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武侠论坛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9|回复: 6

[原创] 古龙《陆小凤》第6回“珠光宝气”中未解之谜___试破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31 12: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5-31 13:10 编辑

古龙《陆小凤》第6珠光宝气中未解之谜___试破解


      近考证署名牛嫂文字真伪,将长文和相关另长文传给某资深传媒人求证,其广邀古龙书友讨论,初步结论是涉及卧龙生部分虚实均有,涉及叶氏部分存疑。对相关另长文不少地方打问号,例如涉及“王小生”部分。
      其中参与者有一位“资深古龙书友”,也是熟读台版古龙原著“倒背如流”者,从中得知笔者近对古龙电影、小说中美食作文化考证,深有感触。
      “资深古龙书友”认为,有人质疑古龙小说未如金庸小说般有历史感,实属误解;由于“暴雨专案”古龙无法直接写历史朝代背景,但古龙通过描述美食,巧妙地反映几千年饮食文化,小说中历史名词比比皆是。
      并反馈了当年的未解之谜,当年一批古龙书友曾经讨论过古龙小说《陆小凤》中“珠光宝气”这一回,对三种美食“干炸奇门、红烧马鞍桥、软斗代粉”的出处进行讨论。
基本上,当年对红烧马鞍桥已经有结论,后来对软斗代粉也有判断,但对“干炸奇门”一直没有统一意见,或者还不能自圆其说。
     “资深古龙书友”偶尔也浏览一下主要的武侠网页,发现古龙小说留下的未解之谜——“干炸奇门=?”还没有答案,即使有个别解释,也与当年一样,未能自圆其说。
      因此通过资深传媒人转告其愿,要求笔者对古龙小说美食篇作文化追寻时,顺便将“干炸奇门=?”的答案尽量考证出来。
      笔者勉为其难。

      既然别人多年均无法得到(可自圆其说的)结果,走寻常路可能还是不得所索。
      只能剑走偏锋——
      从相关专业考试考证资料中的难题怪题偏题集带答案版入手。
      耗费几日的业余时间,终于得到初步破解结果。


□□□□□□
□□□□□□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5-31 12:08 编辑

       三种美食“干炸奇门、红烧马鞍桥、软斗代粉”的原文是古龙陆小凤系列第一部《陆小凤》(曾用书名为《陆小凤传奇》)之“第六回 珠光宝气”。
       原文的精校版在本论坛,链接为

       https://www.gulongbbs.com/book/luxf/19482.html

       山西的汾酒当然是老的,菜也精致,光是一道活鳝三吃——干炸奇门、红烧马鞍桥,外加软斗代粉,就已足令人大快朵颐。
       阎铁珊用一双又白又嫩的手,不停的夹菜给陆小凤,道:“这是俺们山西的拿手名菜,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在外地他奶奶的真吃不着。”

□□□□□□

       昔年金鹏王朝的内库总管严立本,现在身份是珠光宝气阁大老板阎铁珊,在人前一直扮演地道的山西人,也以“山西的拿手名菜”——“活鳝三吃——干炸奇门、红烧马鞍桥,外加软斗代粉”,招待陆小凤。

       活鳝三吃就是以活鳝鱼为主食材,辅以其他食材做成的三种美食。
       古龙小说中美食之谜其中之一,就是以活鳝为主食材的美食“干炸奇门”到底是什么名菜?
       对于红烧马鞍桥,答案早就明显,主食材为活鳝鱼,辅材是山药块等(苏菜系而言),对其他菜系,辅材是火腿肉或它料。
       马鞍桥是将鳝鱼肚剖开,经烧制后两边翘起,形如马鞍。

       破解的契机是古龙的同音、近音“用字”,“软斗代粉”是古龙的同音、近音写法,原名是“软兜带粉”,“兜”、“带”,分别被古龙写为“斗”、“代”。
       那么“奇门”是古龙的什么同音、近音“用字”?
       ——是“脐门”。

      脐门是指脐带的断端处,除了人类外,哺乳动物都有脐门,是新出生物种的脐带,在出生后自然萎缩的痕迹。
      鳝鱼在科学上属于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非哺乳动物,本来没有“脐门”之说。
      活鳝的“脐门”,就是指鳝鱼的腹部肉。

      鳝鱼的脐(门),和鮰鱼的鱼肚、鲥鱼的鱼鳞、鲃鱼的鱼肺,被古人推崇为“江南四鲜”。
      根据考试题答案,鳝鱼的腹部肉,肉质甚为柔软,富含蛋白质,具有强身、健乳等药用功效。

      脐与奇拼音均为“qi”;
      那么,古龙笔下的“干炸奇门”,最接近的同音“用字”是“干炸脐门”。
      但是,相关专业考试考证的考试题以及答案,没有出现“干炸脐门”这一名词。
      但出现名词“白烩脐门”。
      查辞典,“白烩脐门”是以鳝鱼腹部肉为主材的一道名肴,存在于江苏名肴录中,未必是在山西才能享受得到。

      另外,“炸”字疑似为“烧”或“煸”的字误。
      江苏名肴录中的鱼肴类,有“干烧鱖鱼”、“干烧黄鱼”,选用鳝鱼者,是“干煸鳝丝”。
    “干煸鳝丝”是将鳝丝入锅在中火上,用微量菜油反复煸炒,使之油酥返软。
     (“干煸鳝丝”另有川菜系做法)

      因此,古龙笔下的“干炸奇门”,第一种可能就是名肴“白烩脐门”。
      但古龙将“干煸鳝丝”记忆成“干炸鳝丝”,并与“白烩脐门”相混,各取一半,变成“干炸脐门”,再写成“干炸奇门”。

      有没有可能是“干煸脐门”呢?
      鳝鱼的腹部肉(脐门),既然与鮰鱼的肚、鲥鱼的鳞、鲃鱼的肺,并称 “江南四鲜”,取来切成鳝丝,去“干煸”,是不是太浪费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2: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5-31 12:08 编辑

       但古龙的小说,总是别出心裁,总是引人入胜。
     “干炸奇门”既然列为“活鳝三吃”之第一,必有特别之处。
       因此,必须考证出一种别出心裁的美食,才能对得起“元老级”的古龙迷。
       ……..
       峰回路转……
       水到渠成。

      《陆小凤》“第六回 珠光宝气”中的“干炸奇门”,第二种可能是名肴“奇门遁甲”。

       名肴“奇门遁甲”的主材为“鳝鱼脐门”——鳝鱼的腹部肉,辅材为甲鱼肉块;
       主要烹调过程为“鳝鱼脐门炖甲鱼”, “(鳝鱼)脐门炖甲(鱼)”简略为“脐门炖甲”;
       取谐音而得名“奇门遁甲”。

       在现代商业场合,桌面摆上“奇门遁甲”此名肴,本意是称颂主客双方的机变通达、前程远大。
       参考《最新餐饮管理人员实用操作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以鳝鱼为料,制成武侠小说相关的“奇门遁甲”菜,正是古龙一直追求的别出心裁、一鸣惊人。
       个人窃以为,只有“奇门遁甲”菜,才能符合古龙的本意,才能名列“三吃”之首。

       总结一下“活鳝三吃”的菜法:
       以活鳝为主材,
       辅以甲鱼肉块,炖制为“奇门遁甲”;
       辅以山药块或火腿肉或它料,红烧之得“红烧马鞍桥”;
       辅以粉丝等,以烧为主合烹为“软兜带粉”——
       由此得到“活鳝三吃——奇门遁甲、红烧马鞍桥,外加软兜带粉”。

       古龙以活鳝为题,构想出“三吃”之首——“奇门遁甲”菜,固然令人叹为观止;
       但结合“三吃”之另“二吃”菜意,解读之,顿觉古龙构思之神妙,已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顺着古龙构思的笔意,设身处地,
       分析阎铁珊以此三菜招待陆小凤的原意:
       第一道菜“奇门遁甲”;
              参考现代意义的“称颂主客双方的机变通达、前程远大”是宾主言欢,与陆小凤套交情。
              古代基础涵义是阎铁珊已调兵谴将布下阵仗,你陆小凤够胆就来破阵。
              古代冷兵器时代的高级含义是预测、化解与运筹,让陆小凤作抉择。
              [参考文献:1912年广益书局版《奇门遁甲统宗》全四册]

      第二道菜“红烧马鞍桥”是希望陆小凤不要管闲事,“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马鞍桥”,井水不犯河水。
      第三道菜“软兜带粉”是表示阎铁珊吃软不吃硬,希望陆小凤好话好说,别“吃不了兜着走”。

      而陆小凤偏偏一反此三道菜所喻的深意,
             不惜宾主翻脸、或直接前往“破阵”、或抉择阎铁珊最不满意者;
             偏管闲事;
             偏与阎铁珊“硬杠”。

       古龙在《陆小凤》书中写道:

       陆小凤淡淡道:“我说的也不是珠光宝气阁的霍总管,是昔年金鹏王朝的内库总管严立本。”
       他瞬也不瞬的盯着阎铁珊,一字字接着道:“这个人大老板想必是认得的。”
       阎铁珊一张光滑柔嫩的白脸,突然像弓弦般绷紧,笑容也变得古怪而僵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2: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
        终极答案呢?

       有缘者或得之。

    “鳝”哉“鳝”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4: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鳝鱼除了可“活鳝三吃”之外,烹调成虾爆鳝面也很著名,
       提供虾爆鳝面的老牌面馆是杭州的奎元馆。
       古龙对奎元馆的喜爱,可从多部小说中看出,
       其中光《欢乐英雄》一书,就有15处文字片段,出现了“奎元馆”和饮食相关描述。

       无独有偶。
       据内地报纸报道:1996年,金庸来杭州,参加浙江大学百年校庆。三天停留时间里,三次登门杭州著名的面馆——奎元馆,并且每次都点名要吃虾仁爆鳝面。
       后来被人认出,欣然为奎元馆题词:“奎元馆老店,驰名百卅载;我曾尝美味,不变五十年。”
       [原文照录.鸣谢该作者]

       金古一同钟情于奎元馆,真是武侠历史一大美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08: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6-1 09:08 编辑

       古龙的美食描述,出现一定的、不伤大雅的偏差,不只在陆小凤系列。
       七种武器系列之《碧玉刀》,其中关于宋嫂鱼,古龙的描述,貌似也有不伤大雅的疏忽, 并被带进古龙大电影《七巧凤凰碧玉刀》。
      《碧玉刀》中“第一回 江湖少年春衫薄”古龙写道:

    宋嫂鱼就是醋鱼。
  鱼要活杀的而且要清蒸才是最上品的,蒸熟了之后,才浇上佐料送席,所以送到桌上还是热气腾腾,那真是入口就化,又鲜又嫩。
    正如成都的“麻婆豆腐”,醋鱼叫做宋嫂鱼,就因为这种作法是南宋时的一位姓宋的妇人所创始的。


    “醋鱼叫做宋嫂鱼”未必有错,但“宋嫂鱼(的作法)是南宋时的一位姓宋的妇人所创始的”貌似有误。
      这次查询相关的难题怪题偏题集,得到明确的分辨:

      宋代的羹是浓汤状,鱼羹在宋代就是以鱼为主材烹成的浓汤状(食品)。
      古语“一杯羹”,本义就是“一杯肉汁”。
      南宋时的一位姓宋的妇人就是“宋五嫂”,相关有历史记载的是“宋五嫂鱼羹”。

      根据南宋《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一章,还原历史事件如下。
      时间:南宋淳熙六年 (1179) 农历三月十五日;
      地点:西湖,聚景园(今柳浪闻莺)、里西湖、断桥、真珠园、雷峰塔前(今汪庄一带);
      人物:太上皇赵构父子、宋五嫂(宋姓丈夫、家中排行第五);
      事件:赵构父子品尝宋五嫂的鱼羹、给予宋五嫂重赏。

      历史事件中美食就是浓汤状的鱼羹,用汤匙吃。
      而古龙小说中是醋鱼,鱼活杀后清蒸并浇上佐料,是固体状,用筷子吃,与用汤匙吃的浓汤状,不同。
      小说中的醋鱼,要与“南宋时的一位姓宋的妇人”挂上钩,暂时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可为佐证。

      希望以后古龙直属后人,将古龙小说修改时,将《碧玉刀》的“醋鱼”部分修改,
      保留“南宋时的一位姓宋的妇人”文字,也保留下千年文化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附上某考试辅助材料上的“宋五嫂鱼羹”烹调流程。

A1: 选取适量羊肉羊骨,辅以适量黄酒、胡椒、姜片,炖烧制为浓汤,约一汤碗,
A2: 选取1.2~1.4斤的黄河鲤鱼一条,没有则以肥嫩多肉的鱖鱼代替。
A3: 将鱼处理并洗净,敷放适量姜片、葱段、黄酒、精盐,上笼蒸熟。
A4: 将熟鱼卸下鱼肉,起尽刺,放入A1形成的浓汤中烧至沸。
A5: 沸后汤中,撒以少量胡椒粉和精盐,鱼羹乃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6-26 10:33 , Processed in 0.0943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