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读古龙__古籍历史痕迹暨武侠小说涉宗教文义史辨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11: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比较好奇的是,“木棉袈裟”的木棉是什么?

       从材料学出发,木棉袈裟的主要材料是木棉布,木棉布即是木棉纤维编织而成,木棉纤维来自木棉树果实。
       唐代的纺织品已经出现了木棉布制成的衣服或衣饰,但考古发现,唐代的木棉布衣服(衣饰)不是纯木棉,原因是木棉纤维长度短、中空率高,在编织中需要与其他纤维混纺,但工艺复杂,唐代的木棉布衣服(衣饰),实际是奢侈品。

       因此,菩提达摩携带的“木棉袈裟”,本身就是一件昂贵的奢侈品;
       另外,佛教视木棉树为吉祥物,由吉祥物衍生的“木棉袈裟”,象征其圣洁性以及送至异国的吉祥性(友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25 02: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这么好的考究,真应该广为传播。

对了,补充两点,关于地藏菩萨“深思”还是“深密”那一段,从创作年分来说,《天涯·明月·刀》在前,《白玉老虎》在后,当时古龙用的是深密,这应该是他刚刚从十藏经中记忆或者誊抄,所以他用的是正确的“深密”,但几年后记忆模糊,出现了偏差;至于不用原文“犹如”,这一点我觉得先生改动得还好,正如《七种武器》白玉京那段,古龙引用李白诗,写的是“五楼十二城”,而李白原诗却是“十二楼五城”,你可以说古龙先生没有严格引用原诗,但不得不说,改动后的“五楼十二城”,无论意境还是音韵,尤其是音韵平仄,我认为是古龙改得更好——当然,很多文字的读音已经发生多次改变,而古诗是很注重诵读时候的音律变化铿锵的,也许在唐时,“十二楼五城”更有韵律感,而到了近代,倒是古龙的改动更佳。

类似的例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现在还倾向于读“斜”为"xia",这也是保留了古诗韵脚的做法。

还有就是唐义佛陀的勘误,有一种可能,古龙的字真是有够潦草的,也许他本人写的是叉佛陀,但出版的人误以为“义”,那也是极有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5 11: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juycabletv 发表于 2025-9-25 02:04
拜读了,这么好的考究,真应该广为传播。

对了,补充两点,关于地藏菩萨“深思”还是“深密”那一段,从创 ...

         认同先生的观点,古龙不用两个“犹”字,自有其妙处。
         先生的观点“有一种可能,古龙的字真是有够潦草的,也许他本人写的是叉佛陀,但出版的人误以为‘义’,那也是极有可能的。”是正解。

点评

^&^  发表于 2025-9-26 0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6 19: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juycabletv 发表于 2025-9-25 02:04
拜读了,这么好的考究,真应该广为传播。

对了,补充两点,关于地藏菩萨“深思”还是“深密”那一段,从创 ...

         请教一下先生,陈主编让您重写《名剑风流》结局,您正式出版时将用何笔名?不会还是英文笔名吧?

点评

我和陈社长商量过,结局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在《名流风流》最后,取代乔奇先生代笔部分,而这个结局留下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接下来我会用自己名义发表《名剑外史》,它既是名剑结局的补充,也是故事的拓展。   发表于 2025-9-27 23: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14  古龙《月异星邪》中的“菩提树”

       古龙早期作品《月异星邪》在“第十三回 天禅寺中”有:

       卓长卿戊末时分离开临安城,一路行来……
       方从十丈红尘,江湖仇杀中走来的卓长卿,陡然来到这样所在,见了这尊佛像,一时之间,心中亦不知是什么滋味。目光四转,只见佛殿四壁,似乎还画着壁画,虽然亦是金漆剥落,但亦可依稀辨出是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得道正果的故事。

□□□□□□

       其中的“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得道正果”是佛教比较基础的“讲义”内容之一。
       虽然比较基础,“菩提”在古龙的若干小说中,间歇出现。
       在武侠小说中引进佛教相关内容,是古龙早期的一项创新实践。

       “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得道正果”是指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悟道的故事。
       毕波罗的梵语注音为“Pippala”,汉语译名为“毕钵罗树”。
       这一类树的科学名称为“Ficus religiosa”,是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原产于印度、缅甸等地。
       而释迦牟尼悟道的那棵毕钵罗树,由于悟道的历史,而被称为“菩提树”;

       其中“菩提”是梵语注音“Bodhi”的汉语翻译文字,意义为“觉悟”或“智慧”,泛指人豁然开悟、超越世俗的思想境界。
       古龙文字“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得道正果”,就是采纳了汉传佛教的标准说法,已经没有用到“毕钵罗树”的本源。
       比较直接讲述“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得道正果”的佛教典籍,是《佛本行集经》《向菩提树品》(卷第二十至第二十一),有隋朝的阇那崛多译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的汉译文字是:
       尔时菩萨即便往诣菩提树。于彼树下敷草而坐。结跏趺坐。身端心正。默然思惟。是时大地震动。诸天散花。雨众妙香。供养菩萨。菩萨即于其夜。初夜分中。初得宿命智。中夜分中。得一切智智。后夜分中。得无上菩提。

□□□□□□

       于树而言,已经没有“毕钵罗(Pippala)树”的汉字,只有“菩提(Bodhi)树”。
       注意后面还有“得无上菩提”,就是得到至高无上的“觉悟”、至高无上的“智慧”。

      释迦牟尼悟道的那棵毕钵罗树,原树已经不在,但衍生的曾孙树还在,就在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加雅城以南11公里处,一直枝繁叶茂。
      识别这颗树的标志,在于树下还有一个石刻金刚座,象征着释迦牟尼敷草而坐而成的草垫。
      参考原文的“于彼树下敷草而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后古龙创作的《护花铃》,在“第二十一回 奇遇奇逢”有文字:

       南宫平恨极、怒极,冷哼一声,双掌疾分,一先一后,一左一右,竟施出“达摩十八式”中的绝招“苦行菩提”,猛攻过去!

□□□□□□

      古龙把“菩提”写入剑招中,属于“达摩十八式”之其中一个招式。
      六十年代将少林寺达摩祖师,描写成武学高手,算是一种时髦。

      达摩为禅宗初祖,禅宗的五祖、六祖故事,也被古龙引进若干武侠作品中。
      在《大旗英雄传》“第二十五回 惊闻碧落”中,古龙写道:

      铁中棠听他玩笑之间,倒也有些禅机,当下笑道:“大师说的不错,菩提非树,明镜无台,若是认真,便着相了。”

□□□□□□

      其中的“菩提非树,明镜无台”是简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有详写

  少女道:“听了你老人家的话,我倒忽然想起一个故事来了。”
  老人道:“哦?”
  少女道:“禅宗传道时,五祖口薄佛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留尘埃’。这已经是很高深的佛理了。”
  老人道:“这道理正如‘环即是我,我即是环’,要练到这一步,已不容易。”
  少女道:“但六祖惠能说得更妙:‘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所以他才承继了禅宗的道统。”
  老人道:“不错,这才真正是禅宗的妙谛,到了这一步,才真正是仙佛的境界。”
  少女道:“这么说来,我学的真谛,岂非和禅宗一样?”
      老人道:“普天之下,万事万物,到了巅峰时,道理本就全差不多。”

□□□□□□

       老人是“天机老人”孙白发,少女为李寻欢后来的红颜知己孙小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多情剑客无情剑》这个情节,武侠迷对于“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耳熟能详。
       需要更正的是,上面的五祖应改为“神秀”,偈语也有出入。
       更重要的是,不是“禅宗传道时”而是“禅宗选拔衣钵传人”时。
       禅宗选拔衣钵传人有一套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以“以心传心”为核心,包括偈语对答、印可仪式、行为观察等方式进行。
       行为观察的范例是对慧能舂米八个月的观察和考验。
       而偈语对答最重要。

       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五祖弘忍选拔衣钵传人时,要求弟子作偈明志。
       神秀提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渐修法门,而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顿悟偈胜出。
       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佛典记载中名为《菩提偈》,列入《坛经》之中。

       但是,包含上述《菩提偈》的《坛经》,可称为流行本的《坛经》。
       随着敦煌本《坛经》的出土,五祖弘忍选拔衣钵传人偈语对答考试的故事,出现了变化。
       在敦煌本《坛经》中,收录了慧能的两首偈语。
       第一首是“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第二首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不仅与流行本的《菩提偈》有区别,而其怀疑慧能的偈语对答考试,最早是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应答
       这样还可解释,为何神秀不满意五祖弘忍将袈裟传给慧能,要追回袈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0-8 08:34 编辑

       首先是因为,敦煌本《坛经》中慧能的两首偈语,第二首明显比第一首要高明得多。
       如果先作了第二首,根本没有必要作第一首。
       推论是,在慧能成为六祖后,其身边的弟子、亲信,将第一首提炼、优化为第二首。

       其次是因为,偈语对答考试中,神秀提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偈语。
       假如慧能以第一首作答,其中“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相当于将神秀的偈语中,身与心对调、颠倒过来,虽然后面的“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意境高明,但对神秀而言,慧能只是借用了他的原句(加以改造),原创权还是神秀自己;“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只是反问句,对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加以否定。
       神秀可能认为,这只是“需要拂拭”与“不需要拂拭”的肯定与否定之区别,算不上高明。
       推论是,神秀不认为在偈语对答考试中,慧能有明显胜出的苗头,甚至认为由于前两句原创权是神秀自己,神秀应胜出,至少是与慧能打成平手。
       进而认为五祖弘忍偏心。
       因此有了神秀对慧能的纷争,文学作品或夸大了神秀对慧能的“迫害”。

       而真实的历史上,是慧能继续了衣钵传承后南逃,在隐居岭南十余年后,以“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在广州光孝寺公开身份,印宗法师为其剃度并确立六祖地位,形成与神秀北宗“渐修”对立的南宗体系。
       也就是,引发了禅宗分离为:神秀为首的北宗与慧能为首的南宗。
       而流行本《坛经》成书于慧能弟子法海之手,其中若干描写当然是为维护南宗的正统性而创作。
       客观上,就是北宗与南宗并立,同属于禅宗,神秀与慧能均为传承人,北宗倾向于“渐修”,南宗强调“顿悟”。
       在慧能为首的南宗开始形成自己的宗教派系、规模逐渐扩大之后,推测南宗弟子,将慧能原作的偈语“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先是修改为
       第二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以后,又放弃了第一首,而将第二首取前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文不变;
       并将后段的“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优化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意,后段的“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实际上还是针对“身”(明镜)而言,回避了“心”(菩提)。“身”在外,可能有尘埃,“心”在内,没有所谓尘埃进入的问题,也没有回答“心”是否有尘埃的问题。而“本来无一物”,就没有“内”与“外”,也没有回避“身”与“心”,就要比“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高明得多。)

      一个从没有读过原始过程故事演变的读者,仅仅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作比较,当然认为前者比后者高明,慧能比神秀更适合当六祖。

       只不过,在在敦煌本《坛经》中慧能偈语的“染尘埃”、“有尘埃”,尽量避免与神秀原偈的“惹尘埃”一致(不然有抄袭之嫌);
       而慧能的弟子,可是饶了几圈,其创作,又回到神秀的原偈中,又与神秀的“惹尘埃”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0-8 08:48 编辑

       推测古龙创作《多情剑客无情剑》之时,未参考敦煌本《坛经》中慧能的偈语(或许印本未收入其藏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10-10 11:25 , Processed in 0.0354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