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读古龙__古籍历史痕迹暨武侠小说涉宗教文义史辨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8-5 12: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9-25 11:46 编辑

§06 《天涯·明月·刀》中经文的尽藏原文为“秘藏

       古龙小李飞刀系列《天涯·明月·刀》之“第二十四回 最后一战”,本论坛精校链接为
       https://www.gulongbbs.com/book/tymyd/6309.html

       其中有文字如下:

       九华山不但是诗人吟咏之地,也是佛家的地藏王道场。
     《地藏十轮》经:“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尽藏。”取名地藏。

□□□□□□

      对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可发现:
      被《白玉老虎》误为“似”的第二个“如”在《天涯·明月·刀》是正确的。
      被《白玉老虎》误为“静虑深思”,在《天涯·明月·刀》中与佛经原文的“静虑深密”一致。

     《天涯·明月·刀》存在的问题,第一是:佛经原文的两个“犹”字依然漏了;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佛经原文的“秘藏”,被写为“尽藏”。

      “尽藏”与“秘藏”有何区别?
      “尽”是形容完整性,“秘”是表示“显著性”程度、肉眼可视可分辨的程度,含义依然有差别。
      按照《天涯·明月·刀》此章的语境,使用佛经原文的“秘藏”更加贴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5 13: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21楼《天涯·明月·刀》文字之后,古龙又写了:

       《大乘佛经》上记载的是:“地藏受释尊付嘱,令救度六道众生,决不成佛,常现身地狱中,以救众生之苦难,世称幽冥教主。”
  《地藏本愿》经二卷,唐实义难陀译,经中记载:“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后召地藏大士永为幽冥教主,使世上有亲者皆得报本荐亲,咸登极乐。”
  这本书多说地狱诸相及追荐功德,为佛门的孝经。
  经中又说地藏菩萨救渡众生,不空誓,不成佛之弘愿,故名“地藏本愿”。

□□□□□□

       古龙所称《地藏本愿》全名为《地藏菩萨本愿经》,也称《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是地藏信仰的核心经典之一。
       但古龙所称“唐实义难陀译”是否准确?
       由黄山书社 2004出版的《地藏菩萨本愿经》,I S B N号为7-80707-076-5,其全书摘要介绍中有文字:
       “《地藏菩萨本愿经》由唐代实叉难陀(652~710)法师翻译介绍到我国以后,一千三百年间,无形中已成了我国道德教育读物之一。本书对此经进行了编画释义。”
       即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最初的翻译者是唐代实叉难陀(652~710)法师。

       敦煌文艺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地藏经·药师经 中国古代佛教经典》,ISBN号为978-7-5468-0897-0,著作者为“实叉难陀”,该书对作者的注释如下:
       实叉难陀(又译施乞叉难陀、意译学喜。)于阗(今新疆和田)人。通大小乘和外学。武则天以旧译《华严经》未为详备,乃遣使至于阗重求善本、并聘译人。

       交叉对照多本文献,《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翻译者是唐代实叉难陀,今新疆和田人,生年公元652年是唐高宗永徽三年,卒年710年唐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景云元年。
       武则天在位时间690年10月16日 至 705年2月23日。
       敦煌文艺出版社所称的“武则天以旧译《华严经》未为详备,乃遣使至于阗重求善本、并聘译人。”对应历史是:

       武则天听说于阗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即遣使访求并聘请译人,实叉难陀便以此因缘,带着《华严经》梵本来华。
       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与菩提流志、义净等,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八十卷。
       武后很重视,开始还亲自参加。

       实叉难陀是带着《华严经》梵本到洛阳重译。
       而后来实叉难陀到于阗,已经与重译《华严经》无关,长安四年(704),实叉难陀以母亲年迈,请求归省,朝廷特派御史霍嗣光送他回归于阗。

       因此,古龙此段文字“《地藏本愿》经二卷,唐实义难陀译,”,又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痕迹
       美中不足的是,古龙将“叉”误为“义”,“唐实义难陀译”是“唐实叉难陀译”的字误。
       当然也可能古龙写对了,编剧看混了,而后期的书籍编辑,没有发现这个小字误。
       ——由此也看出,在武侠小说中写了涉及宗教的文字是何等地困难,稍为不谨慎便发生字误。不由深深佩服金庸、梁羽生等,写了大量涉及宗教的文字、并有完整的情节,以及若干独立的片段。
      连载一分钟,备稿十年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5 13: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藏菩萨本愿经》无疑是大乘佛教经典,其核心教义与思想体系均符合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
       经中地藏菩萨立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以普度六道众生为终极目标,而非追求个人解脱,此即大乘菩萨道“自利利他”的核心体现。
       经文明确涵盖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众生的救度,突破小乘佛教侧重人天善道的修行框架,展现大乘“度尽一切众生”的宏大愿力。
      《地藏菩萨本愿经》融合了汉传佛教核心思想,经中强调孝道(如光目女救母)、因果报应、佛力加持等观念,与大乘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伦理体系深度契合。
       因此古龙写道:“这本书多说地狱诸相及追荐功德,为佛门的孝经。”,与历史事实契合。

       同时也有佐证,高僧梦参明确指出《地藏经》“是圆教、大乘之中的大乘”,驳斥其为“小教”或“仅度鬼神”的误解,强调其教义深度远超小乘经典。
       其具有大乘经典共性特征,其以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说法为背景,通过十三品经文系统阐述菩萨愿力与修行法门,结构及内容模式与其他大乘经典一致,参考《华严经》《法华经》解释读本。
      还有对比、排他性佐证,《地藏经》倡导菩萨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利他精神,与小乘系统侧重个人解脱(阿罗汉果位),有明显差异;《地藏经》构建了完整的幽冥救度体系,凸显大乘“法界普度”的包容性,相形之下,小乘体系经典鲜少深入探讨地狱救赎与他力加持。

      总结,古龙在《白玉老虎》、《天涯·明月·刀》中涉及佛教传承的部分文字,与汉传佛教的主体是佛教大乘体系之历史事实契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6 08: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也写了四十二章经,参考 https://bbs.gulong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982&extra=page%3D3&page=7
上面有清朝经书的图像

点评

多谢坛友参与讨论。  发表于 2025-8-7 11: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11: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的“经”,本义为织布机上的纵线,象征事物的主干脉络,与“纬”对应,参考著名人物蒋“经”国、蒋“纬”国兄弟。
      “经”字最早出现于西周金文中,先秦文献中逐渐衍生出“纲领”“准则”的抽象含义。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由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策略,西汉开始确立儒家典籍为官方正统思想,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将《诗》《书》《礼》《易》《春秋》正式命名为“五经”;
      从此“经”字具有特殊含义,特指儒家权威典籍,成为王道伦理的文本载体。

       不久,衍生出著名学派之核心典籍的含义,某某经。
       例如,易经。由于古籍没有标点符号,后来才有书名号,易经本是《易》经,“易”有特殊含义,名为《易》可辨识。
       但断词为“易经”也没有问题,加书名号为《易经》与《易》经可轮换使用之。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白马所驮佛经42章,汉朝华人助手取名为“四十二章”,但容易与某本书有42章节相混,故记录为《四十二章》经,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古籍,即为“四十二章经”;
      参考前面的《易经》与《易》经可轮换使用之,《四十二章经》与《四十二章》经也可轮换使用之;
      只不过“四十二章”不如“易”字,容易混淆,容易认为是某其他书籍有42个章节而少了书名,后期的记录均作《四十二章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07: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9-11 07:56 编辑

§07 司马翎《武林强人》中的“托钵化缘”

       司马翎武侠小说《武林强人》,曾经在《武侠小说》连载,属于司马翎反复修改的作品,探索人生、命运的作品,基本上可列为一流武侠小说。
       其中“第四章 愚人常口说,智者却心行”中有文字:

       这个和尚年纪最多四十岁吧?但又瘦弱又土气又肮脏,在北方已经寒冷天气中,他那件夹袍简直像丝绸一样薄得使人打寒颤。
       后殿另一角有个用破砖砌成的小灶,上面有个瓦钵,只可惜灶里无柴钵内无米。甚至任何人都瞧得出这个灶很久没有起过火,没有煮过食物,因为钵内灰尘厚积,灶内也冷清清的。
       那僧人居然还坐得毕直,双目瞑合。

       沈神通动手起火,一会工夫就烧了一钵开水,放下茶叶,然后将滚茶拿到僧人面前,把凉面馒头腌菜等也陈列茶钵边,自己坐在一旁,微笑望住僧人。
       不但滚茶有香气,其他食物也有。僧人缓缓睁眼,声音虚弱地唸声“阿弥陀佛”,伸出瘦人的手拿起馒头,就着腌菜吃了几口,又喝点热茶和吃点凉面。
       不久,生气渐渐回到他身上,直到这时,他才望了沈神通一眼。
       等到他吃完一个馒头,吃完一大碗面,喝茶之后打出饱嗝,沈神通才道:“在下沈神通,还未请教法师道号?”
       那僧人默然又瞧他一眼,才道:“贫僧净意。沈檀樾如果不布施这些食物,贫僧只怕已熬不过今天了。”

       沈神通道:“出家人行脚四方云游天下,不免会有冻馁之时。可是你明明可以在附近托钵求施,但你不肯这样做,你已经犯了戒律。”
       净意和尚道:“施主责备得是,托钵化缘不但予人功德,而且是忍辱去骄慢门径,世尊当年规定沙门弟子必须托钵便是这等深意。”

□□□□□□

      注意其中几个细节,沈神通给净意和尚吃的食品,均为素食;而瓦钵无米,小灶很久没有生火,但净意和尚在北方寒冷天气中依然“坐得毕直,双目瞑合”。
      沈神通笔下的净意和尚,就是一个恪守小乘系统“清规戒律”的佛门弟子。

      小乘系统(南传上座部)佛教规定僧侣必须严守原始戒律,其中之一是托钵乞食(包含持钵规范、次第乞食、得食三分、日中一食等基本规定),具体如下。
      持钵规范:使用单一石钵(参照佛陀示范),混合所得食物后次第食用,禁止挑拣口味。普通僧众多用瓦钵。
      次第乞食:必须按村落顺序平等行乞(无论贫富),每日仅乞三家,不得挑选施主或食物。
      得食三分:得食后需先分三份,一份供佛、一份布施饥饿者、一份自用。
      日中一食:每日仅午前进食一次,过午不食(除病患等特殊情形)。
      作为托钵乞食的禁止项目,是不允许“寺院常住饮食”、不允许挑拣施主或食物、禁止向屠户、青楼、酒肆等处乞食。

      司马翎上述文字,使用瓦钵,瓦钵无米、小灶很久没有生火,等于非“寺院常住饮食”。
      而“托钵化缘不但予人功德,而且是忍辱去骄慢门径”也是对小乘系统中托钵乞食戒律的一种理解,原义是“视为比丘正命”、“断绝对物质的贪着”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07: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这些小乘系统(南传上座部)佛教规定的僧侣戒律之一,严苛得不可思议,有没有寺庙能严格执呢?
       参考《当代最后一批苦行僧:不碰钱、过午不食、冒雪行脚:这才是修行?》,链接为
       http://news.sohu.com/a/918657115_121873745

       其中报道了大悲寺的僧人的日常修行生活,文字如下:
       “过午不食” 的铁律:每天只在中午乞食一次,下午和晚上不吃饭。
       大悲寺的乞食,有严格的规矩:只乞素食,不接受金钱,不挑拣食物,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
       分食如分福”:乞到的食物,回住处后会倒在一个大盆里,搅拌均匀再分着吃,不管是白米饭还是剩菜,每个人分到的都一样。

□□□□□□

       对比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持钵规范、次第乞食、得食三分、日中一食”戒律,完全吻合。
       结论是,至少大悲寺的僧人,便能够严格遵守。
       推论是,大中华地区,应该有多个寺庙,能够严格遵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07: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文章《当代最后一批苦行僧》还加了一个标题“乞食:不弯腰的尊严”,记述了大悲寺的乞食方式:
       有摄影师拍下他们托钵的画面:僧人站在农户门口,双手托钵,低头不说话,施主把饭菜放进钵盂后,他们合十行礼,转身离开,全程不超过 3 句话。
       “不敲门,不吆喝”:他们从不主动敲门要饭,只在门口静静等候,农户愿意给就接,不愿意就离开。

□□□□□□

       大悲寺僧人的乞食是有尊严的乞食,这是对小乘系统托钵乞食戒律的一种诠释,托钵乞食是一种修行方式,实际上不少小乘佛教徒出家前相当富裕,捐出家财后出家。
       关于大悲寺的另外报道,也曾经讲述某些僧人是企业家,捐出家财后,认同大悲寺是真真正正的修行,专门选大悲寺去出家。

       联想到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门派“穷家门”,拿着块竹板子、唱数来宝,挨家挨户乞食,但一不下跪,二不叫人爷爷奶奶,也即是“有尊严”地乞食。
       未知此“穷家门”门主,以前是否看过典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07: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9-11 07:57 编辑

       除了托钵乞食戒律,小乘系统对教徒还有衣着规范,亦称“三衣一钵制度”,允许持有三件僧衣(安陀衣、郁多罗僧、僧伽梨)及一个瓦钵,禁止拥有多余衣物或器具;
       而且僧衣需由废弃布料缝制,称为“粪扫衣”,禁用新布匹,以破除对物质的贪着;
       禁用世俗服饰,禁止穿着白衣(在家众服饰)、佩戴装饰品,僧衣需染成袈裟色(黄褐色)。
       还有居住规定,包括简朴起居,禁止使用高广大床,睡眠需铺设草席或薄垫。
       这容易理解,出家就是修行、当“苦行僧”。

       小乘系统中有个容易被误解的戒律称“雨季安居”,此“雨季”对南传佛教佛教相关性强,即是对应于南传国度“雨季”的某三个月时间内,必须集体闭关修行,禁止外出,具体时间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约90天),部分区域有冬安居(十月十六至次年元月十五)。不同传承略有差异,接近九十天。
      在执行雨季安居戒律的三个月中,僧众需聚居一处修行,原则上不得离开寺院边界(即结界范围),违者构成“破安居”(破夏)。
      结合“雨季安居”戒律,小乘系统的居住规定包括:
      “阿兰若住”——需居寂静处(树下、山洞、简易茅棚),远离村落喧嚣;
      雨季安居期间禁止离开寺院结界范围(特殊情况需僧团许可);
      雨季外需云游行脚,不得有固定居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07: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8-8 12:08 编辑

       列举了前述一系列的小乘系统戒律、衣食住行规定,主要是用于解释,汉传佛教的主体为何是大乘系统,而非小乘系统?
       小乘系统的严苛准则,不是没有佛教徒能严格遵守——例如上述大悲寺僧人,但如何要在中华大地,推广、传播佛教,要求所有的佛教徒都按照小乘系统戒律,一点不差执行、一点都不违反,的确非常困难。
       尤其是,一个皇室人士,如何同时保持小乘系统的佛教徒身份与皇室身份?

       前面司马翎武侠小说《武林强人》中,净意和尚道:“沈檀樾如果不布施这些食物,贫僧只怕已熬不过今天了。”很能说明问题。
      “阿兰若住”——需居寂静处(树下、山洞、简易茅棚),远离村落喧嚣;且“每日仅乞三家”、“过午不食”,如果恪守的"净意和尚"们,一直没有遇到沈檀樾这类有佛缘者,怎么办?

       上面22楼回顾“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皇宫的内廷还有个寺庙大遍空寺,显然,与小乘系统的“阿兰若住”不同。
       推论是:在武则天在位时期,中原信奉的佛教主体属于大乘系统!


       而皇宫内廷的寺庙大遍空寺,显然是大乘系统的,没有“远离村落喧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10-10 16:57 , Processed in 0.0420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