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飞刀系列》阿飞父母揭秘_暨兵器谱补缺信息推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09: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花”在北宋晚期逐渐被用作进士第三名的另一名称。
        南宋以后,“状元”“榜眼”“探花”作为殿试前三名的专用名词,正式确立。
        根据《多情剑客无情剑》的语境,“探花”应是“第三名”之义,非“俊美”含义。
        因此,李寻欢父亲的“探花”,最早可出现在南宋,
       李寻欢更在南宋之后。

       据此,百晓生兵器谱,作于南宋之后,清光绪三十一年之前的宽区间之间的某个小年份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0: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情剑客无情剑》“第六回 醉乡遇救星”中古龙写道:

   梅大先生已一揖到地,道:“李郎休怪小弟方才失礼,只因我这兄弟实在太不成材,两年前带了个人回来,硬说是鉴定书画的法家,要我将藏画拿出来给他瞧瞧,谁知他们却用两卷白纸,换了我两幅曹不兴的精品跑了,害得我三个月睡不着觉。”
       李寻欢失笑道:“梅大先生也休要怪他,酒瘾发作时若无钱打酒,那滋味的确不好受。”

       其中,曹不兴是三国时期的著名画家,具体属于孙吴政权。在三国时期黄武年间(222年—229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佛画之祖”。
       他与东晋的顾恺之、南朝宋的陆探微、南朝梁的张僧繇并称为“六朝四大家”。此外,他还与赵达的算术、严武的弈棋、皇象的草书等并称为“吴中八绝”。

       考虑到兵火对藏画的破坏,以及三国时期的古远,百晓生作兵器谱的年代应趋于早期,南宋或元朝,最迟是明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0: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回 以友为荣”中古龙写道:

  孙老先生道:“此人乃是位世家公子,历代缨鼎,可说是显赫已极,三代中就中过七次进士,只可惜没中过状元,到了李探花这一代,膝下的两位少爷更是天资绝顶,才气纵横,他老人家将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两位公子身上,只望他们能中个状元,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辫子姑娘笑道:“探花就已经不错了,为何一定要中状元呢?”
  孙老先生道:“谁知大李公子一考,又是个探花,父子两人都郁郁不欢,只望小李公子能争气,谁知命不由人,这位小李公子虽然惊才绝艳,但一考之下,也是个探花,老探花失望之下,没过两年就去世了,接着,大李探花也得了不治之症,这位小李探花心灰意冷,索性辞去了官职,在家里疏财结客,他的慷慨与豪爽,就算孟尝复生信陵再世,只怕也比不上他。”
  他一口气说到这里,又啜了几口茶。
  阿飞早巳听得血脉贲张,兴奋已极,有人在夸奖李寻欢,他听了真比夸奖自己还要高兴。
  只听孙老先生接着又道:“这位探花郎不但才高八斗,而且还是位文武全才,幼年就经异人传授了他一身惊世骇俗的绝顶功夫。”

□□□□□□

       书中没有点出李寻欢的师承,仅仅写“幼年就经异人传授”。
       汉语幼年的主体年龄为3岁至7-8岁,以“垂髫”或“总角”为典型称谓,涵盖脱离婴儿期至束发前的阶段。
       考虑到学武功,可假定李寻欢七八岁异人开始传授其武功,同时继续家学,文武双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0: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3-15 11:36 编辑

       上面点明李寻欢初考即中探花。

       史料中中国科举中“探花”最小年龄可追溯到唐代的17岁,因此没有比17岁更小的。
       而最年轻的探花与最年轻的状元是同种性质问题;
       史料中状元最小年龄:唐代苏瑰、郭元振中状元时均不满18岁(17岁多);
       广东首位状元莫宣卿于17岁中状元。
       莫宣卿7岁能作诗,12岁中秀才,851年(唐朝大中五年),莫宣卿被唐宣宗钦点为新科状元,时年17岁。
       参照这些史料,按照古龙语境,李寻欢初考即中探花也应很年轻(未必破记录);
       可假定李寻欢中探花为18岁(至少17岁,17岁概率小忽略)。

      18岁中探花后,20岁其父亲李老探花去世,21岁到22岁之间,其大哥大李探花得了不治之症,随后李寻欢辞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1: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3-15 11:39 编辑

        李寻欢多少岁辞官,原著较为模糊。但笔者更在乎是年份的关联。
        在“第二十三回 误入罗网”古龙写道:

   李寻欢拊掌道:“说得好,难怪一入翰苑,便简在帝心。”
       心树大师平静的面色竟变了变,像是被人触及了隐痛。……
  李寻欢道:“十四年前,我弃官归隐,虽说是为了厌倦功名,但若非为了你那一道弹章,说我身在官府,结交匪类,我也许还下不了那决心。”
  心树闭上了眼睛,黯然道:“昔日弹劾你的胡云冀早已死了,你何必再提他。”
  李寻欢喟然道:“不错,一人佛门,便如两世为人,但我自始至终都未埋怨过你,那时你身为御史,自然要尽为官之责……”
  心树大师的神情似乎有些激动,沉声道:“你弃官之后不久,我也隐身佛门,为的就是自觉‘言多必失’,却不想毕竟还是遇着你……”
  李寻欢笑了笑,道:“我更未想到昔日文酒风流的铁胆御史,今日竟变做了修为功深的得道高僧,而且会在我生死一发时,救了我一命。”

□□□□□□

      早年读古龙书,对“一入翰苑、简在帝心”印象深刻,原以为出自古代典籍,后才发现仅一半出于古代典籍,属于古龙的衍创。
     “简在帝心”源自《论语·尧曰》,原义为“被天帝知晓”,引申义为“受皇帝器重”。
      翰苑是翰林院的简称,“一入翰苑”便成“翰林学士”,晚唐以后翰林学士别名“天子私人”,专为皇帝起草机密诏书。
     “一入翰苑、简在帝心”是李寻欢对少林寺心树大师的的高雅赞语,比喻心树天分高、机遇好,被皇帝发现马上提拔为近臣、成为皇帝之“文胆”。

      上述对话记述李寻欢早年一段历史。
      心树大师原名胡云冀,任御史时弹劾李寻欢“身在官府,结交匪类”。
      李寻欢原已厌倦功名,加上此弹劾,因此弃官归隐。

      重要时间线是:在李寻欢被困于少林寺、需要洗雪冤情当时,上溯14年前,李寻欢弃官归隐。
      有此时间线,李寻欢20岁父亲去世到弃官归隐的年龄,可逐渐细化,得到大概率的结论,而弃官归隐到第一次向北出关的年份,也可细化而清晰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5 17: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剑飘东半剑西 发表于 2025-3-15 11:38
李寻欢多少岁辞官,原著较为模糊。但笔者更在乎是年份的关联。
        在“第二十三回 误入罗网 ...

以前看书有些印象,心树和“小李飞刀”同时参加科举考试,是不是心树成绩比他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9: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Dirac 发表于 2025-3-15 17:55
以前看书有些印象,心树和“小李飞刀”同时参加科举考试,是不是心树成绩比他更好?
...

        多谢参与讨论。坛友的印象是正确的。古龙原著有这些记录:


   百晓生悠悠道:“若是在下记得不错,心树师兄与李寻欢好像还是同榜的进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9: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3-15 19:51 编辑

       注意是同榜的进士。但书中没有说明心树成绩是否比李寻欢更好,只能推测。

       根据古代的科举制度设定,同榜的进士有一甲进士与普通进士(二甲、三甲)的区分。
       制度开始于983年(宋朝太平兴国八年),该年初次设三甲,以考试成绩划分等级。
      以后逐渐形成固定的制度:一甲、二甲、三甲进士的划分由殿试成绩决定。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所有通过会试的贡士参加,最终排名由皇帝钦定,并举行传胪大典公示名次。

      一甲进士与普通进士的区别,首先是人数的区分,一甲进士固定位3人,普通进士人数远超过3人。
      其中,一甲进士前三名经过皇帝钦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人数不固定,约为40~200人不等,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因此进士实际有前四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传胪

      三甲进士人数不固定,一般比二甲进士人数明显多。赐“同进士出身”。

      李寻欢的李园对联“一门七进土,父子三探花”,就是李府几代人有4个人(如七进土含探花)或7个人(如七进土不含探花),是二甲进士或三甲进士。
      唯独李寻欢父子三人均被皇帝钦定为探花。

      这个成绩应该是非常非常值得骄傲的,但为什么13楼中(古龙原著):

      孙老先生道:“谁知大李公子一考,又是个探花,父子两人都郁郁不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3-15 19:56 编辑

      因为皇帝钦定有主观因素,历史上出现过考试成绩最好却不是状元情况。  
      明朝嘉靖二十三年的殿试,第一名是吴情,第三名是秦鸣雷。
      结果明世宗朱厚熜钦定时,认为吴情名字不好(谐音无情?),《万历野获编》记载:(世宗)“以梦闻雷,即取秦鸣雷为首”。即是当时全国不少地方久旱无雨,朱厚熜求雨梦见天上打雷(秦鸣雷之名应梦)。
      因此,最后明世宗钦定原考试成绩第三名为状元,而成绩第一名的吴情为探花。

     李寻欢父兄郁郁不欢的原因,很可能是两人考试成绩均第一名(或第二名),却被钦定为第三名的探花。
     一甲进士与普通进士的区别,其次是仕途方向的明显不同。
     二甲、三甲进士需通过吏部朝考,成绩优异者可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其余外放地方或担任基层官职。
     历史上,三甲进士仅有少数通过政绩考核进入中央,多数政绩好的止步于知府(从四品),政绩次的止步于知县(正七品);
     二甲进士比三甲进士好,但未有根本改观。

     而一甲进士无需候补或考核,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翰林院任职期间可直接接触皇帝与中枢决策层,优先进入内阁、六部等核心机构;
     以后有机会跨越式向侍郎、尚书、大学士等高级官职迈进。
     据统计,清代80%以上大学士(正一品至从一品)出身翰林院。

     因此,假如李寻欢父或兄考试成绩第一名,却被钦定为第三名的探花,便由从六品变成正七品,是有郁郁不欢的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9: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回答坛友的问题。

       根据上述,结果不仅仅决定于心树大师(胡云冀)的考试成绩,更重要决定于胡云冀被皇帝钦定后的结果。

       反证法,假如胡云冀被钦定为李寻欢之后,就是二甲进士、三甲进士,以后需要吏部朝考等慢慢晋升,快速升为御史、成为皇帝赏识之人的可能性小。
       根据原著的“一入翰苑、简在帝心”,心树大师(胡云冀)被皇帝钦定后,是一甲进士;
       既然李寻欢是探花,心树大师当年是状元或榜眼

       因为后来到少林寺了,如果是状元反差太大, 推断心树大师当年是榜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4-1 03:00 , Processed in 0.03069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