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连载] 还珠楼主往事Ⅵ:术数之学.《渊海子平》.统计优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12: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楼是农历的平年计算,未涉及真正的闰月计算。

       一个朔望月平均日数是整数29加上有理数499/940,一个回归年平均天数是整数365加上有理数303/1250,前者比后者少了约11日。
       由于农活以及术数学均依赖二十四节气,而二十四节气又依赖回归年,因此,按照农历平年实施,累积了一定年份,便要调节,增设闰月。
       在春秋鲁襄公时期,已经有每76年为一个周期的定闰月方法,76/4=19,后期浓缩为“十九年七闰”。
       19*11=209,209/7=29.857。29.857日在大月与小月之间。大致贴合。

      到唐朝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包括“十九年七闰”,采用无节令月置闰。
      稍后更加确定了,通过天文观测,更加精准确定闰月的规则
      因此,华夏的术数学、命理学、星相学,也到了唐朝才变得有一定应用性(即准确度)

      宋朝的天文观测,达到一个高峰,闰月的确定,已经与采用现代方法的闰月确定,误差不大。
      而宋朝开始撰写的“子平”术数学说,在明朝编辑成的《渊海子平》,在吸取天文历法成就上,成为术数学精华,这不是偶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12: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即使结合了天文观测,古代的闰月计算仍然有累积的偏差,可用公历的闰年偏差加以类比。
      一个回归年准确平均天数是一个非有理数的实数,无限非循环。
      四分历大意是按照一个回归年平均天数365.25计算,准确数是整数365加上小数,前面0.2422,后面还有,某种舍入误差后为365.2422。

      如果一个年份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那么这个年份就是闰年。
      100中有25个被4整除,扣除1个又被100整除,就是24个,24/100=0.24。
      但0.2422-0.24=0.0022,剩下0.0022。

      在被100整除的年份数中,规定要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每1000个数中有10个被100整除,但仅两个被400整除。这就用上了0.002。
      0.0022-0.002=0.0002 。
      以后又要规定,在被1000整除的年份数中,要被40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不是闰年。用上此0.0002。但0.0002不是准确数,是舍入数。要继续规定下去。
      但这已经是现代的才有如此准确的规定。

      在古代,即使是宋朝以降;
      假如古代某年属于被400整除的年,例如明朝万历二十八年是公元是1600年,使用四分历就大考古代术数学家的智慧。

      回到农历的闰月计算,一个朔望月平均天数为整数29加一个非有理数的小数、无限非循环的,某种舍入误差后为0. 53,
      在此基础上的农历年,准确的平均天数,也是一个整数加上一个非有理数的实数小数;

      无论之前结合了天文观测,古代的闰月计算仍然有累积的偏差,需要像公历闰年般不断调整,而且比公历还要复杂
      因此,智慧高如如李寿民者,还要不断琢磨,《渊海子平》里面,隐含了什么;以及,未能反映现实的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12: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2-27 12:47 编辑

      《渊海子平》中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要体会其背后的真正意思,必须跳出来重新审问四柱“八字”理论。
       四柱“八字”就是三柱的出生年月日加上时辰的干支,一天有12个时辰,总共覆盖了不超过60*384*12=27.648万种可能。
       384是按照闰年最多有384天计入。
       每28万人去求命理,必定有两个人的“八字”是相同的,测算准吗?

       按照古龙的《绝代双骄》,设想母亲抱着小鱼儿与花无缺,请命理师分别判断小鱼儿与花无缺未来命运,两人可是同时辰出生,四柱“八字”一致,命理师如何判?

       港版的“老黄历”是一种日历,同时标公历、农历,此外,在每日显眼处两侧,标明“宜”和“忌”,例如某日宜嫁娶、宜出行、忌动土,某日忌出行之类。
       “老黄历”在年前已经印刷好的,这些“宜”和“忌”是事先设计好的。
       撇开是否迷信,探讨一下“老黄历”的“宜”和“忌”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依某香港专家所述,某类“老黄历”是根据《李虚中命书》等典籍研制而成的,但没有详细说明。

     《李虚中命书》的重点是年月日三柱理论,如何设计“宜”和“忌”?
       换个思路。
       把“老黄历”看成是明年将出世的一批婴儿,从元旦到年末(含初一开始的一批),将由母亲抱来推算未来命运,好处是命理师可以事先计算好。
       而《李虚中命书》中也有暗示,从三柱得到“六字”,推算还要另有“参数”,可理解为李虚中的三柱理论,已经隐含了使用另外一柱的可能。

       “老黄历”的设计师,正是把“宜”和“忌”的对象,例如嫁娶、出行、动土,当成某一天同时出生的不同婴儿,
      根据《李虚中命书》中深藏的玄妙理论,得出该天某婴儿的“凶吉”,如“动土”等同的“婴儿”为凶,则标识忌动土,为吉,则标识宜动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12: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黄历”的设计,如果采用《渊海子平》来设计,便变得简单,嫁娶、出行、动土等情况,不超过60种,
      将其转化为四柱学说的第四柱——时柱或辰柱,直接按照四柱“八字”,不就得出结果,只有“凶吉”的非此即彼选择,要简单得多。
      但吾等不是为了解决“老黄历”的设计问题,关键是解决小鱼儿与花无缺命运判决问题。

      重点来了!
     《李虚中命书》在年月日三柱理论之外,暗示了第四柱;
      同样,《渊海子平》在年月日时四柱理论之外,也暗示了第五柱。

      再看一遍《张君秋传》第173页:

      半晌,李寿民又拿出了他的“八卦”好戏。
      “君秋,你再报个时辰。”
      张君秋抬起泪眼,望着李寿民,心想:“你算得我今天能出去,可没算出我今天还得进来呀!”心里这么想,随口又报了一个“子时”。
      李寿民聚精会神,掐指一算,不一会儿,眼睛一亮,说:“准能出去。今日‘二进宫’,明天就该‘探母’啦!”
      “您老那么乐观。”
      “你也替我报一个时辰。”
      “午时。”

       第174页前两行:

      李寿民再一算,眼睛又亮了:“中上。我也能出去,就是比你晚一些。”
      张君秋姑妄听之。


      注意上面文字,“随口又报了一个‘子时’”,“随口”表明子时不是当时的准确时辰;
      在连续的回答中,张君秋回答的“午时”也不是当时的准确时辰。

      李寿民在算自己的命运——还珠楼主在《渊海子平》的四柱理论中,悟出第五柱
      请张君秋报的时辰——“丑时”只是第五柱的参数
      当时李寿民被关在地下室,暗无天日,无法观天象,只能借助张君秋——借助一个可以出去的人——借助变相的“天象”。

      而事实上,李寿民算出“我也能出去就是比你晚一些。”也是准确的。
      神秘的“第五柱”!
      可以妙用的“第五柱”!

      (这也是笔者十分尊重《张君秋传》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其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原始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12: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2-27 12:49 编辑

      《渊海子平》通过其晦涩难懂的文字,暗示了四柱理论之外如何使用第五柱。
       不妨将第五柱记为“动态”,问休咎祸福者的动态;如果是对自己算,就要借助其他参照物,如当时的天象、星图等。
       第3楼记述“雷秉章的主要工具,就是依靠《渊海子平》,雷秉章花了四五年时间,才看懂此书中的道理。”
       雷秉章如何“悟出第五柱”?
       第3楼记述:
       雷秉章年届七十余岁的雷秉章,正式卸下职务后,却沉迷于“以邮寄方式帮别人算命”,注意邮寄方式,即不见面。能长期这样做,说明有一定准确度。

       雷秉章悟出的“第五柱”——“动态”——问休咎祸福者的动态,就是“笔迹”“笔意”;
       别人请雷秉章算命,要给他寄一封信,其中有信件表面的书写结构图,有信纸上的笔迹,称呼、署名,
       雷秉章算命前,已经从对方的“笔迹”“笔意”中,得到“第五柱”的“动态”信息,五柱结合,便得到结果。
       如果雷秉章经常算错,就没那么多人请他算,不断有信来,反推——其测算是相当准确的。

       回到命理师如何利用“第五柱”“动态”,判决小鱼儿与花无缺的命运,即是是婴儿,也有有喜欢哭与不太会哭的区别,即是哭声音也不一样,命理师可以在让客人等候中,判断两个婴儿的不同“动态”。
       如果是青年期的小鱼儿与花无缺,那区别更大了。
       民国报纸经常描写某盲人命理师虽然看不见,却能根据算命人的四柱“八字”,得到准确的判断。
       原因在于,盲人命理师也能得到“第五柱”“动态”:该人的说法声是否清晰是否浑浊是否洪亮等等;
       能听到该人的脚步声,脚步声是轻快还是沉重,节奏是快还是慢;能听到该人的呼吸声(盲人听觉特别灵);
       整个“第五柱”的动态信息,已经输入其脑海,假如其已经精通《渊海子平》,灵是很有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6 11: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渊海子平》到底属于不属于“封建迷信”?
      这相当于询问:铁锤到底属于不属于“凶器”?

      铁锤到了木工手里,就是生产工具;到了坏人手里,就可能成为“凶器”。
     《渊海子平》是华夏族的文化遗传,就是一把铁锤。

      陈述一个事实,一些中医学院、中医大学,高年级的本科选修课,有《渊海子平》的选读——对于古籍一向都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曾经看到过一些上课用的PPT。
      不过可能没有使用原版的《渊海子平》,略有偏差,例如:
      “古闻天地末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是名胚晖。”
      将原文的“恭闻”改为“古闻”无大妨碍,但是,断句出错,原文“恭闻天地末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是名胚腪。”
      被PPT断句为““古闻天地末判其名,”名为“天地”怎么说“末判其名”,断句出错造成下句是“混沌、乾坤未分”,混沌未分就多余了,混沌已经含未分的意思。
      原文“所以水数一,火数二,木数三,金数四,土数五。迨夫三元既极,混沌一判,胚腪乃分。”
      在PPT又出现一个错句:
     “所以水数一,火数二木数三,金数四,土数五,迨大三元极。混沌一判,胚晖万分”

     将句号外的“迨夫三元既极”,放入句号内,请改成“迨大三元极”:
     “迨大三元极”是什么意思,看了本科生的笔记,对“迨大三元极”的解释是“这时大三元极”;
     那么“大三元极”又是什么意思,不就是“大三元极”吗?考试也是这样答的。
     原文是“迨夫三元既极,混沌一判,胚腪乃分。”,译文可参考为“这时候,天、地、人三元开始形成并区分”。
     PPT没有错,错的是参考书,没有用正版,将“夫”错印刷成“大”,“既”字印漏了,断句又断偏了,因此,“。迨夫三元既极,”变成“,迨大三元极。”

      但无论如何,中医肯将《渊海子平》引入课棠,起码说明《渊海子平》不是“封建迷信”。

     “目前对中医有些偏见,中医在某方面的成就,应该肯定。例如,
      于“脱臼”的医治而言,中医手法,远胜于西医的机械器材的医治“脱臼”,中医的副作用少。
      对于中老年颈椎病痛的医治,有不少,中医手法能控制病情而又少副作用,的例子。
      如此等等。
      不参加争论,接受对前面五行文字的任何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6 11: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不把《渊海子平》的理论,看成对于太阳运转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不同日期(精确到秒)出生之人的不同影响;
       看成对于月亮运转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地球的潮汐影响——反馈到每个人,以及对人体液体的潮汐反应——不同的农历年月日辰出生有不同影响;
       那么,至少是一种总结。
       如果从场的角度,人体就是一个生物场,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月亮是一个中等的能量场;
       不同人的不同生物场,在不同的阶段,会受到太阳能量场、月亮能量场的影响。

       无论从《渊海子平》一开始的由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定义的五行理论,到中间的四柱八字理论,以及作为重要补充的“空亡”意涵、“第五柱”意涵,都可理解为对日月宇宙的“有限映射”,基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可按照上面生物场理解),得到对人体的“有限映射”,其数学机理,可通过有限群、有限域描述。

      正是这种对人体的“有限映射”认识论,使得某些中医学研究人员,深入探讨《渊海子平》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实际上,从《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阐述脏腑与自然四时变化的感应关系,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五脏配属了五志、认为五种情志来源于五脏之气所化、与四时五行密切相关;再到《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阐述的九宫之方位和八风的区别以及对人体的影响,以至于《黄帝内经.八正神明论篇》对四时八风所作阐述,等等,均可以找到《渊海子平》的自然对应。

      “有限映射”认识论的另一种表述,是“全息理论”。
       不再列举两者的对应,仅仅从某些中医学研究对《渊海子平》的重视,便可得到推论:
      《渊海子平》不是封建迷信,其就是华夏文明的一项文化遗产。
       用数学等工具对《渊海子平》重新诠释,只是希望能挖掘其引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6 11: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渊海子平》的准确性,李寿民运用《渊海子平》的准确性,可理解为一种统计学上的优势。在概率统计结果上,有优于平均数的优势。
       换言之,假如你让李寿民测算,不太准确的话,换成随机选择的另一个术数学家去测算,可能错得更厉害。
       而平均十个人让李寿民测算,可能有7个准确,换成另一个术数学家测算, 可能有5个准确。

       但李寿民能用于对自己的测算,把握大方向,其测算准确度,就会比平均数,有明显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7 07: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鲁孙还记载了:“他在口袋胡同买到了三本杂志叫《新命》,书后注明北平寄售处是舍下,所以他以为我是同道,”

       民国的确出版过名叫《新命》的杂志。
       1939年出版地为南京的《新命》杂志,属于时事政治刊物,分政治论坛、经济研究、人物评价、史料、考证、时事日志等栏目。
       显然不是还珠楼主所热衷的命里一类。
       另有出版地为上海的《新命》杂志,在唐鲁孙记载的与还珠楼主初遇时,名字就叫《新命》,由于上海印刷、北平发行,因此上面还多了联系信息“书后注明北平寄售处是舍下(唐鲁孙),” 还珠楼主一下子买了三本,应该是三期。
       主笔是林庚白,不过初期知音者不多。

       到了1927年,《新命》杂志更名为《新命:命学苑苑刊》,主办单位为命学苑。
       程霖生变成苑长,林庚白变成创立人,后并列了另三人也为“创立人”:洪震修、李饮光、李洪载。
       附加信息已查不到唐鲁孙。

         《新命》杂志上署名庚白文章《命學新案:歲君所主》 .jpg

       图  《新命》杂志上署名庚白文章《命學新案:歲君所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7 07: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想象林庚白对当时尚未成名之李寿民的吸引力。
      林庚白生于1896年(一说1997年),卒于1941年,原名学衡,字浚南,号众难、愚公,自号摩登和尚,笔名孑楼主人、观瀑主人,庚白等,是福建闽侯人。曾自述:“我四岁就会写文章,七岁就能够写诗”。

      13岁时林庚白因未到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预科的报考年龄,谎报18岁,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
      入学第二年,14岁已与姚鹓雏合刊了《太学二子集》,并成为同盟会中最年轻的一员。

       武昌起义后林庚白被推举为众议院议员,并兼任非常国会秘书(1912年为南社社员)。
      17岁时,成为国会议员兼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同时还在北大担任俄文系教授,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国会议员与大学教授(后国民政府铁路局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顾问等)。

       在唐鲁孙述李寿民买了三本《新命》杂志时,林庚白成为北大教授已近七年。
       相形之下,李寿民“上衙门恒在下午三时许。厕身闲曹,无所事事”
       好在李寿民在林庚白等身上,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林庚白14岁在京师大学堂常与郑孝胥有所唱和,后发狂言:
      “十年前郑孝胥,今人第一,余居第二。若近数年,则尚论今古之诗,当推余第一,杜甫第二,孝胥不足道矣!”

      但李寿民感兴趣的不是林庚白的“少年狂”而是其惊人的“神算”之术。
      林庚白成为政坛新星后,热衷于术数之学,其心得收录于《人鑑—命理存驗•命理擷要》、《廣人鑑》(未完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4-26 19:00 , Processed in 0.0513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