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静水深流

[转帖] 时代周报专访金庸:办报纸是拼命,写小说是玩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7 23: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边城不浪 于 2009-1-17 23:21 发表
smj兄,这个活到老改到老的态度,我是不敢恭维的。

且不说他的动机,单是这种吸取各家评论者之见重新修改已成为数代华人共同记忆的作品,就很值得商榷。古今中外,真想不出哪个人这么干过的,难道说全世界作家里,金庸最敬业?

何况,最要命的是,他不是越改越好啊!看《倚天》新添加的文字,实在是幼稚的文笔,老金80多了,写不动了。

曹雪芹不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吗?国外的托尔斯泰亦然。
当然金庸确实是独特的,人们都说金庸一版、二版、三版。
其实就是手稿也是密密麻麻改出来的;连载版和原始结集版也是不同的;二版的不同版次、三版的不同版次都有区别。内地百花文艺出雪山飞狐,他也是每一页都有改动。
“吸取各家评论者之见”主要是硬伤——黄蓉比郭靖大一类。情节的改动当然还是金庸说了算,并不那么受别人影响。
“数代华人共同记忆的作品”。其实原始连载已经是名声赫赫,金庸第一次大修不知被多少老读者指责,金庸还是改出了为大家熟悉的第二版。如今的第三版只是历史的重演。
“他不是越改越好啊!”当然不能保证都改得好。但我很怀疑由于对第二版的感情使得对新版的评价并不客观。
倚天增加的内容都幼稚吗?我不那么认为。二版张无忌让位简直是小孩过家家,难道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3: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水深流 于 2009-1-17 23:30 发表


我什么时候,哪句话说不准你评论了?安石可以找来对质。倒是咱们论坛某某和某某版主对我粗暴的说过到此为止不要再提的话。我只是觉得这么大的成见犯不上,你心中不忿,一定要批评当然是你的自由,但别人也有对你 ...


这句话并非针对你,呵呵,泛泛而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3: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段新增的内容我就认为很好。

朱元璋站起身来,双手捧着一杯酒,恭恭敬敬的呈到张无忌面前,说道:“恭喜教主从海外迎回谢法王和屠龙刀,眼下谢法王虽暂且失陷在少林寺中,但我教有教主、左右光明使以及诸位英侠领头,必能救出谢法王,夺回屠龙刀。从此我明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杀尽鞑子,还我河山,当是指顾间的事了。”
张无忌干了一杯,说道:“当年与朱大哥在凤阳相交,想不到竟有今日!”群豪哈哈大笑,意兴甚豪。
朱元璋却不坐下,手指坐在邻桌的赵敏,说道“属下听说,这位郡主娘娘弃暗投明,背弃了父兄,甘愿终身投靠教主,本来是可喜可贺的大好事,但属下有一事心中不明,要请教主指点。”说到这里,本来满脸欢容,忽尔转得神色俨然。张无忌道:“大家是自己人,朱大哥坦率直言就是。”朱元璋道:“小人见识糊涂,出言有不到之处,还请教主原宥。”张无忌道:“大伙儿都是光明磊落的好汉子,事无不可对人言。朱大哥但说不妨。”
朱元璋:“属下这番话,众兄弟平日已议论纷纷,也不是属下一人心头的话。这位郡主娘娘是蒙古人,他父亲是执掌朝廷兵马、声威赫赫的汝阳王。我汉人义军,不知有几千万人死在她爹爹刀下。我义军的好兄弟、好朋友,人人都要杀她爹报仇。咱们濠泗的十几万义军,要请教主回答一句话:到底在教主心中,是这位蒙古的郡主娘娘要紧,还是明教十数万的兄弟要紧?”这番话说得斯文恭谨,但却声势汹汹,势道逼人。
杨逍、范遥等人听了这番话,早想到朱元璋是挟着近来反元大胜之威,带了自己的兵马,竟欲逼去张无忌的明教教主之位。他料想赵敏得罪的人多,他如出言逼宫,明教众首领未必会支持张无忌这年轻教主。而且赵敏为汝阳王之女,汝阳王杀戮抗元义军,手上血债累累,朱元璋以此为辞,明教首领纵欲支持张无忌,也乏理据,大义有亏。
张无忌也已料到朱元璋的用意,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朱元璋又道:“兄弟们都说,教主倘若顾念天下苍生,重视夷夏之防,应与郡主娘娘一刀两断。教主在郡主与明教兄弟之间,只能择一为友,亲此则敌彼,亲彼则敌此!”
张无忌道:“朱大哥说哪里话来?明教自敝人张无忌以下,直至初入教的教友,人人曾对明尊圣火立下重誓,我明教教众头颅可抛,颈血可溅,全心全意,誓将蒙元赶回漠北,还我大汉河山,重整金瓯。若违此誓,明尊决不宽恕!”在座群豪一齐叫道:“教主,说得好!”
朱元璋道:“如此说来,教主决意与郡主一刀两断,终身不再相见了?”张无忌摇头道:“不是!驱赶蒙元,我志不变。以赵敏为妻,我志亦不变。赵姑娘虽是蒙古女子,但早已脱离父兄,她对我说得清清楚楚,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干甚么,她也干甚么。”朱元璋摇头道:“教主,咱们干的可是杀官造反的大事,教主信得过这位郡主娘娘,我们成千上万的兄弟可信不过。难道郡主娘娘事到临头,也肯大义灭亲、手刃父兄吗?”
张无忌见他这等神态,心下好生难决,倘若明教内讧,朱元璋等几个义军头领当然不是自己对手,但如杀了朱元璋等人,濠泗义军不免元气大伤,只怕元军乘势反扑,反元的大好形势不免毁于一旦。何况圣火令中谆谆告戒,明教兄弟决不可自相残杀。
他叹了口气,对朱元璋道:“明教决心造朝廷的反,那是说甚么也不变的。但我们只盼将蒙古人赶回大漠去,请他们回自己的老家,不到中土来占我汉人的江山土地,不把我汉人当作奴隶来使用欺压。明教是‘驱鞑子’,不是‘杀鞑子’!明教是从波斯传来的,大家见过明尊的画像,他是黄头发、黄胡子、高鼻子、绿眼睛的外国夷人,但他老人家引导我们行善去恶、为明驱暗,咱们就拜明尊,听明尊的教训。咱们只求自由自在,不让外族人来占我们的国土子女、田地财物,我们也决不占他们的国土。大伙儿做的是把蒙古人驱回蒙古去。”  
赵敏本来一直在旁默不作声的听着,忽然站起身来,昂然道:“朱大哥,你不用担心。我是蒙古人,那是改不来的。不用你们来赶,我自己退出中土,返回蒙古,这一生一世永不再踏足中土一步!”张无忌、杨逍、范遥、韦一笑等都是一惊。
周颠兀自担心,问道:“赵姑娘,你回去蒙古,此后永不踏入中土一步,你舍得我们教主么?”赵敏微笑道:“我决不破誓。我心里舍不得,又有甚么法子?却不知你们教主舍不舍得我?”说着眼向别处,更不转向张无忌。
张无忌心下感激,情知赵敏立下此誓,全是为了不让自己为难。明教群豪均觉此誓虽不能说两全其美,毕竟是顾全了大局。又觉得倘若真能将蒙古人赶回大漠,我中土重光,倒不是非得将鞑子杀光了不可。何况明教之中,天地风雷四门,“雷”字门一门教众,全是非汉族的蒙古人、回纥人、吐蕃人,以及形形色色的色目人,数百年来大家相处无间,曾同生死、共患难,岂能将其中的“鞑子”尽数杀了?范遥等心想教主必定会跟赵姑娘同去蒙古,但那是以后的事,一切将来再说。   
周颠大声道:“众兄弟,赵姑娘既已这么说了,众兄弟可再没异议了吧?”朱元璋见杨逍等首脑均站在张无忌一边,只得道:“多谢教主顾全兄弟之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3: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边城不浪 于 2009-1-17 22:22 发表
老金在那段政治敏感时期的发言是很有名的,视频到处都是。若你连这个也不知道,就来说金庸的不是,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谈什么话题之前,总要各方面的资料都了解一点,才能谈出意思。

对金庸,不应该过分苛责, ...


有不知道的东西不算什么,现在我就学习到了,不诚才是真的不对。

我觉得你为了回护老金也不用上来就把别人都贬一通——别人的观点都了无新意,没有价值,这是不是也苛刻了?或者有些过于托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3: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msjsmsj 于 2009-1-17 23:13 发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想批任何人都是容易的。
而安石先生对金庸的看法给我的感觉是:金庸有问题当然拼命地骂,金庸的优点也恨不得都说成缺点和问题才行。
金庸对他的小说是从创作的时候就伴随着修改,活到老改到老。 ...


很遗憾给你这样的印象,问题可能在于,你觉得是老金优点的地方我并不以为然,也许是口味变刁了,总的来说不应否认金庸给武侠小说带来过的巨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3: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水深流 于 2009-1-17 23:43 发表



名字打错了,抱歉。我一向记外国人名不熟,把他和马洛的名打混了,小说是老早读的。我没说自己是硬汉派侦探的“专家”,但他们和古龙的小说我是先后认真读过的。你认定我扯淡,我也没什么话可说,只要你说出扯 ...


不可能吧,你不是“从小读西方文学”吗,怎么可能对记外国人名不熟。

你没说自己是专家,可惜你的一言一行都摆出一副专家的架势,还要对真正的专家冰火指指点点,这才是可笑之处。

另外,先后你要搞清楚,《漫长的告别》是去年才由新星引进内地,所以,你是先读古龙,后读《漫长》。就算你和我一样是几年前读的台版,也不可能比读古龙的时间更早吧。

你的话我为什么不驳?因为连一点驳斥的价值都没有。所以我才让你整理自己的思路,码一张讲点逻辑性的帖子,比如说,你说《血腥的收获》的细节被《多情》直接沿用,那么,到底是哪里沿用?

哦,原来《漫长的告别》写了友情,那么古龙就是受他影响了。说句实在话:难道你真的不觉得自己的结论可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3: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安石先生 于 2009-1-17 23:50 发表


有不知道的东西不算什么,现在我就学习到了,不诚才是真的不对。

我觉得你为了回护老金也不用上来就把别人都贬一通——别人的观点都了无新意,没有价值,这是不是也苛刻了?或者有些过于托大?


我犯得着回护金庸么?这里是古龙论坛啊。

我是不喜欢很多古迷非此即彼的态度,既然喜欢古龙,那就一定要鄙视金庸——我认为你就是陷入了这种思维定势,所以上纲上线。很明显,你对古龙非常宽容,但是拿来衡量金庸的标准却非常严苛。

至于说我过分托大,这是事实,我不否认这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3: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之火 于 2009-1-17 23:42 发表

根據我請教谷歌大神的結果
漫長的告別是1954年的作品,遠遠早於古龍的出道,成書時間怎會和古龍的風格轉型牽上關係呢
要證明受到影響,應該去找古龍在何時開始閱讀相關小說,因而造成轉型才對

再者,前後 ...



漫长的告别的写作年代早于古龙,说明古龙借鉴的可能,这是前提,并非小说出版在他古龙转型的那年就是他转型的证据。
古龙自己阅读的情况,除了他自己谁也说不清,何况作者也未必说真话,甚至有刻意隐瞒的可能(就像金庸极力否认《雪山飞狐》和《罗生门》的关系一样),只能从风格继承性去找。
古龙早期作品如楼上所说,表达的”肝胆相照“没脱离传统小说的巢穴,与他自<浣花洗剑录.》之后的风格不可同日而语,我说《漫长的告别》是他的溯源之一,没说全部(可以查我原话,在通过管理员查查编辑时间,防止是事后找补).我列举那些硬汉派和武士文学,表明古龙的所有风格都有原型而且我恰好是在大量系统阅读他作品前读的。这些原型,说明他的转型不是原创性工作,而是转移了模仿对象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8 00: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smj兄,手稿的修改,和成书印刷流传之后的修改,完全是两码事啊。至于修改后的好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

我希望听老兄客观说一句:你真的从内心里赞同金庸这次修改?如果你回答是,那么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8 0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234楼:不知道不算什么,但不只一次因为自己的不知道批评错了,总该有些悔意的。
如果这也认为是苛责,那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少些苛责吧。
“苛责”源于你对金庸过分偏激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7-6 11:03 , Processed in 0.0366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