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连载] 还珠楼主往事 I :孙李恋劫.事件经纬.未解之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21: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1-1 22:07 编辑

      如前推断得到:
      1930年2月某日到8月2日,李寿民任孙仲山府的“家塾教授”。

       查阅民国记者对还珠楼主的报道,有不少细节是雷同的,一旦与记者谈得来,李寿民均会谈起其早年经历,包括“三上峨眉、四登青城”,包括深入青藏不毛之地数月,与野兽毒蛇为邻。
      连见识丰富的记者,都深为叹服。
      大户人家的青年女子,特别老式家庭,都是长时间呆在家里,或者在父母眼皮底下外出。按照心理学的“逆反心理”分析,这反过来很容易造成青年女子对自由的向往。
     (一些民国小说、电影,甚至夸张地演绎了“大户人家黄花闺女、喜欢上WYDD”之类。)

      还珠楼主早年的不平凡经历,很容易使听者产生英雄情结,这是否是打破孙、李“情愫”阀值,让孙接受李的“表白”的关键,不得而知。

      甚至,可以推测,在李寿民任孙仲山府的“家塾教授”时,对授课之余,会把其早年探险生涯,融合在诗词、文学课程中。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假如经仪、经华将老师李寿民的光荣历史转告其母亲唐氏,又让孙仲山也知道时,
      一旦发现孙经洵、李寿民“谈婚论嫁”,这些光荣历史便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唐氏、孙仲山很可能认为,李寿民你这人这么喜欢冒险,我这么能放心将女儿交给你?(补充荒山野岭野兽毒蛇为邻,与钟鸣鼎食生活的对比镜头)。

      那么,在孙仲山心目中,女儿应该嫁给什么样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0: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1-3 10:33 编辑

      笔者早年的張恨水作品考证,发现:
      1948年8月9日的《烟业日报》报道<張恨水的《大江東去》將上銀幕>,作者为之華,报道称当时的“中电”三厂,准备将張恨水的小说《大江東去》搬上银幕。
    《大江東去》是著名的描述的抗日战争之小说,其中有暴露日寇“南京大屠杀”的章节,小说也是章回小说,每章均有楹联标题。
    《和平日报》1948-08-12对《大江東去》搬上银幕有更详细描述,在今日影劇专栏。标题《張恨水戰時名作:“大江東去”拍電影!》。介绍电影剧本由《粉墨琵琶》的导演刘国权改写。
      继续追踪报道,发现《大江東去》由民国真实人物、真实事件改编。主角的原型是鈕先銘。某报道为<鈕先銘抗戰戀愛史:《大江東去》開拍,張恨水小說再上銀幕>,称“《大江東去》,系现任台北警备总司令部参谋长鈕先銘,于抗战中之恋爱故事”。

      再查询鈕先銘是江西名门望族,辈序是“先”字辈(有一些“先”字辈传奇,略),是职业军人,开始加入傅作义的三十五军,后在南京中央军校任教官,继而到法国的圣西尔军校进修,与拿破仑成为校友。
      而鈕先銘的第一任夫人,居然就是孙仲山、唐氏生的第一个女儿孙经仪,其与鈕先銘认识使用的名字是“玛丽.孙”,说明孙经仪当时已开始“洋气”了。
      当时是1931年,不久结婚。鈕先銘后授民国中将军衔。

     由此可知,孙仲山心目中的女婿标准,包括名门望族、知书识礼(鈕为军校教官)、军政界有固然职务、最好是留过洋有发展空间。
     而对照当时尚未成名的李寿民,离这些标准还有距离。(假如一直在傅作义军中发展,或还有机会)

       孙经仪的第二任丈夫也是军人,名为赖光大。
       根据《申报》1946 年1月14日第1版,中央社南京十二日电:“南京設警備部,施中诚兼司令,赖光大任参谋长。”
       赖光大后来也授民国之中将军衔。
      

       孙经仪先后嫁了两个民国中将,源于抗日战争。
       而張恨水将这段传奇,写成小说《大江東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0: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1-3 10:55 编辑

      小说《大江東去》的男主人公孙志坚,在抗日战争南京保卫战前夕,将妻子薛冰如托付给自己的好友“江洪”,自己作为中国守军的军官则要率领部队奔赴战场。
      薛冰如面对与丈夫的生离死别,不免心绪凄楚,江洪劝慰她说,“足见嫂嫂是个有热血的女子。只要中国人都藏着这么一股凄楚的滋味在心里,我们就永远不会抛开了南京。”
      薛冰如在书中也的确“热血”,随后当一行人清点细软准备正式出城时,江洪为她与孙志坚的家私做了托人运输到乡下的安排,而薛冰如打断他道:“整个民族都在为了生存忍受牺牲,我们这点家具,还值得介意吗?”
      小说中,渡江离开南京时,薛冰如在船上做了噩梦,梦到与丈夫一起奔赴前线,枪炮无情,丈夫重伤垂危之际倒在自己怀里时,
     “一手握着她,一手掏出一方手绢,替她擦着眼泪,微笑道:
     ‘傻孩子,人生这样结束了,不很痛快吗?来!同我一齐喊两句口号’。说着,跳起来,高举起手叫道:
     ‘中华民族万岁!’”
       而她在梦中也激情澎湃,“看他高举了一只流着鲜血的手,大为感动,也跳着叫起来道:
     ‘中华民族万岁!’”

      也即梦中其丈夫孙志坚已经为国捐躯,而南京保卫战第一线死剩的国军人数很少,孙志坚后也被认为已经殉难。

       由于孙志坚好友“江洪”一路上很细心照顾嫂子(参考关云长千里送嫂、彻夜读书),在得知孙志坚殉难消息后,薛冰如对江洪产生好感,以至于有“表白”的倾向。
       江洪挣扎于“朋友妻”、军人操守与美人在侧之中,但还是相当理智。
       后来,发现孙志坚侥幸得以生还,孙志坚也体谅“死亡消息”所带来的感情瓜葛。

       最后,孙志坚、江洪放弃了儿女私情,还原了战友情,孙志坚和江洪联袂前往第三战区,准备再次为国捐躯,豪情万丈,令人击节!

      (真实历史中孙经仪被钮先铭的战友赖光大护送离开险地,小说对“孙经仪”的描述是正面的,褒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0: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1-3 10:37 编辑

       小说中,薛冰如的原型就是孙经仪,孙姓被移用到鈕先銘的姓——变成孙志坚,而江洪的原型就是赖光大。
       張恨水小说中孙志坚与江洪,不仅是战友,还是老同学。

       而孙经仪的父亲孙仲山,在小说中变成薛小山,保留了“山”字。孙经仪的住宅,保留了“租界”,变成法租界。
       孙经仪的母亲唐氏,在小说中为郑氏;孙经仪的妹妹经华,在小说中为松如。
       对以孙仲山的为原型的薛小山之介绍,也与孙仲山的历史贴合。

       張恨水此小说第5页写道孙志坚与薛冰如的婚房,墙上挂了山水画、对联……
       比较贴合鈕先銘、孙经仪,两个名门望族的结合,而对联使笔者联想到孙府的家塾教授,作对可能是国文学习的必修课,联想到孙经洵疑似具有的诗词风骨、楹联神韵。
       小说提到薛冰如租界家中的两房屋线装书,足于用其来打发时间,与孙仲山喜欢国学贴合;
       如此,等等,余略。

       《大江東去》有台版。
       不知古龙是否读到張恨水此小说《大江東去》?
       古龙的陆小凤系列,陆小凤有个情人,名字正是“薛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1: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1-3 11:40 编辑

       張恨水在《大江东去》序中,介绍了此书创作经过:

    民国二十八年冬,友人陈君,将有东战场之行,予小饯之于一酒楼。杯匙之间,畅谈大时代友朋之聚散,更及于男女之离合,甚为喟然。旋陈君更述一故事,以助余兴,则为一军人困于失陷之南京,虽得生还,而有破镜难圆之叹
    予曰:此故事良好,然以之配合京沪线战争之烈,及南京屠城之惨,将不失为一时性之小说。陈曰:然则君竟为之如何?予虽笑诺之,然以未有火线经验,固置之未用也。
半年后,有两军人为邻,暑夜于星光中移榻纳凉,闲话天下事亦尝问及战争。耳食人余,颇能补常识之不及。时国民日报出版于香港,约予为长篇,并望故事能在抗战言情上兼有者。
此项要求,正与予准备之小说材料若相符合。乃更加以三分之谊染,与四分之穿插,并所有之材料作为三分,融合而成为一篇二十万言之章回小说。名之曰《大江东去》。

       張恨水友人陈君所言,“一军人困于失陷之南京,虽得生还,而有破镜难圆之叹。”
       一军人即鈕先銘,“有破镜难圆之叹”则是,在广泛以为鈕先銘已经牺牲之后,孙经仪与鈕先銘安排护送其到安全场所的战友赖光大,结了婚,战争给军人不仅带来牺牲也带来了痛苦。
   
       而对于日寇的南京大屠杀,书中也有许多描述。例如
    “不想就在这庙外树林子外,人行路上,就有几个人死在地上。有两个人衣服剥得精光,还没有头。我们走了没有半里路,已看到三十多具死尸,我们不敢走了,只好回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1: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1-3 11:37 编辑

       張恨水的《大江东去》经历了两稿,因为他后来见到了小说的第一男主角。
       張恨水又写道:

    三十年冬,友人刘君召饮于酒楼,先二日以函约,告以当有奇遇。予闻之,及时欣然往。至则座上有一少年军人,风姿英爽,侃侃而谈。
    刘君笑曰:“此君与君所书《大江东去》主角,正二而一,而其在南京守城之战时,且参与光华门之役,此君若以材料相告,则不啻使君入火线矣。”此君闻言,初无难色。乃慷慨欷歔述南京失陷惨状。及予询及光华门之役,彼则告以某班长一手榴弹挽救危城之壮举,绘声绘影,令人兴奋……而于屠城及光华门两事,乃证实较多。乃告某君,予果将《大江东去》出版者,必增入此二事。某君亦首肯。

    一席之会,又一年矣,近新民报社促予以此稿出书。予将存稿校阅一遍,乃割去原稿十三至十六回及十七回之半回,而易之以今稿。原文盖写京沪线战争,及略述屠城消息,自视固不如今稿之能现实也……校稿之时,予初欲改写章体,以白话作题。及检查原来回目,文题尚切,亦不隐晦,乃概存其旧。并新稿亦以新题领之。书成之经过如此,盖纪实也。

    “少年军人,风姿英爽”正是当时为教导总队工兵营长的钮先铭,他曾率部驻守南京光华门;
     其中的“某班长一手榴弹挽救危城”,钮先铭部下在南京守城战一个真实的故事。
      張恨水据此在《大江东去》细述:

    “敌人的目标,似乎就是这光华门的城垣,在轰轰唰唰,隆隆啪啪各种巨响之下,那炮弹,带着通红的血光,一个跟着一个,向这一带城墙碰砸,随着火花四溅,犹如在黑暗中伸出无数道魔爪与魔网。”(第162页)
   “志坚道:‘关系这样重要.孙志坚愿带全营弟兄的血肉把这缺口堵上。’” (第165页)
   “原来这手榴弹在拔开引信和塞进掩蔽部的中间,有几秒钟的时候,才能爆炸。尚斌要一定消灭这挺机关枪,他连手都伸进掩护工事里去.给予敌人挑上刺刀的一个机会。可是他这一只手,挽回了光华门的危局,以军人的武德言,已是至高无上的了。” (第167页)

      这是中国铁血军人抗击日寇的真实描写。

    “某班长一手榴弹挽救危城”对应于书中的章回及楹联标题如下:
      第十三回 炮火连天千军作死战  肝脑涂地只手挽危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光华门保护战后,孙经仪首任丈夫钮先铭半年多无消息;
        真实的情况是钮先铭被爱国僧人搭救,在南京永清寺、鸡鸣寺中暂避敌锋,因此后面都说他为国捐躯了。
        对应于书中章回及楹联标题如下:

        第十三回  旧巷人稀秘看鸡犬影 荒庵马过惊探木鱼声
        第十五回  易服结僧缘佛门小遁 凭栏哀劫火圣地遥瞻


       小说第136~143页中,描述孙志坚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里逃生:
       孙志坚削发假扮成和尚,被日军质问有没有行李,孙指了别的和尚的行李冒充;
       被问为何有用剪刀剪发的痕迹, 孙志坚答了一句:“二月未剃头”。
       最后靠念了一段《心经》使日军信服他真的是和尚,侥幸免于难。

       而现实中,钮先铭是有行李的,因为他取了一个和尚落在柴堆上的包袱当行李;
       也被日军质问头发问题,钮先铭答了“三月无理发”;
       最后,钮先铭也是依靠念《心经》(半段)解围。

       书中这一回的标题就是:
       “半段《心经》余生逃虎口  一篇血账暴骨遍衢头
       (《心经》如前、暴骨遍衢头对应于日寇南京大屠杀)

        可见,钮先铭的故事早在社会广为流传,到了張恨水耳朵中还没有变样。
        另外,張恨水曾经说这是他朋友侄儿的抗战故事。
        据此,推断張恨水朋友侄儿,是赖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1: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11-3 11:38 编辑

       对于前妻孙经仪与战友赖光大结婚的态度,張恨水写道:
     “至于男女问题,此君似存忠厚,少所谈述。且曰:予今固有美满眷属、且生子矣。”
       钮先铭对此已经坦然,后来他也有了美满眷属,也生了小孩(原谅了孙、赖)。

       但这并非孤例,读红色历史,也有类似:
       女干部与武职干部结婚,武职干部在战场中“牺牲”、有遗物,战时通讯较差。
       几年后女干部与文职干部结婚。但再过几年,武职干部被发现意外未牺牲,还上根据地找女干部,三人见面非常尴尬。
       后又大领导出面解决,大领导长时间询问三方态度后,将决定权交予女干部。
       女干部选择了与武职干部办理离婚手续,继续与文职干部在一起。
       武职干部坦然接受命运。
       后在大领导关怀下,武职干部与一进步女青年结婚。
       两家人都过上幸福日子。

       参考多例,女当事人有决定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1: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人在这方面的高尚,钮先铭不是孤例。
       西点军校高材生、陆小曼的前夫王赓,在众人劝说下(主要是刘海粟,还有胡适等),成全徐志摩、陆小曼,与陆小曼离婚(刘海粟说服了陆小曼父母、消除了障碍)。
       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海公园结婚,循例给王赓发喜帖,王赓询问友人该为陆小曼送什么贺礼,友人一时气结。
       后来,王赓自己还是挑了一份礼物,送给徐志摩、陆小曼为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1: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勇敢女性》中有文字如下:
     “李某知其父固执过人,自家平日以不善居积,清风两袖,恐其父不允,乃先订口头婚约,双方互守,各不婚嫁,遂拟赴东北,筹办实业,以期广殖阿堵,归津迎娶。李固不成弗归,而孙亦非李不嫁也。

       首先是“孙亦非李不嫁”。
       在当时孙、李的地位实际是不对称。别人不知道孙仲山的富裕,孙经洵可是一清二楚。不然孙经洵也不会多次声明不拿孙府一针一线。
       这完全是富家女爱上贫寒书生。
       不过这完全不容置疑,如果站在民国才女角度观察的话。某些民国才女注重的是男友的才学,
     “精神生活”严重高于“物质生活”。

       这些才女为了男友的才学、为了两人的相识一场,作出巨大牺牲,下略举两例。
       民国的才女施济美,富贵家庭之女,貌如名美,追求者无数,却偏偏喜欢同学的弟弟俞允明。
       后俞允明在抗日前线牺牲,随后30年里,施济美在怀念俞允明中终身不嫁。
       这是相对普通的才女的例子。

       更著名的才女,与冰心、丁玲、庐隐、萧红齐名的石评梅,代表作为《红鬃马》、《匹马嘶风录》等。
       石评梅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喜欢上其学长高君宇,但高君宇因父母包办早婚,虽高学长不认可,也已有婚姻之名,石评梅为此作出极大牺牲(高、石一直没结婚)。
       高学长后在南方政府总统秘书任上,劳累过度去世,临终要求以石评梅相片陪葬。
       高学长去世后长达三年,石评梅经常一个人枯坐情人墓前,追念前事。

    (张爱玲是民国才女,家世显赫:李鸿章是晚清最优权势者,张爱玲是李鸿章曾外孙女。
       人物关系是:
        张爱玲祖母李菊藕(李经瑞)是李鸿章长女,张爱玲的“大舅公”李国杰是晚清权臣张之洞的侄女婿。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为晚清权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
        张爱玲在文坛的地位甚高,但是,张爱玲偏偏爱上才子胡氏,胡氏后被认为对不起国家。
        据说张爱玲与胡氏离婚后,怕他衣食无着(饿死冻死?),还把一部著作的巨额稿酬赠送。
        据说电影《滚滚红尘》便是以张、胡感情纠葛为原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9-1 02:45 , Processed in 0.0380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