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文章略长一些,一点点的说。 关于语言。作者虽然是在讲小说的语言,但却与“国文”拉上了关系,“国文”这个词对于我来说相当冷僻,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与之相关的都是台湾的繁体字网站,方才明白这个“国文”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作者显然是认为,要想做到“辞美言精”,必须“受过良好的国文素质教育,打过扎实的国文文学基础”,而古龙“学的便是现代文学,主攻欧美文学”,所以存在“创作障碍”。这个中间,显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细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伟大的文学家有几个是从大学中文系出身的?鲁迅是学医的,茅盾只读了一个北大预科,沈从文行伍出身,余华是一个牙科医生,张贤亮记得只读过中学,某一位作家也是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但他们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创作障碍”。 作者在这里好象还没有搞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古龙读的外文系,并不是“读的现代文学,主攻欧美文学”。 可能作者真正的意思在于:武侠小说创作应当用“仿文言文”。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得出来,他对金庸、梁羽生的语言是极为推崇的。但这个观点并没有任何论据支持。可能在于作者看来,“仿文言文”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而欧化的口语式语言“好写得跟玩儿似的”,这实在也是非常正常的思维──人们对于自已做不到的往往充满敬畏,比如电脑菜鸟之于黑客级别的人物。但是以为“仿文言文”才是优美的语言,实在也是幼稚的看法,如此说来,完全的文言文写作才是作家们的最高境界,“仿文言文”毕竟也是仿出来的对不对?有本事仿什么呀,直接用文言文写作得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作者在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提倡用白话文写作;汉字的简化也是错误的,繁体字才是真正的古色古香原汁原味。 胡适也该被打倒,谁让他说了这样的话呢──“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作者也推翻了现代白话文学的成就──“而写这种东西,其实并不花什么力气和心思”。 如果说古龙的短句与对白没有任何文学价值的话,那么所有写新诗的人就全部应当封杀,他们才是真正搞“一句一行”(作者在这里可能出现了逻辑上的混乱,“一句一行”是正常的,一句N行才有点不正常,那可能就是意识流了,印象中意识流的写作方法是不要标点符号一句N行的。作者的意思可能是一句一段)的人。 这个贴子也是个老贴子了,因为扯到了金庸与古龙这个老话题。作者如此说: “若没有金庸、梁羽生等武林巨匠的不懈努力和辉煌成就,哪里有今日武侠小说扬眉吐气、登堂入室的一日,又哪里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和出版市场,没有这些,古龙到死还在写他的散文吧?还有,若不是金庸的激流勇退,令武侠小说创作出现真空,古龙又怎能如此轻易地抢占原本是“一统金山”的天下?所以说古龙的成功明里暗里其实还是得了金庸的许多便宜。” 古龙写第一部武侠小说《苍穹神剑》时是1960年,那时,金梁二人似乎也还从事武侠小说创作没多长时间,说不上不懈努力,也说不上辉煌成就吧,武侠小说也并没有扬眉吐气、登堂入室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有“庞大的读者群和出版市场”,如果没有这些,写武侠小说给谁看呢?金梁二人创作武侠小说,目的是为了让武侠小说“扬眉吐气、登堂入室”而不是为了商业价值么?作者对于新武侠小说史的了解也委实太少了。 金庸是在写完鹿顶记后退出武侠小说创作领域的,那是1972年,然而“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间的古龙小说却「一枝独秀」,广受欢迎,且成为同辈名家及新进作者模仿的对象”(叶洪生《中国武侠小说史论》),既然如此,古龙何从抢占武侠小说创作真空,又何须“抢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