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古龙出生于内地可能性分析.住过内地城市_街道范围猜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9 12: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址在北京(北平)的中国大学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是孙中山等人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该校于1913年4月13日正式开学,1949年停办,历时36年。
       孙中山先生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于1912年仿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北京创办中国大学,宋教仁、黄兴为第一、二任校长,孙中山先生自任校董。
       1934年,中国学院设有法律、政治、经济、国学、哲学、教育、西洋文学七系,法律、政治经济、商业、师范四科。但这更可能是古龙父亲熊飞大学入学后的事情。
       大概率对应于熊飞入大学年份的学科设置:
       北平中国大学(前身为中国公学大学部)的专业设置以文科、法学和商科为主,具体可归纳如下:
       其一、本科阶段专业(大学部)
       文科:涵盖文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方向。
       法学:以法律学科为基础,培养司法及行政管理人才。
       商科:侧重商业管理与经济实务教育。
       其二、专门部与特殊科系
       专门部
       法学专业:提供法律实务课程。
       商科专业:深化商业实践技能培养。
       法政别科部
       短期速成性质,主攻法律与政治基础课程。

       因此,熊飞(熊鹏声)在北平中国大学土木系毕业,可能有误。
       更可能是在本科阶段专业(大学部)学习文科,主修文学。
       也可能还再修了专门部的商科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9 12: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4-20 08:05 编辑

       国民政府成员教育背景多集中于中央大学、政治大学、黄埔军校等,北平中国大学并非主流政界精英培养机构。
       但是北平中国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在民国时期以法学教育见长,其毕业生多活跃于司法、行政等领域,而具体到国民政府高层职位可查证者较少。
       已经知有:
       梁子衡,中国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北平中国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
       郭澄,中国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北平中国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
       杨宝琳,中国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北平中国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

       而熊飞本科阶段专业(大学部)学习文科、主修文学的证据在于:
       在七名有编制的“市政府顾问”中,只有俞作人、熊鹏声是市长秘书,但只有熊鹏声职务规定中包含“处理(高玉树)市长私人函件”。
       高玉树本科学习的是电气科,继续深造是机械工程,擅长日语、兼长英语,但未必很有古典文学基础。
       而熊飞(熊鹏声)的文学基础,可以从他指导古龙的楹联标题看出:

第一回 神君称七妙,十三州里盛传韵事;昧心施一击,二十年后难见故人
第二回 双煞施毒手,束翼双雕有翼难展;奔牛发狂蹄,未死孤鸿生死谁知
第三回 幽谷散神功,盖代奇人顿成凡子;密室传绝艺,浩浩江湖再尊神君
第四回 名士自风流,稚凤多情空留笑柄;群豪藏机心,白龙片语顿息争端
第五回 俯首惊神君,江面凌虚香闻十里;屈指数天魔,武林风涛浪起千里
第六回 青锋飞剑影,少阳扬威神鹤铩羽;软语动温情,灵犀暗通玉女倾心
第七回 窗下叙惨劫,意悬神驰惊闻毒君;舱中生巨变,舟摇舷荡突来天魔
第八回 长笑走奇人,亦狂亦侠亦毒亦义;巨浪惊鸳侣,非爱非仇非怨非憎
第九回 情思冉冉,此心有寄;江水悠悠,伊人无踪
第十回 三斗天魔,拳毒掌妙;初逢玉女,目眩心倾

       俞作人与熊鹏声都是帮助竞选市长的功臣,为何俞作人不能、熊鹏声能处理市长私人函件?
       因为当时台北有许多老文人,写了文绉绉的信件给高玉树,高玉树可能看不大懂意思,即使看懂,也可能不会用文言文回复。
       熊鹏声的古文基础,在此大有用武之地。

       一个大学生,一生对所读大学以及大学所在地,都会留下温馨的记忆。
       只要有可能,能兼顾到工作,都会将家安置在读大学的地方;
       这可能就是古龙有幼时北京温馨记忆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9 12: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09  熊飞的出生年份与读大学年份辨析

       从公开资料,无法得到熊飞的出生年份。
       但是,根据《大成杂志》第138期[出刊日期:1985.05.01],其中文字:
       “七十五岁的熊飞,原在东吴大学服务。”
      
       如果熊飞生于1910年5月以前,1985年5月1日就是75周岁。
       如果熊飞生于1910年5月以后,1985年5月1日“七十五岁”就是75虚岁的一种讲法。

       可得到熊飞约1910年出生。

       民国1922年前实行十年制教育(4+4+2),之后改为十二年制(6+3+3),
       即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整体教育体系分为:
       初等教育:6年(初小4年+高小2年)
       中等教育: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1922年同时公布,高等教育为4~6年制(大学阶段)。
      本科普遍采用4年学制,部分学科(如法学、文科)可能存在3-4年差异。
      因此,北平中国大学可能需要读6年。

      常规升学路径要求完成六年小学和六年中学教育。

      1922年熊飞约12岁,应执行壬戌学制。按照当时民国多数人情况,统计结果为20-25岁(占比最大群体)。
      假设熊飞特别聪明,也就20岁上北平中国大学,读6年毕业(不排除读4年)。
      参考其他资料得,其学期制度是采用春、秋两学期制,春季学期约3-4月开学,秋季学期9-10月开学,推测毕业典礼或学位授予安排在学年末的6月前后。

      按照本科6年制推断为:1930年3月或9月上北平中国大学,约1936年6月前后毕业,时26岁。
      按照本科4年制推断为:1930年3月或9月上北平中国大学(或其他大学,假如北平中国大学说法有误),约1934年6月前后毕业,时24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9 1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4-20 21:16 编辑

§10  熊飞1944年随“十万青年”投“青年军”可能性辨析

      在考证古龙族谱是,查到几篇配了古龙祖墓图片的文章,称熊飞1944年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参加“青年军”。
      在网易上,有不少类似的文章,大同小异,有“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精彩配图。
      这个问题比较有趣。

      1944年9月16日,蒋公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称:“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
       蒋公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随后,国民政府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知识青年十万人,编组远征军。
这就是当年的“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
       这“知识青年”十万人,是准备编组远征军,到西南、缅甸开辟抗日战争第二战场。

      运动实施后,1945年1月1日,应征入伍的青年远征军共12万人,正式在各基地接受训练,训练期限为3个月。
      据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宣布,1945年4月底,实际入营8.5万余人,后因一部分人补充远征军及出国接受驾驶、跳伞等特种训练,到抗战结束,在国内实有76507人。
      注意,征集10万人,参加12万人,可能还有几万人报名没有录取。根本不存在兵源不足问题。

      “知识青年”这个名词,很易产生误导。
      查询民国档案,“知识青年”基本指“中学生,包括初中、高中及中专在校生或毕业生”。
      实际也不可能征集10万大学生,;
      1944年,以西南联大为例(合并北大、清华、南开),在校生约3000人。全中国的大学生,怎么也凑不满。
      可参考红色历史“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此“知识青年”也是高中生。

      根根民国档案,当时最初怕军源不足,参加者上限定为35岁,后面因为要求加入的人数太多,年限限制大为降低,因为参军后要远征缅甸,要训练跳伞。
      1944年9月16日蒋公发言时,熊飞34周岁,古龙已经6岁。
      
      这种说法,不能完全否决,需要参考其他资料,加以辨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9 22: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4-20 18:21 编辑

§11  “土木系”的第一种解读

      既然北平中国大学没有土木系,那么熊飞在北平中国大学土木系毕业,岂不是一句笑话?
      “土木系”的第一种解读如下:
      熊飞大学读土木系这可能是一句调侃,“熊飞是土木系的”,是特殊名词土木系。

      土木系是专业名词,当年将《金陵外史》、《侍卫官杂记》接力看烂的同窗,都清楚这个名词。
      土木系是国府退台前的军队派系,也称为陈诚系,核心人物是陈诚。

      网络上的江西省政府秘书熊飞,就与土木系有时空交叠。
      熊飞1947年已经是江西省政府秘书。
      开始从职时间或更早,但升职位、获奖要到1947年。
      到1949年第一季度,估计还在江西省政府,官位更大些(物价太贵、提职加工资是无奈之举),因此更接近“土木系”的十三太保之首方天。
      1949年1月,方天任江西绥靖公署主任:全面掌控江西地方军事与治安;还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兼任省党部主任委员、南昌指挥所主任,主导省内行政与军事决策。
      熊飞是江西人,对于方天而言,有个能讲当地话的人,与当地人协调,是件美事。

      方天在1949年5月赣州解放前已经离开内地渡海奔赴台。
      但是,方天无法把手下带到台湾,诸如熊飞,只能自己想办法。

      土木系的大将胡琏,1949年任第12兵团司令,任江西战场指挥官,率部在江西吉安、赣州一带。
      由于胡琏、胡琏后来在金门的故事,土木系更被蒋公介石看中。
      方天抵台后,于1950年代初期被委任为“国家安全会议国防计划局”副局长,主要负责协助制定全台防务战略及动员计划。
      并任国家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期兼任“国家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统筹协调全台战时资源调配与军民动员体系。
      而土木系的头目陈诚,太太谭祥是蒋夫人的干女儿,陈诚相当于蒋公介石的干女婿。
      1948年12月,陈诚被任命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全权负责整顿台湾事务,收编大陆退台军队,稳定社会秩序,为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奠定基础。
      主政期间推行地方自治、土地改革政策,并整顿腐败官僚系统,强化国民党对全台的控制。1950年3月起任“行政院长”。
      1950年3月,陈诚卸任台湾省主席职务,转任国民党“行政院长”,成为全台二号人物,主导行政与经济重建工作。

     假如江西省政府秘书熊飞,走土木系道路,1950年全家能到台北,是完全有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0 02: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段时间曾和朋友讨论过此事,我怀疑古龙并非生于香港,而是生于内地,这个问题要解决其实不难,古龙健在的亲属应该有知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7: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千寻 发表于 2025-4-20 02:59
我前段时间曾和朋友讨论过此事,我怀疑古龙并非生于香港,而是生于内地,这个问题要解决其实不难,古龙健在 ...

     希望古龙弟弟还健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23: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4-20 23:30 编辑

§12  “土木系”的第二种解读

      假定熊飞在北平中国大学毕业所言不虚,对北平中国大学还必须作分解鉴别。

     1914年1月1日,经时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接治,国民大学与上海吴淞公学合并,北京部分改称中国公学大学部,随即开设法、商、政本科。
     1917年3月5日,由于中国公学上海部分停办,北京部分改名中国大学。
     同年8月19日,中华大学撤销,并入中国大学。
     1919年,中国大学增设文科。
     1925年中国大学迁入西单二龙坑前清郑王府旧址。
     1927年中央大学北京部分并入中国大学。

      因此,关1927年之前,北平中国大学就并入了上海吴淞公学、中国公学、中华大学、中央大学,每个并入的大学的相关部分,都可以因为历史渊源,而称北平中国大学。
     尤其是“中央大学”,中央大学与中国大学,只有一字之差,且中央与中国强相关。

      熊飞有可能在1936年(早则193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国民政府做基础文员,例如在北京的原北平特别市政府(市长秦德纯),也可能是在南京的国民政府核心职能部门(如行政院、立法院、交通部、教育部等)。
     1937年11月,为了打抗日的持久战,随政府大部队转移至重庆。

     与此同时,1937年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沙坪坝,主校区设于松林坡,其工学院在陪都时期保持完整教学体系。
     土木相关学科:中央大学工学院下设多个工程学科,包括土木工程不妨称系。

     因为工作需要,熊飞在中央大学工学院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进行在职进修,未必有毕业证。
     由于中央大学与中国大学的历史重叠,从而产生说法,熊飞在北平中国大学土木系毕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23: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4-20 23:32 编辑

       这种推断,可以链接到多个历史,重要的是,与“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编组远征军,到西南、缅甸开辟抗日战争第二战场有叠合。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封锁中国东部沿海及滇越铁路,滇缅公路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国际通道,但其运力有限,难以满足战略需求。1944年滇西反攻战役期间,国民政府亟需在缅甸战场开辟第二战场并强化后勤运输能力,滇缅铁路等西南铁路网建设被列为关键任务。

      战时国内高校(如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等)的土木工程专业师生被征调参与铁路勘测、设计与施工。1944年滇缅铁路工程重启时,国民政府铁道部联合教育部,组织多所大学土木系学生赴滇缅地区支援。

      土木系学生参与的工作包括:
      参与滇缅铁路西段(昆明至腊戍)的地形测绘、线路规划及桥梁设计。因滇缅地形复杂(高山峡谷、怒江天险),工程需结合军事需求调整路线,学生需协助制定爆破方案与临时轨道铺设计划。
      施工与维护:1944年远征军强渡怒江后,学生分组进入滇缅公路沿线,协助修复被日军破坏的桥梁(如惠通桥),并参与松山、龙陵等地的铁路支线建设,以保障军队物资运输。
      1945年初,部分学生随中国驻印军进入缅甸,参与密支那—雷多铁路(史迪威公路配套铁路)的修建,负责路基加固与隧道施工,保障盟军反攻物资通道畅通。

      在这种背景下,熊飞有可能参与部分工作。假如当时其身份是政府部分基层文员,又是中央大学土木系学生的年长同学,从中作组织协调工作,完全有可能。
      由于熊飞的文才,也可能同时作宣传、文稿、广播等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23: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4-20 23:33 编辑

       这种推断,又与熊飞在台北的文字生涯有叠合。
       笔者在前帖<熊飞对古龙《剑毒梅香》创作指点可能性.墨迹辨_暨孰为武侠处女作之惑>
       讲述“ 昆明城内外,居民多善雕刻和制铜器,辛家村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熊飞指导的;
       也就是说,熊飞了解到一般内地人都未必清楚的昆明城民俗。
       假如1944年~1945年熊飞协调了土木系学生所参与的远征军行动,对昆明城民俗有亲生体验。
       笔者在前帖《从东方客小说辨析熊飞指导古龙可能时空轨迹》讲述,
      “《俏寡婦》的地理背景是内地广西到越南河内,”
       而土木系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了远征军的越南河内计划。(后面附有文章)
       因此,《俏寡婦》的越南河内部分,有可能是熊飞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听土木系同窗回忆后,引入对越南河内的小说创作,也可能是熊飞参与过河内工作,或熊飞参与过缅甸工作,将缅甸故事改成越南河内故事。

       必须补充部分历史:

       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后,土木系成为抗战急需人才培养的重要学科。1940级土木系学生洪光煃等43人于1944年被征调加入中国远征军,参与滇缅战场工程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7-1 19:45 , Processed in 0.0354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