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古龙出生于内地可能性分析.住过内地城市_街道范围猜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11: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居港期未形成连续完整的小学学籍记录,对应于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两次甚至三次的香港入境记录。
      1941年12月前的某个时间到香港,后在1944年远征军行动之前,又离开香港,1949年5月前,第二次或第三次到香港。

      第二种是在内地完成幼儿园阶段的入学或自学,在内地完成小学低年级学习,在香港唯一一次入境,完成小学高年级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11: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4-30 22:53 编辑

§18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北京的优秀小中学教育

      在纪录片中,同学对古龙的回忆:

怎么来的这个人
怎么很爱现 很狂
旁若无人
而且字写得不错
那给人印象很深
那时候就觉得这个人
反正一般人不太一样

□□□□□□

因为熊耀华那个人很
你知道我前面有讲
就是比较狂妄 很自大
他那个样子就是让你感觉到
就觉得好像
你看不起我啦或者什么
他那个样本身就是那种桀骜的样子
因为他两个眉毛还有点挑上
他就惹事

□□□□□□

     拿本童心理学家的书,对照分析,其中一种类型是,有幸福童年、父亲没有时间管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溺爱造成母亲插不上嘴的经历。
    《古都残梦》中有个祖母,古龙经常在祖母房间,符合这种情况。

     推断在抗日战争胜利前面一段时间,熊飞的工作地点不稳定(参考民国资料抗日战争胜利后资料);
     而郭新绮想让古龙在北京享受优良的小学教育、继而考上好的中学。
     实际上光熊飞本科的母校北平中国大学,1930年已经有附属中学。
     前面已经分析,不排除郭新绮就是北京人,或者在北京有好的关系(亲戚、闺蜜)——找到郭新绮改嫁者历史  或能揭开秘密(后父不喜欢太张扬的小孩

     前面对《古都残梦》的分析,古龙当时的居住地点在北京西城区。
     西四北四条小学(北师大京师附小)在北京西城区,前身为1883年创建的正红旗官学,1945年后更名为“京师公立第四小学校”;
     民国时期引入杜威教育思想,推行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改革,成为西城区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小学之一。

       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前身)在北京西城区;
       前身为1909年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1945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
       其办学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图书馆、组织社团活动(如话剧社)培养阅读兴趣和创造力。
       注意其中的话剧社与古龙抵台后的话剧社经历。

       前述是比较优秀的民国小学。

       还有兵马司小学在北京西城区;前身为1930年私立弘达学院小学部,1945年后保留小学建制,校址位于西城区大沙果胡同;
       以平民教育为特色,接收胡同内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成为西城平民教育代表学校之一。
       古龙家里当时或为中等收入家庭。

       前面的分析,得到古龙住宅的一种可能,在小羊圈胡同(小杨家胡同)附近的骆驼路线图中,
       附近有德外关厢小学等周边公立学校,学费不算高,属于优良的小学。

       推断,古龙有可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北京,当时7周岁,开始小学低年级的在读,在北京看的“小人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11: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都残梦》就是古龙对入北京之后一段历史的回忆。
      通读古龙《古都残梦》全文,感到古龙的记忆是如此之深刻和长远,所描述的北京,不像是一个完全没到过北京的小孩,能想象到的。

      根据对北京的历史回忆,古龙母子有可能在1948年11月之前,离开北京。

      而古龙全家在香港的经历时间,也可能就不超过3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14: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5-2 19:25 编辑

.

          1939年3月江西吉安---疑似古龙襁褓期住过城市.jpg

     图   1939年3月江西吉安——§13配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14: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5-2 19:26 编辑

.

       ‌1939年4~5月‌江西泰和县上田村——疑似古龙襁褓期住过街道 .jpg

       图  1939年4~5月江西泰和县上田村——§13配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7 22: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  1950年赴台定居申请近于严苛的审查

       大多数资料都显示古龙全家是1950年抵台湾,由于古龙就读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一年级,是在第二学期才插班,插班时间已到1952年上半年。
       因此,推断很可能是1950年的下半年甚至年底才到达。另外古龙全家是从香港申请赴台的。
      1950-1951年赴台定居的申请,异常地困难。
      1949年下半年到1950年上半年,处于国府退台初期,社会秩序尚待重建,政治环境高度敏感。香港曾经是内地进步文化界人士的大本营(在日寇突然侵占香港时,还要组织“东江纵队”等抢救重要的文化界领导),古龙全家申请从港澳移居台北,面临多重制度性障碍。
      在1950年初发生了重要的“CXQ”事件。
      关于这一事件的描述,有不少文献,例如
     《“CXQ案”检讨:违背秘密工作规律》,社会科学Ⅰ辑。
     《CXQ早期历史探微》,社会科学Ⅰ辑。
     《CXQ红白人生研究之一》、《CXQ红白人生研究之二》、《CXQ红白人生研究之三》,会议论文。
     《纪律是高压线,也是安全绳》,社会科学Ⅰ辑。
      其中显示,老郑(CXQ的化名)实际在1950年1月29日已经被发现。

      这个事件的直接后果是,所有具有内地背景或者在香港居住者长时间去向不明(区别于从西方从欧洲读书归来),都会先被设想为准备入境潜伏的“卧底”者,类似于“有罪推定”。
      打破这种“有罪推定”的可能是,当时在台有原来的上司、同事,为申请者作政治上的担保,或者申请者(家长)在内地期间有明显的对当局而言的“立功行为”,最明显是在抗日战争中出生入死,包括参加远征军、打通西南通道。
      一个佐证就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遗属小孩,容易通过。
      如果在1950年,一个普通的香港居民,或者一个在内地的居住后期到香港定居的普通居民,要申请抵台全家定居,很可能被归类为“潜在威胁”,导致申请被搁置或驳回;
      很可能被卡在对港澳申请者所设“安全审查”环节,进入是否存在“左倾”倾向的无休止地自证加他证阶段,处于几年的审查期中,等于变相被拒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7 23: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  邹郎的赴台经历

      以多次照顾过古龙的邹郎(本名邹龙承)为例,资料显示其1949年与出外谋生的父亲一起流落香港,后迁至台北,资料未记载其赴台具体年份。
      从其他创作经历推断,最早有可能1950年便申请成功抵台。
      而邹郎有其独特条件。邹龙承1923年出生于湖北省监利县。
      邹龙承(邹郎)1941年投军,1944年从黄埔军校第19期毕业。
      1938年武汉沦陷时,15岁的邹龙承开始参加抗日战争,出生入死。
      
      父亲邹汉冕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文科,能诗善画,抗日战争时期,在家乡创办《监利日报》和《动员周报),以笔名“铁脑壳”,宣传抗日救国。
      邹龙承兼任父亲邹汉冕主办的两报的战地记者。
      1939年,邹龙承与表兄蔡光铮等在家乡创办了宣传抗日的刊物《战地自刊),自任社长。
      因此,邹汉冕、邹龙承可以在申报资料,清晰地列举当年抗日战争一线的国府官员:
     “疾风”抗日特工工作站指挥人,是第六战区“党政工作总队”的总队长张振国少将。(后在台北的“国防部”任少将高级参谋。)
     疾风工作站的站长李铁生先生,后任职于台北的“国防部”,官阶陆军上校。
     国军游击第二挺进纵队司令王道将军,后任职于台湾省新闻处处长。
     监利县县长周小溪先生,后任职于台中某中学任校长。
     潜江县的流亡县长,“疾风工作站”的刘国枕,后任职于高雄车船管理处机料科科长。
    “疾风工作站”在抗日第一线,死去的远比活下来的多。
     这些在台官员都可以证明或旁证邹汉冕、邹龙承的抗日战争经历。
     其中有些,就是邹汉冕的同乡,也读过其父子所办的抗日救国报纸。
     邹龙承的黄埔军校第19期在台同学,也可以为他父子作证明。
     因此,邹汉冕、邹龙承可以在50年代初,通过严苛的审查,抵达台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7 23: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多份公开的历史资料,关于多名民国人抵达台北的或简或详经历,略。
      根据正反两方面的资料和内在逻辑,不难得到:
      熊飞全家,在1950年能通过严苛的审查,抵达台北,是因为其曾经有在民国国府中担任军政职务的经历,也有参加抗日救国行动的经历甚至不排除有立功表现,清晰而有见证人。
      根据前面节的历史回顾,有一定概率在1941年到1945年实际由熊式辉负责中央设计局过程中,由于人手不够,熊飞与部分熊式辉的旧部下,到西南参加中央设计局的基层工作。
      可能熊飞的能说会道特长在战时宣传得到发挥。
    (熊飞是否类似于邹汉冕、邹龙承办过抗日救国宣传类的报纸?)
      结合其他的回忆资料,在中央设计局协助组织远征军、打通抗日西南通道过程,有过一定贡献,因此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初期,继续得到仍用或重用。

      而这个事件时间段(抗日战争胜利前),古龙母子实际可能还分别在江西以及西南,即一直在内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30 23: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之本原目的,是希望证明古龙很可能生于内地,而不是香港。
       继而得到古龙很可能在香港没有连续完整的小学学籍的推论。
       继续挖掘证据,基本能得到熊飞应该有在民国国府中担任军政职务的经历,也有参加抗日救国行动的经历的推论。
       但原始材料非常稀缺。
       考证至此,就像写小说一样,情节已经变了样子,不是原来想象那样,就像某些作家的悲哀或幸运——完全控制不住手中的笔,无法按照原来的大纲,只能按照惯性写下去。

       就像毒药也是一种药,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可能:不排除熊飞有一定概率是“采购组组长”——这不就是民国国府中的行政职务吗?
       虽然感情上很无奈,非常非常希望熊飞不是“采购组组长”;
       但考虑到,既然众多读者不断在阅读其小说的萧逸也做过错事、司马翎也做过错事,而且情况都很严重,为什么熊飞就不能发生严重的错事呢?——考虑到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初期(“采购组组长”事件发生段)的接收大员变成劫收大员、“五子登科”的国府不良风气。
       (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继续看东方客的小说?)

       zyl0116012坛友已经查到这个“采购组组长”熊飞是复旦大学毕业。
       那么,熊飞的“土木系”之惑也可以解释,
       假如接受这个无奈、苦涩的事实,那就是熊飞有可能是复旦大学毕业而非北平中国大学毕业。

     (当然,最好是查到复旦大学的资料,详细记录中,字不是“鹏声”)
     (还有就是:“采购组组长”是如何成功闯入台北民选市长竞选班子而不被发现的?)

     上面说的,只是一个无奈的、概率意义上的可能。概率是大于0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5-10 19:54 , Processed in 0.0449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