王葆翔。本已默默无闻的王度庐于今天广为人知,甚至这整个时期作家作品沉寂已久后的浮现,恐怕都要归功于那部著名的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语电影──台湾地区著名导演李安的作品《卧虎藏龙》。并非按照写作顺序而是书中故事发生先后顺序排列,《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五部小说故事承接、又相对独立,被称为鹤铁五部曲,是王度庐的代表作。王度庐对武功和侠客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通过《鹤惊昆仑》中九华老人(江小鹤之师)和李凤杰(李慕白之父)对江小鹤(李慕白之师,后改名江南鹤)的言谈可见一斑:修习武功除了防身报仇之外,就要用来济弱扶倾怜孤恤寡,而不可自私牟利恃强作恶;还须激昂慷慨豪侠爽快,方是真正侠客。而他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还是通过人物间的爱恨纠葛,试探性的追问侠与情的本质。书中三对男女江小鹤与鲍阿鸾、李慕白与俞秀莲、玉娇龙与罗小虎之间的悲剧侠情故事,远超出通常武侠小说恩怨争斗的范畴,令人读起来无端愁苦愤懑满胸,心为之碎泪为之抛。江小鹤无法直面对鲍阿鸾的感情:“我走江湖吃苦,在深山上学艺,不仅是要替父报仇,还为著另一件事,这件事却比报仇的事难得多!”最后阴差阳错伊人逝去自己只有归隐;李慕白因孟思昭(与俞秀莲有婚约)的成全殉义而只有终生压抑对俞秀莲的感情;玉娇龙再自由不羁终和爱人罗小虎一夕温存后绝尘而去;只有韩铁芳(玉罗之子)与春雪瓶(玉娇龙养女)终成眷属,也已永失父母亲情。侠义孤独牺牲,伦理道德责任,亲情友情爱情,王度庐笔下的侠客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重重束缚,只有在心底呐喊、质问,抒发自己的无限痴情。 最后一位是朱贞木,原名朱桢元,在作品中描写人物情感理想化,武功细节现实化,开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之先声,被称为奇情推理派。台湾地区著名武侠研究学者叶洪生提到过,由张赣生首倡北派四大家之说后,叶力争补上朱贞木改称五大家,可见朱的独特地位和部分读者的推崇并非偶然。他的作品布局格调奇诡、内容侠情兼备、笔法细腻柔韧、内涵不拘传统,只可惜被称为朱贞木标牌的《七杀碑》也是个坑,不过也确是以其独创性拓宽了武侠小说的套路。 若干年后,又一位武侠小说大师古龙谈道,他不再写魔头,而要写人。其实就算在古龙之前的作家们,描写现实社会及人物的也大有人在。白羽《十二金钱镖》、郑证因《鹰爪王》都是现实题材,王度庐笔下侠客们也不会飞天遁地(影视剧中动作场面比原著夸张)。就算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也是通过对仙侠的描写映照现实社会,其中表现出的极端的除魔卫道倾向亦是以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然后进行艺术上的再创作,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总而言之,这一时代的职业武侠小说作家们,通过其作品对侠义精神进行了现代阐释,表现了武侠社会在整个现实社会面前的尴尬和困境,以角色的言行揭露和批判现实,以其中侠客的自我反思和追求来肯定人们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肯定人性。
四、青铜时代
自新中国成立这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大陆武侠创作基本中断,继承遗风的是在港台等地的作家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一个很偶然的契机──两个门派的掌门人到澳门比武──开始,香港报人陈文统、查良镛先后以梁羽生、金庸的笔名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书剑恩仇录》,开新派武侠之先河。其后港台等地武侠小说创作空前繁荣,影响力经久不衰,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武侠时代。从梁金发端,香港还出现牟松庭、张梦还、蹄风、金锋、江一明、石冲、高峰、倪匡(此时用笔名岳川)等人。台湾则有伴霞楼主、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早期署笔名吴楼居士)、柳残阳、萧逸、慕容美、上官鼎、云中岳、秋梦痕、陈青云、陆鱼、独孤红、司马紫烟等先后崛起,其中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三位并称“三剑客”,是此一时期台湾武坛代表性人物。稍后出现的古龙求新求变自成一派,先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三剑客并肩称“四大天王”,后更与金庸并峙成绝代宗师。时至七十年代初金庸封笔,港台诸多作家也先后停止创作,本风头正劲蓬勃发展的武侠小说热潮突然冷却,几陷停顿。就在此时武侠奇人温瑞安出现,自马来西亚至台湾深造,数年后转战香港,新作不断影响日深;再后来虽有号称九十年代武侠旗手的黄易横空出世,但整体上潮流已退,大武侠时代告一段落。 港台武侠创作繁荣的同时,大陆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断了相当长时间,直到八十年代开始复苏。期间出现过如冯骥才(《神鞭》)、冯育楠(《津门大侠霍元甲》)、谢洪、华勋(二人合作《武林志》)、江上鸥(《拔剑舞天风》)、曹正文(《三夺芙蓉剑》)、汪佩琴(《神力王》)、沧浪客(《一剑平江湖》)、周郎(《鸳鸯血》)等名家名作,还有单田芳等评书名家继承发展评书话本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但总体来说逊色于港台未形成真正潮流,故在此不予细加评说。 这个时代云蒸霞蔚的作家中,最激动人心的的几可公认是这五位: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在这里我称之为大五家。其外特色鲜明成就斐然的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萧逸、神秘作者五位,我称之为小五家。需要说明的是,大小五家之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比较起各人的影响深度、广度相对来说的,有读者观众的感情作用在里面;可以比对前一节中前后五家之说,还珠楼主作为后期北派五大家的佼佼者,其实在前期已有相当成就;还有后一节中即将谈到的现代武侠作者亦是如此,奇幻武侠作者未必不写传统武侠,传统武侠作者很多也涉足奇幻,如方白羽、步非烟等。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从最初的《书剑恩仇录》开始,到压卷之作《鹿鼎记》为止,金庸(原名查良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比绮丽无比壮美的梦幻世界。一方面作为梁羽生口中的洋学子,一方面又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金庸的作品不但结构严谨情节精采,创作态度之认真也远非其他武侠小说作家可比。更由于影视及周边产品的推波助澜,金庸的影响于今看来即深且广。书中九阴九阳神功盖世、郭杨张胡侠义无双、数不尽的英雄美女、理不清的爱恨情仇,金庸笔下的世界让人倾倒神往、无意自拔。对于他一系列作品的成败得失,和其不可替代的伟大成就、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我是树已有专文评论(见本人《金庸纵横谈》系列)并将继续研读下去,本文中不再赘述。 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如果说金庸是武侠小说宗师中的宗师,那么古龙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古龙,原名熊耀华,台湾地区超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惊才绝艳,英年早逝。曾经很喜欢古龙作品中的自由、率性,曾经又很厌恶那种骨子里的玩世不恭,曾经跟随书中人物哭而哭、笑而笑,曾经又咬牙切齿冷哼一声──胡编乱造……古龙就是这样一个人,让我爱极恨极,忽喜忽憎。非但我一人如此,与网友交流时也发现,就算同是铁杆古龙迷所喜爱和推崇的古龙小说也大异其趣(见本人《谁是大英雄》)。从金古这一时代的作家起,才真正谈的上继承和创新。古龙在其创作早期,深受金庸的影响,同时也在努力追赶着台湾武坛三剑客: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但越到后来,卧龙之枭雄、诸葛之霸气、司马之深沉就越使古龙感受到无法出头的压力,而开始思索,开始求新求变。禁锢除去思路一开,又受到西方文学如教父、007及日本社会武侠作品如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等影响,古龙接下来的作品日见精彩新奇。以《绝代双骄》、《风云第一刀》、《楚留香傳奇》、《陆小凤傳奇》等为代表的诸多作品中,角色描写冲动热血、青春无敌,向往着独立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对人性的现代理解在之前的小说中几乎是见不到的。感情上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友情的崇拜和对温暖的向往,那种不加掩饰的真性情如潮水般倾泻喷涌而出。在故事进展上,古龙最大的特色是情节悬疑奇诡,节奏明快多变。说完扬长再来谈避短,对于古龙来说历史真实感和细致周到的描写非其擅长,那么就完全架空历史──这也跟当时台湾地区大环境有关──只讲故事,读者比较看重的武打描写则虚无化、概念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据以上这些特点,有人甚至称古龙之前无新派,不管认不认同,古龙对后世作者读者的影响,终归是显而易见和深远广大的。 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流俗──梁羽生,原名陈文统,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鼻祖,开风气之先。有些梁的书迷可能不满意把梁放到第三,但不客气的说,如果不是沾了开山鼻祖的光,恐怕梁老的位置还得往后挪。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古典文学素养在武侠小说作家中几无可比,文字和历史的描写很见功力。梁羽生书中体现出的是传统文化中对侠义精神的向往,是书生浪漫名士风流,简单纯朴而又典雅优美。这种类型的作品总会吸引学者的研究,也会有热爱他的读者,亦不用担心后继无人,但它缺乏的是激情,是鲜明的特色。《萍踪侠影录》、《联剑风云录》、《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等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这样,正就是正,邪就是邪,一目了然。比较特出的是《云海玉弓缘》,书中金世遗的诸般事迹和其与厉胜男、谷之华的爱恨纠葛,委实让人悬心动念,目不释卷。梁羽生的作品中一大部分互相之间都有联系,也算是把连环套的风格发扬到了极至,后来的温瑞安与梁的差别──梁的是一环套一环,温的是一坑叠一坑。这样一来,一本书中的少年英侠主人公,到了下一本书就成了中年,甚至还会写到老年及去世。虽然生老病死无人可免,但对读者来说还是“自古美人如名将,人间不许见白头”,梁的这种写法很多年轻人接受不了,只有那些历经沧桑,心态成熟的读者才能在梁书中感慨万分,顾影自叹。前面既然说起梁羽生的独特地位,这里不妨再加几句题外趣闻: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过《金庸梁羽生合论》,评论透彻一针见血,能清楚看到自己的缺点而改不掉,这似乎也是很多作家的通病;梁曾提到“宁可无武,不可无侠”,就目前来说,包括金梁在内许多名家对武侠谁更重要观点都如此明确,不象一般读者争来争去也没个结果;数学大师华罗庚也读过梁的书如《云海玉弓缘》,曾当面对梁说武侠小说无非是“成人童话”。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温瑞安,曾用笔名温凉玉、舒侠舞──奇怪的是我查找了那么多的资料,始终无法确定温的原名到底是什么,如果哪位朋友有确凿观点请与我联系,感谢──马来西亚人,转战台、港,亦是超著名武侠小说作家,著作等身。温瑞安很推崇金庸,而他求新求变的精神显然是受到古龙的激励,因此,金庸古龙的影子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能成为一代宗师不能只靠模仿别人,没有自己拿的出手的特色是不行的。温瑞安的两大特色一是语言上的诗化,一是形式上的多样化──极度多样化。曾经组织过诗社,技艺高超的温瑞安创作过大量诗歌散文形式的武侠作品,如果说这种超出一般人接受范围的武侠成就不了温地位的话,那他在传统形式上的武侠作品数量和质量也是惊人的。比如他的中篇小说《杀人者唐斩》,至今我都认为是杀手类武侠的两大颠峰之一──另一部是古龙的《流星泛??剑》;而群像式的《逆水寒》,则更是同类作品经典中的经典,只可惜不够独立必须依托其他相关作品方能更深刻的理解感受。而他的几大系列作品《神州奇侠》、《白衣方振眉》、《四大名捕》、《神相李布衣》、《七大寇》、《说英雄谁是英雄》更是展现出一个无比浩瀚的江湖世界,简直可以比做武侠小说的《清明上河图》。也有人严厉的批判过温瑞安的迷失,形容他作品尤其是系列作品的特点是:无尽的高手,无数的门派,无穷的背叛,无底的深坑……温瑞安就是这样一个人,文思如泉,下笔如飞,但是创作态度有欠认真。或许他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喜欢这样写自己的书,让别人说去吧。只是站在一个普通读者的立场上,想到还珠楼主晚年多病又遇社会环境原因未能完成惊天巨著《蜀山剑侠传》,古龙酒色过度英年早逝留下《大武侠时代》的遗憾,司马翎生不逢时未获应得地位,对于温瑞安真诚的说一句:大哥尚在壮年,为了武侠的将来,请尽早完成那些未竟作品,如果还有时间精力再整理修饰,避免重蹈还古司马翎的覆辙,可怜可怜我们这些望眼欲穿的读者吧。 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剑──迄今为止传统大师出场最晚的黄易,站在所有那些武侠先驱者的肩上,想不成为大师都难。原名黄祖强的黄易本是历史学家,这使他在历史、文化上的描写具备了梁羽生金庸一级的功底。从《破碎虚空》到《寻秦记》,从《覆雨翻云》到《大唐双龙传》,现在又有《边荒传说》,黄易以他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构筑出一个独特的武侠世界,为传统武侠注入新的元素,结合历史、文化、科幻、战争探索武道、天道、生命大道,完美的继承了还珠楼主、司马翎的遗风并发扬光大,成为新的武侠标志。这是一个很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作家,糅合各家之长补己已明之短,这一点值得其他作家借鉴。我读黄易书的感觉就是:很累,很痛快。看黄书(此黄书非彼黄书,虽然其早期也确是黄书)与看其他作家作品不同的是,脑子要始终保持高速运转,一刻注意力不集中就有可能思维脱节,还要回头查看。与金梁相比,他的眼界更开阔,与古温相比,他的态度更认真。虽然在早期作品中有不堪入目的部分,而且诸多角色面目模糊似曾相识,但与温瑞安同样作为目前仍处在创作期的作家,黄易完全有时间有精力有可能写出更完美的作品,至少是追求其本人心中的完美。 卧龙生,原名牛鹤亭,在台湾地区的武侠小说创作中,曾经领导了一个时代。对我本人来说,卧龙生这个名字是所有武侠名家中所知最早的,个中原因不足为外人道也。他的创作深受民国时期北派五大家的影响,以其作品的通俗有趣深受读者喜爱,在古龙大成之前享誉最隆。在其作品中多方面的借鉴了前代诸位大师,如还珠楼主蜀山系列的神异物事、阵法奇功;白羽的现实意味、文学色彩;郑证因名作《鹰爪王》中细致描写的帮会组织,游戏风尘的隐士怪侠;王度庐鹤铁五部曲的侠骨柔情、因缘际会;尤其倾向朱贞木的布局奇诡、别开生面。而其作品被后人借鉴的元素也为数不少,如他的《飞燕惊龙》、《风雨燕归来》、《金剑雕翎》、《岳小钗》、《天马霜衣》、《天涯侠侣》、《绛雪寒霜》等书中所构想首创的武林九大门派、江湖大一统、多角恋爱等模式,影响众多同代及后代作家。另外卧龙生还开了由他人代笔续写的恶例,遂在台湾地区武侠界大肆流行,对此今人唯有苦笑而已。 诸葛青云,原名张建新,通常认为他的水平在三剑客或四大天王中垫底,但既然能名列其中,总归有过人之处。早期作品承接还珠楼主遗风,更兼诸葛青云国学功底深厚,文字曲张有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少见败笔,很快既与卧龙生齐名。与香港地区的梁羽生相似,诸葛青云笔下的江湖儿女也多是才子佳人,满口诗词歌赋,而这点也正是常被人取笑之处──只知文诌诌的卖弄那点才学,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受金庸《射雕英雄传》的影响,诸葛青云从他的《夺魂旗》描写什么“西道东僧南笔北剑夺魂旗”开始,也一次又一次的“东南西北中”起来,并感染到其他作家竟相模仿,此书还有一个始料未及的附带结果,就是引出了风靡一时的以陈青云为代表的鬼派武侠小说。诸葛青云比较有名的作品,注意是有名的作品而非名作杰作代表作,包括《美人如玉剑如虹》、《一剑光寒十四州》、《江湖夜雨十年灯》、《剑海情天》、《夺魂旗》、《阴阳谷》等。题外话,诸葛青云还引领了两位可称为其弟子的名家──司马紫烟和独孤红出道。有心人可发现“司马紫烟”与“诸葛青云”二笔名对偶工整,这并非偶然,而根本就是诸葛青云送给司马紫烟的,独孤红的笔名也得自诸葛青云。总体来说,诸葛青云的作品虽在原创性、开拓性上均不及卧龙生、司马翎等人,但整体上看来具相当水准,实乃承前启后不可忽视的一代名家。 司马翎,原名吴思明,三剑客中出道最晚成就最高,思想上最具内涵,形式上最多创意,对后来人影响深广,但同时所处地位也与其实力最不合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一时期台湾地区武侠作家的创作比起香港来,深受民国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尤其是还珠楼主。对此,如果说诸葛青云是得其形的话,那么司马翎就可说是得其神了。以还珠楼主作品中的玄妙心法为归依,司马翎一手创制的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乃至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道终极”,与金庸的无剑胜有剑、古龙的无招胜胜有招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并驾齐驱而不显逊色。后世大家黄易深受其影响,一脉相承还珠楼主、司马翎,老树开新花成就另一层境界。他的作品水平比较平均,不似其他大部分作家或时起时落或需长时间磨练,从早期作品《关洛风云录》、《剑神传》、《八表雄风》三部曲开始,包括中后期代表作的《剑海鹰扬》、《武道》、《纤手驱龙》、《帝疆争雄记》等,均不落俗套,少有雷同,推陈出新的想象力创作力可见一斑。各部杰作文笔清新脱俗,情节进展中使用推理手法让读者脑筋急转紧张刺激,刀光剑影中却有武学大道及人生哲理娓娓道来,写英雄气儿女情更是别具一格、动人心弦。这样一位连包括金庸、古龙、黄易在内的诸多名家都十分推崇的武侠大宗师,于今天却没有得到相当的认同和相应的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盗版的盛行,不良书贾的非法篡改,冒名出版,直到最后作家本人的盛年早逝,终使其名日渐淡出,几被遗忘。幸而时至今日先是黄易的盛行,证明此种风格仍不乏人欣赏且越演越烈,又有出版社重新出版司马翎作品集,得到章培恒、宁宗一、龚鹏程、叶洪生、黄玉郎等学者名流的大力推荐,在读者中越来越广受关注,司马翎地下有知当感欣慰。 萧逸,原名萧敬人,很奇怪九十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在大陆为什么会有那么广泛的影响。知道萧逸这个名字,是从那部著名的电视剧《甘十九妹》开始。虽然那部剧也是一如既往的不忠于原著,但也让视听相对闭塞的我们看到了金古之外的东西。萧逸的小说主要以男女之情为主,缠绵悱恻、冷艳凄绝。如果武侠世界成为现实,我感觉萧逸定是位潇洒飘逸、风流多情的名士情侠。他的作品篇篇精美雅致,如工笔绘画般精心修饰,再配以诗词歌赋,实是赏心悦目。不单是作品内容,就是题目也能看出这种特点:《风雨燕双飞》、《马鸣风萧萧》、《饮马流花河》、《无忧公主》、《西山翠冷》、《潘郎憔悴》等等。同时萧逸的局限也在于此,精细的描写使故事情节推进缓慢,整体架构上不够大气,终归难与前面所述几大宗师比肩。 让我深感头疼的是,本节介绍港台十名家的最后一位,是选领台湾地区风气之先的郎红浣老先生,还是中文写作字数第一人香江鬼才倪匡,是早期四霸天之一的伴霞楼主(曾与三剑客合称四霸天),还是台湾鬼派天下第一人陈青云,是我是树的本家慕容美(本名王复古),还是打虎还须亲兄弟的上官鼎……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之后终于决定,不再反复比较他们的作品优劣成就高低,而仅以个人好恶隆重推出神秘作家──柳残阳──当当当当!柳残阳,原名高见几,以《玉面修罗》、《邪神门徒》、《如来八法》、《渡心指》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建立起独具一格的铁血江湖风格,用真实震撼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幕幕血腥残酷的江湖斗争。他笔下的侠客恣意放纵,爱憎分明,杀人不眨眼,眨眼也杀人,从不拖泥带水,从无妇人之仁。就算这种风格多被人诟病,也休想登上大雅之堂,我也由心的向往那样一个快意恩仇的世界:鲜衣怒马,浪迹天涯,看花红柳绿,残阳西下…… 这个时代以港台作家为主的武侠小说创作空前繁荣,他们的作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浩荡乾坤,国与国的纠缠、人与人的纷争都让读者眼界大开,也给了后人很大的启发。这些武侠作品被人们喜爱,多半是因为那里边所体现出的英雄尤其是个体英雄的哲学。武侠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不管是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还是古龙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体现了一种极限的追求,让读者通过阅读深入其中,既是对自然世界的理解,也是对社会文化的体现。无数优秀作品中,所表现出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斗争固然残酷,但也是相互交流的一部分。不同阵营在不同利益面前,通过最无拘的征战撕杀展现出最彻底的情感宣泄,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永存于精神的世界。回过头来,行侠仗义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对个人充满孤独感游离感的当今社会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武侠小说并不孤立,而是融进不同元素,使其更加绚烂多采耀眼生辉。通过无数作家的努力,他们所发扬光大的武侠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武侠小说的繁荣,对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也将是积极而深远的。
五、黑铁时代
时至今日,金梁封笔古龙逝,温瑞安黄易虽然仍在创作期,但是时代的改变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上述诸大师的作品已成经典,经典的意思就是历史,已经过去的事。惟有广大读者已不再甘心仅仅作为读者,拿起笔来当一个身临其境的作者岂不更加快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都更为方便快捷,人人都来过把瘾。在这个故事新编的时代,作者很呐喊,读者很彷徨。目前我们所提到的这一时期,有人称之为大陆新武侠,范围窄了没把港台等地包括在内,还有新新武侠、新世纪武侠、网络武侠等提法,多数难获大众认同,总归是都知道指代什么罢了。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新的开拓者中影响较大的,包括大陆港台在内有王晴川、椴、凤歌、孙晓、刘建良、方白羽、今何在、沧月、时未寒、步非烟、萧鼎、江南、杨判等。他们中有的专攻传统武侠、历史武侠,有的转战奇幻,更有技艺高超者来个幻武双修,还有的另辟蹊径以小见大、破旧立新,精神可嘉。总体上说他们还都处于创作的初期,很多人的重要作品尚未完成,所以在这里我无法一一评论,只能大致罗列搜集到的他们的资料和代表性作品,供各位朋友一观。 王晴川,传统武侠作者,代表作《飞云惊澜》、《雁飞残月天》(《武侠故事》连载中)等。 椴,原名李氘,1973年生或段银,1976年生──两种版本,晕──传统武侠作者,代表作《脂剑奇僧录》、《杯雪》、《青丝井的传说》等。 凤歌,原名向麒钢,传统武侠作者,代表作《昆仑》、《沧海》等。 孙晓,台湾地区传统武侠作者,代表作《英雄志》(未完)、《隆庆天下》。 刘建良,奇幻武侠作者,代表作《风野七咒》、《美女江山一锅煮》、《逆天谱》(《武侠故事》即将连载)等。 方白羽,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幻武双修,代表作《白金》(中篇传统武侠,我喜欢所以特别提到)、《星月之光》系列(传统武侠)、《游戏时代》(奇幻武侠)等。 今何在,原名曾雨,奇幻武侠作者,代表作《悟空传》(非武侠)、《若星汉天空》、《九州酚鸫?怠返取?br/> 沧月,原名王洋,奇幻武侠作者,代表作《幻世》、《听雪楼费?薄贰ⅰ毒怠废盗械取?br/> 时未寒,原名王帆,传统武侠作者,代表作《偷天弓》、《换日箭》、《碎空刀》、《剑气侠虹》、《偷天换日》等。 步非烟,原名辛晓娟,奇幻武侠作者,代表作《武林客栈》、《华音流韶》、《九华春秋》等。 萧鼎,原名张戬,奇幻武侠作者,代表作《诛仙》。 江南,原名杨治,奇幻武侠作者,代表作《此间的少年》(金庸同人现代非武侠)、《九州》(奇幻武侠活动,发起人兼参与者)、《春风柳上原》(传统武侠)等。 杨判,传统武侠作者,代表作《小兵物语》、《简单武侠》等。 这些作者们形形色色的作品基本上被分为两大类,奇幻武侠和传统武侠,也有一部分风格独特者可以相对独立的归结为青春武侠和女性武侠。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武侠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一样。虽然我也是传统武侠的忠实拥趸,但既然已经出现这种潮流──我不是说什么女性什么青春的潮流,而是开拓性试验性的创作这种潮流──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宽容的接受,从精神和道义上支持,至少也要静观其变,看作者们变来变去慢慢的就稳定了成熟了,给我们奉献出更加美味的文学大餐。网络创作、杂志连载、单行本的出版,各种各样的载体,层出不穷的新作,这个时代的作者们虽然还很年轻,虽然沉淀历练的还不够,但他们有的是精力和机会,有的是探索的精神和创作的欲望。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着这些年轻的作者们成为作家,成为大师,与他们的先辈共同载入武侠小说不朽的史册。 写到这里,越来越不想结束这篇文章,就好似自己对武侠的全副热情和希望都寄托其中,只愿武侠永远都不会没落,武侠梦永远都不会醒。是的,武侠就是一个梦,无数痴情男女沉醉浸其中,它代表了对自由和人性不懈的追求,代表了对不完美的现实在心灵深处的抗争。热血仍在沸腾,梦想仍在延续,套用徐克导演《东方不败再起风云》中的名句:你有科学,我有神功,日出东方,武侠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