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武侠论坛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鐧诲綍

鍙渶涓姝ワ紝蹇熷紑濮

楼主: 三英二云

[原创] 半部《江湖奇侠传》vs半部《蜀山剑侠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21: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和《蜀山》的各64位奇侠
      之《江湖奇侠传》中篇<二>
      甲、向乐山※取舍论※小说结构

按不肖生在《江湖奇侠传》里的自述看,向乐山的故事,是作者借用了他本土本乡的一个现实人物(参看《江湖》第12回“清虚道人收向乐山的一回故事,凡是年 纪在七十以上的平江人,十有八九能知道这事的。”)。当然我们现在是无从考证其真伪程度的多寡,关于“向乐山”不肖生一共写了约八回的篇幅,在诸多《江湖 奇侠》的人物小传中,算是篇幅较长的一个,按不肖生自己的小说陈述“清虚道人门下三十五小侠中,只他二人(向乐山和后续的朱复,文本见19回)做的事业最 多,造诣最深;只因二人情感既好,出处不离。”,他二人应该也是《江湖》一书的绝对主角之一,可惜随着《江湖》文本里奇侠一个个的出场,始终不见不肖生为 这两个小侠,真正地铺陈出一些“动人”的小说情节。

当然这个问题可以两面看,一面我们可以说不肖生不谙长篇小说创作之门径,人物、情节的取舍裁剪功夫不到家,致使《江湖》的小说结构,不符合一般长篇小说的 审美范畴;但另一面,我们则可以从《奇侠传》的人物线索为经的体系,来描述不肖生《江湖》的小说结构。小说怎么写,本来就是作者自我选择的过程,并不能讲 长篇小说就必定应该如何,如何地写。关键在于小说写得是否精彩,这才是阅读小说的讨论立足点。

回到“向乐山”这个《江湖》的重要角色,不肖生重笔写了他入道门修行前的轶事,但略笔写了向入门后的许多细节,不肖生如此取舍情节,我们现在还难以判断是 因为什么缘故!或许是不肖生开写《江湖》的初期,不擅虚拟情节的杜撰,只是把自己耳闻之趣事,一一罗列给读者,情节取舍上,只注重了闻事之奇趣,而忽略了 所述关目对于人物性格或者情节推进的作用(当然这是从一般长篇小说的结构审美角度来考虑)。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肖生的情节取舍原则,就我们所熟知的长篇小 说结构理论来说,是不足的。在这个方面,《蜀山》的几个主要角色,还珠无论在早、中、晚期,都给予了足够的情节描写,所谓故事为人物服务,情节由结构取舍 (例如英琼,例如金蝉,详见其人物小传的评论)。

“向乐山”被详笔所写的情节中,尽多有趣的故事,不肖生大约写了“科场弊,打知府”、“游武学,辫子神功”、“丢裤初拜师”、“书箱报仇奇闻”、“岳麓遇 师,万载入道”等五个大的关目。其中按通常小说结构而言,如“打知府”、“初拜师”两节,就大可以简略而写,不必那么细致。“辫子神功”和“书箱奇闻”也 可大做裁剪,删去大幅与主脉无关的赘文。在现存情节里,其中不肖生写得比较精彩的内容,有几个,一个就是“游武学”中的比武情节,还珠日后《蜀山》的“陶 钧小传”里写了近似的情节(我们记忆中,比较早的相似情节,或许就是《水浒》里的“史进”和“林冲”的部分),不过还珠的撰写要精彩得多(当然不肖生写 “游武学”的精彩情节,存在于他的另一部作品《近代侠义英雄传》里,这里不赘)。另一个别具特色的就是向乐山的“辫子神功”的描写,比日后冯骥才《神鞭》 作品里,更茹实的细节描写就是不肖生所描写的“向”的那绺丝辫线(参见16回原文:那绺丝辫线,是野蚕丝结成的;比较寻常丝线,不知要坚牢多少倍!便是用 快刀去割,也不容易割断。为的是仗着这条辫线打人,若不是特别坚牢,有力的一扭即断,又如何能当兵器使呢?),类似这样的细节描写,恐怕不是冯这些不谙武 事的文人作家所能“凭空杜撰”的,其实这也是武侠小说与其他类型小说真正的趣味区别所在。另外“书箱”一节的前后呼应,也是不肖生撰写小说的过人之处,这 里且不展开讨论。向乐山遇见清虚道人的一段,不肖生写来甚是惬意,“向”被笑道人携带飞行,与还珠描写“剑侠”的驭剑飞行,有异曲同工之妙;笑道人从二十 余里岳麓山顶云麓宫,掷石湘河破江心明月光影,更是奇笔。向乐山在得报兄仇,二次遇师之前,描写的有关“千斤闸”和“智远和尚”的种种奇闻,将放在“朱复 篇”里详述。

同样作为清虚道人(即笑道人)的重要徒弟,《江湖》的重要角色之一,不肖生给予“向”的描写,比之前面的柳迟、杨天池,乃至桂武、红姑(桂、红将在后文中 叙述详情)等,是分量更重的。几乎如同《蜀山》设计格局里的“三英二云”。但由于不肖生在《江湖》文中数次强调,“争水陆码头”是主脉情节,而“向”在这 个主脉里,角色份量太轻,使得整半部《江湖》的总结里,向乐山不得不沦为了主要角色中的第二流,如后面即将介绍的“朱复”一般。向和朱唯一一次《江湖奇侠 传》的再出场,是在55回“杨继新”人物小传之末尾,尚有一段设计得很不错的小情节,容在细节篇里再评。综上所述,单就“向乐山”的人物小传为例,不肖生 在经典的长篇小说结构审美,以及情节取舍上,是存在较大的缺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00: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和《蜀山》的各64位奇侠
      之《江湖奇侠传》上篇

由于绝大多数朋友,都没有仔细阅读这两部巨作的经历,对于我这里提出的“64位奇侠”的说法,可能会觉得很陌生,我就以“管中窥豹”的手法,来叙说这两部巨作中,这些有关人物角色方面的内容。

《江湖奇侠传》,经过我的析读和取舍,大约是主要写了64位奇侠小传。而且个个故事精彩,内容不重复。我再取舍成约20位奇侠,在这里简单论述一下:

开 篇奇侠-柳迟,这个人物,是《江湖奇侠传》的总脉,以其开局,以其闭局。据说,不肖生是据他的一位武术家朋友的原型来撰写的。就小说角色而言,柳迟的故 事,其实并不象《蜀山》的开篇人物-英琼那般,得到作者不肖生的足够重视,这个角色,只能算是初具了小说形象,但由于作者后来,未曾给予足够的情节描写, 所以本角色尚不足以“立”起来。柳迟角色在《江湖》里的故事主要有这些,些许的丐帮生活,学道清虚(本书另一个重要人物)门下,金罗汉(柳迟的第二位师 父)及双鹰,云麓宫二次学道,苗峒的五鬼故事,红莲寺营救陆小青等。角色本身,远不如《蜀山》的两位宗主角色,英琼和金蝉来得丰满。角色遗憾:例如柳迟的 伴侣问题,不肖生只是在55回里,略略提及,终不得在《江湖》得解,就如《云海》里那个“虞舜民”的儿子一般。

掌门奇侠-杨天池(义拾 儿),是《江湖》撰写的第二位奇侠,不肖生撰著了此角色的完整人物小传。他的故事并和《江湖》的其中一条明线“平浏械斗”有直接的关系。杨乃是《江湖》里 主要的剑仙派别-昆仑派清虚道人门下的大弟子。由于他在探父的过程中,误用“梅花针”介入家乡人的械斗,被另一个剑仙派别-崆峒派的常德庆大大地讽刺了所 谓“正派”行径。由于杨天池的事务,引起了一场剑侠间的“谈判”,《江湖》暗笔写了这次“斗剑”,结果是两败俱伤。(这个和还珠在早期《蜀山》正面撰写了 剑侠/剑仙间的斗,略有区别)。在《江湖》里与杨天池有紧密关系的角色,还有一个就是“杨继新”(将在中篇人物里予以介绍)。同样的一个人物,也只得到不 肖生“极为吝啬”的描写。落得和《蜀山》的掌门大弟子诸葛警我,几乎一般的次要配角境地。杨的故事,基本只限于《江湖》的前部篇幅,讲了他如何堕江被拾 (也就是其乳名的来历),义父母倾心养育,广西寻根,平江探义父母介入械斗等。角色遗憾,如同柳迟一般,《江湖》也最终未能写到他与家人团聚的收束情节, 包括如何解决械斗和剑侠派别间争斗。

宗师奇侠-笑道人(清虚道人魏壮猷),是以上两位小辈奇侠的师父,也是本书剑侠门派-昆仑派的其中一 个撑门面的角色。笑道人的故事,不肖生在开篇里略略呈现后,还算记得在41回将其如何成为“笑道人”的历程,做了一个充足的补叙。清虚道人师承黄叶道人 (《江湖》书里几个超一流级别的剑仙人物,同样级别的还有金罗汉,毕南山,红云老祖,开谛和尚等),原来是毕南山弟子广西田广胜的女婿。后来门下共收有 36位门徒,如同《蜀山》里“峨嵋三代弟子”的一般地位。不过《蜀山》的三代弟子,成为了《蜀山》文本的主述角色。而《江湖》的这36位弟子,列出名字的 才约10余位,真正有人物小传的,不超过7、8位。能抗鼎小说主要情节的,则一个都没有,甚为遗憾。当然这也是《江湖》文本体例所决定的。原本这个角色和 《蜀山》的峨嵋派妙一道人可有一比,可惜不肖生缺乏整体描写小说人物的力度,使得《江湖》中绝大多数的人物,都成了不肖生小说的牺牲品,角色方面整体缺乏 了利用故事情节,系统地描写人物的性格或者发展的过程。黄叶道人的徒弟,按《江湖》的体系,应该还有不少,不过在文本里,不肖生只另外写了一个清虚道人的 同门师兄弟,就是铜脚道人杨建章(也是《江湖》重笔所写的角色之一,在中篇人物介绍里会予以介绍)。文笔遗憾,《江湖》的早、中期描写笑道人的掌门大弟 子,前后不一,第4回写的是杨天池,到43回变成了戴福成,不肖生也始终未给予合理的解释。

超一流奇侠-金罗汉(吕宣良),是柳迟的第二 位师父,也是不肖生在《江湖》描写得比较成功的角色之一。昆仑派中出场人物中最厉害的一个,其门下弟子有三,刘鸿采,欧阳净明以及柳迟。和《蜀山》的正派 相仿,金罗汉门下也出了一个败类:刘鸿采,学了道术后,下山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蜀山》里同类的人物,就是长眉的弟子晓月禅师,当然晓月只是仇恨蒙了 眼,不及刘为害人间),后来也是另入他门(红云祖师)。其中比较独立并出彩的故事,就是第9回里双鹰救桂武、甘联珠夫妇的故事,76回的联合梅花道人斩蟒 妖的故事,以及夺收柳迟为徒,“教育”峨嵋派方绍德,暗中主持破红莲寺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3: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局篇】

《江湖》与《蜀山》的开局论(上)

《江 湖奇侠传》的开局(小开局)大约花了4回半的篇幅,截至不肖生转笔回述“杨天池”小传前,按不肖生当年的连载速度,大约前后花了四个半月的时间。《蜀山剑 侠传》的开局(小开局)大约是3回,到周淳下山赴约前止,《蜀山剑侠传》的大开局大约40回,就是到“大破慈云寺”止,其中已经包含了一部标准中篇的所有 阶段,有开、承、起、合的所有步续。《蜀山》的大开局,其实是一次还珠试笔江湖的初露面,大约的撰写时段是一年左右,有明显的“连载体”的痕迹存在。

《江 湖》的开局故事,写的是一个傳奇的人-柳迟,一段神秘的故事-剑侠秘故。《蜀山》,写的是一对普通的江湖父女-李宁、英琼,一场避祸隐居的过程-峨嵋后 山。两部小说开局(小)部分,所使用的小说技法,都显得很成熟。不肖生当然已是老手再操旧业,还珠则是而立之年硎发新体(固然当年的还珠已经是周游半中 国,人情识世故,博闻兼杂学)。但在《蜀山》的大开局里,还珠则时而呈现出一种创作上的不成熟,无论是小说的构局毛刺,还是传统说书故伎的遗患,甚或剑侠 斗剑的体例幼稚(当然《江湖》也未能逃脱此成例,终其完篇,也没有创立出“不肖生”式的成熟斗剑体系,而还珠却在其第6集之后做到了,并一路高进,天马行 空式地创立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使得《蜀山》的大开局,整体上,相比后面绝大部分的故事体系,是失败的。

这个失败,或许还要包括对人物的 “起承”(此判断是依一般的长篇体制,非还珠式超长篇思维定式),作为主角的“英琼”在前40回里,基本被还珠所遗忘,要等还珠写了一年多后,才一个大回 龙笔,开始正式撰写那早期《蜀山》中,异常精彩的“英琼莽苍山行”。当然大开局里,还是有非常成功塑造的人物,小辈的有金蝉、朱文,以笑和尚为最;老辈的 则是嵩山二老为体;邪派中以绿袍和阴阳叟较为突出(绿袍人物的精彩,尚未完篇,且待后论);超一流人物,极乐童子当仁不让;异类里,芝仙无疑是非常可爱 的;由于《蜀山》小说的特殊体例,除了人物之外,尚有其他的重要元素,例如法宝。在这个片断里,比较构建成功的法宝,有“天遁镜”(无论是名、义、用等多 方面,在早期《蜀山》,与“弥尘幡”一并成为最成功的两件仙家法宝);法术方面,则是晓月使用的“十二都天神煞”;妖物方面,金蚕蛊也才是小露一头。

《江 湖》的开局情况,如果按照不肖生的写作初衷和体例,则完融得多。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三个主要人物次第出场,然后将本书其中一个方面的可能主、次要人物, 一次列清,然后再慢慢撰其小传。可惜不肖生写着写着,就忘记了自己初衷,使得这些人物的小传零落不全,导致小说的主线和情节的脉络,也同样出现了结构上的 瑕疵。《江湖》的开局,关于小说的主旨,不肖生也予以了点明,遗憾的是和小说的人物一样,不肖生一支笔写开去后,什么都忘却了,只记得书名上的“奇侠传” 体例,而把自己所确立的“小说主旨”遗忘在爪哇国咯。

《蜀山》在这个方面的后续处理,则比《江湖》高明得太多了,不但完成了所有主要人物 的小传,也在作者还珠自己,确立了小说主旨之后,始终开拓并收束着小说的情节发展,一直向着“开府盛典”这个大关目进发,完全符合一般长篇小说意义上的结 构体例,到209回“开府盛典”是小说的第一个大高潮。

《蜀山》的大开局,除了这些写作上的毛刺和瑕疵外,创作层面的主要意义,是在于基本确立了《蜀山》的主要人物体系中的主干部分。后续所有的故事情节,基本都没有过于超越这个,在开局部分已经构建的人物体系。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9 23: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与《蜀山》的开局细节论(中)

这里我们就要从文本出发来说说《江湖奇侠传》和《蜀山剑侠传》两部小说的开局情况了。

隐居山和峨眉山是两书首先涉及的两个地名,各自是两位作家的家乡所在地,彼此都非常熟悉。《蜀山》中的峨嵋写了一棵楠树,《江湖》里的隐居山,则写了一棵银杏树(即书里所谓的白果树)。还珠的第三、第四部作品(《青城》与《云海》)的开篇格局与《江湖》相仿,最相似的就是还珠的《北海屠龙记》。讲的是一个家庭,生了一个奇孩(一为男,一为女),当然《北海》的细节,更为周折,更具变化,《江湖》则比较平铺直叙。

柳迟的相貌:“两眉浓厚如扫帚,眉心相接,望去竟像个一字;两眼深陷,睫毛上下相交,……;两颧比常人特别的高,颧骨从两眼角,插上太阳穴;口大唇薄张开和鳜鱼相似;脸色黄中透青……。”

沈琇的相貌:“生就一颗大头,巨眼狮鼻,大耳阔口,头上还长着好些磊块,相貌十分丑怪。……,放成一双大脚。”

英琼的相貌:“年才十二三岁,出落得非常美丽……眉毛上有两粒红痣”(英琼的貌相,还珠并不是一次叙就,而是层次迭出)

《江湖奇侠传》的开局时间在清末早期,《蜀山剑侠传》则在清初。小说之最初,所呈现的作者的世间观取向是有所不同的,不肖生写的是“民间逸闻”,还珠写的是“避战隐居”,不肖生的文字透出来的,是一种“小资的消遣感”(有点象不肖生,最初写《留东》的心态以及当初自己留学日本的所言所行),还珠的笔调更是充满了一种“离世感”,不肖生更多的是“故作神秘的侃谈”(例如《江湖》第2回,借角色“陈双清”对“柳迟”的对白:“老弟在这里,凡是可以说给老弟听的事,自然会说,不待老弟问。我不说的,便是不可问的事:老弟记取:这地方不是当耍的!老弟初来,也难怪不知道。……”),还珠则是“慈悲心”。(还珠在其《蜀山》后续的情节里,基本一直延续着如此的基调)

《江湖奇侠传》在柳迟学道之前,为其铺垫了一个“乞丐”的历程,不肖生借此叙说了一些“叫化”的实情,例如所背讨米袋的数量,叫化如何偷鸡,并制作“叫化鸡”的过程,还有“起宝塔”、“竖旗杆”等等谈资(且记,不肖生只用“叫化”,并说明是湖南的叫化);还珠早期的作品《云海争奇记》原第8集(创作的时间约在1941年期间)才是真正为“丐帮”正名并建立体系的,那就不是“几个袋子”和煮煮“叫化鸡”那么简单了(详情可参看《云海》的小说文本,体系异常的完备)。不肖生和还珠所写来的“叫化”或者“丐帮”的迥异,正是体现了两位作者不同的写作手法和效果呈现,在后面所讨论的很多元素及细节上,都会同样体现这个情况。

《江湖奇侠传》中的金罗汉,在小说的第3回描写了,他养了两只大鹰当作徒弟或者护卫,不肖生描写得比较简单质朴(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引用的文本);还珠先在《蜀山》的第5回写了一头大鹤(仙鹤,头顶鲜红,浑身雪白,更无一根杂毛,金睛铁喙,两爪如铜钩一般,足有八九尺高下),并以如绘笔致,写了一段“仙鹤吞蛇”的奇文,在早期《蜀山》文字里,属于较为出色的还珠文体,后来还珠在《蜀山》的第44回,也描写了一只“金眼雕”(大半人高的大雕,金眼红喙,两只钢爪,通体纯黑,更无一根杂毛,雄健非常),和《江湖》里的大鹰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喜欢吃“腊肉”。《江湖》里主要写了两段这样的文字,一段发生在柳迟家里,一段发生在岳麓山梅花道人的云麓宫。但构思比较质朴的不肖生,并没有借此奇思,进一步使得这样的小说元素,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进程里,发展进一步的作用。而同样作为小说所描写的修道禽类,还珠的描写似乎更丰富和出神入化,还珠在《蜀山》里,成功地描写了“峨嵋四仙禽”-鹤、雕、鹫、鸠(按《青城》47回的说法,应该是五仙禽)。单就“金眼雕”这个禽类角色而言,还珠更赋予了它“性格化”的细节描写,让它和小说的人类角色一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金眼雕在《蜀山》里就得到了“洗骨换体”的细节描写(类似的角色还有《蜀山》里芝仙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15: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和《蜀山》的各64位奇侠
      之《江湖奇侠传》中篇<一>:崆峒派

常德庆,崆峒派第一个出场的剑客。其貌相之奇特,与柳迟有得一比(身材矮小,望去像是一个末成年的小孩;一头乱发,披在肩背上,和一窝茅草相似;脸上皮肤 漆黑,紧贴在几根骨朵上,通身怕没有四两肉:背上被一片稿荐<稿荐:稻草编的垫子。也可作“稾”>,胸膛四肢,都显露在外;两个鼻孔朝天,涂 了墨一般的嘴唇,上下翻开,俨然一个喇叭;两只圆而小的眼睛,却是一开一阖的,闪烁如电;发声自丹田出来,宏亮如虎吼。)。因与“平浏械斗'的一方浏阳人 首领陆凤阳的跟人发生冲突,而介入了这次事件,并因此将“平浏械斗”升级为“剑客争气”,并成为《江湖》一书的主要伏脉。可惜两派争斗只发展到“红莲寺” 关目,就草草结束了,殊为可惜。常德庆在“红莲寺”的关目(详见《江湖》第79-80回),也有出现一下,可惜不肖生已经失去了为此人物进一步做陈的兴 趣,除了开篇里的来历小传,常德庆不得不沦为《江湖奇侠传》里一个“过眼烟云”式的配角。在“常德庆”的人物小传里(参看《江湖》8-9回),不肖生写其 父常保和,乃江西抚州人,一个“排客”,善“辰州符”(详见后文与还珠《北海》间的赏玩,不肖生也写了一部短篇《江湖奇异传》来描述湖南现实中的这些现 象)。后因押运30万两皇家丁漕银失事,拜其父知交、两湖大剑侠(按不肖生的描写,最多是一剑客,称侠,则过誉了)甘瘤子为师,学习崆峒派剑术,十年后尽 得真传,并随甘瘤子,成为一名“独脚强盗”。(参看细节篇赏玩)

甘瘤子,常德庆的师父,崆峒派杨赞化的二弟子(大弟子是山西董禄堂,曾在喻洞欧阳净明家大败于金罗汉之手,因此崆峒与昆仑结下仇口,参看《江湖》第4 回)。出生于独脚强盗世家,不肖生借此人物,阐述了所谓“独脚强盗”的特征(参见《江湖》第9、12回),常有“侠义”之名头冠之。关于甘瘤子的情节,不 肖生主要是描写了甘瘤子的女儿和女婿(其女婿桂武,也是昆仑派门下红姑的侄子)反出家门的故事,整段内容基本抄袭改写自,笔记小说《谐铎》-第5卷“恶 饯”(同卷之“奇婚”也被不肖生“借入”至“杨继新※刘鸿采”段,见后详叙)的故事桥段。其90余高龄之老母“甘二娭毑”,因被金罗汉之黑鹰一翅扇伤,而 不久气亡,崆峒昆仑两派自此纠葛越深。“平浏械斗”不过是其互争的借口之一,日后的“红莲寺”也是。在甘瘤子的情节里,不肖生还插述了“桂武、甘联珠”的 故事,以及“红姑、陈继志”的小传,都和后文“红莲寺”的故事有所关联,由于非主述人物,请参看后文其他篇幅里的介绍。

以上崆峒派两主要人物,都属于比较“脸谱化”的角色。这里一并介绍崆峒派其他的两个次要角色,甘瘤子的师叔“四海龙王”杨赞廷(崆峒派中无人能及,出场于 《江湖》第12回,另见54回等),以及他的徒弟庞福基(参见《江湖》25回“争过山龙”),由于此两角色,并无进一步的情节,略述不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02: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与《蜀山》的开局剑客论(下)

柳迟的第一次拜师,不肖生写了关于“叫化”的典故。柳迟第二次拜师,则运用了另一种写法:黑茅峰上,柳迟拜了金罗汉800拜。如果我们比较金庸《天龙》里 的“段誉千磕”,桥段类似,不肖生写得比较周折与传统,金庸写得更注重刻画性格和笔调游戏一点。《蜀山》的还珠则不用如此“老套”的桥段,单就早期《蜀 山》部分,还珠就写了好几种的“拜师”,周淳是一种,赵燕儿又是一种;周云从是一种,李宁又是一种。写周淳的拜师也不是一步蹴成,先以“酒葫芦”引出醉道 人(中间次要的转变情节略述),最后以假吃白食,周淳拜入追云叟门下终。(《江湖》和《蜀山》小说里,关于徒弟拜师父的细节,参看后文讨论)

《江湖》里剑客是如何入门的呢?不肖生是这样“杜撰”的,首先柳迟在清虚门下,学的是“静坐吐纳”的功夫,练了两年后,当金罗汉收柳迟为徒时,则授了一本 《周易》的手抄注释本,给柳迟自学。如何自学,不肖生未及细写,暂且不论。我们再参看,同是不肖生所撰写的,一篇笔记体“梁懒禅”里又是如何写的“飞 剑”,把一把三尺来长的“五行精剑”,花了十四年,练成了一寸六分(练法略),并言“炼到剑气合一,就没有形质了,到此剑术方始成功。至于另一位陆流诠释 “剑术”,称之为“轻举术”,言“炼炁成剑,身随剑炁,顷刻数百里”,并说“由于其功法以炼炁为主,故后世称为“炼炁派”(此处与不肖生归昆仑入“练气” 合)。《蜀山》或者还珠是如何写这个入门并修炼的呢,由于散见在还珠诸多作品里,这里且按下不论,留待后论(以上内容,请均以小说文本视之为上)

说到“练气”,不肖生在《江湖》里,把两个主要剑客派别:昆仑派和崆峒派的飞剑修炼,就融入了不同的说法,昆仑是“练气派”,崆峒则是“练形派”(仅见 《江湖》第四回),崆峒的飞剑在《江湖》第4回里,如两枚金丸,昆仑派的飞剑,则是“口吐一道白光”(又和陆流著作里的“北剑门”合)。《蜀山》开局 (大)里“飞剑”写得比较混杂,撰写得更虚化。首次正式描写的两把“飞剑”,是《蜀山》第6回,白云大师元敬的手中一道紫光,和李元化手上的一道青光(玄 英剑)。(合陆流著作里的“南剑门”的掌中剑)《蜀山》里飞剑派,在开局部分,主要是呈现为两正(峨嵋、武当)、两旁(五台、华山)以及一中立(昆仑)的 格局,日后在《蜀山》大系作品的进一步撰写里,加入了青城和崆峒派,才完成《蜀山》大系里三正、三旁,一中立的布局。

《江湖》的开局部分,并没有为这两个剑客派别立“正、邪”之分,只是讲了一个小说式的事实,就是崆峒派的传人,做着独脚强盗的勾当。而昆仑派中人,比较尊 奉修道戒律(主要指清虚门下),但也出了一些心术不正、品行不端之人,例如清虚笑道人的徒弟贯晓钟,以及金罗汉的徒弟刘鸿采(《江湖》写有具体故事,留待 后论),他们同样倚仗道术,奸淫掳掠,为非作歹。而清虚道人这里的格外“优容”,让读者觉得有点不齿。而早期的《蜀山》,当醉道人收周云从为徒的时候,就 直接了当地说了三点“孝义”、“不事异族”、“锄暴安良”(参看《蜀山》第10回,此处不赘引,当然更圆融的小说运用,则在《边塞》、《天山》两书里), 同时看重门徒的心术和根基两点(其实佛道修行的戒律,日后还珠并没有在小说里详化,而只是虚化地写,用具体的小说故事来陈述)。这是还珠在《蜀山》里开门 见山地,就道明作者自己的“善恶”立场。不肖生则把修道中人,基本视为“不求世间富贵”者(参看柳迟对清虚道人的对白,《江湖》第2回)。两种迥异的隐性 立场,也深刻地影响了两位宗匠,两部巨作的步步推演。

(另外关于修道中的“采药”、“符箓”,“斗剑”等剑侠小说元素,还有另外的“江湖卖解”等江湖元素等,且留待后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5: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局※人物※细节之一:“柳迟”对“英琼”(上)】

人物比较是我们读两本不同小说时,一种比较有趣的赏玩手法,也是间接评介作者是否撰写得精彩的一种权衡手段。《江湖奇侠传》的柳迟与《蜀山剑侠传》的李英琼就是,一对值得比较赏玩的小说角色。毋庸置疑,从现存本的《江湖》和《蜀山》的残缺故事来看,柳迟和李英琼都应该是小说着重描写的脉络式主角(当然实际上,在小说的撰写过程中,两人都被作者有意无意地冷落了很大的篇幅,只是相比较而言,还珠对于英琼的着墨相对更浓重一点,使得英琼这个角色也在作品完成的过程里,日趋丰满),这两个角色,将《江湖》和《蜀山》两书的主线脉络给串联了起来。

基于在“开局篇”和“人物篇”里对柳迟已经做了不少的描述,例如他的奇貌怪相,行为奇特等等(参看前文)。同样英琼也被还珠着重描写了相貌上的一个特点-眉上的两颗红痣。但从两位作者实际的写作情况而言,还珠对小说技法更为熟谙,就是这两颗小小的红痣,被还珠在小说里屡次善为利用,作为人物性格和情节推动的重要因素,而柳迟的这些被重点描写的元素,则早早地被遗忘一空,或者是作者都不知该如何利用(关于这点的总结,会在“故事感和小说感”一节里给予重点概括)。同样的在《蜀山》里早期被作者所创造的小说元素-仙鹤,芝仙,紫郢剑等,都不同层度地被还珠广泛地运用在自己的多部小说里(仙鹤在《青城》,芝仙在《蛮荒》,紫郢剑在《长眉》),这或许就是我们所提及的,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大家所理解的小说感觉,从陌生,到熟悉,然后再拥有意外的阅读惊喜。

接着《江湖》和《蜀山》都着重描写了两位主角的拜师经历。柳迟的部分,在前面“开局”和“人物”篇里梳理了清晰的脉络,这里只做适当的补充。《江湖》里的柳迟,因为不羡富贵,有了离世修长生的念头,所以引来了两位师傅:清虚道人魏壮猷和金罗汉。他是主动的追求,但从所描写的拜师情节来看,柳迟并不尊师重道,有着股“功利市侩”的味道。《蜀山》的英琼,从还珠的描写来看,乃是“因父之名”而起,其拜师更有人之情感,和“善恶”之分,有着修道人天性纯厚的契合。两部小说不同的故事,其中也隐含了作者对修行“大小乘、自他利”义蕴的理解差距。这或许也就好解释小说情节里,笑道人和金罗汉的门下为什么会出现“背师逆道,为非作歹”的徒弟,而师傅却有点“视若罔闻”、“姑息养奸”。两位作者对于人生、世界的观照之别,可见一斑。从徒弟方面讲是如此,从师傅角度看也是一样,金罗汉收柳迟,为的是“红莲寺”的出头,避的是私人的门第情感(无垢和尚是金罗汉的昆仑同系出身),失的是世道公义。同样的例子在笑道人区别对待贯晓钟和戴福成,也有了深刻的体现(参见人物篇里的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2: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和《蜀山》的各64位奇侠
     之《蜀山剑侠传》的64位奇侠人物目录编

此处所列名单,以还珠《蜀山》在“开府”关目中,峨嵋三代弟子下山考试的名单为依归,并不包括未曾参与“左右元”的峨嵋三代弟子,或者按“开府”前所有叙说的人物小传,也可以再做第三个版本出来。所以叙说的次序,也不按《蜀山》小说出场之先后,仅按过“左右元”的次序。

第一集团-三代之男女四大弟子:4位
诸葛警我,岳雯,邓八姑和齐灵云

第二集团-幻波池帮部分:2位
李英琼【助成功,下山】,癞姑

第三集团-互助下山对比組:2位
廉红药【伪成功,下山】,易静

第四集团-峨嵋七矮之六:6位
金蝉,石生,甄艮,甄兑,易鼎,易震

第五集团-三英二云之部分等:6位
朱文、周轻云,庄易、严人英,余英男、申若兰

第六集团-部分长老的弟子等:5位
黄玄极、徐祥鹅、悟修、石奇、凌云凤【暗失败,下山】
重点描写在凌

第七集团-部分长老的弟子等:5位-2
邱林、施林、尉迟火、周云从【失败,留山】、商风子【成功,留山】
重点描写在周、商二人

第八集团-部分长老的弟子等:7位-2
郁芳蘅、李文衎、万珍【失败,留山】、余莹姑【失败,留山】、吴玫、崔绮、向芳淑
重点描写在万

第九集团-部分长老的弟子等:7位-1
司徒平、秦紫玲,秦寒萼【暗失败,下山】
杨鲤、孙南、吴文琪、赵燕儿【失败,留山】
重点描写在司徒、二秦

以上已经出现名字者4+2+2+6+6+5+5+7+7=44,其中5位留山修炼。

接著文本有言:余40余人(原有诸弟子外,连同本门诸长老以前所收门人和开府时仙宾引进的新收门人),其實还珠的计算有误,其实并不到40人。

以下为左元通关者
第十集团:7位-4
林寒、陆蓉波、周淳【失败,留山】、许钺【失败,留山】、赵心源、戴湘因【失败,留山】、

云紫绡【失败,留山】

第十一集团:8位-6
虞舜农【失败,留山】、木鸡、林秋水、黄人瑜【失败,留山】、黄人龙【失败,留山】、李镇川【失败,留山】、韩松【失败,留山】、林鹤【失败,留山】二童

第十二集团:6位-6
无名【全部失败,留山】

剩余集团:4位
裘芷仙、章南姑等
姜渭渔、潘绣虎等(原刊错植为“姚素修”,苏州太湖金庭山玉柱洞的吴中双侠)

遗忘集团:未被提名者3位
章虎儿、张琪
定慧(元元首徒)【不通过,有点说不过去,或者留在了佛门】

疑似集团:2位
雷去恶(许元通)
焦顸(李元化或者佟元奇),《天山飞侠》里转世梁四明

以上有名字者44+7+8+4+3+2=68人,留山有名者5+4+6+4+3+2=24,按还珠明表留山的弟子共36名,则无名者尚余12名,從而推理,还珠在斯次“下山考试”描写的峨嵋三代弟子共68+12=80人。严格而言,扣除最后集团的2位,并遗忘集团的“定慧”,剩余集团里名字错误的“姚素修”,从而形成了《蜀山剑侠传》中峨嵋三代弟子的64位奇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3: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和《蜀山》的各64位奇侠
      之《江湖奇侠传》中篇<二>
      乙、朱复※中段小说结构转变比对(中)

以朱复为经的,约1/3的《江湖》篇幅,乃属于本小说的关键中段部分,总体而说,不肖生由故事铺陈转向小说撰写的结构性转变是失败的。

不肖生从由柳迟为经的《江湖》首段部分,转入中段以向乐山和朱复为经的中 段部分,虽然不肖生自己在小说文本里,不断地做旁述性文字(如19回“於今且趁这个当儿,将朱复的历史,表明一番;方好接叙争赵家坪的正文。智远和尚的来 历,也就因此可使看官们明白几成了。”等等),提醒自己和读者,“争水陆码头”是本小说的其中一个结构性重点。可惜不肖生写着、写着,只顾炫耀自己的奇闻 轶事,却大大忽略了小说结构所需要的“详略取舍”宗旨。该详的不详,该略的不略。

比之《江湖奇侠传》小说型结构转变的失败,还珠楼主所连载撰写的《蜀山剑 侠传》,则成功许多,按现在对还珠楼主的了解来看,还珠楼主不太可能会了解到西方文艺理论中的很多细则,但《蜀山》却在很多方面,都暗合了其中的精髓。例 如小说描写,会侧重于以人为本(即着重描写人的性格),以及其性格的变化与不变(即整体的统一性),这个在《蜀山》主要的两个主角-李英琼和齐金蝉身上, 还珠都给予了足够的笔墨(详见《蜀山》主角的分析);例如小说情节的起承转结的脉络结构,即使是最青涩的40回“大破慈云寺”,也是符合这个细则;例如人 物性格或者情节细节推动小说的发展,《蜀山》早期以笑和尚为最佳例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蜀山》在最初的、青涩连载试笔之后(即“大破慈云寺”的完整中篇),还 珠开始有目的性地转变,包括展现了“英琼莽苍行”,人物式小说的撰写形态,也有以“万流归海”式的“大破青螺峪”,多线索并行的小说形态,更意外地出现了 “天狐抗天劫”那般“还珠式”独一无二的“形而上”关目;在早、中期最成熟的、小说结构型转变便是“紫云三余波”的出现,使之成为中、后期《蜀山》情节推 动的一个枢纽情节。另外还珠由“南明离火剑”,转而大笔一变,将整部小说的镜头推向“海外”,也是还珠《蜀山》在结构上成功转变的一个标志。当然在转变抉 择上,还珠也曾出现过失误,那个就是“元江一次取金船”关目里,关于“卧云村”萧、欧阳、黄三角恋情的过多铺陈。使得《蜀山》发展到此,突然结构上有点漫 散。当然在大蜀山以及泛蜀山的结构上,还珠对于卧云村故事的结构考虑,还是足够的(理由详见大蜀山、泛蜀山的结构分析篇,属于一条隐主线,但篇幅上依然需 要删减修订),单只就《蜀山》本传而言,毋庸讳言,结构是失衡的,近15万字的篇幅(188回后段至201回前段)完全可以独立成为一篇还珠式的哀情小说 (单就本节故事而言,还珠的描写还是异常精彩的)。

而《江湖奇侠传》且抛开其他人物小传中的无关内容(例如茅山传人万清和, 唐采九,周敦秉,刘景福,钱锡九、蒋育文、韩采霞等,每一个都写了过万字,甚至数万字的小传文本,特别离奇的是,钱、蒋、韩等四人的恩怨情仇,更是与《江 湖》的任何一条主副线都无关,只是因为这三人是《江湖》中的一个配角杨继新的妻子和大姨的父母,情况类同《蜀山》的卧云村三人情事,可惜《江湖奇侠》一 书,并不存在“大《江湖》”,或者“泛《江湖》”的系列小说设计结构),就朱复的三段故事的推进,没有一处是着重描写出了朱复的人物性格,也没有一处是为 已知的《江湖》小说重点,做铺陈,或者伏笔等。这是在析读《江湖》小说技巧方面(但与此同时,《江湖奇侠》小说的内容方面,却是异常精彩的,也是很少作家 能追及的),最令人遗憾的结论!这或许也是《江湖》一书,始终是先连载后成书的现实所决定的。但是否能就此判断,不肖生是不谙普通的小说结构呢?这个则需 要再参比其另一部巨作《近代侠义英雄传》,届时再一并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7: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和《蜀山》的各64位奇侠
      之《江湖奇侠传》中篇<二>
      乙、朱复※明清观(上)

从朱复的故事开始,不肖生在《江湖奇侠传》的主题味道,就开始有所变了。从所谓“争水陆码头”(暗含剑客门派之斗),也开始牵扯入一个较俗套的命题:反清复明。贯《江湖》全本,不肖生一共写了两个类似的人物,另一个是昆仑派的黄叶道人(参见人物篇,中篇之五),据不肖生的设计,也是朱明的嫡系子孙。当然不肖生写“明清之争”,并不是只从一个角度来描写,而是通过了三到四个角度,朱明子孙只是其中之一,剑客的俩门派则是另外两个(昆仑派下也存在两个不同的角度,参看中篇之五的朱镇岳,红云老祖成为另一个独立的角度,详情参看中篇之四),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倒没有过于“大汉族主义”的倾向。还珠在《天山飞侠》等作品里的类似主题描写,和不肖生倒也有部分异曲同工的效果。后世武侠作家里的大家-金庸,也采用了与这两位前辈作家近似的角度来窥探“反清复明”的主题,特别是《天龙八部》等后期作品,作家方面的反思,在小说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肖生描写“朱复”的故事,体系较之前叙人物,来得复杂。19回从倒叙其父朱继训“反清”失败身亡家败,其母、妹(朱恶紫)、婢(朱光明)被眇尼了因(智远的师兄)所救,他自己则和胡舜华一起,被万清河(茅山末底祖师的不肖徒弟)所拐带始,一路展开,……中间历经胡舜华、万清和唐采九、周敦秉、刘景福、欧阳后成、黄叶、铜脚、陆伟成、朱镇岳、毕南山、清虚笑道人、杨继新等等人物的小传(这里只小列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细述,请见下文中篇之三、四、五共8位),篇幅约占到不肖生创作的半部《江湖奇侠传》的三分之一有多。基本是中段《江湖》的扛鼎部分,以下只就朱复的部分略加析读。

  朱复在此篇幅里,间断出现了三段故事,两详并一简。其中两段详写的故事里,基本都阐述了关于不肖生“明清观”的四个不同侧面之一。就是从朱复作为“反清复明”的主体-朱家子孙这一方,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肖生并没有如一般的秉承大汉族主义的小说那样,过于吹捧“反清复明”的“正义”感,而是比较现实和形势地看待这个命题,这是不肖生不同于一般作家写如此题材的特征。不肖生通过了两段故事,来描写这其中的起承,其中黄叶道人对朱复所言及的内容,更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轨迹(详见中篇之五-黄叶道人段)。当然遗憾的是不肖生只是以“旁观者”的笔法,写了朱复的故事,却没有从“主述者”的角度,来剖析朱复这样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得不说是一种作品的不足并遗憾(而另一位朱明后裔-黄叶道人的内心,不肖生则通过其与朱复的对话,加以了阐述,详见后文黄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11-23 19:32 , Processed in 0.04608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