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武侠论坛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鐧诲綍

鍙渶涓姝ワ紝蹇熷紑濮

[连载] 周树人先生涉道传奇小说《不周山》校对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3: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传说,被写入于西晋张湛《列子·汤问》。
       原文如下:

       殷汤(注:也即使成汤、汤武)问于夏革(注:也即子棘是汤武的大夫)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
       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
   “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
   “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直译就是:

      殷汤问夏革道:“四海的外面有什么呢?”夏革回答:“像四海之内一样。”
      殷汤追问道:“你用什么来证明呢?”
      夏革回答:“我向东去到过营州,见那里的人民像这里的一样。我问营州以东的情况,他们说也像营州一样。我朝西行走到豳州,见那里的人民像这里的一样。我问豳州以西的情况,他们说也像豳州一样。我以此知道四海之外、西方蛮荒、四方大地极边都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事物大小互相包含,没有穷尽和极限。包含万物的天地。如同包含天地的宇宙一样;包含万物因此不穷不尽,包含天地因此无极无限。我又怎么知道天地之外没有比天地更大的东西存在呢?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
   “但是天地也是事物,事物总有不足,所以从前女娲氏烧炼五色石来修补天地的残缺;斩断大龟之足来支撑四极。后来共工氏与颛顼争帝,一怒之下,撞着不周山,折断了支撑天空的大柱,折断了维系大地的绳子;
   “结果天穹倾斜向西北方,日月星辰在那里就位;大地向东南方下沉,百川积水向那里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18: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魯迅的小说或者引用了《列子·汤问》的若干素材,包括“女娲氏烧炼五色石来修补天地的残缺”等。
       魯迅写道:

       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
      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止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

      五色石其实就是:青石头、白石、红黄的(石)和灰黑的(石)。

      不过,更详细的女娲补天细节,见之于《淮南子.卷六.览冥训》,其中有: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直译即是为:

       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在这时候,女娲熔炼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以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冀州,累积芦苇焚烧后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魯迅的小说中有“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对应于《淮南子.卷六.览冥训》中的“积芦灰以止淫水”。但魯迅没有写“淫水涸,冀州平;”,而是直接写女娲耗尽元气而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18: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9-23 18:53 编辑

       这篇小说,有不少笔墨用于女娲“造人”的描写:

       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Nga!nga!”那些小东西可是叫起来了。……
    “呵呵,可爱的宝贝。”伊看定他们,伸出带着泥土的手指去拨他肥白的脸。
       ……
      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注:暗示胡须)…..

      读者从小说中、尤其是上面文字中,可体会到“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言)”原是从何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07: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女娲“造人”,上古传说就是:“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
       这部分的古籍考证有困难,不少先秦记载已经佚失,勉强可从《楚辞·天问》中“女娲有体,孰能匠之”(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看到女娲造人的痕迹。
       上古传说更有传说:女娲“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这部分有案可稽。
     《太平御览》卷八七引《风俗通》“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
     《风俗通》母本为《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辑录的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根据古籍的读书笔记,《风俗通义》上有“抟土造人”的内容,但《风俗通义》今仅存十卷。
       顺着《风俗通》的轨迹,从卷八七附近一直找,终于从《太平御览》卷七八中找到文字记录: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直译即是为:

       民间传说,当天地刚开辟的时候,世上还没有人类,女娲就捏弄黄主造人。这工作太繁重了,女娲忙得无法应付于是,她便拿了大绳子浸在泥土中,然后提起来一甩,那甩落的土点就变成了人。所以,富贵的人,就是用黄土捏成的;而货照平庸的人,则是用绳子甩出来的。

       在魯迅的此小说中,可查到“剧务,力不暇供,”,以及“乃引绳絙于泥中”的对应描述:

       然而伊不暇理会这等事了,单是有趣而且烦躁,夹着恶作剧的将手只是抡,愈抡愈飞速了,那藤便拖泥带水的在地上滚,像一条给沸水烫伤了的赤练蛇。泥点也就暴雨似的从藤身上飞溅开来,还在空中便成了哇哇地啼哭的小东西,爬来爬去的撒得满地。
       伊近于失神了,更其抡,但是不独腰腿痛,连两条臂膊也都乏了力,

       但原因刚好是颠倒过来,女娲由于“引绳絙于泥中”才“力不暇供”,与
       魯迅没有照搬《太平御览》,而是加进自己的创造,把“因”、“果”颠倒过来——也是一种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2: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魯迅在文中有“臣等……是学仙的。”涉仙文字,又有“落在海岸上的老道士也传了无数代了。他临死的时候,才将仙山被巨鳌背到海上这一件要闻传授徒弟,徒弟又传给徒孙,”的涉道文字。
       但没有太多的展开,意犹未尽。
    “后来一个方士想讨好,竟去奏闻了秦始皇,秦始皇便教方士去寻去。”
       方士,指方术士,即方技之士与数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属于道教的一个派系。
       魯迅小说的方士未指明,答案首先是方士徐福。
       徐福告诉秦始皇三座仙山的名词:蓬莱、方丈、瀛洲,答应替秦始皇找到仙山、仙人和仙丹。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及足用于三年的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渡海求仙,但徐福一去不返。
   (有一较玄的传闻:徐福最终到了日本,但所找到的类似长生不老药的东西,其实与秦地的野生猕猴桃相同,担心被秦始皇视为骗子,因此留在日本,童男童女数千人也融入日本的人海)
       其次是方士卢生,燕(今河北)人;卢生入海寻找羡门、高誓两位神仙,找不到,但带回一本《录图书》——预言书,其中有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
       此时,秦始皇东临碣石而归,看到谶语后,以为北方的胡人是秦朝的心腹大患。
       于是命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开始修筑万里长城。
       但后来怀疑《录图书》并不准确。
       不过,谶语的“胡”,貌似是为秦二世胡亥的“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
       胡亥开始了君臣之间、臣子之间互不信任的先河,最终亡秦。
      (卢生献《录图书》书后逃离京城,不知下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2: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是方士侯生,韩国人,侯生与卢生齐名,被秦始皇邀请到秦国担当顾问,后被秦始皇派出去寻找丹药,但仙药根本不可能找得到,
       再卢生失踪后,侯生也逃遁、隐居到山野中。
       过分相信长生不老药的秦始皇,因为找不到侯生与卢生,又怀疑受到《录图书》的欺骗,
       非常恼怒,便将咸阳城中的几百个方士都抓来杀掉了;同时又把一批认为是骗子书籍,烧点。
       这可能是“焚书坑儒”的肇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20: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中称“方士寻不到仙山,秦始皇终于死掉了;汉武帝又教寻,也一样的没有影。”
       根据《史记.孝武本纪》:“(汉武帝)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
       大量的聚集齐地的方士,以打动汉武帝为己任,终于有某方士“仙山”之疏打动汉武帝。
       再根据《史记.封禅书》载, 方士李少君对汉武帝声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汉武帝“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剂)为黄金矣”。

       由此得到当时打动汉武帝的炼丹逻辑:丹砂炼成功——“黄金”——服用——长寿(暂时未致长生不老)——可寻见海上仙山——封禅——长生不老。
       这也是方士李少君聪明之处,练就“黄金”只是增寿,留在皇帝身边检验是否“长生不老”有识破的可能(万一皇帝生病呢?),
       只有帮皇帝寻海上仙山、达到长生不老的最终目的,才能领到一笔赏赐,离开皇宫此是非之地。
       因此,“寻仙山”只是托辞,注定永远寻找不到。如小时所言“也一样的没有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20: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从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寻找“长生不老”之道,汉武帝也从中原本土寻找“不死灵药”。
       传说秦始皇时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有鸟衔来此草,覆盖在死人的脸上,登时就可以活转过来。参考《十洲记》:“祖洲,东海中,地方五百里,上有不死草,生琼田中,草似菰苗,人已死者,以草覆之皆活”。
       据说其作者为东方朔。
       东方朔曾经多次得罪汉武帝,又多次化险为夷,凭的是,有诸多打动汉武帝之才学。

       汉朝湖南君山中部酒香山上,生长着一种青藤,开黄色小花,花中会飘出酒香。先秦时期称此青藤为酒泉藤,并称用酒泉藤的花酿酒,喝了能益寿延年,长生不老。
       汉武帝闻之,即刻派人赴君山取得仙酒。不料仙酒返宫之初,被东方朔略施计谋、饮尽仙。汉武帝怒火万丈,要杀东方朔。
       东方朔回奏道:“假如喝了此酒真能保证可以长生不老,可以成仙,皇上就是要杀也杀不死微臣;倘若微臣真被处死,则证明此酒不能使人长生不老,微臣以一死代价,避免了皇上喝了假酒。请皇上明鉴。”
       汉武帝思考东方朔以前所为,只得免去其死罪。
       不妨理解此事为东方朔对汉武帝迷信“长生不老药”的巧妙之谏。
       还有不少东方朔劝告汉武帝远离方士的传说,均很巧妙。
       这其实是展示一种“推理逻辑”,多用反证推理。

       倘若传说为真,对《十洲记》此文之作者为东方朔,应存疑。
     《十洲记》原文貌似已佚失,现在的《十洲记》,系从《大平御览》卷六O《地部二五.海》中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中有:
       伊无法可想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嬉,伊不由的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
       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
       大约巨鳌们是并没有懂得女娲的话的,那时不过偶而凑巧的点了点头。模模胡胡的背了一程之后,大家便走散去睡觉,仙山也就跟着沉下了……

       这部分也是根据古籍改写的。同样是在《列子·汤问》中,原文是:

       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
   “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
   “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直译就是:

      夏革说: “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
   “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王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夜就能飞过去又飞回来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五座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不能有一刻稳定。神仙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天帝担心这五座山流到最西边去,使众多的神仙与圣人失去居住的地方,
   “于是命令禹强指挥十五只大鳌抬起脑袋把这五廊山顶住。分为三班,六万年一换。这五座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
   “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没走几步就到了这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大鳌合起来背上就回到了他们国家,然后烧的大整的骨头来占卜吉凶。
   “于是岱舆和员峤二山便流到了最北边,沉入了大海,神仙和圣人流离迁徙的多得要用亿数来计算。……”

    (由于这个传说,因此晚清民初大富人家建新房子,有使用“镇宅乌龟”的习惯。根据报道,以前南方很多有上百年的老房子里,有时在拆房子时,会发现在这种老房子的下面,发现一只大乌龟,而且不少时候 ,这乌龟还是活着的。原因自查。录此,仅说明《列子·汤问》影响之大。)

     《列子·汤问》中天帝让大鳌“背山”的任务最终没有完成,与小说中,“巨鳌们没有懂得女娲的话,模模胡胡的背了一程之后走散睡觉,使得仙山跟着沉下了”
是一致的。
      周树人写此,旨在说明,即使方士知道仙山原来的位置,由于最终沉没了,也就不可能找到。不是方士有意要骗秦始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11-21 17:43 , Processed in 0.0402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