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读古龙__古籍历史痕迹暨武侠小说涉宗教文义史辨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4: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古龙笔下洛阳白马寺的“自西天驮经”,还可挖掘出从原始佛教到小乘体系、大乘体系的佛教传承历史。
       西行使团以白马驮载佛经42章,最早是古典梵文(Buddhist Hybrid Sanskrit)书写,还不是汉字。
       蔡愔、秦景为首的西行使团回国队伍中,就有在大月氏国所遇的天竺高僧迦摄摩腾(摄摩腾)、竺法兰,两人本来就有传承佛教的教任。
       迦摄摩腾与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内,将佛经42章翻译成汉文,由于迦摄摩腾与竺法兰初至洛阳时汉语尚不精通,因此,汉明帝指派汉臣协助翻译,具体由太学出身的“汉人博士”负责文字润色与义理审核,历史记载为“胡僧口述梵义,汉臣笔录成文”。
       其中,东汉大臣王遵(字孟坚)参与经文整理,以其儒学功底调整译本文风,使之更合汉代语境。

       佛经42章的具体含义是:经文由42段独立语录构成,每段对应佛陀教诲的一个章节,故以“四十二章”为名。
       历史文献《高僧传》《洛阳伽蓝记》《历代三宝记》均明确记载此事,经文由两人合译,且以章节数命名;因为早期佛经译名多依内容特征,故定名《四十二章》。
       白马寺因此被视为中国佛教“释源祖庭”;白马寺内现存二人墓葬及浮雕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4: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注意的是,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两人所属教派为“小乘佛教”或佛教小乘系统,所翻译的汉文字佛经《四十二章》,其内容自然反映其传承——佛教小乘系统。
       摄摩腾、竺法兰翻译的汉字佛经《四十二章》,被定义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奠定汉传佛教经典基础”;被收藏于皇室“兰台石室”,曾被称为“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原”。
       其历史地位也经《出三藏记集》等文献证实,且考证得到,其早于其他经典如《般若经》百余年。
       经过皇室的“加持”,反映佛教小乘系统教义的汉传佛经《四十二章》,地位尊崇,一旦从汉朝开始,传承(汉传)佛教,本来应该是“佛教小乘系统”。

       但是,宗教历史已经定位,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佛教大乘系统)为主体,实际上,藏传佛教同样归属于佛教大乘系统;
       而如前所述,文献中称:白马寺为中国佛教“释源祖庭”、  《四十二章》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存于皇室兰台石室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原;
       那么,原教旨、原始传承的佛教小乘系统(《四十二章》相关),与汉传佛教以佛教大乘系统为主体的“教科书”,是否发生了矛盾?

       感谢古龙的原始文字,得以回顾一下佛教传承史的中国部分。
       佛陀(释迦牟尼)生卒年份,中国学者据《善见律》推算为公元前565-前486年。
       佛陀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29岁出家,35岁悟道(菩提树下证悟),随即开始传教并创立佛教教义体系;据《善见律》推算佛教创立时间约为公元前530年。
       为统一各种说法的误差,称:佛教正式形成于佛陀悟道后的传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末期),聚焦恒河流域。
       据《善见律》推算佛陀涅槃于约公元前486年。
       佛陀涅槃百年后,约公元前386年,因对戒律解释分歧(参考“大天五事”争议),僧团首次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
       其中,上座部(Theravāda)由僧团长老(上座)组成,保守派,主张严守原始戒律与教义。
       大众部(Mahāsā?ghika):由多数普通僧众组成,革新派,支持戒律宽松化与教义发展。

       但最初(公元前4世纪中叶)上座部虽然作为独立派系正式形成,但尚未发展出完整体系,仍属早期部派佛教范畴。
       印度阿育王时期(约前268–前232年)阿育王推行佛教,上座部僧侣参与第三次经典结集(前250年),系统整理巴利语三藏,核心教义(四圣谛、八正道)与戒律体系于此时期固化——教义体系至此定型。
       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阿育王派其子摩哂陀长老赴锡兰(斯里兰卡)传教,上座部佛教正式扎根,形成南传佛教传统。
       锡兰大寺派成为上座部正统传承中心。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上座部内部进一步分化出犊子部、化地部等支派,但主支始终保持戒律与教义统一性。

       佛教小乘系统作为派系完全独立,要到公元1世纪,由于大乘佛教(佛教大乘系统)的兴起,为了区别,“小乘”成为大乘对坚守原始教义的上座部系统的称呼。
       因此,目下的“小乘佛教”,也使用“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的概念。
       其中上座部的概念,是与“大众部”概念,区别而产生的。
       于传承历史而言,先有佛陀(释迦牟尼)的创立与传教,中有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继而“上座部”南传,于锡兰(斯里兰卡)形成“大寺派”传承中心,在大乘佛教兴起时,形成南传上座部系统——小乘系统,与大乘系统,区别而并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8-5 18:31 编辑

       佛教南传上座部系统(小乘系统)与大乘系统,核心区别主要体现在教义目标、修行理念、经典体系及佛陀观等方面,具体为:
       其一、核心理念与目标差异。
       小乘以个体解脱为核心目标,追求断除烦恼后证得阿罗汉果位,跳出轮回;强调自觉修行,注重戒律苦修,认为现世仅释迦牟尼一佛。
       大乘倡导普度众生,以成佛为终极目标;主张众生皆有佛性,修行者需发菩提心践行菩萨道(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等),利他济世。

       其二、教义与哲学差异。
       在佛陀观方面,小乘视佛陀为历史导师,拒绝神化;大乘神化佛陀,承认十方三世无量佛并存。
       在世界观方面,小乘主张“三世实有”,承认物质与精神实存;大乘提出“诸法性空”,破除对“我”与“法”的执着。
       在最高果位方面,小乘为阿罗汉果(断烦恼,离轮回);大乘为佛果(自觉觉他,圆满智慧)。

       其三、修行方法论差异。
       小乘严守原始戒律(如剃发、托钵、雨季安居),依“八正道”修戒定慧,侧重出家修行与个人禅观。
       大乘为利益众生可开许部分戒条(如大乘菩萨戒允许为救众生暂舍小戒)强调“六度波罗蜜”与“四摄法”(布施、爱语等),通过慈悲利他积累福德资粮。

       其四、经典体系与传播。
       在核心经典方面,小乘体现为《巴利三藏》,大乘体现为《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
       在主要传承地域分布方面,小乘体现为东南亚(泰国、缅甸等),大乘体现为东亚(中国、日韩等)及藏传地区。

       其五、社会与文化影响差异。
       小乘系统在东南亚与世俗政权深度绑定(如泰国国教),保守传承原始教义。
       大乘系统融入东亚文化形成禅宗、净土宗等本土化宗派,兼具哲学思辨与民俗信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4: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这段历史可知,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建白马寺时期属于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已经创立。
      《四十二章》经文“胡僧口述梵义,汉臣笔录成文”,主翻译者摄摩腾、竺法兰虽然是小乘佛教徒;
       但经过汉人助手的辅助翻译,已经无法100%保持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的 原始教义转译,汉人助手造成术语的本土化,
       尤其是将佛教概念嫁接至道家词汇,例如以“无为”译“涅槃”),并调整句式结构,将梵文复杂长句转为汉代简练文言,在降低理解门槛中消减了大乘、小乘的区别。

       另外,汉人助手作文化适配性修正,删减印度风俗相关内容,例如“割肉贸鸽”故事,增补贴合儒家伦理的譬喻;也对对戒律条文进行符合中原礼法的表述优化。
       这些术语的本土化处理,诱导了后代的进一步本土化了解,一些解读者为增加理解能力,读了一些大乘佛教汉译经文,以大乘语境进行解读,使得《四十二章》经文的后期文献,变得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均有。
       摄摩腾与竺法兰于公元67年(永平十年) 在洛阳白马寺完成《四十二章》经文汉译工作。
       因此,汉传佛教的最早开始时间在公元67年(永平十年)之后。
       而按照汉译《四十二章》经文进行佛教传承,其前十章基本还是按照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传承,其中隐含小乘的理论基础,部分与《阿含经》贴合,体现“断恶修善”意涵。
       而中间二十章,已经有大乘系统的教义在内,体现“六度万行”意涵。
       到了最后十二章,属于佛果境界部分,体现“念等本空”意涵,不同的解读者可分别得到小乘理论与大乘理论的理解。

       故,公元1世纪的汉传佛教传承,已经同时包含有小乘理论与大乘理论的意涵理解,无法完全按照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承。
       到了《般若经》汉字译本出现,大乘佛教在中国开始有了正式的传承理论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4: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最早的《般若经》汉字译本由东汉月氏国僧侣支娄迦谶于东汉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在洛阳翻译完成。
       无法查到是否也是在白马寺翻译,但洛阳当时已经是佛教传承的中心,有一些汉人经文翻译专家在洛阳,支娄迦谶在洛阳翻译当为正常。
       不过,《般若经》汉字译本最早不是称《般若经》,而是称为《道行般若经》。
       支娄迦谶为大月氏国人(中亚游牧民族),洛阳文士孟福、张莲等汉族助手参与汉译过程与最后润色。
       汉族助手借用道家词汇,例如“本无”喻“性空”,以降低修习经文者的理解门槛,这可能也是《道行般若经》名字的由来。
       不过,部分音译词,如“般若”“那术”等,因无贴切汉词对应而保留。

       原始佛教的核心经典为口传教法,后整理为《阿含经》,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核心经典为《阿含经》,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为《般若经》《法华经》等。
      《四十二章》经文出现的112年之后,《道行般若经》(即《般若经》汉译)出现了,大乘佛教也正式有了传承基础。

       如果说,在东汉时期,汉传佛教还是小乘体系与大乘体系兼具的话;那么到宋代,汉传佛教已经以大乘体系为主体了。
       以宋代守遂注本为标志,古龙笔下“自西天驮经”的《四十二章》经文(古典梵文书写),其公元67年(永平十年)原始汉译本,已经经历了系统性改写。
       其中守遂注本将原始译本中"善根功德"等概念替换为"菩提心""六度"等大乘术语,并加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大乘核心命题,嫁接《涅槃经》思想。
       以修行目标此重点为论题,分析可知:原始译本侧重个人解脱(阿罗汉果),而后期注本增补侧重普度众生(菩萨道);
       原始译本侧重断欲去贪的戒律,而后期注本增补侧重般若智慧与慈悲双运;尤其受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是,后期注本将修行目标从个人涅槃转向普渡众生。

       后期注本融合了不少东汉本土哲学,例如引入老庄"无为"思想,以玄学"本无论"解读"空性";而"离欲清净"被赋予"心性本觉"的大乘体系意涵。
       因此,到了宋代,即使传播《四十二章》经文,也打上大乘体系的烙印;而按照《道行般若经》传播经文,本就是大乘体系。
       汉传佛教以大乘体系为主体,也就很容易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4: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8-5 09:48 编辑

       当然,在封建社会,汉传佛教以大乘体系为主体,更多有当朝帝王、权臣的主观意识在起作用。
       在玄学思潮兴起的魏晋时期,以及帝王护法需求增强的南北朝,大乘体系以其哲学深度与社会性功能,相对于小乘体系,更容易被统治阶层的价值选择所接受。

       于整个封建社会而言,撇开因为国库空虚等困难而故意“灭佛”的个别年份,统治阶层出于统治原因,均多选择了大乘体系而舍弃小乘体系。
       大乘体系"普度众生"理念,契合儒家"仁政"思想;小乘体系"个人解脱"目标被士大夫视为"自私",难以融入主流伦理。

       而依传播优势而言,大乘体系允许为利益众生而开许部分戒条,注重"心戒"方便平民修行,因融合玄学"本无"说、与本土思想存在契合,也增加中层人士的认同度。
       而小乘体系严守原始戒律,例如剃发、托钵、雨季安居规则较为严苛,存在一定的传播约束;
       尽管小乘体系与道家隐逸思想部分重叠(这也是在中国一直存在传承的原因之一),但依赖僧团制度的传播,其传播优势受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5 11: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05 《白玉老虎》中的两句经文是否有字误?

       古龙在《白玉老虎》“第四回 活埋”中写道:

  凤娘道:“你究竟是什么人?”
  这人沉默着,慢慢的转过身,去看挂在棺材外面的一副对联!

  “安忍不动如大地,
      静虑深思似秘藏。”

  凤娘反复看了几遍,苦笑道:“我看不懂。”
  这人道:“这是地藏十轮经上的两句经文,地藏菩萨因此而得名。”
  凤娘吃惊的看着他,道:“难道你就是地藏菩萨?”
  这人缓缓道:“这两句话虽然是佛经上的,但是也包含着剑法中的真义。”

  他的眼睛更亮:“普天之下,能懂得这其中真义的,只有我一个人。”
  凤娘还在等着他回答刚才的问题。
  这人又道:“这里就是地藏的得道处,他虽然得道却决不成佛,而是常现身地狱中。”

  他的目光忽又黯淡:“这二十年来,我过的日子,又何尝不像是在地狱中?”
  凤娘道:“那么你……”
  这人终于回答了她的问题:“我不是菩萨,但是我的名字就叫地藏,其他的你都不必知道,知道了对你没有好处。”

□□□□□□

      这段妙文有几个含义。首先古龙不是为写佛经而专门写两句经文,而是选择了可释诠剑法的奇妙经文,言简意赅。
      其次是古龙显然喜欢对联、奇特的对联,而他觉得可以解析出对联的佛经比较奇妙,恰好“地藏十轮经”上可找出“藏尾”联,因此专门向读者显示。
      最后,对联的末两个字构成了“地藏菩萨”,固然是大众熟知的一位菩萨,但也昭示了《白玉老虎》中一位超级剑客的生活——“这二十年来,我过的日子,又何尝不像是在地狱中?”
      “地藏”是长“藏”于“地”下,更准确的含义是由第四回标题得出——“活埋”。

      在陆小凤系列的《隐形的人》“第九回 惨遭暗算”有一段对话:

  牛肉汤道:“也许你不会相信,可是他的忍耐力的确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他可以在海底呆一天一夜不出来。”
  陆小凤道:“难道他是鱼,可以在水里呼吸?”
  牛肉汤道:“他简直好像可以不必呼吸一样,有次老头子也不知道为什么生了气,把他钉在棺材里,埋在地下埋了四五天,后来别人忍不住偷偷的把棺材挖出来,打开棺材盖一看。”
  她看着陆小凤道:“你猜他怎么样?”
  陆小凤板着脸道:“他已经变成了僵尸,也许他一直都是个僵尸。”
  牛肉汤笑道:“他居然站起来拍拍衣裳就走了,连一点事都没有。”

□□□□□□

     “他”就是宫九,“老头子”就是化名吴明的无名岛主人。

       古龙显然研究过印度瑜伽体系中的活埋术,即是瑜伽师通过冥想与呼吸控制,在封闭环境中长时间存活的特殊能力,被视为瑜伽修行的至高境界。其核心在于通过极端身心训练降低新陈代谢,进入假死状态以抵御缺氧与饥饿。
       因此古龙并非故意描写佛教,本质上是描写类似“印度瑜伽体系中的活埋术”的特色武功,可以在极度恶劣环境上隐藏、再出其不意地对敌人发动攻击。
       古龙也将此写进杀手群体“丝”。
       由于“活埋”——“活埋术”(藏于地)——地藏——地藏菩萨的关联,将宗教与地理(九华山)结合于一体。
       这是古龙写出此段宗教相关文字的重要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5 11: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因为本质上是为创作武功,因此可能古龙创作《白玉老虎》“第四回 活埋”之前,未先查足资料,出现了字误。
       《白玉老虎》“第四回 活埋”中原文字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思似秘藏。”被古龙注解为“这是地藏十轮经上的两句经文,地藏菩萨因此而得名。”
       地藏十轮经的完整名字应该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此文相关部分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第一卷(序品)。
       具体而言,第一卷(序品)第一长段第一句为“如是我闻”,第三短段后有16句“颂”,之后是第四长段。
       第四长段首句是“尔时”,在第四长段中出现了此文相关部分。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此文相关部分.jpg (110.29 KB, 下载次数: 0)

       图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此文相关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5 12: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8-5 18:25 编辑

         上图来自是江苏省佛教协会印刷给佛教徒及佛友修习的“《地藏三经》之《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准证号为“苏出准证JSE-0003330号”,比一般的书籍出版还要严格。

       对照可知,《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原文为:
       “安忍不动犹大地。静虑深密秘藏。”

      《白玉老虎》“第四回 活埋”中原文字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思似秘藏。”,首先少了两个“犹”字,当然去掉“犹”基本含义未变。
        其次是,第二个“如”被《白玉老虎》误为“似”,含义同。

        最后是,佛教的“静虑深密”被《白玉老虎》误为“静虑深思”;
        佛经原文“深密”之“密”是用来形容“(思)虑”的程度,“密”是形容词,而《白玉老虎》文“静虑深思”之“思”是动词;
        静虑与深思,是并列两种思考的状况,佛经原文只有一种状况。

        由于《白玉老虎》明确提及“这是地藏十轮经上的两句经文”,而经文应该“一字不错”;
        建议古龙的后人,假如要修改《白玉老虎》,至少必须修改此“两句经文”,或者将对话修改,说明与原始经文略有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5 12: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献中,《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第一卷(序品)是如此书写的: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在江苏省佛教协会印刷的经文中,也有: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的文字。为什么要专门写上“奉 诏译”?

       玄奘取经过程是私自行动的;公元629年,玄奘为求取真经决定西行天竺,但唐朝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秘密偷渡出关,历经戈壁、沙漠等艰险才抵达印度。
       在印度那烂陀寺学习佛法并游历各国后,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长安,带回657部佛经和佛像。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胸怀广阔,没有责备其违反“禁止唐人出境”法规制举,在洛阳接见玄奘,对其壮举大加赞赏,并下诏支持他在长安大慈恩寺译经。
       玄奘此后19年翻译佛经75部1335卷,译作卷首标注“三藏法师玄藏奉诏译”,直接表明翻译受皇命授权,实际上是对应于最初的“偷渡出关”,
       结果的高尚倒推过程的高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10-10 16:57 , Processed in 0.0383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