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武侠论坛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古龙电影重温_暨古龙小说中_美食(片段)的文化追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08: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演《楚留香传奇之借尸还魂》薛笑人的黄小龙是列位熟悉的丁情。

         丁情也是武侠小说迷。从丁情出演古龙电影可看出,电影中的表演,也就是将古龙的小说的故事情节,本色表演出来,怎样读小说就怎样表演。

        但丁情在1980年之前,“他没有念过很多书”(古龙原话),可理解为读不到高年级,小学毕业?初中毕业?

        而是一个剑客,一个武功高强的剑客,需要“修养”,可与一个大书法家类比。
       出演薛笑人的,必须是一个有文化背景的演员,才可将对文化的理解,体现在“剑道”表演上。
       另外,一个运作多年的杀手组织首领,必定是智慧型的,例如《流星蝴蝶剑》的高老大。

      丁情再通过补习几年,或可达到,但是,从1979年《七巧凤凰碧玉刀》任武术指导认识古龙,
      到拍摄《楚留香传奇(楚留香借尸还魂)》任主要演员,只有几个月的间歇。
      你让丁情如何诠释 高深“剑道”和驾驭杀手组织的智慧?
      丁情又如何像韩国演员郑雨盛那样,完美控制、熟悉运作脸部肌肉,去表演一个装“傻子”的超级杀手薛宝宝?
      这不能怪丁情。

      在武侠网吧查询读者对丁情小说的评述,一片讥笑、讽刺之声,假如署名丁情,也就没那么多人看,
      但贴上“续写古龙小说”、甚至是“古龙、丁情合著”,必定不少人找书、买书阅读;
      结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从丁情在古龙电影中的“本色”表演,不难理解丁情某些“古龙小说”的“续写”。

     正如古龙亲笔写的那样:   

     他没有念过很多书,可是最近他却写了一本书,写了最少有十一二遍,写了又改,抄了再写再改,有一天我甚至问他:
   “你那部《战争与和平》写好了没有?”

    未知论坛上,有多少坛友,能强忍着对大段抄写原著的不适感、能完整地读完丁情的《战争与和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4 12: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电影《楚留香传奇之借尸还魂》不尽人意,毕竟票房尚优于后期电影《剑神一笑》,
       而且其中还有显示几千年历史的饮食文化镜头,当电影中展示鲈鱼宴镜头时,食客们不由露出会心一笑。

       松江鲈鱼名闻遐迩至少两千年历史,至少可上溯到三国时代。
     《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有:
       少刻,庖人进鱼脍。慈曰:“脍必松江鲈鱼者方美,”操曰:“千里之隔,安能取之?”
       慈曰:“此亦何难取!”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
       操曰:“吾池中原有此鱼。”
       慈曰:“大王何相欺耶?天下鲈鱼只两腮,惟松江鲈鱼有四腮:此可辨也。”
       众官视之,果是四腮。

       明确“惟松江鲈鱼有四腮”,古龙更具体到“松江秀野桥下”
       根据《太平广记》,其实不是真的有四个鱼鳃。
       而是松江鲈鱼的两鳃盖上多了一道较深的褶皱,外观好像四腮(鳃)。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更严格溯源在《后汉书.左慈传》。

        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道。尝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
        放于下坐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
        操大拊掌笑,会者皆惊。

        大概是左慈懂魔术,采用类似刘谦的技术,用障眼法“大变活鱼”。
        但这也是史书最早记载的松江鲈鱼——能入权倾天下的曹操法眼。

       晚清的同样权倾天下的李鸿章,爱吃清蒸的松江鲈鱼,还专门打造银耙子、银筷子、银镊子、银汤匙,
       发展到无松江鲈鱼不欢的程度,同僚加以外号“李鲈”。
       籍贯合肥的“李中堂”经常一边用银具系列吃鲈鱼,一边处理国事,由于晚清民不聊生,故有对联曰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不同于曹操和李鸿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曾经赋诗一首: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享受鲈鱼美味,当思捕捞渔民栉风沐雨的辛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4 12: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仅范仲淹赋诗赞鲈鱼之美;著名书法家米芾,作《同官送鲈》(二首),
      表达了正在思食鲈鱼,恰好同事送来了鲈鱼,作者喜不自胜的心情。其中有:
    “𨁝跳金盘催脍手,西风正是忆鲈时。”

     在“诗鬼”李贺笔下: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饱尝鲈鱼美酒,醉眼中却现翠绿南山,真是“诗鬼”本色。

     唐朝诗人赵嘏作《长安晚秋》云:“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   
     全诗直译为:
     登高远望,但见凄清的云雾升腾而起,全城宫殿楼阁宛若漂浮于云雾之中,景象虽壮观却又凄迷,正如诗人内心的一片凄凉。
     夜空中尚残留着数点残星,尚可见到南归大雁,就在诗人抬头仰望看得出神时,忽然耳边传来了悠扬的长笛声,
     打破诗人的“灵魂出窍”,循声望去,依稀之中,彼处楼头,有人倚靠栏杆,吹奏着长笛,更增添心中的无穷愁思。
    (此句“长笛一声人倚楼”使得赵嘏增添一外号为“赵倚楼”)
     夜色渐逝,晨光益近。竹篱旁艳丽的菊花,半闭开半,优雅娴静,池塘中的红莲,忽脱去红衣,仅留下枯荷败叶,显得十分萧瑟。
     家乡的鲈鱼正美,不回去享用人间美味,反而留恋功名利禄,滞留于京城此是非之地,
     离当年国郧公钟仪为,仅仅一步之遥,自寻烦恼,何苦乃尔?!

   “赵倚楼”赵嘏以“鲈鱼正美”,反衬身陷名利场者之处境窘迫、无计可施。
      也留下“不如归去”的“规劝”常用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5 08: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伯虎当年曾经赋诗《松陵晚泊》:“
        晚泊松陵系短篷,埠头灯火集船丛。
        人行烟霭垂虹上,月出蒹葭漫水中。
        自古三江称禹迹,长涛五夜起秋风。
        鲈鱼味美村醪贱,放箸金盘不觉空。

        唐伯虎搭小船赴吴江,固然江景优美、上岸已夜,难得的是朋友以鲈鱼、村酒款待,美味当头,桌上菜肴一扫而空!

        清朝王士祯诗云:“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
        宋代梅尧臣作《送裴如晦宰吴江》云:
        吴江田有粳,粳香舂作雪。
        吴江下有鲈,鲈肥脍堪切。
        炊粳调橙齑,饱食不为餮。
        月从洞庭来,光映寒湖凸。

        这首诗,引出一道苏州历史名菜——一菜八味的“金齑玉脍”。
        玉脍好猜,金齑应参考梅尧臣上述诗篇:做鲈脍招待友人时,应配以橘、橙与熟栗黄,
        取其金黄之色,以凸显“金齑”的色香味形。

        梅尧臣或读过《齐民要术》,其中记载:
      “橘皮多则不美,故加栗黄,取其金色,又益味甜”。
        结合一诗一文,金齑玉脍之“金”乃熟栗黄之“金”。
        结合鲈鱼之玉脍,可谓是色香味俱全也!

        参考《大业拾遗记》、《隋唐嘉话》等文献,“金齑玉脍”之名,为隋炀帝所赋;
        话说隋炀帝巡幸江南、品尝此菜,因其味鲜美异常,鱼肉洁白如玉,齑料色泽金黄,
        一声赞美脱口而出:“不愧为金齑玉脍!”
      《太平广记》有大量的饮食文字,其中对“金齑玉脍”的烹调也广为描述,特别指出:
       玉脍是以霜降(廿四节气)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齑料则可以不尽相同,唯需必用黄色。

       张先(990-1078),字子野,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作《吴江》:“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春后银鱼与霜下鲈,是“太湖三宝”之二。
      (注:是一般的鲈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09: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梅尧臣对“金齑”用料选取橘、橙与熟栗黄不同,
       美食家陆游对“金齑”的选料,是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也符合《太平广记》规定的黄色要求。

       陆游不仅是南宋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饮食专家。
       陆游从“经济学”角度,对鲈鱼的购买时机,都有研究。
       陆游曾经赋《买鱼》诗一首:“
       两京春荠论斤卖,江上鲈鱼不直钱。斫脍捣齑香满屋,雨窗唤起醉中眠。
    ”
       鲈鱼本来是要到了霜降后肉质才最为肥美。
       古人早有诗句“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描绘了霜降后鲈鱼的美味。
       秋末冬初,鲈鱼肉质不仅肥美细嫩,而且此体内积累的营养物也是最丰富的。
       春季四月鲈鱼产籽,身体瘦弱,本不是最好的食用季节,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时期的鲈鱼才价格便宜。

       任凭春雨轻敲纱窗,只要斫脍得当、捣齑有方,足于味香满屋,
       美酒在手,大快朵颐;酩酊而眠,人间美事!

      同样的鲈鱼,不同的配菜,也可吃出至高境界。陆游的《初冬绝句》云:“
      鲈肥菰脆调羹美,
      荞熟油新作饼香。
      自古达人轻富贵,
      倒缘乡味忆回乡。
    ”
      脆菰是脆嫩的茭白(菰),荞是荞麦;
      鲜美的鲈鱼羹,新制的荞麦饼,吃出了“乡味”,
      吃出了“无官一身轻”。

      当然梅尧臣还有鲈鱼诗称:“
      直须趁此筋力强,炊梗烹鲈加桂美。
      ”是另外一种吃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6-26 09:12 , Processed in 0.0634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