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古龙渡海确切时段探究[2025.06.26古龙武侠论坛首发]:初中升学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08: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圣华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前副院长和翻译系讲座教授。
      金教授的回忆文章,不可能凭空捏造,但可能记忆有误,推测文章是应内地某期刊而匆匆写就的,没有进一步对照历史记录。

      笔者认为,金博士刊载于《读者》文章中的“进了夜校”,应该就是古龙在“淡江英语专科学校的秋一A班”实际是“夜间部就读”,以方便半工半读;
      金博士误为“读高中的夜校”,推测当时有些高中联考考不上的,依照当时制度可以读专科,因此读了专科的“夜校”。
      另外,金博士长期在香港名校任领导和教授,对香港的事务较熟悉,
      假如“那年联考考不上中学”的前部分“那年联考考不上”是正确的话,有没有可能将其他考试搞混(毕竟是多年前的事情)呢?

      存在一种小概率的事情,古龙是在香港的小学升初中“联考考不上”,即考不上初中,
      因为金博士言之凿凿“熊家的儿子沉默寡言,数学不好,听说只热衷于写小说,而且还想写武侠小说。”
      金博士还提供“联考考不上”的原因——数学偏科。

      莫非当年香港的小学升初中,也要升学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08: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07  1949年前后香港教育学额不足

       专门去查香港教育资料,大吃一惊,原来当年香港的小学升初中,非常困难。

       根据《港澳经济》2021年第三期,署名徐淑芹、夏瑛的论文《香港教育管理的变迁:1842—2020》,其中讲述到,香港政府于1949年至1961年推行小学会考制度。
       实际上不只该论文,还有同类探讨香港五十年代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的论文,以及书籍,如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11年出版的《香港特区教育政策分析》(作者曾荣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作者顾明远)与同类书籍,都讲述到香港“1949年至1961年推行小学会考制度”相关事宜。总结如下:

      1949年因内地人口大量移居香港,导致教育学额严重不足。
       为筛选学生,香港政府于1949年至1961年推行小学会考制度,小学毕业生需通过考试竞争中学学位。
       即使是教育学额有所增加的1955年,约3000名考生也仅1000人获得学额(一千名中仅前150名获免费资助、其余需自费就读),而约2000名小学毕业考生,面临无书可读困难。
      (一直要到1978年9月香港实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后,小学会考才正式取消,改为《中一学位分配办法》,保障所有小学毕业生直升初中)

       从历史资料中得到,1949年到1955年香港初中生的升学率大概就是33%上下。
       此年段香港的小学升初中会考,考试科目为中文、英文、数学三科;成绩作为分配初中学额的唯一依据,未达标者无法升学。
       虽然该年段香港有私立的初中,但学费极为昂贵,即使是稍为富有的家庭,仍然是沉重的负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08: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迟到1950年早可能1949年,熊飞应该基本选择了迁台计划。
       古龙在香港大概率于1950年6月已读完了“高小”阶段最后一学期。
       古龙是否参加1950年6月中下旬至7月的香港小学升初中会考,不得而知。
       但如同金博士言之凿凿“熊家的儿子沉默寡言,数学不好,听说只热衷于写小说,而且还想写武侠小说。”

       笔者在前帖《立春颂__古龙幼时看过的民国连环画寻踪》中,也借助古龙的散文,回顾古龙在小学阶段,从喜欢看“小人书(连环画)”到喜欢看武侠小说的经历,不难继续推断,古龙的小学阶段,也是语文好、数学偏科。
       因此,假如古龙继续参加香港的小学升初中会考,由于考试科目为中文、英文、数学三科,数学一科的偏科会影响到总分,那么古龙其参见会考,会有明显的压力。
       假如长期在香港的金博士,其实是想表达这一点,也未必不准确。

       假如金博士所言无差、古龙小学的数学也偏科,这种情况作为老牌本校毕业生的熊飞,应该也有所觉察,
       这就引出对另一个历史问题的思考:熊飞申请迁台为何将古龙年龄压小三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08: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08  熊飞将古龙年龄压小三岁动机何在?

       重复第3楼的叙述,《傲世鬼才:古龙与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中第29到30页指出古龙的户籍记载(户口本)是出生年为1941年。
       熊飞申请迁台将古龙年龄压小三岁动机何在?

      第一个动机,或许当年迁台的政策中,小于10岁小孩更容易获批随父亲同行。
      户籍记录古龙出生年为1941年,到1951年6月才满10周岁。
      参考倪匡先生的历史,当年倪匡父母在香港,倪匡妹妹亦舒和一个年幼弟弟可以批准到香港,而倪匡和一个年长弟弟,就没办法获批,虽然香港不同台湾,但入境政策有共通之处。

      第二个动机,或许是未来古龙服兵役原因,压小三岁未来可以慢三年服兵役。
      不过这个动机,不算太明显,略提而已。(规避或拖延服兵役,有多种办法)

      第三个动机,可能是熊飞因为古龙的数学偏科,担心古龙抵台后通不过升初中考试。
      作为本科毕业生的熊飞,自然不肯儿子因为通不过考试而无法读上初中,因此,将古龙年龄“报小了三岁”,也有可能是准备让古龙“回炉”再读台湾的小学“高小”(也是两年),以适应台湾的“选拔性考试”命题范围。
      前帖已经得到,古龙在香港是在教会小学学习,很可能是全英语教育,英国模式,加上宗教内容,而台湾考试所覆盖课程,例如史地(历史地理),可能古龙在香港读得少。
      但有两年的准备、一年的松动(报小了三岁),可以让古龙有时间适应台湾的教育、台湾的小学高年级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08: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第三个动机真的存在,那么从实际情况分析,熊飞的担心是多余的。
       古龙很快适应台湾的课程,可能仅仅准备一个学期,便能通过台湾的“选拔性考试”。
       古龙是如果做到的?

        还是再回到纪录片中,班长张法鹤的回忆:
“被朋友戏称为大头的熊耀华
虽然成绩平平
但非常聪明
而且记性过人
经常和张法鹤几个朋友
比赛背课文
十次有七次都是古龙获胜”

□□□□□□

      相对于香港小学升初中的仅考中文、英文、数学三科,古龙数学一科偏科影响三分之一;
      台湾小学升初中的国文、算术、常识、自然、史地五科同考,数学一科偏科影响五分之一。
      张法鹤的回忆中古龙记忆力佳的优势,在备考“常识、自然、史地”这三科中,就发挥出来。常识、史地的背书,古龙有优势;

      自然这一科,可从古龙后来翻译的外国文献内容推导得到,古龙实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很大。兴趣很大,学习动力自然也大,古龙也有优势。
      就算数学这一科(台湾称算术)考偏了,国文古龙自然成绩好,“常识、自然、史地”背诵得好,总成绩也就上去了。

      古龙在台湾的小学生竞争者,一部分是台湾的农村地区小孩,当时尚未实施义务教育,初中属于收费教育,不少农村家庭和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因经济原因主动放弃升学机会;
      虽然升学率不高,由于“主动放弃升学机会”者,客观上增加了愿意缴费入学者的比率。
      资料显示,当时台湾各个初中(招收初中生)的成绩标准不同。
      即使古龙在台湾的初中会考成绩不算太好,还可以选择台北之外、略偏的城市读初中,当时有些城市的铁路交通情况良好。

      不妨想象一种情况,熊飞本来准备让古龙重读小学的“高小”部分(第五第六年级),
      但古龙一拿到台湾小学第五第六年级的“常识、自然、史地”三科课本,阅读发现没有太大的困难,做作业也能适应,背书古龙有优势;
      因此,熊飞让古龙从小学最后一学期插起。
      节省了计划中的整整两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08: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09  对古龙“数学不好”之辨析

       必须注意香港和台湾升初中考试中,名称的不同,香港考试科目为“数学”,台湾的考试科目为“算术”。这两者是有所不同的。
       金博士说“熊家的儿子沉默寡言,数学不好”,数学从广义上有“数”、“形”两大类,哲人称“数学乃数与形之结合”;
       所谓“数学不好”,其实还分为“数”部分不好与“形”部分不好两大类。
       台湾升初中考试为“算术”,核心为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简单的解方程,以满足解决日常计算问题的要求,考试内容还包含珠算,学生需自备算盘参加考试。
       台湾此“算术”科,侧重记忆公式和模仿解题,从一些民国老会计的回忆录中,知道记忆力(包含瞬间记忆)对于珠算的重要性。
       而古龙的记忆力强,前面已述,应付“侧重记忆公式和模仿解题”的台湾升初中考试“算术”科,未必很差。

       香港1947年到1950年的小学教育,沿袭英国教育体制,升初中考试的“数学”,比之“算术”,多了“形”的一类,例如体积的计算,必须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英国曾经为“日不落帝国”,科技、工程水平为全世界之冠,英国教育体制从小学生开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金博士说古龙“数学不好”,推测古龙是“形”部分不好,而非“数”部分不好,原因是古龙侧重文学写作的思维方式,干扰了“形”部分的学习能力。

       参考笔者两年前之帖《贺圣诞__古龙15周岁开始发表的翻译作品》,其中第2楼有:
      《神秘的贷款》首载于1954年3月1日《自由青年》半月刊第十一卷第三期译作署名古龙。
       古龙翻译作《神秘的贷款》隐含大量的算术运算和解简单方程问题。从中看出古龙的“算术”科能力一点不差,且颇有以“算术”计算为乐事的“炫耀”。

       因此,笔者推测,古龙在教会小学的“高小”阶段,参加英国教育体制的“数学”考试,其中涉及“形”部分,例如体积的计算,以及基础为立体几何的相关题目,可能考得不好,与33%左右的香港初中升学率配衬,古龙显得“数学不好”(可能使得熊飞信心不足)。
       而由于古龙在“数”部分其实不算差,以其记忆力之佳,参加“侧重记忆公式和模仿解题”的台湾升初中考试“算术”科,参加其中的“珠算”考试,成绩不至于很“拖后腿”。
       结合古龙在国文一课的优势,故此顺利考取了初中。

      (而到初中阶段,几何部分尤其立体几何,课程还是要学习,因此升高中考试中“形”部分,古龙还是有压力,古龙如何以总分取胜,考取成功高中,还是一个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08: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古龙渡海后初期缺失信息补缺

      李飞刀的文章《无父无子无情无义》指出:
      “古龙,这个名字在武侠世界中,就象楚留香、李寻欢一样的扣人心弦,和代表着才具与风流。他出生于1938年,原籍是江西。
       小学时代,他读的是香港的德声教会小学。初中赴台就读文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师大附中。”
       李飞刀的文章,有一定的准确性,也有一定的误差,需要作“干预性”处理,以保证准确度。
       上述的“初中赴台就读文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师大附中。”其中的“毕业后”有误。
       关于文山中学,笔者已经请教了几位坛友,暂时未有反馈的结果。
       初版判断,“文山中学”的说法未必准确。
       结合班长张法鹤的回忆,以及李飞刀的文章,实际情况很可能就是:

       古龙于1951年6月中下旬,参加升初中的“选拔性考试”,获得入读初中的资格。
       但毕竟古龙原在香港读的是教会小学,课程不一样,即使经过数月的备考,但考试成绩还不能算太好。
       如同15楼所述,古龙甚至可能成绩仅仅只能选择台北之外、略偏的城市读初中。
       总之,古龙刚刚考上的初中,就读了一个学期的初中,是个不太出名的学校;
       因此,古龙早期的研究者,无法得到这第一个初中学校的资料。

       只能得到:古龙于1951年9月3日星期一,开始入读某个不太出名初中学校,在其仅仅读了一年级的上学期;
       到下学期入学前,熊飞得到某些朋友的帮助,成功将古龙转学到师大附中初中班,于1952年的2月3日(星期天)或2月4日(星期一)开始,与张法鹤成为初中同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08: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再论古龙初中超越同学之英语优势

       正如张法鹤在纪录片所述:
      “比赛背课文
       十次有七次都是古龙获胜
       他对写作也充满兴趣
       初中就曾试过翻译过外国短文
       投稿报章
       当时还为自己取了古龙作为笔名”

       古龙之英语水平,超越大多数初中同学,这除了古龙的小学在教会小学就读,具有外语教育的优势外,还需要参考当年台湾的升初中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科目就是——国文、算术、常识、自然、史地五科,笔试形式。
       其中没有英语。
       不用考英语,就没有在小学阶段自觉学英语的动力,古龙多数同学小学高年级的精力,都在准备国文、算术、常识、自然、史地五科的考试准备。
       此长彼消,古龙初中超越同学之英语优势,也就显露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9-1 11:51 , Processed in 0.03256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