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回复: 21

[原创] 古龙介入电影业的台北贵人:焦鴻英盛毓珠马芳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龙介入电影业的台北贵人:焦鴻英盛毓珠马芳踪


       古龙喜欢朋友、出手甚豪,早年不管领了多大笔的稿酬,一转身请朋友喝酒、同欢,马上所甚无几,可以参考其笔下的陆小凤,钱花得特别快、小费给得特别多的陆小凤。
       但后期古龙做对了一件大事,就是把签订电影合同所赚巨款,在台北天母买了豪宅,避免了“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以参考香港歌星梅艳芳的经历,早年也是喜欢朋友、出手甚豪,后来听从劝告,在香港置业,故现在尚有钱可以接济家人。
       另一著名艺人,大多薪酬都付了澳门,何赌王在生时可能因为从其身上赚得太多,以致后来给其一块何赌王特许的“金牌”,可以在其属下酒楼免费小费。

       因此古龙在能台北置业,首先归结于其于邵氏的长期合约、预支稿酬,如果数功劳,当然第一位是倪匡,不过倪匡帮助古龙从影故事,笔者已经在两年前之帖《贺双春——倪匡忆古龙金庸等作家暨早年经历与12部电影当演员补遗篇》、《武侠电影之前世今生()__罗维与古龙李小龙成龙梁小龙》中讲了不少。
       在2025-04-30首发于古龙武侠论坛的《五一乐__古龙同窗好友焦鸿鋆:其父其叔其姐其姐夫》,已经讲述了焦鴻英在台北的名人地位,本帖将讲述古龙与邵氏签订长期合约的贵人焦鴻英、马芳踪(倪匡是兄弟),以及与张彻的交集。


                                                                                                                                                                                   2025-05-14  古龙武侠论坛首发
                                                                                                                                                                                                半剑飘东半剑西

□□□□□□
□□□□□□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01  焦鴻英同行盛毓珠
§02  盛毓珠的前夫:名琴周长华
§03  文人马芳踪及其作品
§04  趣闻:倪匡不识马方中(马芳踪原型)
§05  马芳踪以“吃”介入电影界
§06  古龙首次冲击电影业——结识徐增宏
§07  得罪张彻后古龙电影辉煌慢出现8年
§08  散文家诗人张彻与文运会专员张彻
§09  张彻50年代由台赴港之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01  焦鴻英同行盛毓珠

       焦鴻英是古龙同窗好友焦鸿鋆,因为焦鸿鋆,古龙曾经自述到了焦鸿鋆姐姐焦鴻英的家。但如果要追踪古龙与邵氏签订长期合约,必须先补充焦鴻英的同行盛毓珠。

       盛宣怀是谁?众所周知!

       根据上海图书馆馆藏的《龙溪盛氏宗谱》, 1943年盛文颐总修,盛渤颐主稿,盛恩颐总校的,家族内部代际命名规则自盛宣怀起始的四代顺序为“怀、颐、毓、承”。
       盛宣怀儿子女儿辈为:“颐”字辈(如盛恩颐、盛昌颐、盛和颐等)。
       盛宣怀孙子孙女辈为:“毓”字辈。
       1950年代初就居住在日本东京的,有盛家毓字辈老大哥盛毓邮和二哥盛毓度;
       他们的妹妹盛毓珠,是青衣名票颖若馆主、京剧名伶,也是上海社交界的名人。

       盛宣怀特别钟爱他的三个孙女,便以三尊太湖石峰名在先父经营的苏州名园“留园”为她们命名,盛冠云:得名自冠云峰,盛瑞云得名自瑞云峰,盛岫云得名自岫云峰;
       但册名均带毓,如盛岫云即是盛毓珠,艺名“颖若馆主”。

       历史资料显示:
      “盛毓珠早年曾留学美国圣约翰大学读书,但自幼酷爱程派艺术,从小学程,扮相好唱得也好,16岁时便与好友程派私淑名家李蔷华等结伴去北京等地看程砚秋演戏,又曾得程亲自指点。
       后便聘请名师在家学戏。并花重金请了来上海的周长华为她操琴吊嗓。程砚秋唱做神髓,周长华学来都能为之酷似,馆主迷恋程之腔调,1947年左右遂下嫁周长华,成为沪上文艺生活值得钦佩的一段佳话。
       同年馆主与李蔷华合灌《女儿心》等剧目选段唱片,由周长华胡琴。”

       焦鴻英之父亲为“平社票房”之“名票”,“平社票房”是扬州旅沪同乡会依托的票房。
       焦鴻英夫妇均与“平社票房”相关。
       焦鸿英大约在1940年到1941年成为「法政大學」的“校后”;
       民国报纸介绍:“在學生時代的焦鴻英,除學問以外,對於京劇極感興趣,常在課餘時間以票友姿態,活躍氍毹上,慿她的天賦與敏慧,曾稱雄與票界?人家以「女梅蘭芳」之雅號稱她,不久連國內外都知道她是中國平剧最負盛名的唱白的美妙絕倫而有今日的地位。”
       由于焦鸿英在40年代后期经常以“名票”身份在上海登台表演,与艺名“颖若馆主”的盛毓珠、与盛毓珠好友程派私淑名家李蔷华,有较多交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焦鸿英夫妇抵达台北后,与盛毓珠交集更多(台北的京剧行家不多)。
       历史资料显示:
      “1949年周长华、盛毓珠夫妇赴台定居,来台之初不仅组建票房还频频粉墨登场,1954年亦曾在台北永乐戏院顾正秋剧团停演后,客串一周营业戏。她常登台演出《四郎探母》、《碧玉簪》、《桑园会》、《六月雪》、《锁麟囊》、《汾河湾》、《宝莲灯》、《青霜剑》、《朱痕记》等戏。她扮相俊美,嗓音清脆甜润宽厚,中气十足,喷口有力,吐字归韵严谨规范,酷似程先生之极,佐以周先生名琴,珠联璧合。”
       1951年上下,焦鸿英在台北作过义演。
       由于焦鸿英在1948年上下出演《美艳亲王》,民国报纸广泛报道,焦鸿英的综合名声,已经超过盛毓珠。
       因此,作为同行,由于名声、地位的依据不同,两家人的来往,可以想象(具体的见之古龙文字,在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02  盛毓珠的前夫:名琴周长华

       盛毓珠的前夫周长华,是位民国名人。
     《天津商报画刊》1935年 第15卷 第37期第二页《戏剧》专栏,有文有相片:
     《(第五十期):程砚秋琴师周长华操琴姿式“五虎上将之五” 》。

     《十日戏剧》1940年第2卷第36期第1页,刊载《……李云影与周长华…… [七幅照片]》,第一次将李云影与周长华合并报道。
     《戏剧春秋》1943年第35期第2页刊载《小报告:继穆铁芬而为程砚秋操琴之周长华……》。  
     《海晶》1946年第9期第3页刊载《程砚秋琴师问题:图周长华:[照片]》  。

       周长华的地位,是与程砚秋的名声捆绑在一起。
       注:程砚秋是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戏世界》1947 年第280期第9页,刊载《程腔綿綿盡溫柔琴聲鏘鏘傳風流,周長華左右逢源艷福不淺》。
       其中称戏剧界中人,能应付女孩子的不算多,周信芳就较腼腆,但周長華水平高,其中透露了周長華几个追求者,有盛小姐和两个李小姐等。按照对盛小姐背景的描述,也只有盛毓珠对得上。
      李小姐与此前的几篇“李云影”对上号。

      由于历史资料中,“颖若馆主迷恋程之腔调,1947年左右遂下嫁周长华,”
      因此,1948年几篇关于周长华与“李云影”的报道,近乎“人身攻击”、未必可信,虽然详详细细,但不予一一列出。
      不管之前有多少传闻,已经随着1949年周长华、盛毓珠夫妇赴台定居,消失于历史陈迹之中。

       又,周长华的师父为前国剧协会的执事人董凤年,董凤年有两个徒弟,长徒为周长华,次徒为厉彦芝。
       另,历史资料的“程派私淑名家李蔷华”,是否为“李云影”之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资料显示:
      “台湾1950年代程派很有市场,除了章遏云和顾正秋等人演出贡献外,功劳也在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曾虚白和道藩先生发起主持按时举行的“周末平剧清唱晚会”这档热门节目,每到周六晚八时起,中广最大的播音室挤得人满为患。
      除金素琴、顾正秋、徐露、姚玉兰、赵培鑫、高华等名家和台湾票友经常光顾外,颖若馆主、周长华夫妇最受人瞩目,他们夫妇二人受邀请专门在开设的时段,以独特上口的程腔教唱方法,妇唱夫随相得益彰,让无数台湾听众着了迷。
      当时在电台说戏就有《锁麟囊》、《文姬归汉》、《桑园会》等很多唱段节目保存下来,可惜这些余音均残缺不全。比较完整的《四郎探母》、《玉堂春》、《桑园会》等实况得以留给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03  文人马芳踪及其作品

       周长华是盛毓珠的前夫,而马芳踪是盛毓珠的后夫。

       周长华是1954年12月25日,因为突发脑溢血而去世的,去世地点是台北国军文艺中心。
       去世前,盛毓珠正在表演《玉堂春》,周长华本来是《玉堂春》的主伴乐、琴师。
       周长华是在工作中去世的,可谓一生敬业。

       50年代后期,马芳踪与盛毓珠结婚。
       一些古龙的读者,都对马芳踪有所了解,也知道古龙以马芳踪的谐音为小说人物命名。
       但大多数对马芳踪有了解者,并不清楚马芳踪原来是个文人,这也是古龙尽量与之结识的原因。
       套用流行语“神交已久”。
       马芳踪是个文学青年,在随家人抵台之前,已经在内地,以笔名“柳上惠”发表文章。
       上海在《周播》周刊,1946年“柳上惠”发表《台灣的女侍:毛遂自薦慰客寂寞,健美溫柔值得留戀》。
      《香雪海》1948第1卷第1期,“柳上惠”发表《台湾的白衣使者》。
       估计早则1946年,迟则1948年,马芳踪已经在台北。
       在台北发表的文章收集于“风流韵事知多少”,不知是否是《华报》上的专栏文章有关。

       马芳踪在台北担任外事警察多年,后来离婚,再与盛毓珠结婚。
       根据古龙自己的说法,古龙认识马芳踪是因为焦鸿英而认识。
       历史线索是:焦鸿英夫妇与马芳踪盛毓珠的交际场合,古龙以焦鸿英弟弟的好友身份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04  趣闻:倪匡不识马方中(马芳踪谐音)

        倪匡是古龙的兄弟,让古龙小说被邵氏改编的功臣,但因为太忙,没有将古龙每部数都看了,因此发生了一件趣闻。

        倪匡在《大成》第9期[1974-08-01出刊]发表《古龙武侠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其中写到:

      《多情剑客无情剑》,曾由笔者改编为电影剧本,就在这个情节上,发生争论,一位先生认为,小李飞刀,一发就没有了,观众会不过瘾,不如在刀柄上装一条细链子,发出去可以收回来。这个剧本后来也未曾拍成电影,但在小李飞刀的刀柄上装链子,与原作的设计,孰优孰劣,倒是一眼就可以判断出来的。
       在古龙作品之中,最使人难忘的一个人,是一个无名人物,见于其作品《蝴蝶、流星、剑》中。附带说一句,《蝴蝶、流星、剑》是古龙所有作品之中,最好的一部,堪称是武侠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这个无名人物,是一个胖子,一个小脚色,他所担负的任务,是替一个在江湖上有极大势力的人物,看守一条极其隐蔽的通道。
       这个大人物,势力极大,事业如日之中天,但是大人物深谋远虑,知道自己可能有失败的一天,到了失败的时候,就需要利用这条秘密通道来逃命,那个无名胖子,就负责着守这条通道,而且,为了保守秘密,大人物若是一旦用了这条秘密通道之后,无名人物就得自杀,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会泄露秘密。

       好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那无名人物,等于分分钟会接受死亡,也可能一直到他生命自然结束,这种事也不会发生,而这个无名胖子,又娶了妻,生了两个儿子。在这样情形下,他如何过日子呢?他待妻子极好,从来也不违逆她,他从来不叫两个孩子做孩子不愿做的事,让他们尽量游玩,也从来不责备孩子,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在哪一天,他全家必需为了效忠大人物而自杀。
       这是十分感人的小说情节,但如果想深一层,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其实情形全是和这个无名胖子一样的。没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亡,而死亡又是必然会来到的,一切的努力,到头来,终会随着死亡而烟消云散,反倒不如学那个无名胖子那样,将一切看开些,听其自然,就算一生的光阴再短促,也不会多惹无谓的烦恼。

□□□□□□

      “一位先生认为,小李飞刀,一发就没有了,观众会不过瘾,不如在刀柄上装一条细链子,发出去可以收回来。”
       在某部武打电影中,有可以收回的飞刀。
       但笔者清晰地记忆刘永所发的“小李飞刀”,是杀人后用手收回的。
       刘永表演了几个“特技”,飞刀到手后,翻出手掌,飞刀不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倪匡写道:“这个无名人物,是一个胖子,一个小脚色,他所担负的任务,是替一个在江湖上有极大势力的人物,看守一条极其隐蔽的通道。”
       别人可以忘记古龙的小说情节,倪匡貌似不可以。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倪匡以为的“无名人物”,却是有名人物。

      《流星蝴蝶剑》“第二十二回 蛛丝马迹”古龙写道:

       现在这地方只剩下十六七户人家,其中有个叫马方中的人,就住在昔日驿站的官衙里。
  马方中这个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方方正正、规规矩矩,从出生到现在,从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令人觉得惊奇意外的事。
  别人觉得应该成亲的时候,他就成了亲;别人觉得应该生儿育女的时候,他就不多不少地生了两个。
  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的太太很贤惠,菜烧得很好,所以马方中一天比一天发福,到了中年后,已是个不大不小的胖子。
  胖子的人缘通常都很好,尤其是有个贤惠妻子的胖子。
  所以马家的客人经常都不少。
  客人们吃过马太太亲手做的红烧狮子头,陪马方中下过几盘棋后,走出,院子的时候,都忘不了对马方中院子里种的花赞美几句。
  因为你若赞美他种的花,甚至比赞美他的儿女还要令他高兴。
  马太太在她丈夫心情特别好的时候,也会说几句打趣他的话,说他请客人到家里来吃饭,为的就是要听这几句赞美的话。
  马方中总是嘻嘻地笑着,也不否认。

  因为种花的确就是他最大的嗜好。
  除了种花外,他最喜欢的就是马。
  驿站的官衙里本有个马厩,马方中搬进来后,将马厩修建得更好。
  虽然他一共只养了两匹马,但两匹都是蒙古的快马。
  马方中看待这些马,简直就好像是看待自己的儿女一样。
  除了在风和日丽的春秋佳日,他偶然会把这两匹马套上车,带着全家到附近去兜兜风之外,就连他自己到外地去赶集的时候,也因舍不得骑这两匹马,而另外花钱去雇辆车。

  但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的儿女不喜欢。
  大家都知道,马方中惟一被人批评的地方就是对儿女太溺爱,连马太太都认为他溺爱得过了分。
  儿子女儿无论要什么,几乎全都有求必应,他们就算做错事,马方中也没有责备过他们一句。

  现在儿女都已有八九岁了,都已渐渐懂事,马太太有时想将他们送到城里的私塾去念念书,马方中总是坚决反对。
  因为他简直连一天都舍不得离开他们,只要一空下来,就陪他们到处去玩,无论他们要怎么玩,他都从没有说过一次“不”。
  马太太有时也会埋怨:“女儿还没关系,儿子若是目不识丁,长大了怎么得了,你就算舍不得送他们到外面去念书,自己也该教教他,怎么能整天陪着他玩呢?”

□□□□□□

       倪匡错误认为没有名的人,名字就叫做“马方中”。
       马方中是对老伯(孙玉伯)最有用的两个人之一。
       马方中就是“马芳踪”。
       古龙以“马芳踪”命名孙玉伯最有用之人,在他心里,马芳踪也是对他最有用的几个人之一。
      《流星蝴蝶剑》中,马方中为什么将马看出自己的性命,因为孙玉伯有生命危险时,就需要用到马。
       马方中为什么“对儿女太溺爱”,因为他知道可能有某一天,他的儿女要陪他夫妇一起死亡。
       在《流星蝴蝶剑》中,马方中全家四口人,在平静中去世。
       这就是古龙的极致观点,为了朋友,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zyl0116012坛友显然也注意到“马芳踪”。他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古龙用“马芳踪”创作了人名“马芳铃”——《边城浪子》中的一位特别女子;
        这个看法非常新鲜。笔者特列出以志其创新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5-15 04:22 , Processed in 0.0345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