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5|回复: 0

[评论] 陈渠珍《艽野尘梦》眉批、短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6 15: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孟法师 于 2025-2-26 15:17 编辑

陈渠珍《艽野尘梦》眉批、短评

第一章

“每日宿营,牛马拥挤坪中,藏民卸装,更为迅速。驼牛二千余头,不及一小时即卸毕矣。藏民扬声,驼牛四散,满山满谷,到处齕青。迨黄昏前后,藏民呼哨一声,但见山头群牛攒动,皆争先恐后,戢戢归来,勿烦驱策。藏民即就平地之桩,系长绳,排列为若干行。长绳中系无数短绳,拴于牛蹄。牛倚绳,或立或卧,秩然不乱。犹忆一日中夜起溲,弥望白雪,不见一牛,大异之。询之卫兵,始知牛卧雪中,雪罩牛身,望之似无数雪堆,隐约坪中。非转侧雪落,不知其为牛也。”
——军旅文学本来就包括着一种硬核浪漫,想纳兰性德之塞外词,若翻译成随笔,也有这样的韵致。还珠楼主小说也是军旅文学的延伸,海明威式电报体。

第三章

“三十九族,纵横千余里,人口数十万,相传为年羹尧征西藏时遗留三十九人之苗裔。但以时间计之,人口生殖,决不如是之繁。意者,唐时吐蕃极盛,文成、金城两公主,先后下嫁,其汉人遗下之种族欤?彼族与藏番,积不相能。惟对汉人则极为亲善,故尔丰为钟部选定此路,免乌拉缺乏也。”

【附】
“因母亲未提起阮征,正当开府事忙,又不敢多问。加以昔年寻访未遇,始终不知何处隐修,时常悬念。后请韦青青代托乃夫易晟,用先天易数占出近年行踪,在青藏番族部落中行道避祸,时常往来海心山玉树二十五族与柴达木河一带,并在一二年内还有奇遇。”(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256回)
——陈渠珍疑三十九族为后人后裔,任乃强注云应为羌人;二十五族为少数族裔。措词相近意思不同。

“三十九族在昌都西北,气候高寒,较类乌齐尤甚。重峦叠幛,峻极于天,弥望白雪,灿如银堆,平地亦雪深尺许。尝询一喇嘛,此地何时降雪?喇嘛曰:“此间七八月高山凝雪,九十月半山铺雪,冬腊月平地雪深尺许矣。按时而至,不待降落。至山巅之雪,皆亘古不化者。”雪山且多出产。如动物则有雪蛆、雪猪,植物则有雪蒿,矿物则有雪晶,皆稀有之珍品也。”
——别的地方是降雪,它这是长雪,南方人则多年才见一次毛毛雪。郄晓《长跪之歌》第一章有云:“母亲的故乡的落雪多为夜雪,夜雪在白日看为静雪,不是朵朵的飘落,而是雪原的莅临。村庄象飘在雪色中的岛屿村,树枝上的挂雪支起漏顶的雪窝棚。……”

“藏俗恒以长女承祧、操家政,召赘其家。长男则出赘他人为婿焉。
——昌耀也是入赘。

“时牙披营官入藏未归,其管家出而招待,殷勤备至。见余倚窗眺望,笑谓余曰:“河中鱼肥美,可供肴馔。公远行,想久不食此味矣。”即急命仆人入河取鱼。余笑曰:“此得勿食水葬者之鱼乎?”管家曰:“否否。公所见者,小溪鱼耳。此则河宽水深,源远流急。幸勿为虑。”余虽不嗜此,然颇喜观人取鱼,姑应之。即见番人数辈,负网人河,布网滩头,未几,网起鱼跃,网中映日有光,谓番人取鱼归矣。余观之,顿觉胸襟为之一爽。”

【附】
这时晨曦已从崖坡树林中斜穿过来,碧空千里,越显山高,石地上湿润润的,石缝和土地上的花草饱含晓露,又沐朝阳,越发显得鲜肥可爱,摇曳生姿。余独自到此山,连日忙于救林劳累,昨晚小得安息,睡眠不足,清晨起来,被迎面和风一吹,又涵泳了一片山林野趣,顿觉天机活泼,神志一清,尽自一路观赏,陪着周齐朝前走去。(《还珠楼主《蛮荒侠隐》第八回)
——于紧张中稍得片刻休息,也是军人作派。

第四章

“脚木宗,居工布之中心,田野肥沃,气候温煦。山上有大喇嘛寺一所,极壮阔,喇嘛三、四百人。其呼图克图,亦一年高德劭之喇嘛,和蔼可亲,与余往还甚密。尝就其考问西藏风土,亦言之娓娓可听。一日,设宴邀余游柳林。果饼酒肴,罗列满桌。中一火锅,以鱼翅、海参、鱿鱼、瑶柱、金钩、口蘑、粉条之属,杂拌肉圆鸡汤,又以腌酸青菜及酸汤调和之,味鲜美绝伦,内地所未尝有也。不知喇嘛何以办此。余自西藏回,已二十五年矣,亦尝仿此为之,食者莫不称善。可见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也是阿世之辈,也可见宗教徒既便不能与权力分庭抗礼,也要依附之,以保证自身的特权利益。

“窝冗噶伽有藏王旧宅数栋,仅数人留守而已。余亲往启锁检查,楼上弓矢、盔铠、铜器、磁器甚多,尘封数寸,盖数百年前物也。有磁碗、高椿碟甚多。第巴云:”系唐时物。“余虽不能辨,但其莹洁细润,则确非近代物也。”
——亦是西藏各个地方版的正仓院也。如同海底沉船中的宝物,只不过为少数人把持,一般人几世都梦不到。

“藏地多獐麝。余尝从番人至山中猎,始知取麝之法。獐长二三尺,类鹿而无角,毛灰褐色。当春夏之间,辄侧卧山中,脐张开甚腥臭,虫蚁缘附,则吸收之,又复张开。久之,脐满,遂成麝矣。麝之最贵者为“蛇头香”,麝中之主也,亦蛇闻腥臭附脐上,獐衔其头而去,辗转月余,蛇身腐脱,其头含脐中,久而成麝,重恒一两以上。其他重不过三五钱而已。”

【附】
“这东西【蟆狮】乃是蟒蛇一类东西极大的克星,它身上本带着一种诱蛇的气味。每当饥饿之时,公蟆便将肚腹朝天,躺卧在地,竖起腹下长鞭,射出许多腥涎,口里乱叫。那附近蛇蟒闻声嗅味,全部拼命奔来,纷纷向它那条长鞭缠去。只一挨它肚皮,便被它腹旁两排短脚上的钢爪抓住,裂成两半死去。那母蟆早在旁边守候,便将死的蟒蛇抓去享用。”(还珠楼主《青城十九侠》第三回)

“彭错复约余于园中比射。置弓箭甚多,皆极粗笨。余家世娴弓矢,自火器兴,遂如广陵散矣,今故剑重逢,睹之欣然,遂偕众比射为乐,亦古人投壶之意也。”
——广陵散和投壶的比喻颇奇。

第六章

“弟以武夫而干文事,不啻汗牛充栋。”(《艽野尘梦》第六章)
——他的意思岂非说一只大象不该在瓷器室。只是文人固酸,说汗牛,其实指的倒不是牛。

“中波密山高岸陡,别有所谓鸳鸯桥者,即用藤绳两根,甲绳则系于甲岸高处,徐降至乙岸低处焉。乙绳则系于乙岸高处,而徐降至甲岸低处焉。各悬竹筐,人坐其中,手自引绳,徐徐降下,势等建瓴,往来极便捷也。”
……
“自波密入野番,中界白马杠大山。过山行十余里,雅鲁藏布江横其前。江面宽七丈余,有藤桥通焉。两岸绝壁百丈,遍生野藤,粗如刀柄。桥宽丈许,高亦如之,皆野藤自然结合而成,不假人工。桥形如长龙,中空如竹。枝叶繁茂,坚牢异常。人行其中,如入隧道。野人呼为夥惹藤桥。“夥惹”,番语为神造,即神造藤桥之意也。”
——此藤非彼藤。

“护兵某,在山后摘回子辣椒甚多。某队在山中搜获牛一头,不及宰杀,即割其腿上肉一方送来。余正苦无肴,得之大喜。乃拌子辣椒炒食之,味绝佳。”
……
“余抵八阶之次日,喇嘛送牛酒糌粑犒师,遂分给官兵食之。是夜,有小牛至屠牛处,婉转悲号,惨不忍闻。次日又如此。余怪而问之。喇嘛曰:‘凡未离乳之牛,屠其母,血渍地上,百日内,小牛嗅之,尤知为其母也,则号泣悲鸣。尝徘徊至数十日不能去。’余闻之,怅然若有所失。”
——后牛非前牛。

第七章

“既而武昌起义消息,由‘太唔士报’传至拉萨。”
——关键信息还得由历史上站队一贯正确的英国人来提供。

“时军队解体,哥匪横恣,三五成群。在余室内,亦明目张胆,“对识”叙礼。其首领,即贱如夫役,亦庞然自大。众起立,余亦起立。众敬礼,余亦敬礼。号令无所施,权谋无所用,听其叫嚣,天日为暗。”
——所以中国明面上只能有一个“社团”,不然,人的身份多了,明面上你是老大,暗地里他是老大,这就彼此掣肘,成了一团浆糊,不利于团结了。

第八章

【任乃强】[校注四十四] 按:哈喇乌苏,系蒙古语,非藏语。蒙语:哈喇,黑水。乌苏,河也。西藏受蒙古统治甚久,故多蒙语地名。清初对藏用兵,及使节往来,皆用蒙古通译,故地名用蒙古称者颇多,如天湖(藏称朗错,义为天湖)曰“胜格里诺尔”(蒙语天湖之义),黑白曰“哈喇乌苏”是也。此所云哈喇乌苏,系指怒江上游之阿克河谷。
——西藏蒙古化即元朝时代的汉化也,所以说元朝得是咱中国的正统朝代。

“行约十余里,忽见番骑千余人,张两翼蹿至。余行则行,余止则止。众愤甚,请战。……遂决计先发以制之。……我两路猛追,乱枪扫射,番人纷纷落死。追逐三里许,番骑去远。不敢深追,始收队回。番兵死伤三百余人,我军均无伤亡,搜索帐房,已空无一人,惟余粮食甚多。余急驱驮牛至,尽量捆载。整旅急行,不敢久留。”
——西部片既视感。

【任乃强】[校注四十五]其防堵方法,极其滑稽。据荣赫鹏行军日记:英军与藏军初度接触时,见藏军剑拔弩张,以为必先开火。因待其先开火故,逐步进逼,皆未放枪。殊已达两军混立之际,藏军尚未开火。直待英军下令解除藏军武装,已经实施时,藏军官始发怒,拔手枪击杀英兵一人。数分钟内,战斗即告结束。……
此役藏军之跟踪不舍者,度亦不过因陈军行踪诡异,疑其为掠取达赖遗存宝物而来,故派队监视出境之意。非乘夜劫杀也。惜其语言不通,情意隔阂,致酿成一场惨祸。
——英军到了射程之内尚不开枪,颇有君子之风,藏人也似因装备落后,不敢为天下先。但打仗总得有第一枪,哪怕这一枪是乌龙。人遇到怪物也是语言不通,语言通了,知道怪物也是妈生的,那故事就不好编了,人也就不占据正义高地了。

“一日途次,见沙碛中尘沙蔽天,远远而至。众颇骇然,停止不敢进;有顷,行渐近,隐若有物长驱而来。喇嘛曰:“此野牛也。千百成群,游行大漠。大者重至八百余斤。小者亦三四百斤,每群有一牛前导,众随之行。此牛东,群亦东。此牛西,群亦西。遇悬崖,此牛坠,群牛尽坠,无反顾,无乱群。”
——人类社会与此相反,指挥的人躲在最后面,但到了窃取胜利果实的时候,又跑到最前面。

“然每至迷途处,部队停止以待,喇嘛登高,眺望良久,始导之行,行不远,道路复迷。初向东行者,旋又转而向北。喇嘛亦歧路兴嗟,无可如何。于是士兵益怒,呵责之不已,竟以枪击之,或饱以老拳。”
——军队秘书如人型打印机,则军中喇嘛如人肉罗盘针也。可惜不灵。

“自江达出发时共一百一十五人,牛马二百四十余头。此时已死去四十二人,亡失及屠杀牛马一百九十头矣。粮食将罄,食盐亦已断绝。淡食既久,亦渐安之。缘大沙漠中,几日无冰雪。寒冷既甚,凡野肉割下,经十分钟即结冰成块,其质细脆,以刀削之,如去浮木。久之,淡食亦甘,不思盐食矣。非如内地生肉,腥血淋漓也。”
——一路行来,由文明人复归野蛮人。先是火烤,后来火也没了,直接生啖。渐渐习惯了淡。后来吃到蒜辣,抽到烟,还有些不适应。

“……每发火时先取干骡粪,搓揉成细末。再撕贴身衣上之布,卷成小条。八九人顺风向,排列成两行而立,相去一二尺,头相交,衣相接,不使透风。一人居中,兢兢然括火柴,燃布条,然后开其当风一面,使微风吹入,以助火势。……”
【任乃强】[校注四十九] 此段写开始陷入艰难之际,情景逼真,如读影画。使曾经冬季穿行荒原者阅之,狂笑之余,抚然惨沮,也正如身历其境,遭此艰难也。或疑陈氏三十年后回忆之作,必有附会增益,过情描写这处。余谓如此遭逢,不惟三十年不应忘却,果使灵性不昧,则虽千百劫,亦不能写来如此真切,如此细致,如此动人。
——写得好,校得好。

第九章

“呼喇嘛久不至,初不疑其有他也。次晨,兴武等出发,再寻喇嘛,不知所在。始知昨夜已亡去矣。极目平原,绝难远窜。意者,畏士兵之暴虐,乘夜逃走。荒郊多狼,喇嘛年老独行,定果群狼之腹矣。为之感叹者再。余等既处绝地,复失导师,惟有静待兴武佳音之至而已。”
——喇嘛遁。不能遁则享受天葬了,总比被人吃了好。此导师非彼导师,盖一识途老马也。

【任乃强】[校注六十]……西原二字,自四川土音读之,不似藏族女性名字。疑为是于归后,陈氏所命之汉名。(《艽野尘梦》第十二章)
——不知道以前的青海诗人西原是不是因为这个,取名西原,我也没问他。

“西原坚不肯食。强之再,泣曰:‘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君而殍,我安能逃死耶。’”
——想起蜀山里的长回目“我必从君 相期再世 斜日荒山悲独活 卿须怜我 此中有人 他年辽海喜双清”。
然电影《瑞典女王》微服中小屋遇外国使节订情宣布退位私奔,而情人因与人决斗死了。女王于是扶灵回到情人的故国……君死,亦可有我。

“饥火中烧,步履甚难,强而复登。观望良久,忽见数里外隐约有物屹立平原中,颇疑之。急下山,令众往寻之。皆惫极,不欲往。余强之行,行至此地,则庞然久僵之野牛头也。高约五尺,大亦如之。其死也,亦不知历时几千百年。大漠奇寒,久而不腐。风吹日炙,遂自僵枯。狼牙虽利,终不能损此金刚不坏之躯壳,故巍然独存。殆将留此以供余等穷途之大嚼也。……饥不择食,味较鲜肉尤佳。”
——年代不详之极品老腊肉,当胜于小鲜肉也。

第十章

【任乃强】[校注五十二] 按内蒙古,青海西北部,新疆东部各地皆蒙古人,蒙古人皆奉喇嘛教。作喇嘛皆须留学拉萨。
——元朝皇室在道教与藏传佛教中选择了后者为国教,于是蒙古人信喇嘛,西藏也归入元朝版图,这买卖不亏。

“急出帐视之,乃兵士严少武为同伴谢海舞枪毙矣。余亦不敢究诘,但委婉向众言曰:‘吾侪万死一生。甫逢喇嘛,道无迷失,众获安饱。倘因细故自相残杀,使喇嘛惊惧,弃我而去,则盲人瞎马,不由自寻死路。’言已,不觉泪下,众亦无语,复至喇嘛帐内,饰词告之曰:‘适间士兵擦枪不慎,致伤一人,幸伤甚轻微,已为敷药,当不致死也。’”
——残军十余人,又自相残杀了一人,对外也不忘采用外交辞令,化大为小。便西原面对陈渠珍,也用了“力请”之类军中词汇。

“时喇嘛乘骆驼前行,余与西原在最后,兵士居中,喇嘛闻枪声,回首厉声问余何故。余惊惧不能答,喇嘛即就鞍上,取出十三响枪,向山边回射。其随从亦各出步手枪射之,枪皆先已实弹,似早已有备者。一时枪声大作。喇嘛中两抢,倒地而毙。又毙其随从二,余四人策骆驼飞奔而逸,顷刻即渺,其余骆驼,亦随之奔去。仅余与西原所乘骆驼犹在。喇嘛行李财物,既随骆驼飞去,即许赠糌粑二包亦口惠而实不至,至可痛心也。是役仅获十三响枪一技。”
——喇嘛带枪,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可惜好人没好报。

【任乃强】[校注五十三] 陈氏所率之人,入羌塘(酱通)后野处兽食,久已失却人性。一旦获遇蒙古喇嘛,恰是穷极无聊之时,获得意外舒快,故谢海舞等兽性勃发,陈亦不面制也。此时,钟颖率到拉萨之士兵,亦正演为暴乱惨剧,与此间谋杀蒙古喇嘛事,如出一辙。而其走入自杀途径,亦正相同。……负博者不甘抄手,则劫掠市民。兽性一发,如水溃堤,淫掠屠杀。骚乱全市,市民既空,则围劫色拉寺(三大寺之一)。终被寺僧逆袭击溃。
——各乱各的。僧兵总是扮演这种二战意大利兵式的角色——投降可以,但要是动了他们的奶酪或不给好果子吃,也要翻脸——虽然本身实力比意大利兵,那可是强悍些。

第十一章

【任乃强】[校注五十四]石堡城,唐哥舒翰筑。在湟源县西南日月山下,今遗址尚在。自石堡城经玉树入藏(即青藏东道),为唐代汉藏往来大路。文成公主下嫁由之。
——与昌耀笔下的哈拉库图咫尺之遥矣。

“一老番人来会,精神矍烁,状貌伟岸。率儿童五六人,自道湖南湘阴人,年七十余矣。早岁随左宗棠出关,辗转新疆甘肃,流落不能归,遂家青海。娶番女,生子,子又生孙,乃知所携儿童皆其孙也。旁一二十许少年,其幼子也。久居塞外,语言生涩,多不可辨。因闻余从西藏归,又同乡井,倾谈甚欢。余询以内地革命事,但知:‘袁世凯为大元帅,孙文为先锋,国号归命元年。’亦道听途说,且误‘民国’为‘归命’也。”
——新编第二十五史。

“细询青海景况,商人曰:‘此海回环二千余里,有无数番族环海而居。中有二岛,有居民五六百户,岛中产麝香、鹿茸,海中产鱼、虾、发菜,九月海冻,踏冰往还。至五月冰解,舟楫不通,遂绝行人。岛中喇嘛甚多,有异僧。凡游青海山岛者,往往裹一岁粮往栖焉。’言已,复同商人至海岸眺望。但见烟霞濛濛,浑无际涯。”

【附】
“他们原是青海玉树乌龙族中两个番子,幼时在海心山采药,本是踏冰(又作硬抓、硬爬)过去,不料附近火山爆发,海中冰解,无法回转。为避狂风,误入魔教中一个主脑人物所居魔宫地阙以内,巧值每三百五十年一次开山之期,不但没有送命,反留在宫中百零九日,除传授魔法外,又赐了两部魔经。”(《蜀山剑侠传》260回)

第十二章

“余因购制衣履,羁留一周,旅店多暇,留心风土,乃知是地东西全皆汉人。余皆汉番杂处。风俗狉獉。妇女尚缠足,裙下莲步不及三寸,服饰既古,文化尤卑,邻居为私塾,当见一生久读不能成诵,塾师罚之跪,以草圈罩头上,频加筹石,令其跪诵。余见骇然。”
——遗风陋习流毒到了边地。

“襄昔在成都,即闻番女居内地,无不发痘死,百无一生者,乃走询医生。医生曰:‘此不足虑。’另主一方,余终疑之。从此药饵无效,病日加剧,一日早醒,泣告余曰:‘吾命不久矣。’”
——番女居内地发痘,是何道理?

————————

短评



沈从文《湘行散记》中偶叙两兵隔河枪战事,固属耳闻,且文人写来总是不免有神而无形。陈渠珍写得又过于罗索,有形而无神。无名氏听韩国人讲述战争爱情,于是随便编了一点小说《北极风情画》,虽有形有神,而属于“文本再生”了。至还珠楼主以戎幕中文秘书之电报笔法,将现实中争端转化为彼岸之斗法,则张冠李戴,超形超神也。



《艽野尘梦》第四章末尾写到西藏活佛也要朝拜缅甸活佛,每三年派人去,每十二年亲往,也是一种新鲜事。这真是外来和尚会念经。譬如马可波罗称元朝满地黄金一样。《聊斋志异》里有东土和尚和西方和尚相向朝拜,半路上遇到了,一谈,大笑。



陈渠珍《艽野尘梦》,作者第一视角讲述亲自指挥对番兵作战实况,电报体文风,好象当年看《拿破仑文选》似的,后者更偏于客观描述,想是秉承西方历史著述的传统。《沉思录》则又是一朵奇葩,虽是皇帝在战地的营帐所写,又几乎与现实无涉。
印象中,吾国文人写这类打打杀杀的文字的甚少,黄巢写过诗,但有没有写过这种“战壕文学”不得而知。——而且唐朝人不太啰嗦。
朝鲜战争巴金有被派去写报告文学,想来也是处在安全地带动动笔杆;昌耀富于军人情结,他的现代诗都可以被镀上一层战争幸存者的荣光,只是仅此而已,所谈论的战争细节也不多。
当代文学有一支军旅文学派,与杀人无关。
谢道韫、辛弃疾、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之类的或许杀过人,而未必屑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杀人者。



陈渠珍写到见鬼,一生就一次,看到对沟山坡有一群人在围炉谈笑,摸过去一看,人没了。于是感叹到人不能不信鬼神的存在哪。
我想的倒是所谓繁华盛世或战乱年代,在别人看来或是如此,在切身经历者,又是另一回事。



还珠楼主小说《蛮荒侠隐》中的长征是小长征,十多人组团,走了十多天(书未完),陈渠珍真人经历《艽野尘梦》中的长征是中长征,百余人,二百余牛马,走了数月,剩七人(?),二战时中国远征军穿越野人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大长征。
人生亦如长征,一人行者一生,家族长者众生(两义,一是众生义,一是众人之各自,亦是相牵连的一生)。所以有的人是放长线的活,活的不光是自己。再往上就是人类的长征了,嗯,说是八年后小行星撞地球中国要负责当救世主,或AI预测2.5亿年后复归盘古大陆,人类GG或者逃出银河系。那都是后话了。



2月份断断续续读完。文字虽少,信息量较大,在史料上属于孤本一则。作者非文人,书中时见他回忆亲手杀人的场景,一点不含糊。然“质直无文”者,偏于文胜,此文非文饰之文,以其事迹之诡异无邪故。西原以番女入内地而病亡,亦可谓浪漫之升华了,可惜也并不是文学加工。也从另一种角度诠释了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者何必当初。(豆瓣短评《艽野尘梦》)

2025.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4-1 11:53 , Processed in 0.0432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