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古龙介入电影业的台北贵人:焦鴻英盛毓珠马芳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05  马芳踪以“吃”介入电影界

       古龙第一次见马芳踪是1959年上下,这是古龙刚刚开始武侠小说创作。
       这时马芳踪也帮助不了他。
       马芳踪有条件帮助古龙,要到1973年,这时距离古龙第一次见马芳踪是十六七年后。
       马芳踪大概在60年代中期,因为某件案件,不再担任外事警察(为自证清白甚至做出极端动作,略)。
       可能由于担任外事警察期间,被请客和请人吃饭,马芳踪成为名饭店经理。

       最早可能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任职。
       圆山大饭店原址为日寇侵略时期“台湾神宫”所在地,现存的金龙喷泉铜龙雕像为三爪造型,源自唐朝时期经由日本引进的样式。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将毁损的台湾神宫改建为“台湾大饭店”。
       1952年由蒋夫人美龄等政要主导成立“台湾省敦睦联谊会”接手经营,并更名为“圆山大饭店”,成为台湾第一家国际级饭店,初期主要接待各国元首及政要。
       建筑初期保留传统风格,后于1973年改建为14层中式宫殿建筑,成为标志性地标。
       “圆山大饭店”最出名是东、西两条秘密逃生通道(长度约180米),分别通往剑潭公园与北安公园,直至2019年才对外开放参观。

      也可能在台北的“第一饭店”任经理。
      由于有“第一饭店”之称的饭店,就是圆山大饭店,故罗列于前。
      现在还有“第一大饭店”位于台北,是家3星级酒店,距离台北101大楼打车10分钟,车程约5.5公里。但不知是否与马芳踪有关。

      上述饭店未必马芳踪有股权。
      马芳踪任经理、有股权的,貌似是春风得意楼,主打广东菜。台北的名演员也持有股权。
      “春风得意楼”这个招牌,貌似是从上海搬过去。
       春风得意楼以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命名,创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上海城隍庙地区最早且规模最大的茶楼之一。其核心功能为提供茶饮服务,并兼作书场即评弹演出场所,茶客常在此品茗、听书、社交或洽谈商业事务。

       马芳踪因为姓马,在春风得意时,现出“芳踪”,因此以“春风得意楼”命名,让一批台北电影明星,于“春风得意马蹄疾”时,与马经理芳踪,一同寻芳赏食。
       也因为马芳踪的长袖善舞,因为新太太盛毓珠身兼盛宣怀家族历史荣光与戏剧艺人身份,马芳踪得到邵氏电影公司老板邵逸夫的赏识。
       并于1973年一季度,接替吳嘉棣成为邵氏电影公司在台北的代表机构邵民公司的经理。
   
       在马芳踪取得邵氏电影在台北“话是权”三年后,1976年邵氏武侠电影《流星蝴蝶剑》首映。这时离古龙为争取小说改编为电影、为争取介入电影业,已经至少过了9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06  古龙首次冲击电影业——结识徐增宏

      古龙为介入电影业所作的努力,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是年倪匡与古龙尚未见面。

      1965年是古龙开始转变命运的一年,在倪匡任主编的《武侠与历史》,古龙开始连载《绝代双骄》。
      1965年,古龙在电影业的努力在两方面,首先是试水电影编剧的角色,古龙了结识徐增宏;其次将自己的小说改编为电影。

      关于古龙与徐增宏,笔者两年前的帖《古龙的电影剧本实践》已经有所介绍。
      东南亚的报纸回顾当年,甚至有古龙与徐增宏结拜的报道,倘若属实。这是古龙为电影事业所进行的第一次结拜。
     (第二次结拜是古龙与黄枫、高宝树、诸葛青云在皇后酒家结拜。
       但是,高宝树并没有对古龙的电影事业有太大太实质的帮助,反而是在她出品的电影,借了古老的光——尽管高宝树后来经常提醒别人,她曾经与古龙结拜。
       关于此点,后述。)

       徐增宏1934年11月19日出生于上海,比古龙大4岁。
       1949年从上海抵港定居,时15岁。
       徐增宏的电影事业伊始,是在新联影业当摄影师罗君雄的摄影助手;
      (有些电影文献称“南国片场”有误,应该是新联影业)
        1954年的《家家户户》是徐增宏初试啼声,署名为摄影师。
        1956年的《采西瓜的姑娘》徐增宏为摄影师;注意这部电影,高宝树在其中出演寡妇黄嫂。
        高宝树1939年2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当年17岁。《采西瓜的姑娘》的导演、编剧是姜南。资料显示,姜南与高宝树曾经是夫妻关系,两人在内地同为话剧演员。
        徐增宏1957年签约新华影业公司担任摄影师;
        1957年在《阿里山之鶯》担任摄影师;当年拍了4部电影。
        1958年的前3部,《鳳凰于飛》、《銀海笙歌》、《血影燈》是在新华影业任        摄影师。
        但1958年后2部《血影燈》、《借紅燈》却成邵氏的摄影师。
        1959年徐增宏同时为新华影业、麒麟影业、邵氏三家任摄影师。
        此后慢慢稳定在邵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与古龙结识甚至结拜的上一年,徐增宏正式签约为邵氏的副导演。当时他30岁。
      1964年,徐增宏成为邵氏电影《血濺牡丹紅[The Warlord and the Actress]》的副导演,导演为何梦华,编剧为张彻。
      这是徐增宏首次与张彻合作。
      第2次是1966年的《虎俠殲仇[Tiger Boy]》,导演、编剧均为张彻。
      而这时,张彻开始创出名堂,任副导演的徐增宏,处于张彻的光环之下。

      徐增宏与古龙的交往、可能的结拜,源于徐增宏任武侠电影的知识面不足。
      与张艺谋一样,徐增宏是摄影师出身转导演。
      徐增宏在邵氏,1965年导演《江湖奇俠》,题材取自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故《江湖奇俠》又名《火烧红莲寺之江湖奇侠》。
      几个月后推出《鴛鴦劍俠》,又名《火燒紅蓮寺之鴛鴦劍俠》。
      1967年,徐增宏又导演武侠电影《琴劍恩仇[The Sword and the Lute]》,主打新加坡市场。
      桂武、紅姑为主角之二三,依然是不肖生《江湖奇侠传》的故事,第一主角为“甘聯珠”。

      认识武侠作家古龙,对于徐增宏导演他不熟悉的武侠电影,帮助较大。
      而徐增宏能否在电影事业上拉古龙一把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机在1967年5月首映的《神劍震江湖[The Thundering Sword]》,实际上使用了金庸小说的脚本。
      邵氏电影的武侠小说改编,已经由老一辈民国作家,改为当代作家。
      这几部徐增宏导演的武侠小说改编电影,编剧的挂名为申江。
      对此,笔者在两年前的帖《古龙的电影剧本实践》写道:
      更早徐增宏执导的,如《琴剑恩仇》、《神剑震江湖》、《七侠五义》、《玉面飞狐》,由于邵氏给徐增宏配的编剧是申江,其动作片的编剧可以,但侠味缺乏,徐增宏不得不经常求援于古龙(根据东南亚回顾性报道而得)。
      所以到了《十二金钱镖》,干脆不与申江合作,直接用徐增宏、古龙合作的剧本,但署名无法用古龙,署名只能用徐增宏。
      1969年邵氏电影《十二金钱镖》,海报上面写着导演: 徐增宏、编剧: 徐增宏;笔者在前帖中认为“当时背后的编剧是古龙。”
      古龙付出无名、无利的代价,帮助徐增宏和邵氏;投桃报李,本来邵氏应该给古龙一个名分、一个机会。
      1965年到1967年,是古龙比较接近邵氏的年份。
      但是,邵氏相当长一段时间,编剧上没有古龙的名字。
      到1967年,楚留香已经连载并出单行本。
      但离古龙最希望的小说改编电影,还“八字不见一撇”。
      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07  得罪张彻后古龙电影辉煌慢出现8年

       内地研究古龙电影者,本来就不多。
       即使有所涉及,对于古龙这段经历,语焉不详,倒是津津乐道于古龙与高宝树等四人在皇后酒家结拜之艳迹。
       多数对古龙电影感兴趣者,实际上不清楚,古龙曾经得罪名导演张彻的历史。
       正是因为得罪张彻,古龙电影的辉煌被拖慢八年才出现。

       1968年8月1日,古龙在《文化旗》第10号第33-34页,发表了文章《制片?制骗?──且说武侠电影》,对武侠电影一些不良作风,进行解剖。古龙写道:

        这些“问题电影”是从那里来的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有些所谓“制片家”,做了粥锅里的老鼠屎。
        因为这些“制片家”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观众,他拍出的电影,根本不管是否能使观众愉快,因为他只要拍出一部电影,就已经达到他的目的──“赚钱”,至于这部影片是好是坏,他已完全不放在心上。

□□□□□□

       我们只希望看王羽的情感流露出来,并不希望看他的“肠子”流出来,假如武侠电影能将气氛制造得更感人,故事推动得更紧凑,主题刻画得更严正,我相信它一定会有更多的观众。

□□□□□□

      让张彻对号入座的是1967年的电影《独臂刀》,研究电影历史者一般称为“盘肠大战”;
      古龙实际有些偏差,“我们只希望看王羽的情感流露出来,并不希望看他的“肠子”流出来,”, 王羽没有“盘肠大战”,是郑雷在“盘肠大战”。
      在这部让张彻扬名的票房突破电影《独臂刀》中,由王羽出演男主角方刚,其以残缺之躯血战群敌,腹部被刺穿后仍裹布缠斗,开创了香港武侠电影“以痛感强化悲壮感”的视觉语言范式。
       为了逼真,片中“盘肠大战”采用真刀真剑作为道具,刀刃经打磨降低杀伤力但仍保留金属质感。王羽为验证道具真实性,曾现场将剑掷向地面,剑身直插地面发出金属撞击声。
       郑雷饰演的反派在肠穿肚裂场景中,通过特制血袋与肠状道具模拟内脏外露的视觉冲击,现在看到的,估计是有所删减的。(但后来其他电影公司有个讽刺邵氏的电影,真实地说明肠状道具的制造,让观众知道其如何之“假”)

      张彻首次在武侠片中大规模使用手提摄影机,通过晃动镜头与低角度仰拍强化打斗的临场感。王羽独臂持刀与群敌厮杀的片段采用多机位切换,以快速剪辑呈现刀光剑影的密集节奏。
     《独臂刀》开创了“以伤显勇”的视觉范式。王羽出演的主角方刚,腹部被刺穿后,用布条缠绕伤口继续血战,通过特写镜头放大鲜血浸透衣物的细节。这种将肉体痛苦升华为悲壮美感的手法,成为张彻后续作品中“阳刚武侠”风格的核心元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张彻的对号入座,认为古龙说的就是他,就是《独臂刀》。
      因此,古龙的其他文字、本来充满善意的,也变成了指责。
      古龙在《文化旗》中还写道: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会再选择好的素材,好的故事,好的导演,因为凡是好的东西,就一定是要多花钱的,而他却只想撙节成本。为了还想拍下一部电影,他只有以不合情理的残酷,流血场面来争取某一部分观众。
       这些“制片家”们,自然和哪些以电影为事业的制片家不同,因为他制的是“骗”,而不是“片”,我们若要提高武侠电影的水准,就一定要扼断这些“制骗家”的咽喉,切断他的血脉,令他们不能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成功的编剧和导演们,能认清一件事,那就是:电影的观众,并不如他们想像中那么喜欢流血。

□□□□□□

      张彻不就是“成功的导演”吗?
      因为他制的是“骗”,而不是“片”,我们若要提高武侠电影的水准,就一定要扼断这些“制骗家”的咽喉,切断他的血脉,令他们不能活动。
      ——扼断这些“制骗家”的咽喉,切断他的血脉,这让张彻大为恼火。
      而古龙文章的标题《制片?制骗?──且说武侠电影》,容易被张彻、以及依靠张彻赚钱的老板们,理解为讽刺,甚至是指责。
      最不能接受是“骗”字。

      由于徐增宏出道时与张彻的副手关系,虽然与古龙交往学了一些武打、武侠的套路,但任副导演还要依靠张彻的放手、张彻为其在老板面前美言。
      在张彻面前,徐增宏无法形成“气势”。当然也无法在对古龙已有一定成见的张彻面前,替古龙出声。
      实际上,就是与张彻关系甚好的倪匡,也无法说动张彻。
      1967年,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票房收入首过百万,被称作“百万导演”,自此邵氏需要倚重张彻的票房号召力。
      1970年,张彻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张彻当时在邵氏,有无法撼动的地位。
      故此,古龙电影的辉煌被拖慢了八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5-14 20:29 编辑

§08  散文家诗人张彻与文运会专员张彻

      邵氏大导演张彻确实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按照记载“生于1924年1月17日”的张彻,按照记载——17岁时已经是诗人。
      民国杂志《学园》于1942 年第3~4期第35~36页,发表了張徹填词狄克作曲的《渡河:[歌曲]》。

      清晨的河面,笼罩着浓雾;
      对岸的山后,有血色的烽烟。
      牵一匹战马待着渡船,马嘶声,给心里添一分躁急。
      雾中出现一点帆影,南风吹来白帆的消息。
      怨船走得太慢啦!
      并非我要走向北方的严寒,仅是为了那对春天的爱恋。

□□□□□□

      一年前,按照记载——16岁的张彻也被誉为“散文家”。
      1940-05-07的《中央日报》发表了张彻的散文《灰色和突破灰色的力》。
      而1946-10-16的《江声》,张彻的散文《西北小頌》愈显功力。
      散文分为三阙:一 白杨、 二 麻雀、 三 鸽与风筝 。


      所谓按照记载,是指笔者发现了不同之处(后才补述以免干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5-14 20:30 编辑

       1941年,按照记载——17岁的张彻在《战时文艺》发表长詩《向北方》。
       但字欠清晰,取两年后在《中央日报》重发(有所修改)的字清晰度有所提高。
       全诗节选完全清晰者。

幼小時,就愛和女孩們耳鬢厮摩,用我細弱的手指,幇她們描一幅小巧的花樣。    稍長後,得到了「夜遊神」的綽號,因爲我不喜歡太陽。
長江邊夜半的沙灘,我常在上面卸下我纖瘦的影子,裏一層薄絹浸着輕寒,再披上一身月色如霜。
低聲哼一支夜曲,輕輕地邁着步兒,生怕踏碎了嬌柔的月光。
能讀童話時,就爲了玖瑰與夜鶯哭泣;
懂得詩句後,更優遊於夢境和幻想。

我慣於咀嚼憂鬱,痛飮着淒涼;
然後再品味其中的甜意,取一葉啼血的杜鵑底毛羽,蘸那東逝的江水,在殘花底瓣兒上面,寫下我一抹淡漠的感傷。
十餘年來,我追求着:一行淸麗的詩句,一縷低音的戀語,一聲輕喟,一曲短音階的歌唱。
直到「七七」的砲聲,震落了緋色的夢,才想要從此脫下温柔,穿上雄壯。
但過去的殘影,仍幽靈似地飄浮於眼前,當我三年來工作在悒鬱的,多霧的西南原野上。
不知多少次,我凝望那遙遠的山外;
不知多少次,我夢想自己是粗野而豪壯。
我聽說能醫治我的,只有北國的草原,因此我决定抛棄一切的依戀,放闊了我底脚步,走向北方。
我將殺死我過去的自己,像撕下一頁日曆,我將用汗洗淨我殘留有淚之鹹味的顏面,我將要學着去喜愛太陽。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40年,张彻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修读政治学,受到张道藩赏识。
      历史资料显示:张道藩曾任“中央宣传部长,海外部长,第一届‘立法委员’。长期从事官办文化教育事业,参与控制国民党文宣与党务系统。”
      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于1941年2月7日在重庆成立,隶属于国府宣传部门。张道藩担任主任委员,负责统筹委员会工作。
      曾有文章认为张彻被张道藩委任为“文运会专员”。
      但张彻本人自述是参加“教育部第三巡迴戲劇教育隊,巡行工作於西南”。
      历史上关于张彻一些说法,有过誉之词;连出生年份都可能有错(另文述之)。
      但张彻有文才是不争的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09  张彻50年代由台赴港之惑

      如果查介绍张彻的网页,可以查到下列文字:
     “1947年,张彻编写了第一个剧本《假面女郎》。1948年与”经国先生“结下友谊”;“1949年,张彻自编自导处女作,也是日本战败结束殖民统治后台湾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阿里山风云》传唱至今的插曲《高山青》,就是由他作曲的。”
      其他的描述大同小异。
      遗憾的是,有许多偏差。考虑到连张彻的出生年份都被写成“1924年”,偏差非常容易理解。
      ——当时张彻准备评选充满溢美之词。
      首先,《高山青》不是由张彻作曲。
      其次,《阿里山风云》不是由张彻“自导”的,其第一导演是张英,张彻是第二导演(兼编剧),但内部资料一般写“导演张英、编剧张彻、制片人徐欣夫”,徐欣夫才是最关键的。
      最后,张彻到底有没有与经国先生“结下友谊”?

      张彻于1947年编写了剧本《假面女郎》,但当时与经国先生地位差别太大。
      经国先生在1948-1949年忙于国府内部事务及迁台准备,尤其是将北京故宫的国宝运走,经国先生当时结识者主要是活跃于军政领域,可能抽不出时间与一个“剧本作家”“结下友谊”。
     《阿里山风云》的出品人是上海國泰影業公司、上海万象电影公司,徐欣夫代表出品方。所有与台北的电影事务,由徐欣夫负责,经国先生即使对《阿里山风云》感兴趣,也是与徐欣夫接洽。
      1949年《阿里山风云》拍摄期间,经国先生已经逐步进入权力核心,在台期间主要交往对象为军政要员如张学良,或特定历史人物如章亚若家族成员,与文艺界的联系多见于政策层面例如文化审查,而非私人往来。
       暂时未见查到时为《阿里山风云》第二导演兼编剧的张彻,与经国先生的交往记录。

       最大的问题在于,假如张彻1948年已与经国先生“结下友谊”;1949年应更上一层楼。
       50年代初期到1957年,经国先生已经“主管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参与行政院政务协助构建台湾地方治理体系协调跨部门事务、主导退伍军人安置与社会保障工作、通过‘荣民工程’等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恢复”,成为与土木系首脑陈诚“平分权力”的唯二者。
       张彻留在台北不是如鱼得水?

       为何张彻1957年还要到香港,从零做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5-15 01:50 , Processed in 0.05357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