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武侠论坛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鐧诲綍

鍙渶涓姝ワ紝蹇熷紑濮

[连载] 贺元宵__当年武侠吧《品侠妙论.原创超短侠作_集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12: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届金庸金像奖评选  

             作者:佚名大侠Vip07

[奖项]
     忠烈 争议人物 情痴 美女 才子 琴师 无耻教派  

    ※               ※                 ※

                 天下第一忠烈  

    入围者:陈近南,乔峰,郭靖。  
    评奖理由:

陈近南,“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一代忠心志士,为民族大业,重整河山;
独创天地会,反清复明,杀不尽仇人头,洒不尽男儿血。
千古南朝作话传,伤心血泪洒山川。壮哉总舵主!  

乔峰,天下英豪第一,“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保境安民,救苍生百万。
前止干戈,保契丹男儿于水火;后卫中原,护大宋黎民于涂炭。一心忠二主,千古只一人。
呜呼!雁门有幸埋忠骨,断箭无锋送烈魂。壮哉乔帮主!  

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观金庸世界,武功绝世者,无不万里江湖,纵横无束。
惟郭靖一人,卅载一日,固守襄阳。战士生存天下任,将军血洒义担肩。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忠心不二,至死不渝。得民爱戴如此,更复何求?壮哉北侠!  

     获奖者:郭靖。恭喜郭大侠!  

     ※               ※                 ※

               天下第一争议人物  

    入围者:林平之,杨过,韦小宝。  
    评奖理由:

林平之,原本风流少保,忽逢大难,父母双亡,血海深仇难报,孤身蓬落江湖。
又入恶师门下,终日如履薄冰,勾心斗角,及至自灭天性,练得神功,代价何等之大!
最终身牢湖底,了此残生,令人怜悯。不过林弟性情狡诈,心毒手狠,待人之虚情做作,
两面三刀,不在其师岳不群之下,所造之孽,更无可恕,遭得此报,也属应得。

杨过,一代雕侠,扶危济困,一战建功,救万民于水火。
且独行自立,卓然不群,视封建礼教如无物,不愧 “西狂”二字。
于情更忠贞不二,十六载不移,令人深佩。
不过杨兄有时气量略浅,爱憎过明,玩世不恭;以偏盖全之事,常生不断,
时时更将个人情感放于国家大义之上,令人空叹。沾花之事,也宜少行。

韦小宝,天下第一福将,聪明绝顶,不学有术,且生平建功无数,雅克萨一战,
直可功垂百代。其性更自由奔放,绝少束缚,多少 “大侠”不敢为,
不能为之事,韦爷做来不费吹灰。正是:率性而行,是为真人。
更难得义气为重,待友真诚,关键时刻绝不含糊。
至于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倒也无须赘述。
但此人流氓成性,胸无是非,说谎行骗面不改色,好色之心,更无忌惮。
一夫而拥七妇者,金庸主角,唯此一人。
而为官之时种种贪赃枉法,阿谀拍马,欺上瞒下,仗势横行,更难一一列举。
武功之弱,侠气之低,当世亦不多见。  

       获奖者:韦小宝。恭喜韦香主!恭喜韦爵爷!  

      ※               ※                 ※

                天下第一情痴  

    入围者:令狐冲,游坦之,胡逸之。  
    评奖理由:

令狐冲,自幼与师妹青梅竹马,原盼天意垂青,得成连理,不想遇情敌于半路,
一世倾情,化为泡影。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虽明知红颜已成陌路,犹孜孜不怨,为情可弃前途,可弃生命,可弃荣华。
待至香人玉陨,断肠之心,苍天可鉴。

游坦之,重情轻生,无人可比。
明知佳人心有所属,亦情无反顾。为卿之故,可毁容,可剜目,可断魂 (是否略为变态?)。  

胡逸之,终身不室,只为相伴伊人,只言片语,十载记忆如新。
更难得于卿绝无迎娶之念,非份之想,明知其心中绝然无己,亦无悔无怨,
每日得见片刻,便慰平生。痴者何如!  

       获奖者:胡逸之。恭喜百胜刀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12: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               ※                 ※

                天下第一美女  

    入围者:小龙女,王语嫣,陈圆圆。  
    评奖理由:

小龙女,人如冰雪,神似梨花。不近人间烟火,出尘而胜晚霞。
纵然全真教高士,长者为其填词作赋,小辈因其破戒陨身。得道高人,尚难自已,何况旁人?

王语嫣,若无神仙之貌,焉能引得大理太子一见而下拜之?从此一片痴心,万死不休?
冰凉玉像,即令公子叩首千遍,真人于前,谁人竟不动心?

陈圆圆,“六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此女何容?竟引江山易色,地覆天倾?
帝星陨落,霸王为僧?当世枭雄,为之搏命;黎民百姓,因之无家?
而己青灯古佛,黯度余生?当真天妒红颜不成?  

      获奖者:陈圆圆。恭喜陈圆圆!  

      ※               ※                 ※

                天下第一才子  

    入围者:黄药师,韦小宝,无崖子。  
    评奖理由:

黄药师,琴棋书画,五行八卦,医药算卜,农田水利,无一不精。
且风流潇洒,武艺超群。“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萧。”
如此境界,令人叹服 (后人讥此联对仗不工,无奈)。

韦小宝 (此公贿赂评委,遂于其名前加 “狗屁”二字,准其入围),
此人虽大字不识,竟官高爵显;
未读诗书,竟广服天下。天地会总舵主,亦以之为傲;
英明仁主,也喜之不学有术,机敏过人;天下第一美女,赞其有见识,有担当;
即是大儒如吕晚村者,亦于其前自叹 “百无一用”。我辈书生,宁不自省?

无崖子,高人风范,如神龙难见,风神俊雅,武功莫测。而其所精,更难指记,徒子徒孙,
学得一技已名盖江湖,其身之博大,非言辞可述。  

       获奖者:无崖子。恭喜逍遥派!  

      ※               ※                 ※

                天下第一琴师  

    入围者:何足道,曲阳,任盈盈。  
    评奖理由:

何足道,一人而称三圣,集琴,棋,剑于一身。
一曲 “空山鸟语”,竟引百鸟来朝,和鸣不已。此中风范,何人企及?  

曲阳,此琴痴也,为广陵古曲,竟盗墓二十余座,而其所创 “笑傲江湖”,
悲天之气,济世之心,苍天可证,实为天下第一曲。

任盈盈,以花信年华通琴曲精髓,最为可贵。后以深情挚爱,
将无行浪子育成琴中高手,曲谐情重,笑傲江湖,前途无量。  

     获奖者:任盈盈。恭喜任大小姐!  

    ※               ※                 ※

              天下第一无耻教派  

    入围者:日月教,神龙教,星宿派。  
    评奖理由:

日月教,虽帐下英雄无数,无奈邪人当道,举教上下乌烟瘴气,
整日介 “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中兴圣教,泽被苍生”。
即令豁达如令狐冲者,亦不屑为伍。而任我行一代英雄,亦同流合污,不得善终。

神龙教,上梁不正下梁歪,以高压政策缚天下豪杰。
终日 “教主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肉麻之至。
更甚者与罗刹勾结,欺宗逆祖,当诛满门。

星宿派,无耻之典范。
老魔群丑,蹁跹当世。任一弟子,皆须精通厚颜功,马屁功,法螺功,方可生存。
而教中种种欺师灭友,弱肉强食,令人齿冷;其所传武功之阴损毒辣,更令人发指。
此教在世,天下何能太平?  

    获奖者:星宿派。恭喜丁掌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12: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金像奖胜利闭幕

      请君续办古龙金像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3: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金庸小说看姑苏风物之导言

                  作者:佚名大侠Vip10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挢多。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唐.杜荀鹤   

      历代描写姑苏风物的诗词中,我一向认为这是最好的一首。每读此诗,总能感觉到诗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隐藏在喧闹中的清悠与惬意。   
      而这,也恰恰是姑苏城在我心中的印象。   

      苏州,在偌大的中国,只是成千上万城市中的一个,在地图上,也无非是太湖之滨的一个小圆点。   
      然而自从伍子胥"象天法地,相土尝水"以为阖闾城以来的两千五百多年间,苏州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如此简单了。
      无论曾否亲身到过苏州,无论对苏州了解多少,中国人提起"苏州"两字,总会想到其甲于天下的园林,名扬四海的美食,号称江南第一风流的才子,也总能摇头晃脑地吟上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何幸,得以让人一慕至斯?   

       近日偶然重读金庸《天龙八部》,至"向来痴"一章,作者描写了姑苏城中的种种风情以及段誉对江南风物的艳羡之意,以我对苏州的了解,大都确然不虚。深感金庸博学多才,为文严谨不苟,于细节处亦不马虎。
       感叹之余 也很想说说我所了解的姑苏风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3: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金庸小说看姑苏风物之吴侬软语

                         作者:佚名大侠Vip10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用以形容苏州方言的动听。
       金庸在《天龙八部》一书中,于段誉初入姑苏一章也多次提到苏州话的温软动人。
       甚至在阿朱和阿碧的对话中,使用了大量的苏白。
       当然以书面文字去表现方言的特点是不可能如何精当到位的,但懂苏州方言的读者还是能从《天龙八部》的苏白中找到一种浓浓的苏式特色的。
       金庸是浙江海宁人,距苏州大致是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在两年前去观过一次潮。

       在中国的方言语系中,海宁话与苏州话同属吴方言。懂苏州话的人听海宁话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海宁人听苏州话则相对吃力一点。
       因为海宁话更接近上海话,上海话在听和说上都比苏州话简单得多。
       我本人能够学到乱真的不过四五种方言,其中学得最累的是苏州话,而学上海话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金庸曾经就读于东吴法学院(现苏州大学),我想,他初到苏州时在语言上可能也并非是畅通无碍的。从他书中的苏白看来,金庸後来在听懂苏州话上应当是没有问题了,他对苏州话的记忆也大致无误,只是问人"好口伐"就不是苏州话的特色,而是上海话的特色了。  
       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
       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如无锡话、嘉兴话、绍 兴话、宁波话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
       一种方言好听与否有些象我们听外文歌,其实不在于是否易懂,而是主要取决于语调、语速、节奏、发音以及 词汇等方面。
       吴语与湘语(指老湘语)是汉语七大方言语系中形成最早的方言,因此吴语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
       吴语的一大特点在于保留了全部的浊音声母,具有七种声调,保留了入声。

       在听觉上,一种方言如果语速过快,抑扬顿挫过强,我们往往称这种话"太硬",如宁波话;但如果语速过慢,缺乏明显的抑扬顿挫,我们往往称这种话"太侉",如河南话。
       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
       在发音上,我的感觉是较靠前靠上,这种发音方式有些低吟浅唱的感觉,较少铿锵,不易高声,的确不大适于吵架。
       我虽然能说一口苏白,但即使在苏州与人吵架,也宁愿用北京话。
       苏州人便是情急之时也只是说"阿要把柰两记耳光搭搭?" (意思是"要不要给你两记 耳光尝尝?"),哪有北京话"抽你丫弄的"来得直接痛快?!
       正是因为苏州话发音方式的特别,外地人初学苏州话时总是有找不到音的感觉。

      而同样很软,与苏州话较为接近的上海话,其发音部位则与北方话差不太多,学起来要简单得多,
      所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苏州人能说一口相当标准的上海话(甚至根本就是无师自通),但上海人能说象说苏州话的就很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3: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有一位来自山东的师姐,在上海一年就能说一口非常正宗的沪语,但要跟人学几句苏州话就真的是不知所云了。
       苏州话最大的特点其实就在于发音上,再结合固有的语调和节奏,的确给人一种温软的感觉,苏州人爱用一个字来形容苏州话的特点,那就是"糯",实在是再精确不过了。
       在方言的词汇方面,苏州话也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

       如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喜读古文的人听见苏州话一定会有一种亲切感的。

      《天龙》中的段誉会不会也正是这样呢?   
       段誉是云南人,云南话与四川话同属北方官话中的西南官话语系。
       碰巧我能说相当纯正的四川话和"大概齐"的昆明话,两者的确是非常的相近。

      段誉初入苏州时一定是听不懂苏州话的,好在阿朱阿碧是大人家的丫环,多少能说些官话,因此双方尚能交流。
      苏州话之所以好听,我觉得和不是太易学易懂有关,对我们自己天天说着和听着的方言我们是不大会去考虑其好听与否的,因为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话的意思上去了。
      而对一种我们不大能听懂的话,话的含义反正弄不清楚,也就不大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有机会细细品评这种话的语音语调是否动听了。
      我学会苏州话之後就不再觉得它如何好听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象阿朱阿碧这样十七八的女孩子说出来的苏州话,无论什么时候听的确都会觉得动听的。
      因此段誉喜听苏州话倒真的不是因为他一向的"痴",也不会是仅仅因为说话人的美貌,而实在是事出有因的。   

      另外,金庸在 《天龙》中通过阿朱阿碧的一唱一和,表现出苏州人的伶牙利齿,读来不禁莞尔。
      的确从全国来看,最能说和最会说的是三个地方的人:
      一是北京人,所谓"神侃";一是四川人,所谓摆"龙门阵";另一个就是苏州人,所谓"说书"(这三个地方可能也是茶馆生意最好的地方)。

      我不幸和这三个地方都大有渊源,因此从小学起老师给的评语就总有"该生废话较多"几字,也算没坏了这三个地方的招牌。
      苏州评弹名扬天下,其实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统称。
      评话在苏州又叫说书,类似于北方的评书, 弹词则是唱的。
      对听得懂苏州话的人来说,苏州评话可能比北方的评书更有味道,地道的苏州人不分是谁也多少总能复述一小段书或哼上几句弹词。
      在苏州,书要说得好不光故事要精彩,还要善摆"噱头"。

      "噱头"的含义很多,不容易精确地翻译,总之是语言方面的一种设计和智术,大致就是相声中的 "包袱"的概念,好的"噱头"是让人回味无穷和津津乐道的。
      苏州人爱听书,常听书,也跟着学几句书和"噱头",久而久之,也就变得伶牙利齿起来。
      不过评弹中的苏州话,作为方言来说有较多的官话色彩,和现在日常中所说的苏州话是不完全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3: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金庸小说看姑苏风物之苏式美食

       《天龙》一书中,段誉于姑苏美食一尝倾心,其实阿朱与阿碧不过调制了几味小食而已。
       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均有一些代表性的食品,形成了不同的口味与风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菜系的概念。
       中国的菜系,大致有八大系和十二大系的说法,均是以其产生的地域命名。
       各菜系之间由于地区饮食习惯的差别,烹调方式和手法的不同,物产及选料的差异等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味。

       远在春秋时,饮食的地域性差异便已为人所知,一些较古老的菜系的形成也已初现端倪。

       一个菜系,总是以某个城市或地区为中心,包含了周边相近的风味,而形成一个较明确的范围,并有其共同的口味特点。
       在这一点上,苏菜相对要复杂一些。
       我们所说的苏菜,作为一个独立的菜系而言,其实主要是指以江苏为代表的风味。
       但由于江苏被长江一分为二,省内南北差异明显,水土、气 候、物产、语言、穿着、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十分显着的差别,
       总的感觉是江北更接近山东等北方地区的习俗,江南 (准确地说是镇江以南直到上海)则形成了我们日常所说的江南特色。

       在饮食上,虽然苏菜总体上都是以 清淡为主,但江北江南还是有较大不同的。
       江北形成了主要以扬州为中心的 淮扬风味,而江南则是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帮特色。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苏式风味,应当是特指後者的。
       苏式菜肴,在烧制上主要采用"焖、焐、煨、炖"等手法,口味清淡,甜而不腻,非常讲究食雕及配色,在花式及外观上下大功夫。

       菜名力尽高雅, 选料务求鲜活。餐具小巧而精细,轻取细品;酒水甘醇而不烈,浅饮辄止。
       餐前餐後喜以清茶待客,席上席下好用诗书佐酒。
       因此品尝苏菜在大快朵颐之外,还是一件相当风雅的事。

        即使到了今天,一些传统的苏州餐馆在装璜上仍颇讲究以名家字画为点缀。
        可见,苏帮菜所固有的种种特色,是非常适合读书人的口味的。

       段誉是个书呆子,也实在难怪他对苏帮菜的一尝倾心了。
       我在前两年到昆山古镇周庄时,未能在沿河的茶酒楼上占一个靠窗的座位轻饮细品,至今深以为憾。
       云南菜的具体特色我说不上来,但由于地处西南暖湿之地,想来麻辣是不会缺的。
       段誉初到姑苏,我真的怀疑他对于苏式菜肴的口味是否真的习惯。

       很多朋友都知道,苏州菜是较甜的,就象四川无辣不成餐一样,苏州几乎是无糖不成菜的。外地人其实很难习惯这咸中带甜的味道。
       由于选料力求新鲜,苏州菜恐怕是天下最讲究时令的菜肴了,即使平常人家,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也决不错乱。
       并不是说过了季这样东西就没有了,而是苏州人认为过了季鲜味就要大打折扣。

       比如苏州吃螺丝、刀鱼必须在清明之前,酱肢肉、青团子也是清明佳品,
       立夏则咸鸭蛋畅销,冬至时吃羊糕、 喝冬酿酒,这些都是过了季就不值钱了。
       冬酿酒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应当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 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不知为什么苏州也只到冬至才有,这种酒如果当年不曾喝畅,就只有敬请明年赶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3: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古称鱼米之乡,古写的苏字(录者注:即“蘇”)下半部是"鱼"与"禾",庶几可以说明这一点。
      而苏州人喜食河鲜的程度,在其他地方也是不多见的,吴语中"吴""鱼"同音不知是否出于这个原因。
      苏州鱼产丰富,种类繁多:
      有名贵的刀鱼、鲥鱼、银鱼、鲈鱼、鳜鱼;
      有不以食用的玉柱鱼、黄石鱼;
      有用以放生的鲤 鱼、鲶鱼;
      有专作炸制的梭子鱼、旁皮鱼等等。

       吴地先民自六千年前采用渔 具捕捉鱼类,逐步形成了罟、罩、筌、箪、神、叉、射等十余种捕捞工具。

        苏州人吃鱼,既重方法,又重时令,在烹调方法上有灸、蒸、烧、漉、爆、 薰、晒、腌、糟等等,
        在时令上有一月塘鲤二月鳜,三月甲鱼四月鲥,五月白鱼六月,七月鳗鱼八月巴,九月鲫鱼十月草,十一鲢鱼十二青的说法。

       不知历代苏州姑娘白嫩清秀,苏州士子人才辈出是否和常食鲜鱼活虾有关。
       说到姑苏水产,不得不提的是螃蟹和河豚。
       螃蟹以阳澄湖出产的大闸蟹为极品,阳澄湖中又以昆山巴城水面所产为最佳。
       概因巴城地处东南,西风紧时,蟹避于此之故。
       阳澄湖蟹个大膘肥,青背白肚,黄毛金钩,姑苏雅士于重阳时节持蟹赏菊,亦一时之盛。奈何近年蟹价飞涨,已不复入百姓之家也。

       国人在吃的问题,有一句俗语,叫做"没有广东人不敢吃的",但广东人又哪有"拼死吃河豚"的勇气与决然。
       河豚剧毒,肝血食之立毙,但苏州下辖的常熟和张家港一向有吃河豚的习俗,至今听说两地年年有人为此丧生。
       河豚我没有尝过,一是价格昂贵,一是生死悠关,但听食者有言,该物鲜美无比,肉味肥嫩细腻,言者回味无穷之状实是引人入胜。

       听说饭店吃河豚,必是厨者先尝,过一定时间後食客方才动筷,而且席上均是各顾各,决无劝食之事,大违国人宴客之风。
       将吃搞到如此庄严肃穆,想来也十分可笑。

      《天龙》中阿朱和阿碧的待客之道其实还满符合姑苏风格的。
       首先说采莲剥菱。姑苏水乡,湖泊众多,河道纵横,采莲本是极寻常之事,偏是文人多事,将其视为风雅之举。
       红菱亦是江南土产,在苏州以城东娄葑水面为佳。红菱的好处《天龙》中已有记述,
       根据书中情况看,燕子坞是虚构的地名,采莲之处可能是以苏州城东黄天荡为蓝本的。
       我曾乘农家橹桨游于此湖,湖中荷叶田田,水草丛丛,河港交错,道路的是难辨。
       其次是佳肴待客,上面已经说得很多了。

      第三说煮水品茗。吴中名茶以碧螺春为首,该茶原产于太 湖洞庭东山碧萝峰下,最早的形成大致有十多种民间传说。
      根据史籍记载, 当地茶女采茶,乃以筐贮,
      "筐不胜贮,置于衣中,茶受热气,忽发异香, 当地人惊呼吓煞人香"。

      直致清康熙下江南,因茶名"吓煞人香"不雅,乃依其形色赐名碧螺春。
      正宗的碧螺春茶采用中小叶茶种,经过一系列特定工艺 采制而成,
      最初"集六万芽乃成斤",但现在不再如此讲究,
      一斤大致在三、 四万芽左右。

     该茶茶形卷曲多绒毛,以七十度左右水浸泡最佳,
     泡成後芽叶 尽沉杯底,决不上浮,号曰"春染海底"。
   
   《天龙》中阿朱阿碧为段誉泡制碧螺春茶,作者随後对该茶由康熙赐名一事做了交待,是金庸博学与严谨之处。

    而电视剧《水浒传》中王婆称其茶为碧螺春则是编导的大失误了,殊不知北宋年间,是没有碧螺春这个名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7: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金庸小说看姑苏风物之吴中名胜


      《射雕》中陆冠英聚太湖群盗一节,提到金头鳌为莫厘峰寨主。
       莫厘峰者,吴县太湖洞庭东山之主峰也。也就是碧螺春茶的原产地。
       莫厘峰的名字,我真的怀疑现在的苏州人有多少能说得上来。可见金庸在博学之外,在武侠小说的创作上也是一丝不苟的。   
       苏州历来是一个以园林著称的城市,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绝非幸致。但我觉得说到吴中名胜,当以太湖为首。毕竟天造地设的景致,不是人工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太湖揽胜,一般认为以无锡鼋头渚为最佳,以致于很多人认为观太湖应到无锡。
       其实太湖水面苏锡共有,三分太湖则苏占其二,锡有其一,因此我一直觉得是不是苏州政府在太湖旅游资源开发上出了什么问题。   
       在苏州赏太湖,当然应该到吴县境内,大约距苏州市二十公里左右的洞庭东西山。
       两山之中,东山的花果盛一些,西山的风光好一点,难分伯仲,我个人较偏爱西山。

       还记得多年以前乘船游太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起了个大早,自大运河出发,日出时正好船入太湖,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 致至今难忘。
       船至西山泊岸,先游林屋古洞,该洞号称道教"天下第九洞天",无非岩溶所致,倒并不以为奇。
      出洞后沿山路而行,途经一线天等景直到太湖之滨。当时的情形大都淡忘了,只记得一个人登上"断(半?)山亭"时,
      亭柱上一幅楹联极有韵味,如果不曾记错的话,联云:
      "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
       山下正对鹤池一方,水色澄碧,湖光潋滟,当是仙人养鹤之地。
      远处湖中三山在望,远山如黛,近山如兰,岂非瀛洲、蓬莱之属?水天一色,帆影点点,正流连不知天上人间之际,已是渔歌唱晚催归之时。
      畅矣斯游!   

      太湖三山深入水中,交通不便,当地政府前些年以巨资造太湖大桥,乃为国内最长的湖桥,岛民出入不复舟楫之苦,实为善事。
      该桥以多孔之构,造形优美,华灯初上之时尤为可观。
      我于前年中秋重游太湖,不仅得见大桥之姿,更是深入湖中三山。
      入岛之途乃是在西山码头租用快艇一艘,十分钟便至。
      岛上林密蝉鸣,花果飘香,回观湖波漾漾,远看白云悠悠,鸡声啾啾,鸭行摆摆。

      "阡陌纵横,有良田美池桑林之属",
      "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都市而来,只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黄昏时租得民宅数间,并请房东代办酒菜,共庆中秋。   
      菜虽粗疏,尽是湖中鲜活;酒非佳酿,全系山间清泉。
      数巡之后,主人 问客曰:"可愿泛舟湖心?"客欣然不自胜。
      主客乃以机帆船出,湖中清风徐徐,四围寂寂,山影重重。
      乃于船顶重置杯箸,停船任其自漂。酒酣兴尽,方觉今宵无月,枉过中秋,乃大笑而归。
      平生畅游畅饮,实以此行最为畅快。

      以上记行实为亲历,绝无虚构。网上诸友有兴者大可一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7: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说到的太湖风光自有其动人之处,但从名胜的意义上讲,真正当得起姑苏第一名胜之称的恐怕是非虎丘莫属了。
       苏州近郊有两座较出名的山,一是狮子山,一是虎丘,都是根据山形命名,在苏州历来有着狮子回头望虎丘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两座山。
      《天龙》中段誉至苏州而不游虎丘,作者在书中也没有提到吴中的一些名胜,实在有些遗憾。
       其实虎丘在北宋时就已经相当出名了,苏东坡有言"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一大憾事"便是明证。

      虎丘的 出名一是历史悠久,一是沾了吴王阖闾的光。   
      据考证,虎丘剑池之下便是阖闾之墓。
      剑池之谓,一是池形狭长如剑,一是故老相传吴王曾以宝剑陪葬。
      宝剑传为干将莫邪所铸,从山腰处的"试剑石"可以想见宝剑之锋利。
      一剑之威,居然断石如泥,石裂处笔直如划,直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试剑石"的切痕断然不是宝刀宝剑所能造成,但吴王试剑于此的传说传了百年千年,加上干将夫妻威名赫赫,不由得让人宁愿相信此乃人力所为了。

      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艳羡吴王墓中的宝藏与利刃,可惜阖闾早已想到这点,在墓成之日将万千工匠斩于"千人石"上。
      该石至今石色赭红,传为工匠血染而成。

      明代名噪天下的吴中四大才子为一睹宝剑风范,曾雇人将剑池之水淘干,据说他们的确见到了墓的入口,奈何无法开启进入。
      即使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发掘吴王墓也殊非易事。
      似乎是说虎丘塔镇于墓上,有墓开塔倒的可能。

      虎丘塔是虎丘乃至苏州的象征,本名云岩寺塔,是一座砖石仿木结构塔。
      全塔不用寸木,因而历经七次火烧而无损。
      该塔外形古朴,观之则苍桑之感油然而升。

      虎丘塔的另一奇处在其斜而不倒,据说该塔的斜率与比萨斜塔不相上下。
      当我们站在塔下时,其倾斜程度是足 以让人大吃一惊的。
      真不知道前人是用了什么法子,能使得这一砖石堆砌而成的宝塔屹立千年。
      虎丘山上的名景还有很多,如"高僧讲经,顽石点头"的"点头石",茶圣陆羽品评的"天下第三泉"等,均各有妙处,不一而足。

      虎丘虽妙,但真正使苏州天下扬名的是园林建筑。
      苏州园林以宅邸式私 家园林为主,以构思精细,布局合理,小巧玲珑著称。
      在建筑手法上充分利用了透视及浓缩的技巧,所谓"移步换景"确非虚词。
      园林大多围绕山水做文章,均是人工开挖堆砌,但都能做到具体而微。
      姑苏名园首推拙政园,该园乃明正德年间被黜监察御史王献臣所建,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文征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11-21 20:54 , Processed in 0.04822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