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读古龙__古籍历史痕迹暨武侠小说涉宗教文义史辨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07: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系统在戒律实践、修行方式、衣食住行方面,与小乘系统(南传上座部)有何不同?
       大乘系统属于灵活性戒律,重在发心。
       托钵并非必需,允许接受施主供养或寺院常住饮食,托钵仅为可选修行方式,更强调"六度"中的布施与持戒精神,而非形式。

       皇室人士、高官家属,假如有心皈依佛教,偶然穿由废弃布料缝制的“粪扫衣”、睡铺设草席或薄垫是可能的,长期不行,尤其是长期托钵乞食完全不可接受,还存在食物营养问题。
       但是皈依大乘系统的佛教徒,可以取得保证足够营养的食物,对于穿衣、睡眠没有特殊限制;不必当“苦行僧”。
       皇室人士中信奉佛教者,比较接受这种修行方式,皇室人士、高官家属的参与,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重大的作用。

       小乘系统(南传上座部)与大乘系统,均允许在家修行,但定位不同。
       小乘系统中,在家众为辅助角色;在家弟子以持守五戒十善为基础,通过供养僧团、听闻佛法积累福德,目标为来世出家或证初果(须陀洹)。
       核心修行依赖僧团指导,在家众难以独立完成高阶禅观。
       而大乘系统,在家众可直证菩提。
       大乘系统强调平等性,主张"众生皆有佛性",在家修行与出家平等,可通过发菩提心、修六度直接成就。

       换言之,皇室人士、高官家属,如果在小乘系统中,不完全出家仅在家修行,无法达到“至高境界”。
       但按照大乘系统教义传播的系统中,皇室人士、高官家属,可以在家修行,同时保持原有高贵身份,而完全可以通过修行、通过发菩提心、修六度,达到“至高境界”。

       一切尽在未言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8 10: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小说写了顺治皇帝出家,如果前皇帝出家后需要托钵乞食,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点评

多谢!对于金庸类还在研读中,已有所悟。  发表于 2025-8-8 12: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08: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08  古龙《蝙蝠传奇》中的“立雪”与《边城浪子》中的“红雪”

      古龙在《蝙蝠传奇》“第一回 燃烧的大江”中写道:

      武林七大剑派,唯有华山的掌门人是女子,华山自“南阳”徐淑真接掌华山以来,门户便为女子所掌持。此后华山门下人材虽渐凋落,但却绝无败类,因为这些女掌门人都谨守着徐淑真的遗训,择徒极严,宁缺毋滥。
  华山派最盛时门下弟子曾多达七百余人,但传至饮雨大师时,弟子只有七个了,饮雨大师择徒之严,自此天下皆知。
      枯梅大师就是饮雨大师的衣钵弟子,江湖传言,枯梅大师少女时为了要投入华山门下,曾在华山之巅冒着凛冽风雪长跪了四天四夜,等到饮雨大师答应她时,她全身都已被埋在雪中,几乎返魂无术。

□□□□□□

     古龙笔下“风雪中长跪”、“全身都已被埋在雪中”,又是一处历史痕迹——也是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放大版。
     该典故最早见于《二程全书·遗书十二》,后录入《宋史·杨时传》。
     记载的是:北宋元祐八年冬(1093年),学者杨时(字龟山)与游酢为向理学家程颐求教,冒雪至其家中。见程颐闭目休息,二人静立门外等候,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深达一尺。二人毫无倦怠之色,恭敬如初。
      元代起被收入《辞海》及民间故事集,广为流传,后演变为中国成语之一“程门立雪”。

       而古龙此文字,不仅比宋朝杨时的“静立门外等候”恭敬,枯梅大师是“长跪”,而且时间也就,古龙笔下是“四天四夜”;杨时是为了访师,枯梅是为了求师。
       因此,古龙这段文字的历史痕迹,更应该与宗教故事“禅宗二祖慧可”典故挂钩。
       那么,上述情节,古龙当时是否按照佛典改写的?

       慧可是南朝到隋朝之间人氏,宋代《景德传灯录》记载,原名神光的慧可为求达摩传授佛法,从南京追至少林寺。达摩于嵩山五乳峰山洞面壁九年,慧可侍立洞外悉心照料,但达摩始终未予回应。
       某年腊月初九风雪夜,慧可伫立洞外,积雪没膝仍不动摇。达摩见其诚心,提出“天降红雪,即传法于汝”。
       为了让“红雪”出现,慧可当即挥刀自断左臂,鲜血染红积雪,达摩感其至诚,收为弟子并赐名“慧可”。

       当笔者考证古龙《蝙蝠传奇》上述文字时,联想到《边城浪子》的“傅红雪”名字来源——傅红雪之“养父”白天羽死亡现场雪被血染红;
       参考《边城浪子》序章“红雪”文字:

      铁匣里没有别的,只有一堆赤红色的粉未。
      她握起了一把:“你知道这是什么?”
      没有人知道——除了她之外,没有人知道!
      “这是雪,红雪!”
      她的声音凄厉、尖锐,如寒夜中的鬼哭:“你生出来时,雪就是红的,被鲜血染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08: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8-9 09:25 编辑

      再结合《蝙蝠传奇》又一段文字:

  又五年后,青海“冷面罗刹”送来战书,要和饮雨大师决战于泰山之巅,饮雨若败了,华山派便得投为罗刹帮的属下。
  这一役事关华山派成败存亡,但饮雨大师却偏偏在此时走火入魔,华山既不能避而不战,枯梅就只有代师出战。
  她也知道自己绝非“冷面罗刹”敌手,去时已抱定必死之心,要和冷面罗刹同归于尽。  
  冷面罗刹自然也根本没有将她放在眼里,就让她出题目,划道儿,枯梅大师竟以大火燃起一锅沸油,从容将手探入沸油中,带着笑说:“只要冷面罗刹也敢这么做,华山就认败服输。”
  冷面罗刹立刻变色,跺脚而去,从此足并再未踏入中原一步,但枯梅大师的一只左手,也已被沸油烧成焦骨。
  这也就是“枯梅”两字的由来。  

□□□□□□

      枯梅大师少了一只左手,与“慧可当即挥刀自断左臂”相对应;
      笔者更加坚定认为,不仅《蝙蝠传奇》上述文字借用了“慧可挥刀自断左臂、鲜血染红积雪、现红雪”典故,也认为《边城浪子》的“傅红雪”名字来源,实际也借鉴了同一佛典。

      禅宗“立雪断臂”的典故,也记载于《五灯会元》《续高僧传》,甚至后期部分文艺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影视剧,也描述该典故,但强调“积雪没膝仍不动摇”,模糊了断臂情节——毕竟太残忍;
      ——而古龙笔下,写为“等到饮雨大师答应她时,她全身都已被埋在雪中,几乎返魂无术。”取慧可立雪典故部分,将慧可断左臂部分,留在枯梅烈火油锅失去左手情节写(更加惊心动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2: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09  古龙《蝙蝠传奇》之“大师”

       古龙《蝙蝠传奇》第一回此故事,饮雨大师传枯梅大师,到底是江湖门派的传承,还是宗教门户的传承?

      《蝙蝠传奇》第一回还有如此文字:

  三十年来,华山弟子从未见过她面上露出笑容。
  枯梅大师就是这么样一个人,若说她这样的人,也会蓄发还俗,江湖中只怕再也不会有一个人相信。
  但楚留香却非相信不可,因为这确是事实……

□□□□□□

      将“蓄发还俗”前推,就还是“剃发出家”。
      以后的“还俗”对应于以前的“出家”
      因此,不仅枯梅大师以前是出家人,而且《蝙蝠传奇》第一回中,饮雨大师收枯梅大师为徒弟,也是一种宗教(佛教)的传承——收弟子,枯梅大师要“剃发出家”,不得蓄发。剃发象征断除世俗。
      同时,《蝙蝠传奇》中的华山派,本身也是佛教门户,显然是大乘系统的,其道场在华山,理解应为尼姑庵,饮雨大师、枯梅大师为尼姑。

     (注:道姑为蓄发盘髻,象征自然,不存在要不要“蓄发还俗”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2: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作为佛教徒,枯梅是否匹配“大师”的佛教尊称?
       在佛学中,“大师”具有严格的定义,特指那些证得初果及以上果位(包括阿罗汉、菩萨乃至佛陀)的觉悟者,他们堪为人师表,能够引导众生解脱。
       具体而言,大师必须具备以下五种核心品格:
       其一、戒行清净:践行严格的戒律,行为无垢。
       其二、善于学习:深入研习佛典,通达佛法义理。
       其三、体悟佛法:通过修行实证真理,超越理论层面。
       其四、辨别真伪:清晰分辨正法与邪见,维护教义纯正。
       其五、能答疑解惑:以智慧开示众生,解决修行困惑。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才可被尊称为大师,这反映了佛教对导师资格的严苛要求。
       可参考若干佛学中涉及“大师”定义的多个佛典,其中关键经典包括:
       第一、《瑜伽师地论》:该经卷八十二明确指出“谓能善教诫声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强调大师需具备教化声闻弟子的能力;卷八十三则定义“此中大师,即是如来”,并将大师视为树立圣教的核心人物。
       第二、《本事经》:此经系统定义了三种大师:
       (一)如来,因其出现世间阐扬大法;
       (二)阿罗汉,因梵行具足并开示四谛;
       (三)菩萨等,皆以堪为众生师范为准则。

       这些佛典共同突显“大师”作为觉悟者的崇高地位,其内涵源于无上智慧与教化功德。
       也使得吾等对于“如来佛”的“如来”、“观音菩萨”的“菩萨”等定义,能够获悉。

       因此,作为佛教徒,将枯梅称为“枯梅大师”未被匹配,容易使得佛典的“大师”被泛化,因为枯梅不是“对人类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引领作用的觉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12: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10  梁羽生《武当一剑》之“慧可”及“上人”与“大师”

       上述:原名神光的慧可,为求达摩传授佛法,从南京追至少林寺。某年腊月初九风雪夜,神光伫立嵩山五乳峰山洞外,积雪没膝仍不动摇。达摩见其诚心,提出“天降红雪,即传法于汝”。为了让“红雪”出现,神光当即挥刀自断左臂,鲜血染红积雪,达摩感其至诚,收神光为弟子并赐名“慧可”。

       而在梁羽生武侠小说《武当一剑》中,也描述了少林寺的“慧可”。
      《武当一剑》“第九回 遍洒虚空无障碍 妙参禅理出重关”有文字如下:

       那僧人道:“不错,我的师父正是慧可。姑娘,你怎么知道?”
       西门燕道:“令师是有大本领的人,少林寺那些饭桶和尚虽然不知道他,我们却是早就听人说过他的大名的了。”

□□□□□□

       上面文字明确点出“少林寺”之僧人的师父慧可,但此慧可是否是达摩所传弟子“慧可”(神光)呢?
       从《武当一剑》内文分析,应不是同个一人。

      梁羽生笔下,慧可是少林寺烧火僧人——隐藏的武功高手,原来就在少林寺,没有断臂。
      而佛典中的慧可,原来在少林寺之外,入少林寺已经断臂。
      有没有断臂,是可借以鉴别的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12: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梁羽生显然也注意到佛教称谓的准确性问题,书中有对话如下:

        哪知道僧人却道:“是我的师父,带的是口信,他也只是替人传话!”
        西门燕道:“你的师父是哪位上人?”
       “上人”是对“高僧”的尊称,严格来说,少林寺的和尚,也只有主持和达摩院的几个长老才当得起这个称呼的。不过西门燕用这个称呼,当然没这么讲究,只是当作寻常的客套用语而已。

□□□□□□

      不过,梁羽生虽然注意到对“上人”称谓的严格性问题,但对于“大师”称谓的严格,又忽略了。
     《武当一剑》内文有一段对话如下:

  蓝玉京道:“一点也不好笑,我的师祖就是称慧可为大师的。”
  黄脸僧道:“你是哪一派的?你的师祖是谁?”
  蓝玉京道:“我是武当派,我的师祖是无相真人!”
      两个僧人都是不禁吃了一惊,同声说道:“无相真人?你说的是武当派的掌门?”

□□□□□□

      将佛教徒——烧火僧人慧可为大师,显然“大师”的佛教尊称被用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6 12: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梁羽生《武当一剑》内文写道:“上人”是对“高僧”的尊称,但“高僧”又是什么?
       梁羽生没有说,这就变成用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而后一个更像俗称。

       仔细检索《大藏经》《阿含经》《般若经》等佛教核心经典,暂时未发现“高僧”一词作为正规术语出现于原文(译文)。
       “高僧”一词多见于后世对僧人的评价性描述,如:唐代文献称玄奘为“唐朝第一高僧”,但此称谓出自史书《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非佛经原文。
       因此,以“高僧”来理解“上人”,无助于对佛教原教旨的领会。

       实际上,佛教经典对梁羽生《武当一剑》的“上人”,有严格的定义。
     《大品般若经》中有:"若菩萨摩诃萨能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心不散乱,称为上人"。
     《释氏要览》则如此定义:"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上之人,名为上人"。
       参考其他经典如《增一阿含经》《大智度论》,“上人”指具备智德与胜行的修行者,其内在智慧与外在行为均超越常人。具体标准有:

       戒德要求:需持戒严格,精研佛学义理
       行为准则:能护持心不散乱,常行诸善且主动改过
       社会影响:须成为他人修行的表率
       时间维度:需具备20年以上戒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6 12: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武当一剑》中“高僧”相关的佛教类书籍,有佛教史传《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
       梁代慧皎编纂的《高僧传》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记载自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至519年(梁天监十八年)、共453年的佛教史,其中入选的“高僧”:正传257位,附见200余位,实收录僧人超过500位。
      该书约完成于公元553年(梁代承圣二年),慧皎为避侯景之乱迁居湓城期间,完成了最后的修订。
      慧皎编纂《高僧传》的重大成就之一是首创十科分类法: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系统化记录僧人事迹。
     《高僧传》
       颇具学术价值:其被誉为"僧传中的《史记》",为后世《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确立范式;
       颇具历史价值:保存了佛教东传初期珍贵史料,如《译经》科详细记录佛经翻译过程。
       颇具文化价值:《高僧传》采用"白莲美鬘"等诗化标题,语言优美兼具史学严谨性,其人物形象生动,如《神异》科记载的感应事迹具有强烈叙事性。

       在慧皎之前有《名僧传抄》——南朝梁代僧人宝唱编纂的佛教传记作品,原书《名僧传》三十一卷已佚,名为《名僧传抄》之因现存日本僧人宗性于13世纪抄录的节略本一卷。
      (该书收录了后汉至南齐时期425位僧人的传记,分为法师、律师、禅师等七科,记录了佛教传播、修行实践及与社会的互动,可从中参见汉传佛教史)。

       慧皎突破宝唱《名僧传》以"名"取“僧”的标准,强调"德才兼备"的"高僧"标准,注重通过具体事迹展现高僧品格,如《释慧皎传》中记载其"学通内外,尤精经律"的治学态度。
       这种标准,影响了后续的佛教传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10-10 16:57 , Processed in 0.0372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