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剧本小说《掌门人之死》疑似为古龙亲撰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1-12 10:53 编辑

  

  按照邹文怀的“外包分红”模式,与嘉禾协作的“外包”电影公司,成为单纯的电影制作公司(由嘉禾提供出品电影的资金),影片制作完成后交付嘉禾发行、放映,所获得的纯利润则按照事先协议,享受利润分红。

  以黄枫为例,其成立了电影制作公司——嘉联电影(香港)有限公司(为控制人),黄枫与嘉联的职员负责找好的电影题材,例如《鬼怒川》,在邹文怀认可后,由嘉禾提供出品电影的资金,嘉联拍摄电影《鬼怒川》,黄枫自任导演、编剧,嘉禾的资金用于整部《鬼怒川》制作人员(包括演员)的工资支出、电影道具费用、外景租用、影片冲印剪辑等所有列支。

  虽然不用支付原始费用,但也不能超支,否则黄枫的导演编剧工资无法支出。

  嘉联拍摄完《鬼怒川》形成电影胶片后,交付嘉禾。

  如果《鬼怒川》票房收入高于电影发行、院线租用等支出,纳税后形成纯利润,则黄枫为控制人的嘉联,可以得到约定的分红。

  黄枫是电影公司小老板,但不需为电影制作资金发愁,他只需将精力用于发现上佳电影素材,在电影开始制作时控制费用。

  好处是嘉联公司上下一条心,尽量少出废品,为未来的分红作最大的努力。

  虽然嘉联制作的《鬼怒川》的利润有限,但尚好过罗维夫妇为控制人的四维影业公司制作的《刀不留人》,罗维还在邵氏监控不力,罗维儿子罗大维任编剧、兼第四角色,虽然力捧新人苗可秀,但成绩不佳。

  除了《鬼怒川》,嘉联、嘉祥联合制作的诸葛青云电影《夺命金剑》,也体现利润,但未能形成与邵氏一决雌雄的气势。

  不过风水轮流转,李小龙的加盟使得四维影业大快朵颐,李小龙领衔主演的《唐山大兄》由四维影业任“外包分红”模式的制作公司,创下319万港元的香港本地电影票房新纪录,扣除李小龙的薪酬,四维影业按照分红协议依然红利不菲。

  邹文怀改革香港电影业的“外包分红”模式,获得成功。

  邵逸夫一生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未答应李小龙的合作条件;而李小龙的加盟,使得邹文怀的嘉禾,取得可与邵氏对垒的资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06  李小龙电影票房奇迹之启示

       而黄枫则从《唐山大兄》的票房新纪录,看到香港电影的一个发展方向。
       其一,在看贯了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受够了“凄凄惨惨戚戚”之后,阳刚动作电影大有前途。
       其二,阳刚动作电影固然可作为悲情、苦情类电影的逆反和补充,但爱情类电影的优秀元素依然可补充进入阳刚动作电影。基于此,女侠客题材大有前途。
       其三,以往的阳刚动作电影、武侠电影大多在中华大地上展开,少林武当之争、八大门派之争,题材重复甚多,如同李小龙电影一般,将武林对决放在国际大视野中展开,有更多的新鲜感、有更大的候选题材。
       其四,基于同样分析,亚洲地区的武术之争,同样有新鲜感、候选题材,更有吸引更多亚洲地区熟悉中文电影观众之利,相对于欧美电影受众将更多,将电影对白翻译成英文,毕竟隔了一层。
       其五,李小龙自创了截拳道,融入了李小龙电影宣传。
      (注:截拳道(Jeet Kune Do)是李小龙1964年创立的现代武术体系,外文名“Jeet Kune Do”,别称“振藩功夫”。其核心理念“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融合道家哲学思想,主张摒弃传统套路,提倡以水为本质的攻击与化解技术。)
      由武术上升到武道,体现了更深的文化底蕴。武道电影大有发展前景,可以将优秀的文化作品、反映武道的动作小说,形成动作故事,可以拍摄成比肩李小龙电影的武道电影。

     《唐山大兄》于1971年10月31日首映。
      在黄枫的精心筹划之下。阳刚武道电影《合气道》于1972年10月12日首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1-12 10:51 编辑

§07《掌门人之死》中之人名黄仁植池汉载

  《掌门人之死》中出现了两个人名黄仁植、池汉载,池汉载设定为茅瑛、黄仁植的师父。参考文中“宫本已指着她(茅瑛)大叫:‘这女人是池汉载的中国徒弟,一定是来做奸细的,我也是被她打伤的。’”

  署名古龙的作者,为何将茅瑛、黄仁植师父之名,设定为池汉载?

  在嘉禾《合气道》电影评论中,高玉瑛(茅瑛出演)的师父名字为施公展。

  而在电影馆的资料中,出演高玉瑛师父的演员,名字为池汉宰。

  “宰”容易产生不愉快的联想,即使“汉宰”解释为汉所宰,也有影响中韩友谊之嫌疑。

  汉载——汉所载,意涵异常丰富。

  但池汉宰是实实在在的人名,一位武道名人的姓名。

  出演高玉瑛师父的演员池汉宰,与其师父崔龙述,是著名武道门派“合气道”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合气道)在韩国首都公开设馆、在全球收徒的合气道宗师(掌门人)。

  《掌门人之死》中出现人名黄仁植是真实人名,黄仁植真实身份就是合气道掌门人池汉宰的亲信弟子。

  在黄枫的邀请下,池汉宰、黄仁植师徒一起出演《合气道》的师父和大师兄。

  韩国人池汉宰是合气道掌门人并获金带九段认证。

  韩国人黄仁植是合气道七段、跆拳道六段高手。

  师徒出现在名为《合气道》的电影,也属于金牌认证。

  因此,署名古龙的作者,保留黄仁植原名,取谐音保留池汉宰人名,可谓独具匠心。

  由于《合气道》电影充满东方武道元素,因此,与宗师古龙有故交的黄枫,不排除在执导过程中向古龙请教一些东方武道的哲理和武侠名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1-12 10:56 编辑

  

  虽然黄枫邀请外国名人参演电影,花费不菲片酬,压缩了利润空间,但作为一种武道电影的尝试、中韩武功联手对付日本武功的尝试,无疑是成功。

  成功还体现为随后池汉宰与李小龙的合作。

  1971年6月28日,李小龙正式加盟“嘉禾”,不过仅签订了两部电影的合约。

  两部电影应该就是《唐山大兄》和《精武门》。

  为了坚定李小龙与嘉禾合作制心,邹文怀将“外包分红”模式进行到底,帮助李小龙成立了“协和影视股份有限公司”.

  李小龙实际以知名度——无形资产入股,不花一分钱,却有决定影片拍摄的权利,并继续享受“外包分红”模式的分红权利。

  后来,电影历史学者将“协和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称为嘉禾的“卫星公司”。

  卫星公司的模式以后还延续(后有机会再详细讲述)。

  在《合气道》杀青之后,李小龙对其大感兴趣,邀请池汉宰参演其筹拍新作《死亡的游戏》。

  根据历史档案记录,在《死亡游戏》中饰演“龙殿”的合气道高手,与李小龙的对手戏耗时36小时完成,成为经典片段。这场打戏中,李小龙放弃了擅长的击打技术,转而使用擒拿与柔道技法,体现了对合气道的尊重与学习。

  这场打戏发生时间约为1972年年底。

  不过《死亡游戏》当时未被李小龙列为头等大事。

  李小龙的“协和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创业作定为《猛龙过江》。

  李小龙请了池汉宰的徒弟黄仁植,客串一个日本跆拳道高手。推测黄仁植是合气道七段、跆拳道六段高手,适合出演“日本跆拳道高手”。

  黄仁植在《猛龙过江》的对手是黑带高手罗礼士(成龙电影经常可看到)。

  历史资料记载,在黄仁植与罗礼士出演过程,导演兼编剧李小龙曾有过示范表演,与罗礼士对打,全美7届空手道冠军、曾经四次入选黑带群英殿的罗礼士,不是李小龙的对手。

  在旁观看的黄仁植,打消了要与李小龙比试武功的念头。

  (推测,黄仁植的师父池汉宰,如与李小龙比试武功,或没有胜算)

  这可是真实历史人物、真实武术高手的真实比试武功,比武侠小说描述要真实的多。站在古龙宗师当时所能获取的知名度立场上,不妨设想,如果古龙的一部小说、古龙写的一个电影故事,被拍成电影、由当时的真实武术高手出演,该是何等辉煌的事情。

  因此,假如黄枫邀请古龙撰写《合气道》的续集“电影故事”,看过了《唐山大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的古龙,必定是全力以赴去构思,将以往创作小说的精华,都尽量集中在“电影故事”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08  黄枫与古龙有结拜之谊

      1985年10月8日的古龙告别仪式上,高宝树接受记者采访所述,记者写到:
      “正在台湾制作电视节目的高宝树,特地利用中午拍片的空档,来向她的四弟古龙告别。她说她和古龙认识、结交的过程,有如一则传奇。十五年前,她到台湾拍片时,认识了许多武侠小说作家,古龙也是其中一位。有一次,她请他们全体去吃饭,付账时,侍者告诉她已经有人付过了。付账的人就是古龙。
       古龙告诉她,他有付账的习惯。她也告诉他,她有不让人付账的习惯。那时古龙的经济情况还不是很好,却出手大方,到处抢着付账,使她印象很深刻。便坚持要回请一次。一伙人又换了餐厅。吃罢、喝罢,意犹未尽,索性摆上香案,歃血为盟。
       大家成了拜把兄弟,老大是导演黄枫,老二是诸葛青云,老三是她,古龙年纪最小,排行老四,大家都叫他老四。”

       老二诸葛青云与老大黄枫之关系体现为导演与原著作者。
       1971-07-16首映的《血符门》,改编自诸葛青云小说,导演、编剧为黄枫。
       这是黄枫在邵氏时的作品,拖了一段时间才首映。
       另一部诸葛青云小说改编电影《夺命金剑》,导演、编剧为黄枫;1971-07-28首映,是黄枫在嘉禾创业年的作品

       老三高宝树与老大黄枫之关系体现为邵氏旧识。
       高宝树在邵氏从演员奋斗到导演,1971年任倪匡小说改编电影《凤飞飞》导演,与黄枫同为导演级别,因为倪匡的缘故,与古龙结拜也有基础。

       以年龄为序,高宝树为老三,古龙为老四。

       在1972年《銀色世界》3月号(总第廿七期),有导演特辑,第一篇为《我问张彻》,第四篇便是古龙的《我所知道的高宝树》。
       古龙在上面写道:“以前我常喜欢說:‘我兄弟倪匡。’現在又加了一句:‘我三姐高寶樹’”
       此文也印证了黄枫与古龙结拜为异姓兄弟之过程。

       高宝树1985年的回忆中“十五年前”是约数,具体是1971年12月。
       从高宝树1985年的回忆得知,“那时古龙的经济情况还不是很好,却出手大方,到处抢着付账”,也就是古龙创作小说的收入不算高,印证其打入电影界之困难。

       黄枫应允与古龙的结拜,应有一定缘故。
       推测在黄枫执导《合气道》时,因为一些专业问题与古龙商量过,甚至请古龙直接帮助。
     《合气道》的编剧署名“何仁”谐音“何人?”推测为多人合作,其中有黄枫自己执笔成分,含古龙一些文字的采取。
      “合气道”不同于传统武侠的中国功夫,可以天马行空发挥,合气道属于韩国、日本的武道,融合了中国文化、东方哲学,当然也吸收了中国功夫的训练方式,但毕竟有固定的规范、模式和教义,导演稍为不注意就会偏差;
      因此,推测在剧本编写方面, 黄枫借重了古龙的既有创作实践和武道心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1-12 16:55 编辑

§09  古龙“前期”作品的中外武功对决暨武道小说创作实践

  此处者的前期指发表《掌门人之死》之前,即是1973年10月之前。

  阳刚武道电影《合气道》于1972年10月12日首映。

  古龙早在1972年,已经完成具备撰写此“电影故事”的知识储备,完全是得心应手。

  下面先简述古龙前期作品的中外武功对决暨武道小说创作实践。

  在1960年出版的《苍穹神剑》中写道:

  他(尚未明)所施的正是西域异僧的奇门掌式“塞外飞花三千式”,名为三千式,其掌法的繁复变化,可想而知,边浩却静如山岳,展出峨嵋心法,以不变应万变,来应付尚未明的掌式。

  这是峨嵋武功对付西域异僧的奇门掌式“塞外飞花三千式”。

  西域可以是新疆地区,也可以是中亚的部分区域。

  西域异僧可以是新疆的中国僧人,也可以是印度僧人。
  
  在1960年《新闻夜报》连载《月异星邪》已明确出现外国武功——日本武功。

  《月异星邪》“第十二章渐入虎穴”中有:

  只听那黎多大伸着大拇指,说道:“你个人哪,武功真好哇,居然把扶桑三岛上顶顶好哇的大剑客的本事学会了。自从我上次见过柳生刀马守用过这一招之后,我就没有见到有人能将这一招用得这么好哇的。”

  他说起话来,生像是卷着舌头,卓长卿听得满头大汗才算听懂一些,心头却已大骇。

  原来他方才施出的双掌合拍的那一招,正是司空老人昔年东游粤境时,从一个浪游至中国的扶桑浪人学得,再加以变化改良的。

  ……

  卓长卿原来以为这三人与那胖瘦僧道两人本是一路,此刻见他们对自己如此赞扬,对那僧道两人却如此谩骂,心下不禁大奇。

  他却不知道,这三人本是海南剑派中的高手,曾经远游扶桑,是以一眼便看出卓长卿那一招的来历。

  □□□□□□

  古龙早期作品中“双掌合拍”夹住利剑,原来是出自扶桑三岛上的日本武功。

  古龙自己有重要的注解:

  “他这一招式用得更是妙到毫巅,而且看来不是中原武林中任何一门一派的功夫,武当的七十二路擒拿手、少林的十八擒龙掌、昆仑的云龙小八式,以及四十九路短挡手、牵缘十三式,甚至像妙手空空夺旗掌、散花天女手这一些流传已久,名震武林的空手入白刃的功夫当中,都没有这两掌合拍的一招。”

  这些完全可以用电影镜头,加以演绎。

  古龙似乎将其进化为陆小凤的用指头夹住利剑(源头似乎为花满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1-12 20:38 编辑

  

  1960年于《上海夜报》连载的《湘妃剑》,便有大量的塞外武功与中原武功比试的描述。甚至章节标题中明确含“塞外”。

  “塞外”特指中国北方长城以外的地区,可以属于中国,也可以是外国。

  在《湘妃剑》中无法明确分辨。

  1960年于《自立晚报》连载的《彩环曲》,柳鹤亭评点各家各派武功的特点,其中也提到中原之外的武功,包括来自“塞外”的掌法和武器。

  60年代古龙的作品,也喜欢用岛外、偏僻海岛,暗喻南海一带包含外国的武功。但与“塞外”一样,难于分辨是否明确为外国的武功。

  像《剑毒梅香》那样,直接写明中国武功合力对付“两个外国蛮子”者,并不多。

  如下文:

  辛捷忍不住问道:“什么事要轰动天下啊!”

  店小二道:“这几天成千的英雄好汉都路过咱们这里赶往奎山,小的是听几位英雄在这店里谈天才知道的,说是那赤阳道长发了请帖请天下英雄聚集奎山,说要合力对付两个什么西方夷族来的人物,我说这就怪啦,两个外国蛮子来了也要惊动这许多英雄好汉去……”

     而以1964年的《浣花洗剑录》为分界,当情节需要时,古龙会直接明确武功隶属于哪个外国,尤其是武功属于日本之时。其他不妨认为就是边界地区、与核心地域武功不同的中国武功(1960年、1961年古龙作品多,以1964年为界并不“过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龙对“武道”、“武禅”的理解,在1959年到1963年的作品,必须通过细则的文字阅读、品味,才能分辨。

  而有明确文字者,至少是在1963年开始连载的《大旗英雄传》,在“第三十二回武道禅宗”中,古龙写道:

  铁中棠瞧了两眼,终是不敢再望,转过目光,只见蒲团旁有只香炉,炉旁有本薄薄的绢书,面上写的似是:“武道禅宗,嫁衣神功”。

  从《大旗英雄传》开始,古龙的作品开始出现若干玄妙的文字,古龙通过书中人物的言谈,或者一件大事发生后的“自言自语”评点,将对“武道”、“武禅”的理解,直接写出。

  例如:

  夫人道:“但真气纵然练得再强,如不能运用,又有何用?试想我对敌运用真气时,自身内脉已如针刺,怎能施展武功?我心中自痛苦不堪,但却百思不得其解,总以为自己必是练错了。再看这神功的名字,‘嫁衣’两字,我虽始终不解,但‘禅宗’两字,我却知道。”

  语声微顿,接道:“佛家中‘禅宗’最重‘顿悟’,以传顿悟为第一大事。释迦牟尼说是:‘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神功既称武道中之禅宗,自是也以顿悟为重。顿悟乃立刻悟道之意,而我却苦练十余年,还是未得其旨,我昼夜苦思,越想越是糊涂,自己越是痛苦。”

  铁中棠也不禁陪她叹息一声,只是无言劝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嘉禾电影《合气道》,以及“电影故事”《掌门人之死》,内容最为接近的古龙创作实践,可追溯到1964年连载以及初版的《浣花洗剑录》。

  其中包含了古龙对日本武功的领悟和总结性描述,内容非常丰满,足于为《掌门人之死》的电影拍摄细节,演绎足够多的文字,填补可能的“缝隙”。

  《浣花洗剑录》有不少涉及日本的“武道”、“武禅”文字。

  别开生面的是“一段枯枝”的描写:

  白袍人目中却又露出不屑之色,突然后退几步,只见剑光一闪,立刻回鞘,拔剑、挥剑、插剑,三个动作一眨眼已完成。等到清平门八弟子定睛去瞧时,他手中已多了段枯枝。原来他方才一拔剑,便已削下这段枯枝。

  只听他缓缓道:“拿去给你师父瞧瞧!”转身远远走开,坐到树下一方青石上,不言不动,似已入定。

  …….

  白三空双眉紧皱,接过枯枝,起先随意瞧了几眼,然后目光突然瞬也不瞬地凝注在那枯枝切口上,竟看得呆住了。

  莫不屈见他师父面上忽而微笑,似是深有会心,十分赞赏,忽而凝重,似是心头恐惧,不能自自已,到后来手掌竟微微颤抖起来,莫不屈越看越奇怪,忍不住道:“师父可要弟子们去将他打发了?”

  白三空面色一沉,怒道:“你八个人想要送死么?”

  □□□□□□

  古龙的高明,在于“不说”而“胜”于“说”。

  白三空清楚八个徒弟的武功深浅,“微微颤抖”与“送死”,便是“一段枯枝”体现的“剑意”,为白三空深深领悟。

  第一次写出“武道”,古龙还是不能完全“不说”。毕竟当时古龙未出(盛)名,因此后面有一段“画蛇添足”的解释:

  “字谕不愁,汝阅信之际,为师想必已遭毒手。为师一观白衣人剑削枯枝之切口,已知此人剑法不但高越为师数倍,当今武林中亦无其人之敌手,……”

  白三空知道“五色帆船主为天下惟一有望制服白袍人之人”,交代徒弟胡不愁,将“封内之枯枝面交船上主人”。

  胡不愁带上白三空外孙方宝儿,一同寻找五色帆船主(紫衣侯),故事正是从方宝儿“游学”才真正开始的。

  方宝儿最初接触的“武禅”,来自“小公主”。古龙写道:

  小公主道:“我爹爹有位朋友,据说是世上最最了不得的奇人,几年前他到过这里一次,爹爹想尽法子留住了他,要他教给我一些本事,但他留了一个多月,却只教给我插花,早也插花,晚也插花,我插得真烦死了,但爹爹却甚是高兴,说是这插花一道中也含有极为高深的武学妙谛。”……

  □□□□□□

  古龙如此的武侠创作,正是对民国以降、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武功招式不厌其烦描写的反思。

  “十月初七,青鹤柳松;十月初八,双环赵士鸿;十月初九,八仙剑李青风;十月初十,八手镖金大非;十月十一,便是济南白三空的死期了!”

  “一招致命?一招致命!这是什么武功?这是什么武功?”

  白袍人目中却又露出不屑之色,突然后退几步,只见剑光一闪,立刻回鞘,拔剑、挥剑、插剑,三个动作一眨眼已完成。

  如斯的武侠创作,其实最适合用电影语言,加以释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宝儿后期的“武禅”,来自江湖异人“周方”。古龙写道:

  宝儿不知不觉间已听得痴了,突听周方道:“这琴音你已听了许久,可自其中听出了什么?”

  语声顿处,但见宝儿茫然摇头,便又接道:“这琴韵之间隐隐有杀伐之声,似是操琴之人即将有一场恶斗,是以便藉着操琴之举,来平定剧斗前心头激动,正是:其声铮铮也,志在白刃间。”

  宝儿听得心醉神驰,长长叹息道:“老爷子若非妙解音律,又怎能做这操琴人之知音?”

  周方双眉突皱,沉声道:“琴音中杀伐之声越来越重,显见操琴人心绪非但不能平静,反而更是激动,再弹下去,便当琴崩弦断!那时他心神也必将崩溃,与人交手,便必定是有败无胜的了!”

  宝儿道:“既是如此,他为何还不住手?”

  周方叹道:“此刻他心驰如奔马,已不能自制。”

  宝儿道:“这……这又如何是好?”

  周方沉吟道:“此人倒是个雅士,你我何不帮他一臂之力,将他琴声击断?”

  拿了根木棍交给宝儿,又道:“你以此木棍用力击那帆桅,若能将他琴音扰乱,他便可乘此住手不弹了。”

  宝儿道:“是。”当下以棍击桅,噼啪有声。但他声音打得虽大,非但无法将琴音扰乱,却在不知不觉间与琴音配合起来。

  周方微微皱眉,沉声道:“你如此打法,只有加速他弦断琴崩之势,岂是相助于他,反倒是害了他了。”

  宝儿住手长叹道:“我只觉得这琴声亦如流水一般,不可断绝,委实万万无法将之扰乱。”

  周方道:“琴音之韵律虽也绵长流动,但其中必有空处破绽,你只是找不着这玄妙之关键,是以击它不断。”

  □□□□□□

  古龙借周方之口,解释花道、棋道、剑道,由此总结出“武道”:

  周方目光淡淡一扫,自管接着道:“非但琴痴如此,其他任何人为之事也是一样,万万不能与自然之生机相比,例如花道、棋道、剑道……这些事到了登堂人室时,看来便似无隙可破,其实,其中仍是有破绽可寻,你只要能从自然之玄机中悟出万物变化之理,便也不难窥破其变化中之破绽关键!”

  周方接着又道:“不错,自然之动静、万物之变化中,便包涵着剑道一理。你若能由此将别人剑术中之破绽窥出,一击便可将对方剑路击断,那时便可无坚不摧、无物不克……正如我此刻一击便可将琴痴击断一般。”

  接过宝儿木棍,随手一击,恰巧正是击在那琴痴节奏变化的空隙之间。

  琴音遭此一击,节奏立时大乱,那黄衫人立时长啸一声,振衣而起,仰望苍天,竟呆呆地出起神来。

  宝儿却全已被周方所叙之武道之理所醉,只觉这道理虽然俱是自己闻所未闻之理,但却无一不是说入自己心底,正如积年之痒突然被人搔着,那心中之滋味,端的难以形容,也未去瞧这黄衫人是谁。

  周方道:“棍击声粗陋,琴痴声清悦,棍击声只有一响,琴痴声却绵若多端,以一响粗陋之声,却能将绵长清悦之音击断,这便是因为我窥出琴痴中之破绽,以此类推,你便知道……”

  宝儿突然一跃而起,满面俱是狂喜之色,截口道:“以此类推,我武功虽不如人,但只要窥出别人剑法中之空虚破绽,窥出他变化中之节奏关键,便不难以弱胜强,将他剑路一击而断!”

  周方面现微笑,道:“不错!”

  □□□□□□

  这部分文字,其实是对书名《浣花洗剑录》之“浣花”悟道的“点题”。

  在书中,古龙对于武功与武道,有如此清晰的辨别:

  周方笑道:“这便是武功与武道分别之所在。武功以力取,武道以意会。力拙而意巧,力易而意难,是以天下通达武功之人虽多,上参武道之士却如凤毛麟角。

  “简而言之,要练一套武功,是何等容易,纵是十分年轻之人,若是以勤补拙,也可练成;

  “但若要由自然动静中悟出万物变化之理,自万物变化之理中悟出别人剑路之破绽,这却是何等困难之事;

  “若非具有绝大智慧之人,纵然勤练百年,也不可成,是以千百年来,能以意悟剑、上通武道之人,实是绝无仅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11-17 05:31 , Processed in 0.03116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