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古龙熊飞生平第三个拼图[2025.7.14古龙武侠论坛首发]:父子争执&熊飞从政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2: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外是“第三回 金粉笙歌,多少酸辛往事shì;淡烟横素sù,几许别离情绪xù”
       上联最后一字是事shì,为“仄”,满足其四“上联仄收原则”;
       但下联最后一字是绪,按照现在读法为xù,也为“仄”。
       根据长联的变通处理,主要是应满足“上联仄收原则”,有时下联可以不满足“平仄相对原则”、可以为“仄”;
       因此,由“长联的变通处理”第三回不算违反平仄原则。

       但是,既然熊飞已经在其余十三个回目,均满足了原则,为何偏偏漏了一个。
       怀疑晚清、民国时,“绪”有一种读法可能是“平”。
       即是不是,熊飞实际很容易用其他读“平”的字代替,例如用“情怀”代替“情绪”,怀 huái 为“平”。
       或者用“情结”代替“情结”,结,读作jiē或jié,为“平”。
       这种修改根本不是什么高难度操作,普通本科生都做得到。

    (另外,以前的博客文章曾经认为古龙改过全书前几回的标题的个别字,不知是否包括第三回的“情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2: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龙在1982年3月21日出刊《时报周刊》212期第73页,写下了<《陆小凤与西门吹雪》注 >,全文如下:

  写武侠小说写了二十三四五六七年,从没有写过“注”。

  可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看“注”,因为它常常是很妙的,而且很绝,常常可以让人看了哈哈大笑。

  譬如说,有人写“××拔剑”之后,也有注“此人本来已经把剑放在桌上了,等他吃过饭之后,又带在身边,所以立刻可以拔出。”

  看了此等注后,如不大笑,还能怎样?哭?

  “注”有时也可以把一个作者的心声和学识写出来,注出一些别人所不知而愿闻的事,有时甚至就像是画龙点睛,无此一点,就不活了。

  才子的眉批,也常类此,金圣之批四才子,更为此中一绝。

  我写此注,与陆小凤无关,与西门吹雪更无关,甚至跟我写的这个故事都没有一点关系,可是我若不写,我心不快,人心恐怕也不会高兴。

  因为在我这个鸟不生蛋的“注”中出现的两个人,在现代爱看小说的人们心目中,大概比陆小凤和西门吹雪的知名度还要高得多。

  这两个人当然都是我的朋友,这两个人当然就是金庸和倪匡。

  有一天深夜,我和倪匡喝酒,也不知道是喝第几千几百次酒了,也不知道说了多少鸟不生蛋让人哭笑不得的话。

  不同的是,那一天我还是提出了一个连母鸡都不生蛋的上联要倪匡对下联。

  这个上联是:“冰比冰水冰。”

  冰一定比冰水冰的,冰溶为水之后,温度已经升高了。

  水一走要在达到冰点之后,才会结为冰,所以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水,都不会比“冰”更冰。

  这个上联是非常有学问的,六个字里居然有三个冰字,第一个“冰”字,是名词,第二个冰字是形容词,第三个也是。

  我和很多位有学问的朋友研究,世界上绝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文字能用这么少的字写出类似的词句来。

  对联本来就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字形态,并不十分困难,却十分有趣。

  无趣的是,上联虽然有了,下联却不知在何处。

  我想不出,倪匡也想不出。

  倪匡虽然比我聪明得多,也比我好玩得多,甚至连最挑剔的女人看到他,对他的批语也都是:

  “这个人真好玩极了。”可是—个这么好玩的人也有不好玩的时候,这么好玩的一个上联,他就对不出。

  这一点一点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金庸听到这个上联之后,也像他平常思考很多别的问题一样,思考了很久,然后只说了四个字:“此联不通。”

  听到这四个字,我开心极了,因为我知道“此联不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也对不出。”

  金庸先生深思容智,倪匡先生敏锐捷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一个人对得出“冰比冰水冰”这个下联来,而且对得妥切,金庸、倪匡和我都愿意致赠我们的亲笔著作一部。作为我们对此君的敬意。这个“注”,恐怕是所有武侠小说中最长的一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2: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在网页披露后,曾经引起古龙爱好者与金庸爱好者的一场争论,笔者不敢介入争论,只作补充,古龙在其他散文中,表达了对金庸的尊敬,甚至不惜低下身段称其作品早期都在模仿金庸;
       当然吾等从陆小凤系列与楚留香系列中,看不到对金庸的模仿,古龙更多是表达对金庸让出主要专栏、版面给古龙的感激(据说接到金庸的来信古龙高兴得连澡也不洗了);
       而<《陆小凤与西门吹雪》注>是表明,古龙终于在此对联一事难倒了金庸,背后的逻辑依然是古龙对金庸的尊重。因此,其实没有争论的必要。

      古龙在1982年3月28日出刊的《时报周刊》213期第79 页,又写下了<《陆小凤与西门吹雪》小启>,全文如下:

  关于“冰比冰水冰”,虽然接到很多信,每封信都好玩极了,有的甚至比“好玩”更“好玩”。
  病一周,病去竟真如抽丝,倪匡返港,赴机场前,为了让再见古龙,让我“又见倪匡”。
  除了看病,就看信了。
      病不好看,信好看,我和他已经有了一点相同的意见,只不过为了再多等一点“好玩”,所以我们下周再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2: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1982年4月11日出刊的《时报周刊》215期第81页,又有《古龙小启》,全文如下:

  大病一场,半死不活,脱稿一期,惹人生气,只有一件事,觉得很高兴。
  大家对“冰比冰水冰”的反应,居然比刚烧开的热水还热,从各地来的信,已经有好大好大一大堆了,如果是这麽样大的一堆钱,就算是十元小张的,也可以喝好几个月的酒。
  只不过钱是冷的,信却是热的,钱不可能永留袋中,温情却可以永存心裡--这不肉麻,这真是我的感觉。
  信来自全省各地,还远至金门澎湖离岛,甚至有的来自“铁窗”中,而且自称“铁窗中人”,而且连邮票都没贴,因为在他那种情况下,他不能做的事好像通常都要比别人想像中多一点。
  邮票虽未贴,也不能贴,可是他却贴上了一种远比邮票更能贴进人心的东西。他贴上了他的寂寞和关心,我回报他的只有祝福和感激。

  信也来自各种职业阶层,所受的教育高至大学教授,低至国小国中,所受到的社会尊敬,也有天地之别。职业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在三百六十行之外。
  他们只有一点是相同的--
  他们都是人。
  只要是人,就喜欢“好玩”的事,好玩的事是没有人不喜欢的,就正如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吃,好看的东西大家都喜欢看一样。

  来信中有些下联实在比我那鸟不生蛋的上联好得多,有的有意思,有的有巧思,有的有哲理,可是我一定还要我的朋友倪匡和我的前辈金庸商量商量,才能够下决定,毕竟他们也是要送书的。
  书可求,他们的签名却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要得到的。
  所以这一点我一定要求来信的诸君原谅。

□□□□□□

       此文中古龙已经称“我的前辈金庸”,因此,金庸爱好者更加没有必要因为古龙写了“听到这四个字,我开心极了,因为我知道‘此联不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也对不出。’”而不高兴。

       只要有时间,金庸一定会写出“冰比冰水冰”的文章,一时没有时间写文章的金庸,依然还是古龙心目中的“我的前辈金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2: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06  《苍穹神剑》第23集第25集标题的白玉微瑕

       本帖完整“抄”出古龙的三篇文章,只为了探究古龙对“平仄”的忽略。
       在<《陆小凤与西门吹雪》注>中,金庸说“此联不通”,其道理推测为上面总结的五字对联平仄原则,其四“上联仄收原则”。

       上联: 冰 bīng 比  bǐ 冰 bīng 水 shuǐ冰 bīng,是“平仄平仄平”,不符合“上联仄收原则”。

       但在<《陆小凤与西门吹雪》注>中,古龙没有对“此联不通”的平仄原则做出反应。
       假如发表后,古龙醒悟出五字对联平仄原则,他可以在随后的<《陆小凤与西门吹雪》小启>做出回应,但该文没有。
       假如古龙当时稍为查一下文献,古龙可以在《古龙小启》中说明“技(机)巧联不用讲究平仄”,但《古龙小启》中没有此类内容。

       有了三篇散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作回应,但没有!
       背后的逻辑是,古龙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五字对联的平仄原则,再往上推,古龙在创作《苍穹神剑》时,也没有意识到“楹联标题”的平仄原则。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虽然熊飞替古龙拟了前十四回的“楹联标题”,但没有与古龙讲清楚对联的平仄原则。
       即是,熊飞认可了古龙第十五回到第十七回的标题,但也没有与古龙讲清楚此三回的标题是满足平仄原则的、不用修改。
       回头再分析:

第十五回 水流千里,豪士壮语yǔ;壁立万仞,异客奇行  xíng
第十六回 青芒紫电,流星落地dì;百媚千娇,玉璞归真zhēn
第十七回 松籁微鸣,人入山去qù;飞珠溅玉,剑化龙飞 fēi

       上联、下联最后一字,分别为“仄”与“平”,均满足其四“上联仄收原则”与其一“平仄相对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2: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7-14 21:33 编辑

       本帖的一个目的是探究古龙熊飞发生争执的准确时间段;
       推测,在古龙创作《苍穹神剑》时,在创作第十八回之后时间段,父子有发生争执的可能,因为第十八回的标题为:
       第十八回 解剑池畔,千幻剑气qì;黑煞掌下,二挫煞威wēi
       虽然上联、下联最后一字,分别为“仄”与“平”,均满足其四“上联仄收原则”与其一“平仄相对原则”。
       但如果给熊飞提意见,熊飞会古龙修改该回使用了重字,剑与煞字均重,而且“黑煞掌”挫了“煞威”有些费解。

       到了创作第二十三回时,古龙可能已经不见熊飞,熊飞也没能够修正古龙拟的第二十三回标题
       “语惊四座,煞费唇舌shé;横来夺剑,漫天风雨yǔ| yù”

       “舌”是“平”音,违反了其四“上联仄收原则”,雨读yǔ或 yù,均“仄”音,刚好反过来。
       最关键是“上联仄收原则”是基本原则,前面几楼已经得到结论,直到1982年三四月,古龙还没有强烈意识到五字对联的平仄原则;
       因此,古龙对于第二十三回时的标题,尽管没有经过熊飞审稿或讨论,依然不觉得有任何问题,正常交稿。

       根据前面的对比,推断出,古龙创作第二十三回时,与熊飞已经没有再见面。

       故此,到到了第二十五回的标题,又出问题;
       “第二十五回 双美何来,一往情深shēn;兼程赴约,群芳迎宾bīn”
       其中深为“平”音,违反了其四“上联仄收原则”,而宾为“平”音,也不是“平仄”相对;
       最关键是上联仄收的限制性甚强,不能违反。

       而离开了熊飞的指导和讨论,古龙对原书的思路发生一些中断。脑里面不断有些新的创作想法,却跟原书已写部分接应不上,发展到后来已成为新小说的思路了。
       到了第二十六回之后,稿件长期拖欠,可能仅交了回目标题与写作大纲交差(出版社已先垫了稿酬不得不交标题与大纲应付);
       最后出版社无法忍受第七集之后没有下续,只好再找人(正阳)根据标题与大纲,续写余下的十五回。
      (古龙干脆构思新的小说了

       第二十六回是否还是古龙亲手,有所争议,但本帖不涉及版本学的传统研究,仅仅是服从古龙熊飞最后一场争执此主题,所作探究(感兴趣者请参考先行者的研究成果)。

       这种情况,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古龙父子激烈争执后,熊飞不再指导的推断。

       故:推断在古龙创作《苍穹神剑》第二十二回到第二十五回时间段,古龙父子激烈争执后,古龙不再接受父亲的帮助,准备按照自己的思路创作新的武侠小说
       ——导致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五回标题的“瑕疵”熊飞无法更正,也导致《苍穹神剑》的烂尾、需要由他人接手续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5 11: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07  《苍穹神剑》第一集存在熊飞示范作的可能性

       探讨熊飞是否曾经在《苍穹神剑》第一集为古龙写下示范作的可能性,是为了挖掘古龙、熊飞是否还有一段父子合作、其乐融融的日子。
       楹联标题的平仄原则,刚好是古龙之段、熊飞之长,又刚好是当时创作武侠小说跨不过的“坎”,因此客观上,古龙无法拒绝父子的好意。

       但是,熊飞无法做到仅仅拟标题而不写具体内容。
       寻常的文字,如年月,如数目字,一旦写入了楹联标题,内部文字便要参照楹联标题的实质内容,
       例如“第四回 七qī年nián学xiào剑 jiàn,秦淮huái金粉fěn似梦mèng;九jiǔ月yuè高gāo歌gē,中原yuàn豪士shì如云yún”

       其中,上联“七qī年nián学xiào剑 jiàn”,为“平  平 仄 仄”;
       下联“九jiǔ月yuè高gāo歌gē”,为“仄  仄  平  平”;
       熊飞精心拟就,符合“二四分明”与“上联仄收”两大原则。
       同时该回目的内部文字都应严格遵循“七年”与“九月”;
       如果撰述该回目内部文字者,改了数目字,一改动,可能平仄就变了,因此熊飞在内部文字,也必须写了“七年”与“九月”,以防止违反原则。
       在第二回中,熊飞拟救“苍星银月殒落”,在在内部文字,也必须写“苍星银月”这两个剑客。

       再看第一回文字,“星月双剑生性傲岸,形踪飘忽,绝少真心的朋友,而且仇家事情做得甚是干净,侠义中人虽会倡言复仇,但事过境迁,逐即渐渐淡忘了。”
       “傲岸”、“甚是”、“倡言”、“逐即”都是晚清以上文言作品文字;
       即使是通俗文字句子,例如“端的是霸道已极。”,“真个寂静已极。”“得意已极。”“狼狈已极。”可以从明清小说找到。
       第四回也有“端的是名动江湖,”“要找他实在困难已极。”
       还有,“只是贵镖局的大镖头们却恁地厉害”。
       诸如“端的是”、“已极”、“恁地”等通俗句子用词,在古龙第五部作品以后的多数小说,难以找到相应文字(前四部或有熊飞指导痕迹,故从第五部开始匹配)。

       因此认为熊飞有前四回的指导作。
      (可能不只四回,但前四回的文字证据相对容易找)。

       熊飞在此前第四回中,第一回创作了“苍星银月”“星月双剑”,“以“苍穹十三式’镇住在场群雄,这才扬名天下”,道出了“苍穹神剑”书名的来历。
       同时,将故事主角的姓氏定为熊,这应该是父子都满意的,借此又插上一段清朝的皇室历史。
       相信当年第一书社,光看了第一章回以及写作大纲,必定大为满意,马上拍案接受文稿,实际上,从用字和架构,已经达到民国武侠小说的一般水平。

       不过,这也可能是熊飞从民国武侠小说中“偷师”,
       笔者在前帖《辨古迹_古龙作品对郑证因小说的继承与焕新》第55楼到第60楼,指出了《苍穹神剑》与郑证因多部小说的关系,不再赘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5 11: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熊飞为《苍穹神剑》主角设计了熊氏父子,颇有深意;父子姓名或完全为熊飞所拟,或为熊飞主张古龙同意。
       儿子名熊倜,倜意义为洒脱大方;豪爽;不为世俗所拘束。比较与古龙般配。

       而父名挑了熊赐履,为胤礽的教师, 赐履可以理解为赐履于子,送了一双鞋给儿子,让儿子能走更远的路。
       古龙没有反对,以后再版《苍穹神剑》也没有修改“赐履”。
       这从另一层面,反映了熊飞在《苍穹神剑》中对古龙的“赠稿”,至少是写了部分文字的“指导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5 11: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第四回后半部分,点出了一批江湖人物的人名(将创作大纲人物提前亮相?),文字为:
       “这几年,江湖上人材辈出,无论黑白两道,都有几个震动武林的后起之秀,其中最以使江湖侧目的,有天山冷家兄妹的传人,冷如水、冷如霜和钟天仇,十三省丐门的新选龙头帮主,蓝大先生,四川唐门的七毒书生唐羽,江苏虎邱的东方兄妹,此外峨嵋孤峰一剑,峨嵋双小,武当的四仪剑客,俱都是百年难见的武林俊彦,更可惊的是据说昔年纵横天下的天阴教又在山西的太行山左近死灰复燃,教主是一男一女两个不知姓名出身的年轻男女,如传闻是实,只怕武林又难免蒙劫了。”

       其中的“峨嵋孤峰一剑,峨嵋双小,武当的四仪剑客”,可能就是熊飞借鉴民国武侠小说而创作,属于比较寻常的创作。
       “江苏虎邱的东方兄妹,”,令人想起熊飞使用过的笔名“东方客”。
       而天阴教部分,很可能是古龙的创意,古龙后期的创作相关较大,“阴”字古龙的使用频率也高。

       但出现了“四川唐门的七毒书生唐羽”,在当时可是比较新潮的。
       梁羽生的《冰川天女传》出现唐家暗器,出现于1960年3月到9月,在香港《新晚报.天方夜谭》上刊载。
       鉴于当时两地的通讯部发达,熊飞可能未看到,而且梁羽生的唐家暗器当时不带毒。
       司马翎的《关洛风云录》, 1958年真善美将之结集成书初版全16册,署名“吴楼居士”。其中写了“四川唐家以毒药暗器驰名天下”。
       不排除熊飞有所借鉴司马翎。
       但与司马翎的梁羽生的“唐家”不同,熊飞写了“唐门”,是门派之门;而且用了“七毒书生”的外号,有别于江湖上的赳赳武夫!
       这可能是熊飞的民国本科生身份使然。熊飞是文理兼具的本科生,虽然是国学系毕业,最早报考的专业是工科,因此其笔下,让唐门子弟文武双全,也是可能的。

       然而,也可能是熊飞实际是从白羽小说得到借鉴,如前述熊飞可能借鉴了郑证因的素材,那么顺理成章也会借鉴白羽的唐门素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5 11: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7-15 16:13 编辑

        假如熊飞就是“购料委”的熊鹏声,在四十年代中期、抗日战争胜利前在重庆工作,那么熊飞对于四川唐门暗器,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

       抗战时期,四川省代主席王陵基驻防万县,离开陪都重庆约300多公里。
       王陵基曾以募捐抗日为名设擂台,并请来开州唐门武师唐兴畅(排行老二,人称唐二)老师一比高下。
       刚一动手,教官即感不对,自己的大指姆竟莫名其妙地断了,方知遇到高人,当即拜服。
       打擂期间,王陵基部的手枪营营长十分了得,与各武师交手,伤其多人,连连获胜,狂傲不已。
       唐二老师的徒弟峨眉人张敬诚一时兴起,忘了师嘱,跳上台与之对阵,营长因其背景强硬,出拳凶狠,但败于张敬诚的唐门涮腿绝技。
       王陵基见识了开州唐门武功,在万县设国术馆,请唐兴畅及亲信弟子在万州设馆授徒,教他手下军官习武。

       受到此影响,除王部官兵外,川东各县以及宣汉、万源等川东北地区,均有习唐门武术者。影响力到达重庆
       当年与日寇短兵相接时,最后关头需要拼刺刀,国军上下,有自觉的修习武学自觉性。

       因为重庆离万县之近,也可能因为铁路事业需要到左近活动,不排除熊飞将对开州唐门武艺的理解,加工写入小说,正如熊飞(东方客)的其他小说创作源泉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10-27 09:57 , Processed in 0.0331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