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版主引发了又一轮天才话题,大家各抒己见,不亦乐乎。不过我想问一下,有谁真正接触过天才?
很不幸我就是这样一个接触过天才的人。
他曾经是我的同事,但除了同事关系以外,我们甚至不是朋友。然而他对我的影响可以说胜读十年书,重新做人都不为过。
九年前,他大学毕业来到我们单位,而那时我已经工作了2年了,头几年里只是在单位开大会时见过几面,并没留意。这期间也听过别人传来一些这个人的情况,信息之间相互矛盾,有人说聪明过人,甚至想把自己女儿许给他,有人说蠢笨到家,而高层领导好像对他也不感冒,经常在科室之间借调来去打打杂。直到99年我们被抽调组建了一个新的机构,同坐一间办公室,一起的还有一正一副两个科长,一位比他大但同一年来的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和一个单位里很有些能力的中青年干部。
新团体里第一件工作不久就下来了,很有意思的是除了他以外,我们每个人都要被指派了任务。他每天都是迟到早退,要麽就是趴在办公桌上呼呼大睡,为此科长也没少旁敲侧击的点他,不过他依然我行我素。我们则被这个可行性报告折磨了一个星期。那时候真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无能的人,或许因为单位里其他机构都不要了才塞在我们这里的。在和新同事共处前,我都打探过每个人的背景,在我们这个号称“局家属院”的单位里,说话办事要相当的小心,一不留神就会给自己惹上麻烦。但我知道他似乎没有什麽很深的关系,至于传言见闻很广,我就大不以为然,因为我一向以博学自居。头一个星期,他这个浑浑噩噩的情况就更加的让我大不以为然起来。
看戏的行家肯定猜出马上会来个“但是”。
不错。
有一天一大早,副科长拿了六份资料来叫我们写六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我们当然很反感,才一个项目就让我们头大了一个星期,现在出来六个,那我们一个半月的美好生活就报废了。我们于是极力怂恿科长把任务给那个闲人,科长也想教育一下他。9点半,他才姗姗来迟,科长不失时机的把任务交给他,很奇怪,他并没有抱怨。于是我们就快乐起来了,为了避免尴尬,我们这些没事的人就纷纷找借口到别的科室去聊天了。中午的时候,大概正副科长因为我们的那份报告的原因得到上面的嘉许,嚷嚷着请客,我们去喊他,看见他正忙着,他说要再等10分钟,要麽就别管他了。我们当然选择了后者。午饭过后,回到办公室,发现他还在,只是趴在桌上休息。于是问他吃了没有,他说吃了。我心想,你不加班,那6份报告还不知道写到什麽时候。下午,科长来了,从里间拿出一沓东西满脸狐疑的问他,他说本来让我们等10分钟就完了,他没有干事干一半的习惯。
天哪,那一堆资料看一遍一早上都看不完,更何况还写了六份报告。现在想来,我们和科长那时的表情用尽这辈子的语言恐怕也很难形容。
由于他的存在,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短,一起闲聊的时间多了起来。什麽叫做博学,我终于有了认识。
为了平衡一下我们这些凡人的小小的心理不平衡,有一天早上在他还没来之前我们商量了一个很偏的问题打算请教一下这位天才。他来以后,就由那位名牌大学生来发问。结果即出乎我们的预料,又在意料之中,回答出我们的问题对于他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他甚至都没有稍作思考就娓娓道来,旁证博引涉及话题之多覆盖知识面之广令当时的我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的我的博学竟然是那样的狭隘,在他脑袋里几乎没有两件事是完全无关的。这事之后,那位名牌大学生就公开把他认定为偶像,而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过,除了那位名牌大学生,别人和他的关系也还是保持着每天不到8小时的情谊。
当然,他还是保持着一有空就趴着睡觉的习惯。
几天后上面传出要深入一下第一个项目的想法,图纸也要重新设计,不过先出两套方案等上层拍板,任务就给了专业对口的名牌大学生。
没想到的是,这位竟然来了个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也不奇怪,在我们这个单位只要待上3年任何专业知识也都统统还给老师了。我们两个无关的就来了个高高挂起。
正在名牌大学生犯难时候,天才来了,名牌大学生当然不忘求教天才。天才就把各种器物的数据,时下的潮流理念,包括相当多的要注意的细节说了一下,简直令我们这些过来人目瞪口呆。博学也就算了,凭什麽在专业性很强的事情上也如此精通呢?对一个凡人来讲不管怎麽也会有些不安。这种不安很快表现出来。上面很快看中了他提出的第2种方案,要副科长带一个助手和高层开会研究一下。副科长在明知整件事情的情况下叫了作为傀儡的名牌大学生去。我们私地下议论都认为副科长害怕被天才盖过风头,想办法算是打压了一下。而他依然故我,似乎没有发生什麽事情。
不管怎样我们科里有两位还算年轻漂亮的女孩,加上是临时筹建的科室所以安排在比较僻静的地方,所以单位里的闲人也爱来聊天。有一次,一个复转回来的小车司机过来了,大家寒暄了几句。司机开始神侃股票。说实在的,我95年大学一毕业就入市了,在我们这里即使不是大姐大也是老股民了。可这位司机师傅一提股票我们立即语塞,胡吹冒料不说还尽说了些弱智话题。我们实在无话可说,不过天才似乎谈的很投机。还不时垫垫话,发些感慨什麽的,气氛好像很热烈。我突然想,上天对大家真是很公平,人总有弱点,天才概莫能外,至少股票方面比起我等平凡之人就逊色多了,简直可以说愚钝。我竟然窃喜到笑出声来。不一会司机的手机响,估计领导们会开完了要出去办事。果然司机起身说有事道别走了。这下该我大显身手了,你不是不行吗,我今偏要高屋建瓴的谈谈股票。还没高兴3分钟就被浇了个落汤鸡。什麽判若两人,士别3分当刮目相看之类的词汇又从我的脑海里蹦了出来。事后我曾为他怎麽回事,他说,为了避免冷场,我看你们都有些不屑,所以只好我出来搭讪了,幸好自己时常作这样的事。每个人都有存活的理由,看待事物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尊重别人没有必要大家一律。你不能为此承当更多责任的话,至少也应该让别人保持原有状态继续快乐着。我就狐疑起来,难道和我们在一起的他如此的智慧却仍然作贱了自己的智商。他好像看出来了我的顾虑,说,大家都是走一样道路出来的,很多方面和你们相比要差很多,这些没必要也伪装不来。我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至少当时并不知道他有比我们差的地方。所以还是将信将疑。不过还是让我明白了为什麽会流传他很愚钝的消息。他的愚钝竟然是他刻意安排的。而那些利用他愚钝的人竟然是被他利用的。天啊,我不敢再想下去,他不是天才,简直就是上帝。
果然还是被我说中了,他在我们中间表现的那样优秀竟然还是打折的。即使他安慰了我,我还是感觉怪怪的。
名牌大学生说起他的弟弟总是流露出些许的自豪,他弟弟是沿着重点的道路前进着的。从重点小学到重点高中都是年级前几名,一直到16岁被保送读了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的本硕连读。虽然说起当时本转硕时有一些坎坷,表现的义愤填膺,但比起那些漂泊海外的同学来现在终归还是顺当的。有一天下午,快下班了。一般来说这时候天才早就消失了。偏偏阴差阳错,今天天才没有走,名牌大学生的弟弟来找哥哥,名牌大学生挨个介绍,大家都是久仰久仰。坐下来拉拉家常,无非赞一赞英明神武,年少有成。名牌大学生的弟弟在为人处世上有一些稍显木呐,也不只怎麽回事,不一会就谈到专业上了,这时候名牌大学生的弟弟就显得驾轻就熟口若悬河起来了。我们当然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了,不过很快退出舞台的还有名牌大学生的弟弟,他和我们一起成了听众。一个马上要考博士的人,现在在自己的专业上让别人肆意发挥,而自己一点意见也表达不出,这无论如何是一种悲哀。而天才的高论我们真是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摸不着头脑。名牌大学生的弟弟则听的津津有味。第二天天才还没来的时候,名牌大学生说他弟弟佩服的不行,一晚上都在唠叨这事。而我只听懂了他的所谓“重组产业”理论,还是很有用的。比如关于解释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时,与很多经济学理论都是相矛盾的,只是后来,用一个经济学家的名字命名的特例理论可以解释,而用他的“重组产业”理论解释为用工业模式重组了农业产业,使农业成为工业的一部分——当然这是我发挥的。他当时是谈信息业重组工业使得工业成为信息业的下游产业,从而成为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与我们现在动不动信息时代的所谓词语贬值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我一边为我获得了这1%的谈话内容而庆幸,一边感觉他实在太莫测高深了。我等就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恐怕也只能和他唠唠家常。
只要天才发表意见,一般情况在我们办公室里是没有争辩的。因为我们很清楚他的见解是标准答案。那在其他场合呢?仍然没有争辩。他一般情况会和别人保持步调一致,甚至弱化自己。如果不了解他的人和他的观点冲突了,他一般立即沉默。有一次他刚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竟然遭到别人的带有一点人身攻击的质疑。实话说他的观点经常是颠覆性的,所以不熟悉的人接受起来总有一点困难。他立即沉默了。恰恰同行的还有一位开过网吧的老伯对他有一些了解,疑惑的问他关于网骂的事情,他只是淡然的说,有人骂人不带一个脏字也能让人体无完肤,几欲跳楼,然而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对于几乎是最早一批网民,骂人的本事是无庸置疑的。用他的理论他没有权力和义务去教育别人,让别人继续快乐是他的处世原则。不过让我感觉他的骨子里有一点懦弱。
事实再一次无情的教育了我。
一次出外勤,办完后要回单位报到,单位里报销出租车票太麻烦,公交车刚好点对点,上车发现人很多才知道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天又热,售票员有一点烦,总是骂骂咧咧的。车到下一站,最后有一个老大娘上车,当然有些慢,嘴里刚说了一句怎麽这麽多人,售票员立即回话,出租车不挤,你倒是去呀。全车乘客都为之侧目,可是没有一个人吭气的。过了一会,天才找了个事去问售票员,售票员爱理不理的也没回答。等售票员再回来时天才开骂了,售票员是何等角色,嘴上功夫相当的了得。可是苦苦支撑了1、2分钟后还是败下阵来,天才说的兴起,独自骂了10来分钟,售票员早就借卖票机会躲在一边。到站了,我们下车的时候,司机还一个劲的道歉。
后来相处多了,发现这个人道德感很强,谁如果侵略了他的道德,无论权势地位他马上就变得很横乃至拳脚相向,有一点无赖,流氓无产者的味道。
天才有一个癖好,也不能说是癖好,反正有很多人求教他——如何教育孩子。
我听说最早是因为他原来科室的一位妈妈因为孩子学习电子琴没有进步正在考虑放弃,说是原来一起学琴的有4,50位现在就剩5个小孩了,她孩子还是最小的。据说听了他的话以后2个月学琴的只剩2个小孩,那位妈妈的小孩现在只需要听一遍老师弹奏就马上可以弹出,令当初劝退的老师大跌眼镜。
他有时会偶尔透露他的成长故事,这对于我们这些比较八卦的三八们来说简直就像夏天吃了冰淇淋一样爽快。不过故事没有一点教育意义。
他的父亲是一个重男轻女的有点大男子主义的教师,为了要他还缴了计划生育罚款,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能干的教师,所以家庭里还偶尔有些暴力。父亲本来对他期望很高,但是没多久发现孩子非常浮躁,而且记忆力相当的差,经常交待2件事只能做一件有时甚至一转身两件都忘了,而且经常傻傻的在一边愣神,最可怕的是别人不犯的错误他会几年解决不了。所以小的时候没有少挨打。上了学以后,老师经常告状说,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和别的小孩说话,老师看在同事的面子不好让他一个人坐。但别的家长就提意见了。索幸的是他所有的学科都学的很好即使是当时很不受重视的美术和音乐。不过他经常还是被老师罚出教室和那些背不出课文和公式的‘同学一起,而每次最后回教室的总是他,因为别的小孩只是因为回家没有背,在教室外面背两遍也就回座位了,而他是压根背不过所以总是最终被赦免回来。
这和我快乐幸福的童年不敢说天壤之别,也是差别较大的。而我一向自认的弱项记忆力即使现在他还是比我差,因为他从来就记不住电话号码。
他的父母都是教师所以家教很严,而和很多老师一样家是在学校里所以并不缺少活动空间和小伙伴。学校里有一个偏执的怪老头把学校的绿化搞得很好,所以他们这些小伙伴得以享受很贴近自然的环境,我终于明白他为什麽知道那麽多的花和树的名字。而他每次讲述夏天在小树林里抓知了的故事爬到学校最高的树顶看着乌云从北边飘过来急忙往回跑还是被淋了也是无不让我们向往的。而那时我们只能在搭的密匝匝厨房的四合院的缝隙里跳皮筋在街巷的马路上玩沙包。不过夏天的晚上躺在清凉的瓦屋顶上一边吃着自家种的葡萄呀、无花果啦数着星星一边互相讲着鬼故事看谁最勇敢冬天的时候去吃屋檐上的冰瘤子支个罗抓麻雀我们则产生了不小的共鸣。不过他保持的未泯的童心似乎可以说明他童年的快乐。
他的父亲看过很多跳级失败的例子,所以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跳级虽然他除了背诵有些障碍,其他都是优秀的。而他上课说话的毛病愈发严重了,原因大概是他很少需要听课。他从小学到高中只当过一种干部,而且是12年如一日的当着小组长,原因很单纯——一直是小组长检察作业,他从来都不写作业。奇怪的是虽然记忆力那麽差,今天他竟然仍可以说出他所引据的知识点是那个学期那本书上学的,即就是小学的美术书。虽然当时是全国统一教材,那些东西对于我这个认真听讲记忆力再差都比他强的人来说好像没有学过。有一个故事他讲了很多次,那是他第一次获得应用知识的满足感。他说为了节约卫生纸,有一次上厕所他就想怎麽去撕纸最合理,大概那时他刚刚接触平方根,他把这道题解下来的结果是根号2:1,后来发现大部分书本的开本都是这样的比例。这件事之前他的最大爱好是推导公式,发展推论,这是因为记忆力不好的原因。
所以他常说,人是没有优点和缺点的只有特点,特点发挥的好就是优点,特点发挥的差就是缺点。
一个人上的是父母所在的小学,城郊结合部的一年也考不出几个大学生的中学,考上了公费大学时代最烂大学的专科,最后差一点连毕业证都混不到手的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对象我们这样一路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加奖学金出来的人来说,我们有着多少优越感啊。难怪他说和我们在一起是没必要太多掩饰自己的能力的。他兴许认为我们对他的那种优越感完全可以平衡智慧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落差。如果单看档案有谁会认为那是天才的经历。然而他还是高估了我们的灵魂。人类的劣根性无情的在我们身上打下烙印,仇恨天才是凡人的专利。在他为单位里混的最背的人说好话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他评价人总是那样客观公正,即使这个人对他并不善意),在上层考察干部希望我们推荐能人时,我们都刻意将他遗忘。也许我们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最恰当的借口,诸如他这个人是不大愿意走在人前显露自我的人,他的不羁性格并不适合一个领导职位去约束自己,如果他愿意以他的智慧引起上层的关注易如反掌,我们都是在为他考虑顺从他意愿,和很多中层害怕别人挤掉他们的资源不一样,我们到底在畏惧什麽呢?我不能确定我现在的羞愧能够保证重逢时会是平和的心态不带有任何自卑与嫉妒。
他不喜欢竞争。一般意义上来讲,不喜欢竞争的人是弱势的一方,他们畏惧竞争的结果。而他在不停的弱化自己,除非他认为对方有能力接纳真实的他,否则他是不轻易从壳中钻出来的。他时刻避免在竞争关系中和别人冲突,但似乎总是事与愿违。
他讲他的初一高一以及大学的第一学期都是年级或班级的第一,但最后的的虎头蛇尾似乎有着不可违抗的宿命。在那个烂大学里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补考而他竟然补考科目之多几乎达到不能毕业的地步。在大家为了毕业设计不舍昼夜都没有结果时,他竟然从学校消失了一个月。害的毕业设计辅导老师已经笃定要让他肄业。旋即他又仅用了一天时间完成了毕业设计,成为唯一一个按时上缴设计的人。在答辩会上,教授们不给他答辩机会企图扼杀他的毕业证,当他们看到那干净的没有一点橡皮擦印如同新纸一般时还是吝啬的给了一个及格。而这份及格的设计却成为以后几届的学生的范本(那是他回来后用他唯一的家当一根2B铅笔头画的)。以至于他最后一学期从全班倒数前5窜到正数前5时有些人仍然发出唏嘘不解和愤恨。最后教授们把肄业名额给了别人,他却又当了罪魁。他厌恶竞争。
他每每给我们讲述时多少带有几分内疚的情绪。
他给我的感觉并不象各位姐妹读我文章觉得怎一个愁字了得。他总有天真的孩子般纯净的笑容。他看穿这个世界所以从容应对。单位里有一个居士就是在家修行的得道的佛教徒说天才与佛有缘很有慧根。留下些捐印的经书诸如法华经,般若波罗密心经,六祖谭经之类反正都是些古文讲一些希奇古怪的事情吧。天才大概翻了一下,不在意的样子,把书留在办公室里走了。没有注释我是绝看不懂的,但名牌大学生就不同,他几乎能够成篇背诵所有的古文经典,而象六祖谭经这样的大众读物自然不在话下。第二天居士来找他的“弟子”讲法,天才还没来,名牌大学生就凑到前头和居士交流,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谈的很投机。这天天才来的够晚,居士很等了一些时候,不过有名牌大学生作陪也算有所收获。天才来了后首先感谢了居士给他这些经书看,居士则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天才看了之后的境界,大概想以多年的修行点拨一下天才遇到的困惑,这个我是从聪明的一休上看的,纯属臆测,贻笑大方了。和历次一样,他们说了一些我无从了解的事情,本来名牌大学生和居士聊的时候我就一头雾水,现在只能和中青年干部一起坐壁上观了。谈到最后我看到的是居士的心悦诚服,送走居士后,天才回来给名牌大学生说了一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后来问名牌大学生,他说,一个人修行提高一点,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一点,他的心魔就会十倍百倍的增加,就像人类社会每一次技术革命伴随的总是战争和血腥。我想起他纯净的儿童般的笑容,世界再复杂,把他还原为自然的真谛,有纯朴的道德支撑,他早已是自在之身了。
他是铁定晚婚的。因为2001年他从单位离开,我们失去联系时他还是单身,甚至没有女朋友。至于他现在的婚姻状态我就无从知晓了。
要不是我了解他之前就已经为人妇了恐怕现在轮不到别人去想他。
至于他的择偶标准还真是很难捉摸,到底是愿意娶一个聪明人还是平常人,其实即使是个聪明人对他来讲还是平常的。不过累不累的倒没有必要担心,排除大是大非的问题,他是一个肯为别人改变自己的人。
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问题,我也曾经问过他。他说,人才是分千里马和孙悟空的。千里马的能力是有限的,是专才而非全才,是无法自己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他们需要机遇和垂青。而孙悟空则大不相同,他们没必要别人赏识,没必要机遇垂青,只要自己愿意他们可以创造机会,他们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是捂不紧,盖不住的。不过也许是那一点佛的慧根他有一些消极避世。他曾经说过只要工资奖金不少,活又不多他大可以不去计较。2001年他离开单位是因为迟到被扣了部分奖金,他没打任何招呼没办任何手续就从单位消失了,据说失踪前的上午还谈笑风生,和同事们打打闹闹的,离开根本不考虑时机也不留下任何调解的余地,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弄的科长处长都很愕然。他们愕然的可能是怎麽也没想明白这样一个无能的人也能够挑战他们的权威。只有和我们共过事的那位副科长不无感慨的说,咱们这样的单位留不住人才。
我们没必要神话天才,他长的并非骨骼特异,甚至有些世俗,因为他足够漂亮。
其实天才除了身高只有1.70m左右以外,可以说是几近完美了。
他的体毛比较发达,头发比常人粗壮浓密漆黑还略有自来卷,他一般只留较短的头发,有络腮胡子不过只在嘴巴周围留些很个性的,有很漂亮的胸毛,不很浓密,只在胸部和上身的中轴线上(也有叫做“青龙”的)比较密集,我和中青年干部把这叫做“白领胸毛”。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他和单位里别的男孩打完篮球回来,光着膀子走进办公室,当时我刚好在,他那浓烈的体汗味和漂亮的胸毛一下把我迷住了,我的心一刹那不免有些荡漾。
他的下颌略短使得“国”字脸略显方正,同时也让人看起来感觉有点“娃娃脸”,浓眉大眼,鼻子高挺,英武中不失妩媚,顽皮中略带威严,英俊的面庞上有一道似有似无的疤痕,凭添出一些神秘和野性,不象现在的青春偶像俊男酷少个个都是娘娘腔。
他从来不着名牌,朴素而干净。他说他的母亲有些洁癖,所以他很注意细节,个性上毛糙的毛病很好的获得了平衡。他很有品味,宜粗宜细,有时他会象流氓一样无赖粗俗,有时却象处子般的文静沉默。他很会生活,从他谈论食文化中可以管窥一斑,而他更会做,包子饺子包的精致秀气,如果单看这些根本无从知晓出自一个男儿之手。他不太喜欢棋牌麻将,甚至从来不打电脑游戏,但是户外运动却是一把好手,足排篮,网羽乒无所不精。他童心未泯,谐趣幽默,却思维缜密,行事老成。他有一颗坚强的心,再大的压力似乎也不会屈服,但是却多愁善感,连看电影都会流泪。他性格张扬不过心细如发。他虽然狂放不羁,然而原则性却很强。
和天才分别已经整整4年了,至今杳无音信,象是人间蒸发,连他平素要好的几个同事也无从知晓他的踪迹。当然更是无从知道他是否已经结婚抑或已经有了小天才。
他曾经表示了对于国营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极度厌恶,发誓一辈子不为他们服务,这应该源自他的责任心,他要麽不做,做就做到最好。所以他对政府机构的互相推诿,拖拖拉拉,推卸责任,自欺欺人的一贯作风深恶痛绝。记得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单位的青年干部座谈会上,单位刚刚进行完机构改革,大领导秘密召开了这次会议。因为很小的事,两个事故却最有官相的小孩互相拆起台来。大领导也不知从哪听说了天才,垫话让他发言,他却来了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会后我们几个熟识的一起聚餐,他说大领导想搞政变,不过也是为一己私利,再看看这些年轻人那一个象是做事的人,大家不过是“东倒吃羊头,西倒吃猪头”。大领导玩些权术想要控制机构改革造成的资源分散,年轻人们正想拉个靠山,而原来的中年中层都和局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下成了各地诸侯,最终无非是内耗加大,机构改革成了集体自杀。两个礼拜后,他义无反顾的离开了。而我们的单位通过机构改革原来想着各个分公司挖掘潜力,增强竞争力,发挥创造力向外扩张的初衷最终变成断不了奶的婴儿,没有一个分公司通过对外业务发展,大家都齐齐紧盯单位原有资源。赚钱了是自己的,亏钱了是大家的,最后大家绑在一根绳上,飞不了你,也跑不了我。
由于我们的办公室处在暖气管网的末端,冬天暖气并不好。进别的办公室都是春意融融的,而我们办公室虽然不至冰窖一样,但也暖和不到哪去。有一次谈论如何取暖,我建议去办公室要一个电炉子。趴在桌子上的他开口了,“我无所谓,什麽都行。只是用电炉子房间会特别干燥,容易产生大量氧化性很强的有害气体,对你们这些女孩来说皮肤大概会有些伤害。”结婚时间越长,夫妻关系越冷漠,象这样细腻的关怀别说现在无法从LG嘴里说出来,当初恋爱时好像也没说过。他说的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对女人们的杀伤力是足够大的。于是我很好奇于他的浪漫史。但他总是守口如瓶,一度让我以为他于这些事上相当的清白。然而他对爱情的观点和时常冒出的浪漫想法,谈论一些问题也时常会选择女性角度,更加大了我的好奇。我时常和他交流一些服饰审美的话题,他对时尚的把握总是超前于我的认知,我借机揆测一下他观点的来源,也想从侧面挖掘一些他的花边新闻。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从别的渠道我了解到他的伯伯竟然是前局长。如果是别人早就在单位里喊圆了,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在一个裙带关系缠的乱七八糟的单位里必需的,是赢得尊重与威慑的最基本的做法,也是为自己未来的升迁要作的最紧要的事。他竟然象绝密资料般的保守。
一个人无论男女长的漂亮都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他们大多很难集中精力求学。一个长的漂亮又有才学性格上又极具魅力的男生会被女孩们遗忘?一个整天游戏于各种女孩中的花心大罗卜会有时间博览群书思考人生?这我是不大会相信的。我一定要挖出他“肮脏”“丑恶”的一面。
他的交际圈很难打进去,连把他捧为偶像的名牌大学生,也没有见过他的任何同学和工作外的朋友。我只能通过和他聊天获取他与异性交往的只言片语。而这也愈发增加了他的神秘感。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长了总让我找到了他的一些往事的碎片——他从小都是生活在女人堆里。甚至到了中学,老师们为了他、也为了别的女孩,安排他的同桌的不是相貌上最有“特点”、最沉默就是学习上最好的女孩一起改变和影响他,结果没有一个同桌能够坚持满一学期的。最后老师只能安排男生和他同桌,结果那位寡言且优学的男孩最终也被他带“坏”了。他无意说了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很不理智的打了一个女孩耳光,而这个女孩竟然笑了,这令年少的他非常诧异,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女孩已经暗恋他几年了。我能了解的只有这些根本无法揭开被女孩宠坏的他如何安心求学。
他不被命运所抛弃的原因大抵是因为他性格的双重性。
他如此的善解人意,而单位里的年轻漂亮的小女生们他却秋毫未犯。有时主动的搭讪,也被他不温不火的回复,一副非礼勿视的样子。
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性格如此的矛盾的他为何没有造成精神的分裂?
他似乎总是发挥性格中良性的一面,所以看上去这些东西表现的非常和谐。
而性格很大因素是受生理控制,又如何能够让矛盾的两方面都有充分表达的?
这种性格的均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运作的?
这些问题很长时间困扰着我,因为一个母亲为自己的孩子设立了一个榜样,却不知道这个榜样是如何形成的。
有时候报纸上会有一些娱乐用的性格测量表,我总是积极的拿来和大家消遣,顺带了解一下他。这些东西都需要被试人做出主观回答,他说他可以看出每道题要想达到的目的,所以自己想测出什麽样的结果都可以。我开始试了他两回,结果不同的性格他答案的准确率都在95%以上。想通过这个了解他性格的成因和支配方式就宣告失败了。
终于有一天,带着极大的育儿责任的我在读了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著作后顿悟了。
习惯!
他的性格充分阐释了两种性质相对的人格理论——特质论和学习论。
他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他的性格的本质是内向的,因而他的自省智能相当发达,他总是不断的反省自己。他的思维特点就是有着极强的均衡驱力。他一旦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由于他记忆力的孱弱,他无法将其象我们一样的储存起来,他必须通过归纳与演绎把这个知识点分散到原有的思维结构中,结果新的知识点就造成了原有知识面的不均衡,因而他必须将整个知识面全部重组一遍,这就是他举一反十,反百,博学到所有事情都相互关联的地步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是靠存储来学习的,他是靠程序来学习的。这就是反向的冯-诺伊曼法则。这样的均衡习惯导致了他性格的自我学习过程,他的内省机制总是要求他性格的中庸均衡。他是一个不需外界压力就可以自我更新的系统。
另一个和我们相反的东西是,我们总是通过世俗观点行为,由于利益驱动造成世俗的矛盾性,我们的行为也表现为无原则和自私性。而他是先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再指导他的行为,因而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道德感和原则性。这种强烈的道德感原则性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成就出他任侠的快感和乐于助人的满足。
我依据他的行为所建立的这个模型还是能够较为系统的解释他的性格的成因。而他在自我意识还未形成时是如何是自己走上这条天才不归路的呢。根据我对他经历的研究发现,他的父母的将错就错使得幼年的他奇迹般的获得了同他性格互补的生活习惯。细细分析发现这简直是中了大奖般的不可思议。
很高兴有人说我有了些天才的特质,其实小孩2岁以前,我对天才只是敬畏和嫉妒,虽然今天也多少还有些。实在是小孩的功劳,令我似乎有重生的感觉。为了孩子的教育,我重新学习,这次的学习使我不知不觉的回忆起和天才相处的很多细节,很多东西得以融会贯通。我和天才总有些相似的,第一当然是记忆力不好,当然天才的记忆力简直不是不好而是极差,随着年龄的增加,我的记忆力下降到大概可以同他幼年时接近了,也就迫使我更加象他那样的学习。其实我们也都经历过机械记忆学习期向逻辑记忆学习期转化的阵痛。其二就是博学,我的还算博学是因为早年的酷爱读书和天才不同,天才说他至今除过全部的课本,少量的报纸和杂志以外没有读过什麽书,象四大古典名著这样的长篇从来没有读完过,以至于父亲经常说他浮躁。象一位网友说的,博学——我们是靠了解,天才是靠思考。不过,他最厉害的一招,我至今还没有参透全部,当然偶尔还是能够应用成功1、2次。
名牌大学生虽然非常崇拜天才,以至天才很多精炼的话都成为他的口头禅,但是他却严格禁止自己的硕士弟弟和天才接触。这大概出于长兄为父的缘故。或者他的心里还是有些自卑,而他的弟弟一直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在本转硕时的挫折曾经因而一度非常消沉,加上导师非常歧视本硕连读的学生,硕士之路非常坎坷,马上的毕业又要面对未来的迷茫,在象牙塔里脆弱的神经一旦崩溃,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再来一次被经历比自己逊色的多的人在学识上进行打击,他对于自我的否定真不知道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即使他完全信服于天才,对于一个从没有接触过社会的人,天才的大彻大悟未必是件好事。象名牌大学生那样深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理的,当真理的大门忽然打开,对于与之相伴的欲念根本没有免疫力的人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幸事。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谈到机械记忆式学习向逻辑记忆式学习转型时的阵痛,我是在高一的时候。当时感觉学的东西突然都记不住,于是就改变了学习方法,好在我本来记忆力就不好,所以这样的改变相当的平滑,所引起的外在变化也叫不明显。名牌大学生的弟弟毕竟有异于常人,直到硕士第2年才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天,名牌大学生象怀有心事,上班来是心不在焉,一问才知道,这几天弟弟住在哥哥家里给硕导打工编程,心理压力很大,说是学习能力大幅下降,几乎一点都记不住,整日在痛苦中挣扎。我当时对这些还不了解,对自己也曾经经历也没有意识到。只能表示同情,建议去问天才。为了能给老公帮点忙,我有一回在班上看老公的专业书,天才很新奇借了去看,中午下班前就还了我,下午讨论时发现他已经将整本书的知识都掌握了,甚至谈论一些很复杂的问题。我虽然知道他是天才,但是还是有些惊讶。他谦虚的说,他仅能够定性的分析,需要定量计算的他还无能为力。我问他是不是很少买书,他说理工科的专业书除了经典他一般不买,需要了解时到书店或图书馆看2-3小时就够了,而文史类、交叉学科和工具类的就不同了。天才对知识总是保持开放性,象一块干海绵。但他又是批判性的学习,他总是怀疑已有观点,直到被他的知识体系验证改造接纳。这其实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实践过程。所以他总是很牢的掌握着知识,却从来无法原文复述。
想想我和天才最亲密的接触仅仅是交换东西时的偶尔碰一下手,一起共事的也仅有一年的光景,但其间的故事却总是耐人寻味,怎麽讲也讲不完的感觉。这或许是他太另类了,他的另类充斥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好了,那就接着续他的故事。
我们办公室的外面是街道,天才每天上下班坐车的站牌就在办公室的窗口侧下方。他迟到早退上下车的情况我们都能看到。这也成了我们的谈资。
有一次,我和中青年干部早早到了办公室,打扫完卫生坐那儿说起最近单位的灶越来越差,决定中午下馆子。这时候,名牌大学生刚好来了,三个人就谁请客一时争执不下,又不想AA制。中青年干部就提议打赌,谁输谁请。名牌大学生说上次打牌你们三个把我分了,这次死活我也不当这个冤大头。名牌大学生是到了单位才学着打牌,所以手段一直不高明,嬴少负多,我们都戏称他为银行。中青年干部抢着说那就拿天才今天早上坐车过不过站来打赌,她首先挑了过站,我不情愿的选了到站下车,虽然心底想天才又不是总做过站,但多少有些忐忑,因为以往拿这个打赌八成是坐过站。快9点天才从车来的方向沿着单位外墙走过来,没有看见他下车,也不是反方向从下一站走回来。我们都很费解。他到了办公室一问才知道,他是在前一站刚好把一件事想通,害怕自己又想别的坐过得太远,因为有一次一气做到了终点站,返回头又坐过了。加上这两站距离较近,所以提前一站下来走过来的。谁也没输谁也没嬴。名牌大学生负责考勤,包庇他这麽多回,他也该报答一下,天才也欣然应允。中午饭也终于有了着落,又是开心的一天。
大家可能都听过陈景润撞树或者电线杆的事,象这样投入的思考我们的经历并不丰富。对天才来说这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他喜欢早退,所以数他究竟在第几趟车时才能上去也成了我们的工作。除非他在到达车站的3分钟内能够上车,否则他会等得花儿也谢了。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帮他一下看见车来了在楼上喊他一下,把他得魂给唤回来。
有一次,4点多不到5点,他就窜了。由于前几站车经过的是一段繁华的商业区,经常堵车,所以车到这里一般都不定点,,有时候半个小时也不见车影,有时候一连好几趟车同时进站。尤其一过5点,很多朝9晚5的职员下班,车距就更不好说了,而且车上也塞的满满的。他坐不上车是因为他总在那里愣神,也不知道一天他有什麽好想的,总是不停的思考。一趟一趟让他错过,有时候当站牌上各路车都停了一次站后,他还在那里,别人看他的眼神都有些不对了,八成以为是小偷呢。这次更出格,直到我们下班,6点了他竟还在那里神游。我下去叫了他,他愣了一下,缓过神来,为了分他的心我和他一起聊了一会,5分钟后车来了,把他送上车。有时候想一想他上班时候等车真不知道时什麽样的情景。
对于我的一些私心也希望有好的报答——我希望在今后的20年里通过我们的双手为中国培育出大量的象天才那样的理想主义者,为自己建立纯朴的价值观,改变存在即合理的精英思维,塑造有独立意识的草根型中产社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为它付出行动。我想这也是当初他的理想吧。
天才有一句话,当你不需要它的时候,你才对它抱有最大的责任感。
我当时真是枉虚长了天才几岁,竟然无法理解,而他又何来的生活经验。今天为人父母之后,才有一些体会。当初他的离开竟然并不考虑离职人员最关心的三金问题。
聊天的时候,很小的话题即使是技术性的,天才都有可能7拐8绕带出它的乌托邦来。有一次名牌大学生带着弟弟的问题来向天才咨询,当时linux刚热起来,研究生才刚接触,到最后天才大谈起linux的共产主义情节。其间涉及话题比较敏感这里就不赘述了,以免殃及池鱼。
现在的小孩们屡屡被指责的注意力不集中天才说他从小到大所有和他有着较密切关系的人无一不去诟病。我也饱尝了这样的痛苦,有时候和天才说话,他就表现的心不在焉。象越妈咪和牧羊人的月说的要和天才生活真得有点思想准备才行。如此的思维高度集中竟然是被父母认为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以棍棒相加其间还有老师的黑状。
连天才自己也说自己注意力不够集中,他把思维集中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在短时间里高度集中的,另一种是可以在较长时间里达到较高度的集中。他属于前者,所以父亲总是说他浮躁,无法集中精力。他有很多爆发式的表达方式能够让人从外部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当然知道的明白他是顿悟了,不知道的会以为他在发癔症。我一开始也被他下一跳,他说话时突然加大音量,走路时突然来个爆发式的动作,我们当初也私下说他可能因为神经上的这些问题才刺激大脑有了如此的智慧,直到他说出了谜底。他说他现在考虑大型复杂问题时,采用ABS的工作方式,利用连续短时间里高度集中的方法产生一个较长时间的集中思维。我查了心理学书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介绍。
他的父亲没能够改变他象小孩似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一个原因是他的学习成绩还说的过去,也使他一直保持着这种原始天生的高度的集中。
我孩子有时候学习时表现的非常散漫,东张西望,我知道他是不喜欢,而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他玩玩具有时投入到别人稍加打扰他就会六亲不认大发雷霆。我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孩子的兴趣朝着我认为需要的技能方向发展。我不敢尝试天才父亲那种暴力,天才的不被改变只有万分之几的机会,我尽力呵护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我想将来他能和我们不一样有着高度集中的思维。
天才很喜欢《孙子兵法》,其实他对远古的经典都非常的痴迷,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流行文学表现出极度的鄙视。引用《挪威森林》里的话,他从不看死了不到30年的作家的书。他非常痛恨朱熹,虽然谈论时仍然不温不火,但能感觉那种痛恨是彻骨的。他把朱熹称为中华文明的千古罪人,这大概和天才酷爱《论语》有关,而当时的统治者放弃了王安石的变法思想,紧紧抓住朱熹这棵救命稻草,堕落到如今的地步。
还是说《孙子兵法》,谋攻篇曾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我想和我差不多同龄的都学过。我见过天才拿过不下五种不同版本的书,他说他最相信自己的注,也许是他语文教师父亲的缘故,他的古文功底异常扎实。“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应该不是谋攻篇里的,他说中国人最没有计划性。我当时民族情绪上来了,非常反感。
瞌睡了,改天再续。
当时我想和他争辩,但是我的一点虚荣心告诉我,结局只会有一个,以我的能力只会自取其辱,即使他说的不是真理,我也不可能辩得过他。所以我就停止了这样的话题,他也并不继续发挥,大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刚好刺痛了我这颗脆弱的民族心,被我无限放大了。
后来,从一些海龟的嘴里得知这些竟然是他们的共识。每当他们谈到当年在海外求学的经历,当初总是茫茫然不知所措,而同期的欧美同学对自己学什麽为什麽要学,今后坐什麽都是非常明确的。即使是生活中很小的事情,我们也总是表现出随意性,什麽计划不如变化,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车到山前必有路,更有甚着,摸着石头过河,真是贻害百代啊。我中学时候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说他年轻的时候怎魔也没想到自己最后当了老师。花季的我还颇花了一些时候考虑自己最不可能的未来,以为或许上苍会这样捉弄我们。
等到我发觉这确实是个问题想和他探讨的时候,他用行动向我道出了个中玄机。
一切的一切源于责任心。为人过度就会失去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作事变得反倒不重要了,在事件中确立人的位置成为第一位的。于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机构臃肿,相互掣肘,道德沦丧,民族危亡。
所以,天才在一个唯关系方生存的单位里,从第一天进来就舍弃了建立自己的关系网,这就是为什麽即使在单位里和他关系相当好的人都不曾认识一位他以前的同学或者朋友,他更不会在单位里试图发展女友或者爱人。他进单位的第一天就准备了离开。他不想留下任何记忆,我悄悄地走正如我悄悄地来。他说的所谓“工资奖金不少,活又不多他大可以不去计较”的话现在想来大概是在安慰我们。他来到这里就像是在体验生活,所以他与世无争,对人对事非常客观,也不去好好经营自己,一切随心所欲,随遇而安。而以他激烈的个性,强悍的道德观是根本不打算和这样的小圈子文化相调和的。他的离去是他对社会抱有更大的责任心,因此他不考虑社会对他的亏欠,正如父母不计较儿女的报答,越是不计较报答,越是不计较奉献。
最近再读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愈发觉得天才必有天才的人格,天才的人格才能造就天才。他近乎弱智的天资和他奇特的人生轨迹,野性的人生观,令人恐怖的创造力这一切源于他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天才几乎具有一切最成功人士所必备的条件。但奇怪的是他并不急于去出人头地,成为一个象我们这样的世俗人所理解的成功人士。
有一段时间,电台非常热衷爱情和面包的话题,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让大家去讨论,长篇累牍,期间分成两派,没有结婚的大都是爱情派,过来人则无条件的成为面包派。最后当然是以长辈教训晚辈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全民大辩论,面包派占据了上风。
这样的论战当然不会逃离我们办公室,象普罗大众一样,不过名牌大学生虽然没有结婚但确实坚定的面包派。天才则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执著。俗话说,柴米夫妻好过,神仙伴侣难求。天才说,以他的能力是绝不会为面包发愁的。至于鲍翅参肚的,如果不需要用道德来交换,对他来说也不是难题,但目前的中国,大富必然伴随大的道德赤字。这种为富不仁是他不齿的事情。以他这样具有哲学气质和创新精神的人即使是柴米夫妻也会过的如同神仙伴侣。而他的DIY精神和无所不会的技能使他根本不需要社会化的服务业支持,也看不上现在服务业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我曾怀疑,他大概是鲁宾逊在世,如果一个人在荒岛上不知会玩出甚麽。想一想一个人在荒岛上也蛮罗曼蒂克的。
那几年,DIY作为一个新鲜词非常热,甚至有人已经把它提到一个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层次上了。
DIY到底是什麽呢?天才讲了一个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早也听过。他说,假如有一个人问你怎样得到一个五角星,你会怎样做。他说,有一天妈妈叫女儿把苹果切开两人分着吃,女儿在厨房半天没出来,妈妈过去一看,女儿竟然没有象大家都会作的那样,把苹果立起来切,所以苹果老是放不好。妈妈不仅生气而且失望。这时候,女儿拿着切开的苹果高兴的说,妈妈,看,一颗五角星。这就是DIY。怎麽样理解普通人的DIY,其实周星驰早就给了一个答案。他在《国产007》中也已经有了很精辟的阐述。
这就更加是个问题了。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倒越糊涂了。DIY对于天才到底意味着甚麽呢?这个问题已经比DIY是什麽更加让我感兴趣了。
有人又该骂我玄之又玄了
有一天,名牌大学生说官方谴责了白灵。那部据说反华的影片是和理查基尔合演的。和天才聊着聊着就控制不住方向了,因而又说到《风月俏佳人》这是港译,内地译作《漂亮女人》。接着就评论了一下两岸三地关于译名的差异,什麽“信达雅”这不是重点。《风月俏佳人》当年不引进,大概是因为理查基尔一贯的反华态度,《风月俏佳人》大概晚于《真实的谎言》,《真实的谎言》是第一部开放内地电影市场之作,当年达成的协议是每年引进20部大片。同时美国还和韩国谈判要求韩国开放电影市场。
越说越乱了,我尽力把这段文字控制在电影领域但是感觉思绪还是很难控制。
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件令我感到兴奋的事,因为从我开始分析天才以来,我逐渐破除了单向思维的定势,开始向发散思维发展。对天才思维的不确定性也有了充分的理解,这种发散思维的发展使我越来越能回忆和把握当初谈话的细节。
等我理顺和找到一个好的讲故事的角度再接着续。
错了《风月俏佳人》大概应该早于《真实的谎言》,所以当初没有引进非理查基尔之罪。当张艺谋的《活者》被禁之后,12亿中国人1年所能看到的国产电影就只有6部。人民的空虚心灵总需要填补,于是就有了那份大片协议,同时VCD的出现恰巧成为世贸谈判的重要砝码,打响了我们对抗既有的保护发达国家的世界版权条约的最大的战争,管理部门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及媒体的道貌岸然形成鲜明对比和默契配合。当泰坦尼克的再次沉没赚取了全世界大量眼泪和更大量的钞票时,韩国人愤怒了,艺人们削发明志,示威,一边抗议韩国政府企图签署开放电影市场条约,一边积极学习和发展电影技能,几年后东亚商业电影中心随着大量港产艺人的好莱坞淘金之旅也再一次发生了转移。名牌大学生说,当时那麽热,事后想一想也不觉得《泰坦尼克》有什麽,反而觉得庸俗。至少那段爱情很庸俗。《风月俏佳人》也一样不过是个灰姑娘的故事,沉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天才说,《泰坦尼克》的大热说明它的营销策略非常独特,他卖的是一个时尚概念并不是电影本身,你不看只能证明你的落后与无知,这种羞耻心是社会中人最可惶恐的事情,而且这种羞耻心会以几何级数增长,所以票房的好坏并不代表艺术的取向。反过来说,《泰坦尼克》拍得相当的好,如果你去掉那段爱情你就能看出世纪初的众生像,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冲突,那麽宏大的场面实在让人肃然起敬。我还听说又个足球圈的乳臭未干的家伙竟然说给他十亿人民币拍得比詹姆斯卡梅隆更出色,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素质啊。至于《风月俏佳人》它可以说是浪漫爱情影片的经典,即使它在艺术上毫无地位,也不影响它和《罗马假日》《天使在人间》成就不朽的浪漫。他说他看《泰坦尼克》哭了,不为那段爱情,为的是在那样动荡的精神时代,人们对他们信仰的坚持。同时他的多愁善感也反映了他执著的浪漫爱情观。面包还是爱情——这是个问题。
天才属猫,加菲猫。
这是它最爱的卡通人物,他不仅喜欢而且身体力行,没事就找个地方睡觉。听说有一次在副总的办公室里睡着了。
我们能够非常清晰的看到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并不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而是一种思维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生。
在认知类型里,往往一般人多少会表现中间类型,或者37开或者46开。天才的表现则是非常明确的。
比如领导布置的工作他常常会拖到最后一天才动手,而别人需要1个月才能完成的事他做出来可能只需要1个小时。但他还是在1个月的最后1个小时完成。其它的时间领导们看不见他在干活只看见了睡觉和闲聊,就非常有微词了。其实我想他捍卫了他作为天才的习惯并不因为需要迎合某种变态和无知的环境而改变自己,而他的桀骜也使得我有机会接触到凤毛和麟角。他往往是把相关的东西准备好,然后就很少去管它,等到自己要动手时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而且无可挑剔。只是当别人用惊讶羡慕和敌视的眼光看完整个过程时,天才会马上说,这个他原来干过。知道的人明白这是他在替别人考虑,缓和气氛,避免树敌。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也就一熟练工的水平。其实象我们这样的单位是该地区的3强之一,而他所作的又往往是没有先例的,我们都没见过,他又何尝做过。
天才思考时的旁若无人早已是大家皆知的事了。但令人神奇的是他的通感功夫(这里借用修辞术语)。这当然和“知觉判断不能独立”无关了。他会把视觉的体验说成我们熟悉的触觉的感受,又会将嗅觉的快感描绘成一场音乐盛典。而当他听音乐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他味蕾的感受。有一次陪儿子看discovery,儿子才刚刚5岁,狗屁不通,但就是爱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看完之后问他讲的什麽,他一脸茫然。话归正题,片中刚好讲到这种能力说大概有百分之几的人有这样的天赋,我立即回忆起天才来。不过当初天才说他并不是天生而来的。而实际上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能力,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压抑下去了。而他由于一贯的我行我素,所以保持了原始的能力,并且为了加深体会艺术的奥妙,尽可能调动全身各个细胞来享受这种快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体验方式。
反正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转化的,等将来有时间给大家讲天才的一项重要理论——透过生理看世界,很多事情就会豁然开朗。
至于懂或者不懂,其实天才不会责备我们,因为在他看来快乐是最重要的。而懂是不分先后的,只要快乐有自信,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被世俗压抑天赋,这里又要重复天才的特点论了,其实人人都是天才。
谈及创新力,天才往往表现比较偏执,他会为创新而创新。对于创新我们常人大都抱有回避的态度。追根搠源,反正天才的一切都不是上天的眷顾,他有的我们都有,甚至他没有的我们也有,所以他的一切超乎常人的能力都是他后天获得的。所以这些也是我们可以探询出根源,并把它推广开去的。
有一次高层直接找中青年干部,让做一个项目,其间有一个非常繁杂的数据统计的活,按理中青年干部没有理由调用科室资源,在我们这样壁垒森严的单位里,如果出现这种事情,让直线机构了解到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中青年干部显然低估了项目的复杂度,没多久就求援了。名牌大学生本来100个不愿意,但碍于自己是小字辈不好拒绝,就勉强答应了。好在我们是个临时机构,正副科长都是兼职,加上正科一直都忙原科室的事,在这儿只是挂名,而副科本来就是单位里比较弱势的,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名牌大学生忙了3天,也没弄出个头绪,烦得抓耳挠腮的,本来想退回给中青年干部,又害怕让人说无能,结果僵在那里。大家相处的时间长了,也不好看着不管,等接过来看,也觉得按部就班的来也就行了,费事就费吧。等轮到天才来解决,天才甚至不让名牌大学生插手,自己把资料摊在桌上看了一会儿,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通俗的方法片刻就完成了。但是我们都没能想到问题这样简单的解决。在我们看来一个通过既有程序办理的事情,他会把它从串联关系转化为并联关系,也就是通过增加跨度减小层次的扁平化做法,完成一种接近顿悟的爆发式的结构关系,让事件回到一个它原有的结构中,顺水推舟,四两拨千斤。所以他的大脑里没有固定的套路,因势利导,寻找最佳方案比事情本身更加重要。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如果不能够找到最佳方案他甚至会不做。他做事的灵活过度和遇难退缩频繁变换手法,让人总有一种耍小聪明和吃不了苦,偷懒爱走捷径的诟病,不过能够看到他“耍小聪明”的人也不是多数。他讲他是如何得了这种毛病,是因为小学时候玩一题多解造成的。有时候,当别人把题解出来时,他决不会借用来,一定要找到另一种解决的方法,而且是拥有最简单表述方式的解决方法。这种追求完美的执著到底是吃大苦还是偷小懒呢?想一想他常常讲述别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的技能它通过几分钟就能解决,他或许有一些沾沾自喜,但是他想告诉我们的是,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方式,寻找属于事件自己的规律,透过发现的规律创造出水到渠成的方法是事半功倍的。当然这也会违反很多规定,因为程序化是工业社会的珍贵遗产。一事一规律,一解一方法并不是适于传统领域,只适和需要创造的领域。非也然也,对于孩子因材施教,一人一世界,一事一规律,一解一方法。生活亦是创造。
这两天突然想,天才的这些文字都是我的看法,如果天才偶尔到了好网瞥见这些傻话会不会笑出声来。有时候我实在觉得可能我的理解与天才的本质会有些距离,但这已经是我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不管怎样还是有些贻笑大方的感觉。由于天才谈论问题时总有些天马行空,肆意而为,有时表述起来就有些犯难了。索性现在的我还能够稍稍跟得上过去的他,我和天才的对话真有些时空旅行的感觉。文字难免有些艰涩,大家还可以多多交流。
有一次快到中午,档案室的管理员到我们办公室聊天。她应该比中青年干部大1、2岁,由于晚婚孩子大概刚上小学,局长叔叔的在的时候,虽然自己没多少能力,当初为选“驸马”还是闹得风风雨雨,最终选了一个新来的研究生,这可是社会研究生和我们局里那些和大学联营的泛滥的研究生文凭不可同日而语,真正的研究生在我们局里也就是个花瓶,我们局里的大爷们做事从来就是听指示拍脑门的,所以随着亲戚局长的失势,目前在社会上的关系也人走茶凉了。本来想让孩子进为政府这些特权阶层办的所谓的好学校的,现在就只能就近入学了。让没落贵族和劳苦大众们居于一室不知道谁会尴尬,但现实的残酷还是很快的改变着人的立场,被新权利边缘化的人们很快就变得谦和了。
聊天的间隙,大姐看了一下当天的报纸,刚好有一篇性格测试题,她饶有兴趣的读了起来。
题目本身我已经记不住了,大意应该是问喜欢思考事情还是做事情。我们都回答喜欢想事情,只有天才说喜欢做事。我以前说过天才能够猜出测试题的目的,况且这样浅露的。如果你在我们单位问100个人,100个都会象我们一样回答,做事情就像“农民工”一样为大家所不齿。天才说,事情发展到可以做的程度离成功就不远了,我当然要体会这样的快乐。而实际上当时我们根本不理解这道题的意义,这些测量量表看似很简单,其实回答的人大多通过推理而不是亲身感受或者下意识去回答,所以并没有实际意义,往往能够测出一些高大全来,这个也和题目的设置有关系。所以这道题其实就是说你的认知类型。天才似乎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数字化,看似没有任何数学意义的社会科学问题,他也会用数字公式来表达,甚至计算出一个结果。以我当时的眼界大概只能把他归为精算师一类。比如做项目规划,我们最害怕的是——定价。因为定价策略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尤其当根本没有参考项目时,这东西说不清是艺术还是理性。以前都是老总拍脑门,惹了不少笑话,很多项目最终失败,后来开会研究发现都是定价错误,当然这种结论往往带有追究责任式的政治攻击的意味。而天才的定价是他利用特殊的方法计算出来的,有理有据有板有眼,然后再根据销售的各个阶段对核心价格进行调整,几乎无可反驳。而他说这在国外根本不算本事。美在90年代初期与日制造业竞争中,屡战屡败,就有好事者对美日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总效率进行了计算,结果美国还高出日本10个百分点,日本不理那一套讥讽美国人懒,结果把老布什气的从访问日本的接风宴上溜到桌子地下了。等到两年后克林顿执政时,政府竟然从关门省钱到财政盈余。事情就是这样奇妙。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虽然他对机遇存在看法,但是对这句话它大抵是不太反对的。这就是他解释他为什麽总是楞神的原因。他喜欢不停思考是因为他能够发现看似无关的事件中的联系,为此建立一个可以与其他思维成果相互兼容的模型,在解决新模型时也为其他方面提供链接和储备。这样一遇到相似事件他总能够及时调用经验加以解决。就像那句我们大家都唱过得,时刻准备着xxx...。他对《道德经》很着迷,时常和古文方面非常优秀的名牌大学生探讨。名牌大学生说自己很小便把道德经背会了,其实根本不理解,如果天才能和自己一样背得下道德经,真不知道能达到怎样的境界。了解了最高的道的规则,就可以创造出低的德来,机遇就是小规则,就是德。我们为什麽不去顺乎道自己创造机会,制造规则,而是要被机遇垂青,是人玩游戏还是游戏玩人,是呼风唤雨,游刃有余还是左支右拙,捉襟见肘疲于应付,然后突然看到一线希望,又大呼苍天有眼。
有一次,天才和名牌大学生谈论古文经典非常有意思。话题大概是从小红本开始的。说到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相互攻讦。老庄派就骂儒家说,儒家的盗贼每次行动前,就读一段论语为自己的行为找理论依据。天才说他就是这样,看一些古籍,目的很单纯,就是可以以自己的理解解释古籍,古文功夫越差,就越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解释。古人厉害就是你把文字搞的越洗练,其意义就越模棱两可,就越能久远的流传。加上时代的演进,字词的意义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古有朱熹,今有南怀瑾。读古书第一练的就是自己的思辩能力,第二就是牵强附会的能力,第三才是了解人之初的最纯朴的社会法则。
名牌大学生私下说,天才最近在读唐三百,让他联想起孔子向师襄学琴。天才告诉他,他一天大概读十首,准备一个月读完。唐三百一般是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当然温故而知新吗。这也不希奇。可是名牌大学生说天才要把一首诗读到令自己恐惧的程度。一看到后听到就不敢继续下去,就像看电视看到令人厌恶的东西立即转台一样,躲之尤恐不及。第二天中青年干部就故意当着天才的面和我借她儿子的事说起诗来。浅显之极的那首“红豆生南国”。旋即,天才上厕所去了。名牌大学生说有一次和天才看一段广告片,说的是有帮小孩在街上滑旱冰撞了旧货店出来的一个人,结果那人拿的唱片掉在地上,这位仁兄竟然在原地看着那张唱片封套半天没动弹。这让天才想起“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天才说,享受任何艺术必须用你的激素来感知它。它们不再是音符,色调,文字...。而是喜悦,悲伤,忧郁,恐惧...。
有一次开全体职工大会,我发现天才一直盯着我们单位里最漂亮的女孩愣神。后来我就旁敲侧击的问他是不是对那个女孩有好感,我也可以帮帮他做做工作。他并不置可否,而是说了一件更有意思的事。这件事和达芬奇有一点关系。因为刚好前几天中央电影频道演了《达芬奇日记》好象是这个名字的电影。我和他都看了。然后他用了几乎全套的绘图工具很科学的画了一个很有些机械味道的心,很漂亮很标准。他说他从小学四年级就研究为什麽人会有漂亮和丑,什麽决定了这些。由于自己长的一直被公认为漂亮,他除了测量俊男美女明星照片的五官和身体比例,甚至到了自己测量自己五官的比例的程度。怎麽样才能在不通过大量积累就可以拿公式计算出美丽来。终于在他知道什麽德罗的人就是那个盖巴黎铁塔的人之前发现了这个规律。就是工业设计里的无上秘籍,不停的使用黄金分割率。他非常骄傲的讲着,虽然那个人是上世纪初提出的,而他在小学和初中时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没有受过特殊教育的情况下,自己摸索出来一套和大师一样的设计理论。以至于长久的影响着自己的审美观。能够通过计算来解决复杂问题是伟大的,但更厉害的时能通过直觉去判断。所以才要学而时习之。学习就是直接连通条件和结果两个神经突起的过程,是从理性上升到感性的过程。更高层次是把神经信号直接发送到内分泌器官里,是从感性到感情的过程。这和巴甫洛夫的狗有又什麽区别。但这是最高智慧。
他是一个独行侠,喜欢一个人做事情。儒家讲慎独,他却讲慎群。尤其是未成年人。一个人能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所以当你萌发了坏的想法,你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并不会实践它,但是如果是一帮狐朋狗友,就很容易把坏的原始冲动变成具有破坏性系统事件。因为大家通过互相依靠分担了各种压力。由于我们善于掩盖问题,逃避责任,所以也就对压力过敏。他勇于承担责任,又追求完美,所以会把自己做错的地方,作的不够完美的细节马上说出来,一定程度上也就缓解了压力,因而也就对压力表现的迟钝。一个问题到了他的手上,他可能会简化到让人觉得他很粗心,也有可能把它复杂成系统工程。矛盾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记得我原来那个科室的老科长,就是那个一度想把女儿嫁给天才的那个,讲过一个故事。是天才刚来单位,当时成立了一个单独的项目组,常务领导就是那位老科长。上面又一个紧急的事情交待下来,老科长让天才带几个当年一起来的年轻人一做,由于只和天才有一面之缘,就指定他来总负责,做完之后到公司总部会议室找他,说完就开车到总部开会去了。天才推托了半天,还是勉强答应了。说干就干,天才接过任务不假思索,分配了活给大家。那事很多年后我听当初的一个参与这件事的年轻人,也是单位里现在的红人说,后来他上党校,认识了一个大厂的年轻车间主任,说原来一直看不起车间主任,后来自己干才发觉这东西不好当,使得那位红人想起这件事才知道当初天才设计了一个很漂亮的流水线,而且可以说知人善任,当初大家做起这件事情绪都很高昂。所以老科长前脚到总部,天才他们后脚就把结果给送来了。老科长每次讲这事都啧啧称奇。当初我的感觉现在说起来很惭愧——瞎猫碰上死耗子。
天才的父母都是教师。他爸爸对他要求尤其严格,看不惯他那些奇怪的举动。像愣神,一惊一乍,思维跳跃(就是东拉西扯),浮躁不专心,人生观价值观有严重缺陷等等一箩筐,可以说一无是处。他给我们讲这些的时候可以说仍然谈笑风生,没有一点心理压力,我想如果一个人象他父亲说的那样八成就是一傻子或者疯子。他大概从小都听这些,两耳早就磨出茧子了。不过我就想不明白了,他何以从小在父亲的高压下仍然没能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正常人”呢?
他能够做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他从来不滥用这些能力,尤其那些被“圣人”道德所不齿的事情。
他很会和小孩玩。中青年干部的女儿当时只有8岁,放学早的时候偶尔来办公室找妈妈,天才就和她聊上了。他完全把自己模仿成8岁的小孩,两个孩子一会就打成一片不分彼此了,他完全是8岁小孩的逻辑,8岁小孩的生活,8岁小孩的脾气,可爱极了。后来中青年干部私下给我说,她女儿老是唠叨要到妈妈办公室和她好朋友玩。
到了暑假,幼儿园放假,单位里的好多年轻妈妈有时就免不了得把孩子带着上班。谁的关系都是盘根错节的,领导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面虽然不好说,但私地下还是表现出一些不满。由于我们这个临时科室比较背,所以妈妈们就喜欢消失一下来我们这里坐坐,免得老是在领导面前晃荡啕骂。
那些小孩到了我们办公室,无一例外的会和天才混熟,有的才3岁,有个狗屁逻辑,说话都不利索,东拉西扯,让人找不着北,天才更是过分,不仅迎合这种乱七八糟的思维更把它发挥到极致。大部分妈妈都瞧着乐呵,也有的妈妈对这些很有意见,想叫孩子走,可孩子们都不乐意。加上天才给妈妈们出过很多好的教育建议,而且颇有收效,这方面也有些口碑,所以也没有谁会太刻意。
不过从你上述简短的一些文字我发现你我所认识的天才差别还是蛮大的。主要是我所认识的这位天才如果不深入研究几乎和常人无异甚至还有不足,即使深入研究也与大家所理解的或者期望的天才差别太大。他基本不读书,他说他太浮躁没有恒心,所以看报纸也总是先挑最短的一段看。但是有一段时间,科里没有什麽活,他就搞来《论语》自己写注,他说它不喜欢也不相信别人的注,就搞来十几本不同的注本甚至连网上的一家之言也下下来参考,一边翻着古汉语词典一边对比不同注本,偶尔也和名牌大学生交流,可以说字字血泪啊!名牌大学生说天才甚至认为所有注本有时断句都错了。有时候为了搞明白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和名牌大学生能讨论一上午。很矛盾。
他讲他一直非常羡慕那些有毅力的人,上学的时候有个同学数学竞赛在全国拿过奖,那位同学讲他的学习经验就是用最容易想到的办法一门心思的只管往下做,最终总能解开,他说他实在很羡慕,但他是那种碰见两难问题走第三条道路的人,所以永远也无法坚持。
说到上学的事,他从来不记笔记,不写作业。最被他推崇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让大家作的习题,他从来不用纸笔,只用脑子想,尽管对少错多,老时也经常批评,老师一说他就从口袋里拿出一团卫生纸装装样子。后来当他知道有个霍金之后,他说他今天还可以思考一些复杂的问题正是年少时这样的训练或者说是思维癖好。
他对纪律有天生的抵抗,所以当他提到大学里要军训的时候,就一句话“大学精神的沦丧”所以他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大学。当互联网普及的时候,他认为未来20年大学将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众化的开放俱乐部、实验室和夏令营,大家可以过一过集体生活,试验试验检验检验真理,聊一聊思想成果。他虽然是传统教育的结果但是他愿意颠覆现有的教育体制,他甚至还做过一个很详细的从幼稚园到大学这样的阶段教育的规划,很有新意。其实做系统层面的设计对他来讲驾轻就熟,他几乎可以把所有事情都拉到系统层面来探讨,所以他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的事深恶痛绝。
他说纪律会约束思维,有时需要疯狂一下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思考潜力。
讲到近视,他的观点也令人耳目一新。有人即使天天熬夜也不会视力退步,有人穷极各种方法保护视力,眼睛还是江河日下。眼睛的好坏其实和眼睛代谢的能力水平有关。他讲他生产眼睛需要的营养物质的能力是很强的,所以从来就不害怕视力下降,他试验过,即使一个月不间断的熬夜玩电脑拿视力表来一测还是5.0以上。不管我信不信,反正现在的我也已经有时必须戴眼镜了。所以戴不戴眼镜大概有宿命的成分。
不过,我们单位里搞摄影宣传的老同志说,黄种人眼睛容易受有害射线的危害,也比白种人容易近视,即使眼睛没有问题最好也还是戴戴平镜。有一次我建议副科去做激光校正手术,副科风趣的说戴眼镜可以冒充知识分子。
前次说到天才儿童时期为了对美有理性的解释,积累了人体比例的数学模型。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经常会在处理陌生问题时对我们曾经有机会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而没有珍惜,如果上天给我们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会说好好学习,如果非要在这个上面加一个程度,我希望是天天向上。:mad::又胡说八道了,恕罪恕罪。
他似乎为每一件事情都准备了一个原型,所以他做任何事都显得很从容,但是不了解他之前我们看来就觉得有些心不在焉,大而化之。
听说有一次一位副总到驻外的项目组视察工作,当时他就在那个项目组里的一个小组里打杂,而另一个比他来的晚些的是一个后台很硬的小伙子在另一个小组里跟着小组长也就是这个项目组的二把手,来时就已经确定了发展方向,所以大家都敬畏几分。副总要走的时候把他两个年轻人叫到一起让他们把各自小组的资料整理一下,画个能够体现进度的资源分配表,到下星期一和正头一起来要检查的。天才当时就对这样的事大不以为然,据说当时在场的一位老同志还劝他把话听完,大概是天才表现的有些对副总不大尊重,至少他认为这件事太小儿科,有些不屑,结果这种不屑练累了这个倒霉的副总。第二天,后台很硬的小伙先到天才这组想看看天才如何去做,取取经,发现天才根本没动而是和别人正聊的起劲。后台很硬的小伙只好悻悻而回,自己揣摩怎样去做了。两天以后,他终于做完了,天才还没有动呢。项目组长终于忍不住了,后天就是星期一(那时项目组加班半年来都没有礼拜六礼拜天。)天才这才问管资料的人要一份特殊的资料,内勤不知道是想惩治一下天才还是真不知道这份资料的存在表示没有。天才说半年前搬到这儿时,他帮着收拾柜子知道有这样一份材料。内勤就把柜门打开叫他自己找,天才不一会就拿着那份他说的东西出来。整个下午天才都在很“认真”的绘图。那位曾经给他打圆场的老同志后来回忆说,之前他问过天才要多长时间能把他做出来,天才说也就1-2小时。事后老同志还专门打趣问天才问为什麽还是整个下午磨磨蹭蹭没有做完。天才说你没看见一下午组长都在,怎麽也要给个面子。等到第二天组长开完早会到了项目组,那个图赫然已经在那了。
后来,天才离开单位后,有一次和这位组长聊天谈到天才,组长说,他懒散还没本事,不过那个图画的确实没得挑,后台很硬的小伙作的就有点象幼儿园小朋友画的,不过这事别让那家伙知道。我只是笑了笑。后台很硬的小伙那时已经是一个分公司的二把手了。
又跑题了!
还是说关于人体比例的事情。这次千万不要再跑题了。由于他在少年时期就亲自收集数据,做了关于人体工学方面的系统研究。这里面还得捎带介绍一下他自认为自己第一次具有理性系统智能是在小学二年级,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一次学查字典,不小心翻到房字,新华字典上有一个比较详细的图,并且把老式房子基本结构部件的名称都有所包括。这应该和皮亚杰的多种守恒规律的发现有关,是一次看似偶然而造成的智能的爆发式的发育,小小的事件造成的是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变化,是世界观的巨大改变。当天我回家还把压箱底的学生时用的那版新华字典拿出来翻了翻,果然。有时候我会想为什麽他会把他成长的关键事件拿出来讲,而我反过来想他对于自己成长中的关键点如此清晰,果真不同凡响。后来他把他作的人体工学的部分理论数据和建筑联系起来,以此为契机很快就无师自通了,他曾经帮单位里一位刚分了房子的同事量房子,同事专门问后勤借了建筑上专用的钢卷尺,他竟然一尺都没拉,转了一圈就把房子的数据全部说出来了,而那位同事回到单位竟然还传他连尺子都不会拉,后来我自己装修时才知道规范的建筑都依据建筑模数,人体尺寸和功能要求确定大小的,当时他根本对这种事不置可否。名牌大学生还是悟性高,不几天就拿了他哥新买的一套小户型的图纸求教天才如何装修。而他又把他掌握的人体工学的另部分理论数据和时尚扮靓结合,所以他对这方面时尚的嗅觉特别敏感,他说一般男人看人看整体,女人看人看细节,他是特例,所以他有女人缘,和女孩聊这些他很上手。他把凡是能和他已有的知识可以联系的领域全面扫荡,相互交叉,升华为系统理论。有一次下雨,我从主楼往我们这个小楼跑,他笑着对我说,当雨下的绝对均匀时,你身上淋的雨的多少和时间无关只和距离有关。书呆子?
还是和这个有关,当时因为人体结构和透视关系谈到了达芬奇,我们现在都知道他是较早的一个通才。天才解释达芬奇现象认为,达芬奇由于获得了贵族的资助,基本可以吃穿无忧,可以一门心思的搞研究,加上特殊身份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和天才极象,达芬奇对于相关知识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往往同时做多个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步扩展下去就像一个链式反应,将各种看似无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得到多个现在看来也是跨行业的成果。
然后天才又从中提取了一个节点,就是达芬奇衣食无忧,说人类从猴子演化而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演化成人类的猴子是吃肉的。由于吃肉使胃肠容积减小,缩短了用于消化的时间和血液,从而使富余的大量血液输往大脑使得大脑得到充足发育,可以有时间和用智力思考如何更有效率的猎取食物。人类就是在这样的不归路上走来的。后来在陪儿子看大概是动物世界吧,讲非洲丛林里的大猩猩平时吃素,为了维持一定的脑力不定期的应用复杂的战术围捕狒狒。一个字,服。他还有一个推论,多吃肉(无激素污染的)可以改变人体比例让腿看上去更长,符合时下流行的审美观。又回去了。
算得上是最后一个了,我感觉还有好多没写。
也是我引以为傲的。
就是珠算。我也曾经发过关于珠算的帖子。
事情还要从名牌大学生说起。
听说名牌大学生的一个同学不是学财会的,最近却被调到财务部门,正在苦练珠算,这引发了名牌大学生一点兴趣和一点竞争意识。那时科里也没有什麽事,他就拿了个算盘来科里玩。这个玩具马上勾起了我们这些无聊人的极大的兴趣与回忆。
小学3、4年级时候都上过珠算课,教学大纲应该没有要求,因为我明显记得老师并不严格,当时背了一箩筐的口诀和指法。过后不久也都忘了。重新来玩竟然上不了手。
天才拿来就像机器一样先来了个1+2+3+...+100,运指如飞。大家都已经很明白了,以他的记商是绝不可能通过背诵口诀学习珠算的。我们问他什麽时候偷学的珠算。他说上小学时没学会,后来上大学时,同宿舍财会专业的室友考级,没事时候他借着玩羊吃狼。有一次下绝心把老祖宗的文化遗产继承一下下,但实在对口诀发怵,就对着算盘愣神,10分钟后,打起算盘指如疾风,势如闪电了。不用背口诀,不用练指法,我们只用了五分钟就学会了。
前一阵,我给儿子教珠算,儿子是连个位数加法有时都希里糊涂的,但用天才的方法边学边会真如他当初说的一样,还带来了一个副产品,儿子竟然无师自通会口算进位加法了,只要你给的时间充裕,在大的数字都能给你往上加。
只要方法正确,人人都可以是天才,由此我对目前的教育方法真是大为忧虑起来。
天才当年教我们的时候说,用背口诀的方式学算盘简直堪称荒诞,事倍功半。就像为分馅饼设一个委员会,在为避免委员们出问题设一个监事会,然后为了制衡再颁布一套法律设一个司法会,如此这般,不断往复,全国人民就都有公职了,还得感谢这块馅饼。其实让先分的人后得就完了。
说笑。
言归正传。
盘本身的结构就解决了+-的程序问题,所以在进行+-计算时它不仅是数据的存储器同时它把计算的过程以机械模式固定下来,而本身算盘没有x/的程序模式,这是算盘只是一个存储器,计算的过程必须通过人的大脑来进行,并不比笔算有任何优势。(仅在汇总乘数时有用)所以千万不要拿它来学x/法。
既然算盘本身就会算+-,我们要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忘记你会+-法。有人就问了,既然要忘记,算盘自己会算,那还敢让孩子学。学了不等于没学。
且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这一点对大人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孩子往往会比大人来手更快。
下来才是关键,就是5的作用。要想打得快必须熟练掌握1——9与5的关系,打得慢就不需要了,可以一个个数。这其实即锻炼了逆向思维又为学习减法做了准备。5的使用可以看作一次半进位的训练。比如7=5+2,3=5-2...。
进位的学习可以看作是2次5的半进位,往往小孩在学加法时最先掌握的就是5+5=10。对于大人来讲可以将半进位与进位同时应用。
还有就是最好用日本式的菱形5珠算盘。
举个例子。象9+3实际上算盘上的表现就是(5+4)+(5-2)=4-2+5+5。对于大人讲是10-1+3。
当然你必须首先告诉他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上面和上面加下面和下面加。
关于指法,只要算得快就必然只能够是那几个手指的分工,不需要教。
如果你看懂了,恭喜你在5分钟内就可以考级了。
如果你教了你孩子,恭喜你,你孩子当天就可以会笔算两位数加法。
我儿子早上还是7+2=10,下午笔算10道两位数加法算对8道,错的两道还是因为进位时漏加了一个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