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完结] 周树人先生历史悲情小说《采薇》校对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9: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樵夫偶然发见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
      并没有烂,虽然因为瘦,但也可见死的并不久;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那里去了。
      这消息一传到村子里,又哄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来来往往,一直闹到夜。
      结果是有几个多事的人,就地用黄土把他们埋起来,还商量立一块石碑,刻上几个字,给后来好做古迹。

      然而合村里没有人能写字,只好去求小丙君。
      然而小丙君不肯写。
   “他们不配我来写,”他说。“都是昏蛋。跑到养老堂里来,倒也罢了,可又不肯超然;跑到首阳山里来,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做诗;做诗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发感慨,不肯安分守己,‘为艺术而艺术’。你瞧,这样的诗,可是有永久性的:

   “上那西山呀采它的薇菜,
       强盗来代强盗呀不知道这的不对。
       神农虞夏一下子过去了,我又那里去呢?
       唉唉死罢,命里注定的晦气!

   “你瞧,这是什么话?温柔敦厚的才是诗。他们的东西,却不但‘怨’,简直‘骂’了。没有花,只有刺,尚且不可,何况只有骂。即使放开文学不谈,他们撇下祖业,也不是什么孝子,到这里又讥讪朝政,更不像一个良民……我不写!……”

       文盲们不大懂得他的议论,但看见声势汹汹,知道一定是反对的意思,也只好作罢了。伯夷和叔齐的丧事,就这样的算是告了一段落。

       然而夏夜纳凉的时候,有时还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
       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因为他从小丙君府上的鸦头阿金姐那里听来:这之前的十多天,她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于是许多人就非常佩服阿金姐,说她很聪明,但也有些人怪她太刻薄。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

      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推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
   “他看见他们的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⑩
   “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用不着种地,用不着砍柴,只要坐着,就天天有鹿奶自己送到你嘴里来。
   “可是贱骨头不识抬举,那老三,他叫什么呀,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他喝着鹿奶,心里想,‘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是不坏的。’一面就慢慢的伸开臂膊,要去拿石片。
   “可不知道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⑨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
   “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  
      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拚命的吃鹿肉。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全文结束)
——————
注⑨:关于喂鹿奶及谋杀鹿惊走母鹿的传说,参考《金楼子.兴亡篇》云:“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依麋鹿以为群,叔齐起害鹿,鹿死,伯夷恚之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1: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而死的故事,几乎与曾经割股救君的介子推,因不肯出山而被烧死的故事,一样悲壮。
       不食周粟的记载见《史记》,其中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
       小说中的诗歌:
     “上那西山呀采它的薇菜,
         强盗来代强盗呀不知道这的不对。
         神农虞夏一下子过去了,我又那里去呢?
         唉唉死罢,命里注定的晦气! ”

       可在《史记》中找到对应:
       采薇而食之。乃饿且死而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上述诗歌一般称为《采薇歌》,其中
      “命之衰矣!”对应于“命里注定的晦气”,衰对应于“晦气”,即倒霉或运气差。
       据说广府话的“衰”意思也是倒霉或运气差,是否源于此,不得知。
       参考粤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衰”、“好衰”。

       不过,历史上的首阳山上的《采薇歌》不只于此,尚有宋朝薛季宣的《采薇歌》,内容为:

       陟彼首阳,言采其薇。可以充肠,可以乐饥。
       采薇采薇,首阳之下。可以全身,可以安处。
       采薇采薇,首阳之巅。可以适己,可以穷年。
       在彼亦食,在此亦食。虽倾天尔力,父子有常职。

       同样是首阳山上的采薇之歌,薛季宣的没有了“好衰哪”,相对可随口而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1: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相对于薛季宣的《采薇歌》,更富有诗情画意的是《小雅·采薇》,全文如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不少人记住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1: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9-13 12:06 编辑

        此小说不少内容,忠实于历史记载,例如伯夷、叔齐的出身,以及叩周武王之马而谏的情节,与《史记》一致,《史记》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对照小说可知,连姜太公阻止侍卫杀伯夷、叔齐,也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相对应。
       只不过魯迅艺术化“扶而去之”,增加了侍卫使阴让伯夷碰破头的描述,也比较符合情节。

       唯有《史记》中所称: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

       到底伯夷、叔齐有否享受到西伯姬昌的尊老待遇,《史记》语焉不详;
       而魯迅明确为住进了“养老堂”,增加了大段笔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2: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9-13 12:07 编辑

      当年读倪匡悼念古龙的文字,称古龙“他总算求仁得仁了”,深为之伤感。
      而“求仁得仁”的源泉,可追溯到《史记》此述伯夷、叔齐片段。
      《史记》言及: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以前读古龙小说,经常惊叹其对数字运用之妙,
     “他们将来的成就,一定比我高,高三万六千零八十五倍。”,
       蓝一尘、轩辕三光、龙五、朱七七、宫九、萧十一郎、彭十三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但这种驾驭数字的本事,在民国已有若干高手,周树人先生算一个。
      看看小说《采薇》中的文字:

      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
      ……
      大约过了烙好一百零三四张大饼的工夫,现状并无变化,看客也渐渐的走散;
      ……
      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
      可惜已在会师盟津的前几天,兵马事忙,来不及好好的安插,便留下他四十车货物和七百五十个奴婢,另外给了两顷首阳山下的肥田,叫他在村里研究八卦学。

     这些数目字的运用,充满了巧妙,前面有不少关于烙饼的文字,对于垂垂老者,最重要的时间换算,是烙饼的数量。
     数目字的运用充满了冷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又如:

     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居然采食又苦又粗的野菜,还有这么多新花样——苦中作乐的自幽默。
     而文字之组合,也极度之雅致。足够后人效仿!

     周树人先生能享受高稿酬,自有一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12: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关于周武王伐纣,有两处重要描述。
       其一,“有的却道纣王的兵虽然有七十万,其实并没有战,一望见姜太公带着大军前来,便回转身,反替武王开路了。”
       这是否与历史符合?
       小说最先出现的“大告示”,对应于内容是《太誓》,即武王率师渡河、盟津会盟,向天下发布的誓师文告。
       但武王有两次盟津会盟。
       第一次盟津会盟,尚未正式伐纣。
       参见《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文称: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後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女未知天命”的女即汝等。关键是“还师归”。
      何时“天命”降呢?
      公元前1045年,纣(帝辛)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

      周树人写道:“我今天去拜访过了。一个是太师疵,一个是少师强,还带来许多乐器。……”
      其中的少师强按照当下的规范写法是“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意味着“礼乐”已失——社会秩序混乱。

     纣杀王叔比干,在《封神演义》“第二十六回 妲己设计害比干”有细致描述;基于史实加工。
     小说《采薇》中对应文字有:“挖出比干王爷的心来”。

     囚兄长箕子,见《封神演义》“第八十九回 纣王敲骨剖孕妇”,其中有:

     纣王闻奏大喜,将箕子竟囚之为奴。微子见如此光景,料成汤终无挽救之日,随即下台,与微子启、微子衍大哭曰:“我成汤继统六百年来,今日一旦被嗣君所失,是天亡我商也,奈之何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12: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将亡商,时机到了!
       于是武王率师,第二次盟津会盟,发《太誓》正式伐纣。
       小说《采薇》中,“贴着一张大告示”后,略去前后剩下为:
     “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是《太誓》原文,直译为:
    “现在殷王纣竟然听信妻妾之言,自绝于上天,违背天理,疏远自己的同祖兄弟,废弃其先祖的音乐,敢采用淫乱的音乐去窜改典雅的音乐,以取悦于他的妻妾。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替天行道。这次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机会难得,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更不会有第三次了!”

      从盟津(今河南孟津)到商别都朝歌之前,历史记录没有像样的遭遇战,反而有不少“起义者”,因此,到了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武王又举行一次誓师。发了《牧誓》,
      小说《采薇》中,“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是《牧誓》中的文字。

      《牧誓》开头一段即是:“今殷王纣唯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兄弟不用,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
       发《牧誓》后,武王率师与纣王所派七十万,发生遭遇战,
       但从文献看,所谓的七十万部分为奴隶、部分为历史上的俘虏,主力军不多,人数众多多,却大部分无心恋战。推测有内应,或有部分军队“倒戈”。
       因此,小说“其实并没有战,”不真,但也没有太激烈的遭遇战,后面自然是兵败如山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12: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关于周武王伐纣重要描述之二:
    “妈的纣王,一败,就奔上鹿台去了,”说话的大约是回来的伤兵。“妈的,他堆好宝贝,自己坐在中央,就点起火来。”……
    “不慌!只烧死了自己,宝贝可没有烧哩。……”
      纣王之亡,历史记载,有些是“自焚”、有些是“自经(上吊)”、有些是“斩首”,有些是先“自焚”再被“斩首”。

      关于第一点,七十万大军部分为历史上的俘虏,原因是纣王在多年征战遗留的。
      而纣王在处理庞大的俘虏队伍,或者说在管理战败小国方面,水平欠佳,留下后患。
         (细节候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12: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武王伐纣,军事家伟人写过笔记,节录如下:
    “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纣王去打徐夷(那是个大国,就是现在的徐州附近),打了好几年,把那个国家灭掉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停。他这个国家为什么分裂?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

       对盟津会盟为何有两次,作了精辟的分析——“有内应”。
       对纣王及其下属有独特见解。
       而关于纣王之死,认为是“自杀”,其笔记如下:

    “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通外国。给纣王翻案的就讲这个道理。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微子是汉奸,周应该封他,但是不敢封,而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后来武庚造反了,才封微子,把微子封为宋,就是商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12: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自幼读《封神榜》的“书虫”,向来对纣王敲骨剖孕妇印象深刻,或认为已可以与希特勒、墨索里尼相类。
       但后来从友人处得到伟人的笔记,不禁陷于深思,正如“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 商量”,是否需要“劝君少骂商纣王”呢?
       孔子的学生子贡如斯评价商纣王:“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直译就是:“商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中说的那样。所以君子要切记不要染上不好的习性,留下不好的名声,一旦如此,天下的坏名声就都会集中到他的身上。”
       暗示商纣王存在不良爱好,被发现后广为流传、并被放大。或许是后宫的荒淫而不避臣子?或许是“挖酒池铸肉林”生活过于腐化?或许是…….
    “挖酒池铸肉林”某种意义上也是商朝当时经济能力高于周王室控制疆土的表现。
      按照后期的历史经济学家比较商、周的结果,商的发达程度远高于周,周王室灭商,相当于落后的(弱)战胜先进的(强),这可以理解,为何周武王需要盟津会盟、且与两次之多,周王室实际控制疆土能提供的后勤保障不足,第一次盟津会盟只是一次试探(结盟的可能)。

      两次盟津会盟之间,是周王室得到盟友支持,后勤保障能力增强。
      为什么需要盟誓?因为经济实力不足,需要在舆论上首先打败商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12-4 15:47 , Processed in 0.0404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