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武侠论坛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鐧诲綍

鍙渶涓姝ワ紝蹇熷紑濮

[连载] 还珠楼主往事 Ⅱ:处女作品.失书下落.青海探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为《北洋画报》对王小隐的介绍,及其照片。

             《北洋画报》:新聞記者及文學家王小隱(附照片) .jpg

       图  《北洋画报》:新聞記者及文學家王小隱(附照片)

      如上图,文字介绍署名的“武越”即冯武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珠楼主在“征求《青藏番族志》”将王小隐称为费县博士,“诚不如费县博士之多文而贵”。不错,王小隐是山东费县人,是教授非博士。
      王小隐是清末翰林王景禧之子,本科在北大土木系,后改入历史系至毕业。20年代任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教授,而平民大学新闻系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专业。因此冯武越找王小隐协助办报,再恰当没有。
       还珠楼主说的“多文而贵”也正确,王小隐当教授之余,还担任《京报》记者及《上海时报》特约通讯员。王小隐与徐凌霄合作在《京报》中写《三言两语》小专栏,每日百十字,抨击时弊,引人入胜,颇受读者称道。
     “贵”体现为王小隐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在报界中声望之高。
       王小隐于1926年入天津,受聘于刚在天津创刊之《东方时报》,任副刊总编辑。
       前述天津《益世报》备受注意的“益智粽”副刊,王小隐后离开《东方时报》任“益智粽”副刊的主编。
       其在“益智粽”的大手笔是,以“梦天”为笔名每天写短文一篇,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1928年开始,王小隐左右开弓,同时在《北洋画报》与天津《商报》副刊“古董摊”上班。
       因此,还珠楼主将文稿交付王小隐,一点没有错!

      上面“图  《北洋画报》:新聞記者及文學家王小隱(附照片)”有冯武越对王小隐的一番赞语。
      报界另有一番赞语如下:

     “梦天”富于情感,日常慷慨悲歌,不失齐鲁健儿风度;毁誉不计,嬉笑一生;
       友朋偶聚,无此君辄不尽欢。以其博学广知,记忆力强,因尊之为“大字典”;
       以性情论,又可称之为“哈哈笑”也。
      (在倪匡的标志“哈哈哈”之外,又发现了一位“哈哈笑”王小隱。)

       而既然王小隐是中国最早的新闻专业之教授,学贯中西,在报界名声又如此之高,
       那么其在副刊“古董摊”上连载、经过其编辑的《青藏边界番族志》,文稿质量之高也应得到承认,后期的结集成书全一册,也就容易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小隐最广被称道的是对学生、后学、年轻同事的提携。
       例子之一是吴秋尘,其为王小隐之学生。在王小隐成为天津《商报》“古董摊”主编后, 吴秋尘也成为“杂货店”的主编。
       在王小隐支持下,吴秋尘还是天津《商报》的采访部长,后又成为《北洋画报》主编。

       例子之二是刘云若。刘云若被一些文献称为王小隐之学生,有待考证,但王小隐对刘云若的大力提携却是真的。
       最早是王小隐之学生吴秋尘提携了刘云若,参考《东方时报》及其副刊的编辑与稿件。
       其后在王小隐后离开《东方时报》任“益智粽”副刊的主编时,直接提携了刘云若。
       因为刘云若经常称王小隐为“隐师”,故被误认为王小隐的学生。

       刘云若也是左右开弓,在王小隐引进下,也在《北洋画报》任编辑。后来,更成为《北洋画报》的主编。
       至1933年,又兼任天津《商报》副刊“鲜花庄”主编。
       而吴秋尘后也成为《北洋画报》继任主编。

       另,刘云若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社会言情小说作家,畅销小说作家,其畅销程度某种意义下可与武侠小说五大家之一,一比短长。(下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王小隐后为什么会成为汉奸,以致无法追问还珠楼主的书稿下落呢?
       王小隐曾经留学日本,精通日语,1937年后在山东邹县亚圣府任管家,为游览孟府、孟庙的日本人做导游。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而有个日伪机构的任职中,挂了王小隐的名(或为虚位?)
       1945年春,侵华日军在北京举办“华北文艺联合会议”,不知是否受到胁迫,王小隐写了七言长诗致贺
      (作为清末翰林王景禧之子,王小隐颇具诗才,又精通日语,被日寇瞄准了,逃无可逃,悲剧呀!)。

       由于贺诗广为人知,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小隐自感丧失气节,难逃“汉奸”指责,于1947 年春自缢而亡,并留下遗诗一首:

       一步蹉跎万世休,懒将姓字世间留。
       半文不值何须说,百岁分明已到头。
       饱历艰危沦孽海,空怀孤愤赋离忧。
       此心尚可资千古,犹得归来正首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珠楼主是如何在青海实地考察,写成《青藏边界番族志》”交王小隐的?
       还珠楼主研究的先行者,不断求索,目前看到的,基本是《征求<青藏番族志>》中的文字:
     “遂辞职携图入青,实地考察,单人徒步,经行崇山广漠、人迹不到之区,备见彼邦之特异风俗人情,犹与中古部落时代无异。足迹数干里,阅时年半,遇险频数,卒章成《青藏番族志》一书,归来遍谒当道。”

       以及在蜀山大系小说的序言中描述:“橐笔北游,足迹所经,都十六七省,”、“穿插以各地名山胜景,蛮风猺俗,毒岚恶瘴之奇,”等等。也未提及“二十五族”。

       主要是当时青藏民风民俗,不是市场热点,时间久,有些连还珠楼主也忘记了,不然不会把《青藏边界番族志》写成《青藏番族志》。
       为还原这段历史,笔者采取另类思路,得到青海实地考察的“一鳞半爪”。在此公诸同好。

       首先,还珠楼主到青海的实地考察,范围不只“二十五族”。
       还珠楼主自述,“二十五族”是指玉树二十五族中,他配了图部分;他发现玉树并不只二十五族,不过,他仅仅对玉树的二十五族配了图,并投了稿;其他原始资料(更大范围考察),尚未来得及整理,更没有投稿,却是“沿途所见所记, 均以兵燹遗失”。

       如果查阅资料,会发现玉树二十五族是对藏族部落的一种约定称谓,实际的确如还珠楼主所言,不只二十五族,而是四十族。
       即阿里克等四十族或巴彦南称四十族。
       又因“巴彦南称”为藏语,译为“囊谦”,故亦称囊谦四十族。

       其次,民国的玉树,现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共有11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8%,是主体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满族和撒拉族等。
       由于历史上的汉族的同化,部分民族已会讲汉语,但藏族有自己语言,要实际考察,需要翻译。
       因此,还珠楼主称“携一奚童”,就是藏语翻译兼向导。

       但仅仅“携一奚童”能抵御风雪酷寒、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挑战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1-19 12:27 编辑

       民初兵荒马乱,还珠楼主只身到青海考察,是否“初生牛犊不怕虎”呢?
       从大量民国旧资料得到的信息,其实当年的李寿民是有备而来——机缘巧合认识了赵惟熙的子侄辈。
       赵惟熙是谁?

       赵惟熙是清末民国初政治家、陆军上将、首任甘肃都督。如上,青海在1928年前是甘肃辖区。
       赵惟熙是生于,晚清官至“甘肃宁夏府知府,晋封二品衔,赏戴花翎,调補兰州府知府,陞授全省巡警道,诰授资政大夫。”

       赵惟熙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三十代孙,我们趁机复习一下华夏族的族谱。
       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有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四个儿子,赵惟熙上溯赵德芳,赵德芳又有赵惟叙、赵惟宪、赵惟能三个儿子,赵惟熙上溯赵惟叙。
       一直追踪,根据族谱整理出赵惟熙一脉。( 感谢赵博士提供资料 )

                   赵惟熙 族谱 (辈序1-20).jpg (59.57 KB, 下载次数: 0)

        图Z1  赵惟熙 族谱 (辈序1-20)

                赵惟熙 族谱 (辈序20-30).jpg (37.16 KB, 下载次数: 0)

       图Z2  赵惟熙 族谱 (辈序20-30)

      从上图Z1可看出,宋太祖赵匡胤以下,第一代的辈序用字是“德”,第二代是“惟”,第三代是“惟”、第四代是“从”…….
      按照辈序谁大谁小,非常清晰。前面《还珠楼主往事 I 》讨论过族谱的辈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从中意外地发现,赵匡胤此一脉,族谱的辈序用字是循环的,与孔府的不同。
       从第一代的“德”,到第十三代的“宜”、第十四代的“秉”;然后又是下一个循环,第十五代又是“德”……. 第二十八代又是“秉”;
       相当于数学的(mod 14)。

       赵惟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三十代孙,已经是第三个循环,第二十九代的“德”,第三十代的“惟”,由于数学计算:30(mod 14)=2,因此,赵惟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孙子,同用辈序用字“惟”。
       估计中国古代名人,许多的族谱辈序用字是循环的,一不小心,可能弄错。
       对于赵惟熙而言,他的族谱注释了循环的分支——支祖。( 感谢赵博士提供资料 )

               赵惟熙族谱的支祖注释 .jpg (109.33 KB, 下载次数: 0)         

       图Z3  赵惟熙族谱的支祖注释。

       上面的“始迁祖”伯靖,是第一个循环的,赵伯靖是赵匡胤的第七代孙;
       上面的“支祖”秉廷,是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代,赵秉廷是赵匡胤的第十四代孙。
        这样就清晰多了。

        族谱中清楚地列了名、字、号,增加了细节,即使与赵惟熙同是“赵惟”,有了附加信息,不会搞错。

                   赵惟熙族谱的出生时间地点册名 .jpg (58.61 KB, 下载次数: 0)          

        图Z4  赵惟熙族谱的出生时间地点册名

        如上,赵惟熙字缉臣,一字季光,号芝珊,排行第四,同治癸亥三月十三日吉时,生于 江西建昌府。连籍贯、读书学校都有。
        同治的二年才是猪年,具体为癸亥年;同治癸亥年的三月为同治二年,等于公元1863年。
        因此赵惟熙是1863年出生,大量的文献写赵惟熙生于咸丰庚申(1860年),与赵惟熙的族谱不一致,一般理解是按照族谱为准。

        赵惟熙的出生地江西建昌府,今名为江西省南城县。建昌府的设置始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代灭亡。
        但是现在多数文献,均写“赵惟熙,江西省南丰县人”。
        清朝时期,江西省的行政区划包括南昌府、瑞州府、袁州府、临江府、吉安府、抚州府、建昌府、广信府、饶州府、南康府、南安府和赣州府等。抚州府下辖南城、泸溪、新城、南丰和广昌等县。
       江西省南丰县人等于清朝的抚州府人,与“建昌府人”还是有区别的。

       所以,族谱可提供较多考证信息。
      (将长寿县的孙氏孙经洵族谱、李氏李寿民族谱拿来对照一下,差几辈马上清楚,古时候会算命的,马上能算出两人是否般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1-19 12:26 编辑

       赵惟熙自幼颇具才名,是庚寅恩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任甘肃都督前后,门生、下属受其照顾者颇多,故还珠楼主认识赵惟熙的子侄辈后,在当时属于甘肃辖区的玉树考察,有诸多便利。
       下为赵惟熙当年科举考试的试卷。

             赵惟熙当年科举考试的试卷[光绪庚寅.恩科] .jpg

       图Z5  赵惟熙当年科举考试的试卷[光绪庚寅.恩科]
          注意上图中侧旁之字:“光绪庚寅.恩科”,

         (难得的是,赵惟熙与不同支祖“世”字辈宗亲赵世駿同案,入府学第一名,赵世駿是清代知名书法家,为爱新觉罗.溥杰的书法教师。)

        有了赵府的照应,还珠楼主进入玉树,实际是有向导的,且有三部马车的,“所乘三套双轮大马车, 上覆毡幕, 有如小舟, 治炊安眠, 均在其内”
        这些双轮大马车,令人想起古龙的小说,每个位置应都设计得恰到好处。
        由于当时青海玉树一带,比较荒凉,半路难得找到“旅馆”、“饭店”,因此在大马车上“治炊”是明智的。
        如果半路找不到可以简单住宿之处(如弃屋、破庙),就只能在大马车上安眠,“今晚又宿车中受冻”。

        最大的困难是,如果风雪太大,必须找到遮盖处,“不然明日牲口僵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半路找到“旅馆”,但作为在苏州生活过、在北平享受过的还珠楼主,还是难忍环境差的折磨。
     “甫入内室, 立觉奇暖袭人, 惟杂以恶臭,”但入夜风雪之大、在双轮大马车上安眠的受冻,使得他“不得已忍臭入室”。
       不过后来还珠楼主发现臭气的根源,问题出在灯油上面:
     “店主惜油, 土檠荧荧, 有如鬼火, 而臭味半自灯出, 遂燃洋烛, 令移灯出, 臭气大减, 渐亦安之”

       还珠楼主在乘三套双轮大马车出行的路上,也遭遇过类似海市蜃楼的幻景,
     “注视前路, 暮色昏茫, 衰草连天, 仅有三数人影、羊群, 蠕蠕移动于广漠斜阳之中,”正在惊叹,“转盼间, 并羊群亦不知去向”,后才明白,“适见人与羊群为幻景”。
       这些情节,以前在港产片也看到。

       在藏族区域,还珠楼主见识了当地奇特的婚配文化。
       譬如兄弟共娶一个太太的风俗,
       首先是当地人认为这是正常的,属于婚配形式的某一种,
       其次,这些(唯一)太太非常善于协调,并没有因此而滋生矛盾。

       这种共娶一个太太,在男多女少的部落,未尝不是一个解决种族延续的方法,情况并未外人想象那样。
       这种大家庭,兄弟每人有自己的房间,太太某天可以进入其中一个房间,
       但兄弟中的一员,决不能随意进入另一兄弟的的房间,这都有严格的伦理约束。

       理论上,有可能小孩出世后,未能严格判别谁是生父,但由于设计了“同胞兄弟”模式,
       因此,这些上辈,或者是生父,或者是亲伯父、亲叔叔,都是嫡系的长辈,共同抚养自己的亲子侄,
       都在为自己种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
       情况大致回到母系社会阶段。当然是生存条件有限下的一种应对之策,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证明还珠楼主的记录不是虚构,专门查了玉树藏族的数据库,上面有这种同胞兄弟共娶一个太太的记录,
       而且还查到这种奇特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
       在一个五位同胞兄弟共娶一个太太的家庭,假如生下几个儿女,这些儿女称呼他们母亲的五个配偶,从老大到老五,分别是:
    “阿爸”、“阿克”、“阿佐”、“阿嘎”和“阿贡嘎”。
     “阿爸”是老大,有时其母亲与儿女一起叫老大为“就”。

       从中可见玉树藏族的长兄为中心的社会现象。(可类比汉族的长子嫡孙)

       而当一个七位同胞兄弟共娶一个太太的家庭,参加区域的社会活动,或者与其他家庭交往时(即对外),
       从老大到老七,对外有固定的称谓,分别是:
     “阿乌加乌”、“阿乌”、“阿佐”、“阿乌嘎”、“阿嘎”、“阿姆”和“白让”。

       外人就不会弄错,而涉及矛盾要协调,外人也是先找“阿乌加乌”。

       其背后,是严酷生活环境下,人多短寿,往往是长兄扛起家庭;也说明为了延续种族,民俗鼓励生育,一家有七个男孩不为奇。
       既然连固定的称谓都存在,反证得到:还珠楼主所言非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11-21 16:57 , Processed in 0.0443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