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回复: 0

[评论] 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选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8 15: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选摘(2005,江苏教育出版社)

无引号的是眉批。

——————

“盖不能长善,即是长恶,无论如何多闻多见,只是恶知恶觉。”(学规)

世人本就是,前一秒善,下一秒恶,连自己都不能预测。

“今人动言创作,动言疑古,岂其圣于孔子乎?不信六经,更信何书?不信孔子,更信何人?”(读书法)

马一浮若是生在政教合一国家,说不定就成领袖人物了。好在生不逢时。

”【诗文类】文章不关经术者,不必深留意也。小学不精,则遣词不能安。经术不深,则说理不能当。桐城派古文家,乃谓文章最忌说理,真讆言也。“(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

陈先发的文章逆炼桐城,那可是经常"说理"呢。

”故处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读书法)

普通人说这类话就虚,他说听着舒服。

”……世方盛谈哲学,务求创造,先儒雅言,弃同土梗,食芹虽美,按剑方瞋,四也。“(卷二,题识)

”自简其过“,与鲁迅《墓碣文》”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 同,更有对天倾诉意。

故圣人始教,以《诗》为先。《诗》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必假言说,故一切言语之足以感人者,皆诗也,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故《诗》教主仁。说者、闻者,同时俱感于此,便可验仁。佛氏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要以闻中入。”此亦《诗》教义也。如佛说《华严》,声闻在座,如聋如哑,五百退席,此便是无感觉,便可谓之不仁。人心若无私系,直是活𱇣𱇣地,拨着便转,触着便行,所谓感而遂通。才闻彼,即晓此,何等俊快,此便是兴。若一有私系,便如隔十重障,听人言语,木木然不能晓了,只是心地昧略,决不会兴起,虽圣人亦无如之何。“ (卷二 ,论语大义一,诗教)

”伐者为客,见伐者为主,【小字】此犹今日国际战争,以先开衅者负其责任。“(卷二,论语大义十,春秋教下)

“……佛氏说劫初,人皆是化生。与儒家亦同。自近世欧洲人生物进化之说行,人乃自侪于禽兽,认猿猴为初祖。征服自然之说行,乃夷天地为物质,同生命于机械。于是,闻天人、性道、阴阳、五行之名,几于掩耳。是谓日用不知,数典忘祖。盍亦反其本矣。”(卷三,孝经大义四,释三才)

承认客观存在不难,承认内心的真实难。

“……此谓诚于此,动于彼。此即感应。感而应之谓化。有感斯有应,未有无感之应也。感应有冥显四句。谓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亦所当知。知此,乃可以言教化。”(卷三,孝经大义四,释三才)

“安危、存亡、治乱,俱在心术上判。今人只知在物质上判,所安者或是危道,求存者或反以致亡,求治者或反以致乱,不知其本也。
身是正报,国家是依报。
今人每以富强为治,不知富强只是富强,不可以名治,治须是德教。如秦人只名富强,不可名治,虽并六国,不旋踵而亡。今西洋之为国者,富强则有之,然皆危亡之道儳焉不可终日,亦不可名治。”(卷三,孝经大义六,原刑)

前一段宏观视野,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不好实现,一般人命短视浅,也看不到这种治乱的变化。后面稍稍具体了一点,大概意思是说德不配位的富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观西汉诸儒,每致恨于秦俗。秦,戎翟之国,任法致富强,遂并六国,绝似今日资本主义之务侵略。其政体亦近于今之所谓极权国家。秦虽亡而汉承其弊,民俗衰薄,历二百余年不改。至光武始,重儒术【疑为至光武,始重儒术】,稍稍变革。东汉气节,实比西汉为盛。此其消息何也?举此一例,百世可知。”(卷三,孝经大义六,原刑)

可见富强原不是一个好词。

“《汉书》称河间献王好书,得书多与汉朝等。……《说苑》载其言曰:……又曰:‘汤称学圣王之道,譬如日焉。静居独思,譬如火焉。夫舍学圣王之道,若舍日之光。独思若火之明也,可以见小,未可用大。知唯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献王所称,当是《诗》《书》佚说。
禅师家斥情识知解为:‘鬼家活计,日下孤灯。’《庄子》谓:’日月出矣,而爝火不熄。‘佛书谓:’佛放光,则诸天光如聚墨。‘孟子谓:’日月有明,容光必照。‘此与汤火日之喻,并是比兴之旨。性德如日,私智如火,性德显则私智自灭。学者当善会。”(卷四,诗教绪论,《孔子闲居》释义)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教人,处处使人感动奋发,此即《诗》教也。” (卷四,诗教绪论,《孔子闲居》释义)

“《郑注》:‘不违,谓民不韦君之气志。’……下引《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今《小雅-节南山》只’谁秉国成’三句,无能字。而无上五句,盖佚之。庄子言:‘民犹水也,水能载船,亦能覆舟。’亦是以水喻气。”(卷四,诗教绪论,《孔子闲居》释义)

“中土神仙家之术,只了得气边事,全不知持志。彼能治一身之气矣,然终是私小,不得与浩然之气为一。在彼亦自公然说, 是盗天地之气。盗得此气,私之于己,岂能与天地合德也。故只较常人为胜,能把持此气。常人则是被他牵引,全不能自作主张,故气常昏扰,致令其心散乱。其有欲把持者,害必至横决,如火药遇激荡则成炸,炸后则其气亦消失无余矣。”(卷四,诗教绪论,《孔子闲居》释义)

“《泰誓》曰:‘受有臣亿万,唯亿万心。予有臣三千,唯一心。’唯私,故亿万心。唯无私,故一心也。无私则一,一故能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皆此气志为之。此圣人吃紧为人处,切须着眼。”(卷四,诗教绪论,《孔子闲居》释义)

圣人也不需要多,多个圣人多个心。

“又有问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天台】韶于是大悟。“(卷四,诗教绪论,《孔子闲居》释义)

”令闻,是百姓归之名,亦即是天下归其仁。非可以幸致。如秦政自己刻石颂德,王莽令人上符瑞,则何益矣?彼欲自造令闻,而所得者恶名也。虽有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矣。“(卷四,诗教绪论,《孔子闲居》释义)

马一浮时作金刚怒目,骂得痛快。当今有些国家,就喜欢自己夸自己,还恬不知耻,以为别人真的相信。徒增笑柄。说实在的,还是读书太少,厚黑欠奉。

“……此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所行必与所志相应,亦即所行必与所言相应也。言而履之,礼也。行其所言,然后其言信而非妄行而乐之乐也。乐其所志,然后其行和而中节,此谓《礼》之所至,《乐》亦至焉。故即《诗》即《礼》,即《礼》即《乐》。华严家有帝网珠之喻。谓交光相罗,重重无尽。一一珠中,遍含百千珠相。交参互入,不杂不坏。六艺之道,亦复如是。”(卷四,礼教绪论,序说)

此处说的礼,似乎重在心迹不在形迹。

“天是至上义,至遍义。帝是审谛义。皆表理也。今人乃谓权力高于一切,古则以为理高于一切,德高于一切。其称天以临之者,皆是尊德性之辞。
止之各于其所,即是顺物之性。今人好言征服自然,利用物质,皆鲧之道,所谓汨陈其五行也。武王数纣之罪曰:’暴殄天物,虐害烝民。‘【《武成》】。又曰:“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泰誓》】。今之以暴力征服人国者,皆狎侮五常,暴殄天物也。故贵德不贵力,乃《书》教要义。“(卷五,洪范约义,总叙九畴)

“今之所谓事者,皆受之于人,若无与于己。然古之所谓事者,皆就己言。自一身而推之天下,皆己事也。故曰己外无物。”(卷五,洪范约义三)

“巧言、令色、足恭,皆圣人之所恶。不诚即不仁也。大抵作意为之者皆不是,如翦䌽为花,决无生意。”(卷五,洪范约义三)

知道假仁假义,再想回到真仁真义,也难。读书而不知仁义,知仁义而不读书者大有。

“今人不知有自性,亦即不知有天道。视天地万物皆与自己不相干,于是人与人互相贼害,威侮五常,暴殄天物,而天地亦为之不位,万物亦为之不育矣。故天地人物一性,为《洪范》要旨。”(卷五,洪范约义五)

一种朴素的东方神秘主义思想,印度也是,你是天,我是你。不过放到当代,天不再是天,反而变成了人民。人也不再是人,反而变成了肉食者。肉食者以为人民与己无关,人民则自然地产生天地变化,比如不生孩子。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 ,王道平平。
无反无侧,王道正真。
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马一浮说这是中国“虽不能克定为禹时所作,当是最古之诗”(卷五),读着倒挺通顺而有节奏,看着比较亲切,存疑。

“佛书喻如天帝释有百千名号,其实帝释是一。魏、晋人善名理者谓其宗曰名教,如乐广谓:‘名教中自有乐地。’是也。名教,犹言名字之教。谓不为多名所惑也。后世乃以为礼教之称,与其初旨异矣。一名不喻,更立一名,故世愈晚而名愈多,乃不得已之事。若忘言顿证,自无许多说话也。”(卷五,洪范约义六)

比如早先叫第三世界,后来又叫全球南方。“乃不得已之事。”

“政是正己以正人,治是修己以治人,此乃政治真义。今人好言政治,只知尚权力,计利害,与古义天地悬隔。”(卷五,洪范约义七)

“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卷八,洪范约义八)

马一浮之前说过,投票选举就相当于古代的卜筮,无非是以前是几个人占卜或单数次占卜,选择多数派意见,现在是一群人投票,选票数多的。卜筮还显得更公平些(但凭天意,不假人为)。

“达摩西来,只觅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是也。”(卷五,洪范约义八)

“无蔽即同。本明无异。
同异二端。【小字释两】
从其明者,即用中也。
明者,见其为同,不立同见。
暗者,执之为异,则立异见。
不坏异相,以不立同见故。
暗者,于同见异,以无见于同,唯见于异故。
执无同相,以立异见故。”

“看到其普遍性(同),而不附合,即同时也看到其特殊性,是为明。暗,是只看到其特殊的一面,而与之对立。”(曹三)

”庄子曰:’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此言风行甚速,而目之视尤速于风,心尤速于目也。“(卷五,洪范约义九)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胡适《一念》)

“庄子谓:‘孔子见温伯雪子而不言,子路问之,孔子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禅师家谓:“作家相见如两镜交辉,于中无物。”【无物谓无影】于此见得,可知成德之人,以言为赘,实无所事于言。凡言皆不得已为未悟者设耳,岂有自贵其言者哉!(卷六,观象卮言三)

“坎离之用亦不专主视听,用《易》之道,亦存乎其人耳。人之视必有所丽,如火之必丽于薪。听则远近无隔,如火有然灭明暗。水则不舍昼夜。此《楞严》所以赞耳根圆通也。” (卷六,观象卮言三)

马一浮援佛入儒,也把印度味道的诗意带过来了。

“名即文字,言即语言。然言语、音声为阳,文字只著于竹帛,则为阴。参活句是阳,参死句则是阴。”(卷六,观象卮言五)

——————

马一浮对新文化运动也颇有微辞,又说西北有圣人,不知道是不是指延安(实际上陕西在中部,东南省份的人想当然以为在西北,就和广东人说一切北省的都是北方人)。

2025.8-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10-10 17:05 , Processed in 0.0407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