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剧本小说《掌门人之死》疑似为古龙亲撰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掌门人之死》中的人名,抑或日本武道流派与武功,均与古龙1973年年底前的作品,有甚明显的匹配度。
       从而足于推测《掌门人之死》为古龙亲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5  从《掌门人之死》外国历史时期相关性推测作品为古龙亲撰

     《掌门人之死》中出现了一个外国——日本的历史时期“幕府”,与古龙1973年底之前作品,有高度相关性,而且古龙不是泛泛而写,显然前做了一番阅读、探究。
      在《掌门人之死》发表的前一年,古龙连载七种武器之《长生剑》时写道:
   
  白玉京道:“因为我也不懂。”
  其实他当然并不是真的不懂。

  忍术传自久米仙人,到了德川幕府时,又经当代的名人“猿飞佐助”和“雾隐才藏”发扬光大,而雄霸扶桑武林。

  这种武功传说虽神秘,其实也不过是轻功、易容、气功、潜水——这些武功的变形而已。比较特别的是他们能利用天上地下的各种禽兽器物,来躲避敌人的追踪,其中又分为七派。

  伊贺、甲贺、芥川、根来、那黑、武田、秋叶。
  甲贺善于用猫,伊贺善于用鼠。

  这些事白玉京虽然懂,却懒得说,因为说起来实在太麻烦了。

□□□□□□

      其中具体到“德川幕府”。
      日本的特有历史时期“幕府时期”,时间在1192年至1867年,此乃武士阶级掌握政权、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历史阶段。
      之所以用“幕府”,是因为该时期天皇权力旁落,幕府将军通过军事力量实际掌控国家,形成以将军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可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略作类比。

       汉皇朝的皇帝权力旁落,前有太师、相国董卓,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后有丞相曹操,可用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
       如同“幕府时期”天皇权力旁落,幕府将军权倾朝野,只有中国历史,不会称为“相国时期”。

       而“幕府时期”中间的战国时代(1467-1615年),始于应仁之乱(1467年),可类比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引发黄巾起义。
       日本在仁之乱之后,各地大名割据混战,形成群雄并立的局面,可类比黄巾起义之后,地方势力割据,随后魏、蜀、吴三国鼎立。
       此件日本涌现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风云人物,如同中国此间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豪杰。

       熟悉中国豪杰争雄历史的古龙,也同样对“幕府时期”的风云人物,颇感兴趣,写入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龙《长生剑》笔下的“德川幕府”(とくがわばくふ),也称“江户幕府”,时间为1603年3月24日-1868年4月21日。

       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武家统治幕府,因为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幕府而得名。
       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后,建立起幕府严密控制下的政治体制,经过德川秀忠、德川家光两代将军,幕府统治趋于稳定。
       德川幕府时期,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必须听命于将军。全国的大名分为三类:亲藩、谱代和外样大名。
       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为了制服将军的挑战者、为了维持统治,幕府将军高价招募武功高强者为家臣(武士),高级家臣培养了许多低阶武士,充当暗杀者,经常重新诛杀政治对手的人物,高级人物往往在高级家臣亲自组织下,由低阶武士“秘密而残忍”地完成。
       忍者与忍术,某种意义下,就是此类“黑暗行动”及其执行者的客观反映,也是一种提炼。(忍者是秘密战斗工具,不能公开,实际上没有地位)

       在德川时代,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武士为最高阶层。
       在中国历史上,武师往往无法取得最高的地位,与儒教文化统治有关。
       武侠与武侠文化,成为奇观。
       而在日本德川时代,年轻人力争上游、成为武士——高阶武士,并不另类,反而如同中的年轻人力争上游、参加科举考试,争取殿试一般。

       日本德川时代,武功的修炼方法,便如中国科举的应试技巧一样,在文化作品中得到反应。
       而古龙,也从日本的相应文化作品中,得窥日本武功的修炼方法,充实其涉及日本武功的创作(例如忍术)。
       七种武器之《长生剑》中古龙写的——经当代的名人“猿飞佐助”和“雾隐才藏”发扬光大;
       其中的“猿飞佐助”和“雾隐才藏”是日本文学作品中人物。
       猿飞佐助和雾隐才藏是日本“德川幕府”(とくがわばくふ)时代文学创作中的人物,主要出现在以真田幸村及其家臣为原型的“真田十勇士”故事中。
       对应于古龙前文的“德川幕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生剑》中古龙提及一批日本姓氏伊贺、甲贺、芥川、根来、那黑、武田、秋叶。
        其中伊贺、甲贺,可能是古龙阅读《甲贺忍法帖》等忍者作品的心得。
     《甲贺忍法帖》作者为山田风太郎,忍法帖系列的开山之作,于1958年首次连载。
      该系列以江户时代为背景,融合了历史与奇幻元素,详细描绘了甲贺、伊贺等忍者家族之间的激烈争斗。
      并催生一批“续集”,甲贺卍谷众的成员各自拥有独特的忍术,其徒子徒孙拥有训练、操纵动物相关的特殊能力,例如忍者在长时间的黑暗等待中,利用猫的瞳孔变化来判断时间。忍者小说改编的漫画、动画,直接有忍者利用动物的画面。

      《长生剑》中“甲贺善于用猫,伊贺善于用鼠。”,推测为古龙的心得。

       《长生剑》中“根来”这个姓氏,推测来自日本作家山田风太郎创作的忍法帖系列小说《伊贺忍法帖》,其中根来忍法僧是作品中与伊贺忍者相对立的势力。
       尤其是因为伊贺忍者与根来忍法僧的妖异对决,引出了“人被立场改变”的哲学命题的 探讨。推测其哲学主题引起古龙的兴趣,也写进《长生剑》中。

       根来实际还是个地点(山地),忍术的山中伏击技巧,便来自住在根来、伊贺等山地的实战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龙在《长生剑》中为何称“忍术传自久米仙人”?
      猜测古龙看了《元亨释书》卷十八的心得。

      《元亨释书》是日本中世禅僧虎关师炼于元亨二年(1322年)用汉文撰写的佛教史书。
       卷十八将日本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修仙者——久米仙人,引入文献。
        卷十八称:
        久米仙人是是和州上郡人,他进入深山修炼仙法,以松叶为食,以薜荔为衣。经过长期的苦修,他终于达到了能够腾空飞行的境界。
        然而,在久米仙人飞升当天,他飞过故乡时,看到一名女子在河边洗衣服,露出了雪白的腿和脚。这一景象让他心生欲念;
        结果法术瞬间失效,他从天上坠落,成仙功亏一篑。

       是否另有日语的作品,将久米仙人创造成忍术创立者,被古龙看到,不得而知。
       不过可理解:某人日本民间传说中刻苦修炼武功者,创立了忍术,被托以“久米仙人”。

       相对于“久米仙人”的 衍创,古龙作品中提及的“柳生”武术流派有真实的历史背景

       “幕府时期”,时间在1192年至1867年,在1527年—1606年出现了一个日本著名人物柳生宗严(やぎゅう むねよし)。
       柳生宗严别名柳生石舟斋,日本大和国(今奈良县)人,战国时代至“德川幕府”初期剑术家,大和豪族,畿内第一剑豪,柳生新阴流创始人。

      其早年随户田一刀斋习剑,1563年挑战上泉信纲弟子疋田丰五郎失败后拜入新阴流。
      1565年获授流派印可,融合鹿岛新当流、户田一刀流创立柳生新阴流,其核心技法为“无刀取”。
      1594年受德川家康邀请,推荐五子宗矩担任德川家剑术指导,柳生家族由此世代担任将军家兵法师范。宗严之子宗矩、孙三严(十兵卫)继承流派技法,促使柳生新阴流发展为“德川幕府”时期主要剑术流派之一

      古龙作品中多次提及“德川幕府”与“柳生”武术流派,正是其认真研究此阶段历史后的产物。
      由于文学色彩所需,古龙改为“柳生英雄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掌门人之死》中出现的日本历史时期“幕府”,大致涵盖镰仓幕府、室町幕府与德川(江户)幕府三个主要阶段。
       在室町幕府(1336-1573年)与江户幕府(1603-1867年)之间,出现了一个重要政治军事人物——丰臣秀吉
       而古龙也将丰臣秀吉写入陆小凤系列的《凤舞九天》。古龙写道:

  陆小凤道:“你常到那里去?”

  小老头点点道:“现在扶桑国中是丰臣秀吉当政,此人一代枭雄,野心极大,对我国和朝鲜都久有染指之意。”

  他笑得更愉快,又道:“外面的那批珠宝,本是朝中一位要人特地去送给他的,却被我半途接受了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丰臣秀吉最初是出身贫寒的农民,后来成为织田信长的家臣;

  织田信长是丰臣秀吉的“伯乐”和“老板”。

  织田信长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并使从“应仁之乱”起持续百年以上的战国乱世步向终结。

  织田信长因而被誉为“日本战国(时代)三杰”之一。

  织田信长是日本室町幕府时期的终结者,

  1573年,织田信长放逐幕府时期的末代(第15代)将军足利义昭,从而终结了室町幕府。

  日本室町幕府时期共有15代将军。

  第1代将军足利尊氏(1336-1358年在任),是室町幕府的建立者,结束了镰仓幕府,但未能完全统一日本,导致南北朝分裂。

  第2代将军足利义诠(1358-1367年在任),为足利尊氏之子,继续与南朝作战,为统一奠定基础。

  第3代将军足利义满(1367-1394年在任)

  幕府鼎盛期的核心人物,1392年实现南北朝统一,推动勘合贸易。

  1403年10月,足利义满在给明成祖朱棣的国书中自称为“日本国王臣源”——注意其中的“臣”,这标志着日本在名义上向明朝称臣。

  明成祖对此表示认可,并于1404年正式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并赐予金印,双方由此建立了“勘合贸易”关系。

  (如前,足利义昭是第15代将军)

  从1404年开始到丰臣秀吉主政时期的漫长时间,日本并没有正式废除对中国的“附属国”关系。

  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被部下明智光秀刺杀(1582年6月21日)后,丰臣秀吉迅速击败明智光秀,并逐步整合织田家的势力,最终成为织田信长事业的继承者,完成了日本的统一。

  丰臣秀吉主政之期,明朝还钦赐丰臣秀吉一件蟒袍官服,而丰臣秀吉也以明朝下属官员身份接受、并收藏了蟒袍官服。

  了解了这段历史,便可理解古龙在陆小凤系列中的文字:“现在扶桑国中是丰臣秀吉当政”、“外面的那批珠宝,本是朝中一位要人特地去送给他的”。

  “朝中”为明朝。

  丰臣秀吉为实际上统治日本,表面上接受明朝下属官员身份,也与明朝朝廷的“一位要人”保持密切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古龙在《凤舞九天》中所言“现在扶桑国中是丰臣秀吉当政,此人一代枭雄,野心极大,对我国和朝鲜都久有染指之意。”,是否有历史事实依据?

  以丰臣秀吉当时实力,未必能入侵中国(历史学家推断其有此计划),因此古龙衍创为丰臣秀吉与明朝朝廷的“一位要人”内外勾结,有所图谋。

  真实历史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在开始对外扩张中,曾经小规模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当然不承认是他干的)。

  但古龙所言的“对朝鲜都久有染指之意”却是以历史实际为基础的。

  实际上,丰臣秀吉有两次“染指”的历史。

  壬辰年(1592年)四月十四日在釜山登陆,随后迅速推进,于五月初二攻克汉城,六月五日攻陷平壤。这是第一次入侵。

  明朝的兵部曾经向皇帝奏报:“自倭贼入侵之日起,至今仅两月,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仅有全罗道幸保。朝军守将无能,士兵毫无战力,一触即溃,四散而逃,现倭军已进抵江边,是否派军入朝作战,望尽早定夺。”

  江边即鸭绿江边,令人想起抗美援朝战争与“保护鸭绿江”。

  明朝朝廷任李如松为防海御倭总兵官。1953年李如松成功收复了平壤,开城,进攻汉阳(王京),日军被迫放弃汉阳,退守釜山。后李如松部也返回中国(可类比抗美援朝战争)。

  此战结束后,由于接到日本又有异动的线报,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正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颁布了《万历皇帝敕谕日本国王平秀吉》圣旨。

  按照收藏圣旨者(崛尾吉晴)家族后人称(历史资料也有接近记载),最初,丰臣秀吉在接旨时表面上毕恭毕敬,身穿明朝钦赐的蟒袍官服,跪地接旨。

  注意“跪地接旨”

  当他丰臣秀吉听到圣旨具体内容,万历皇帝在圣旨中详细阐述了明朝、朝鲜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并对丰臣秀吉的侵略行径进行了谴责,用严厉措辞警告丰臣秀吉不要轻举妄动。

  丰臣秀吉恼羞成怒,将圣旨扔在地上,仪式现场顿时一片混乱。

  根据此可理解,古龙为何写“此人一代枭雄,野心极大,对我国和朝鲜都久有染指之意。”

  实际上,万历二十六年(1597年),丰臣秀吉率领14万大军,第二次入侵朝鲜。

  明朝再次出兵援助,基本操胜算。

  庆长三年(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因病逝世,死于日本的伏见城——即丰臣秀吉未直接参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圣旨中的“平秀吉”是丰臣秀吉“官名”。
       丰臣秀吉之死,加速了中朝联军的胜利。

       丰臣秀吉死后,日军决定从朝鲜撤退,但小西行长部被困顺天,需岛津义弘舰队救援。
       明军主帅陈璘与朝鲜李舜臣在露梁海峡设伏,分三路包围日军。

       日军舰队进入伏击圈后,联军以火攻、炮击和近战压制日军。
       李舜臣、邓子龙等将领战死,而日军损失战船200-450艘,伤亡数千人。

       中朝联军切断日军退路,迫使残余日军南逃,彻底粉碎日军侵略计划(历史称之为露梁海战)。

       丰臣秀吉第二次入侵朝鲜的结果是,日军彻底退出朝鲜,丰臣政权加速崩溃。

       明朝巩固了在东亚的霸权,朝鲜获得200年和平

       在日本丰臣政权崩溃,德川幕府随后建立;
       也即是古龙陆小凤的《凤舞九天》事件发生后,才有了与古龙《长生剑》笔下的“德川幕府”( “江户幕府”)。
       但都是《掌门人之死》相关的“幕府”时期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1-14 08:00 编辑

§16  《掌门人之死》文字细节与古龙作品相关度分析

  署名古龙的《掌门人之死》,以(一)、(二)……隔开文字,每个单元文字长短不同,有些极短,仅仅寥寥数字。整体只有两期杂志的一个短篇小说版面。

  因此,所谓单元的“长”文,也就十数行而已。

  为了叙述方便,将(一)下部分,定义为第一节;(二)下部分,定义为第二节;依此类推。

§16_1  《掌门人之死》第一节的相关度分析

  电影故事《掌门人之死》第一节,文字仅仅是如下所示:

  正午

  阳光照在原野上,两匹马急驰而来,茅瑛和黄仁植的脸已被晒得发红,看来行色很匆忙。

  健马驰过原野,驰过山林,驰过小溪……

  □□□□□□

  但与古龙作品相关度高。

  第一个仅有两个字“正午。”,然后换行,这样写法正是古龙体的标志,在古龙六十年代中后期至1973年作品中,有大量类似写法。

  例如《边城浪子》中:

  正午。

  雨果然停了,叶开穿过满是泥泞的街道,走向斜对面的杂货铺。

  …….

  正午。

  一阵风吹过,吹落了屋檐上的花生壳,却吹不散马芳铃目中的幽怨。

  □□□□□□

  与“正午。阳光”最接近的是《浣花洗剑录》中的:

  正午

  乌云消散,阳光满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11-17 05:30 , Processed in 0.05137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