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6-15 08: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伯虎当年曾经赋诗《松陵晚泊》:“
晚泊松陵系短篷,埠头灯火集船丛。
人行烟霭垂虹上,月出蒹葭漫水中。
自古三江称禹迹,长涛五夜起秋风。
鲈鱼味美村醪贱,放箸金盘不觉空。
”
唐伯虎搭小船赴吴江,固然江景优美、上岸已夜,难得的是朋友以鲈鱼、村酒款待,美味当头,桌上菜肴一扫而空!
清朝王士祯诗云:“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
宋代梅尧臣作《送裴如晦宰吴江》云:
吴江田有粳,粳香舂作雪。
吴江下有鲈,鲈肥脍堪切。
炊粳调橙齑,饱食不为餮。
月从洞庭来,光映寒湖凸。
这首诗,引出一道苏州历史名菜——一菜八味的“金齑玉脍”。
玉脍好猜,金齑应参考梅尧臣上述诗篇:做鲈脍招待友人时,应配以橘、橙与熟栗黄,
取其金黄之色,以凸显“金齑”的色香味形。
梅尧臣或读过《齐民要术》,其中记载:
“橘皮多则不美,故加栗黄,取其金色,又益味甜”。
结合一诗一文,金齑玉脍之“金”乃熟栗黄之“金”。
结合鲈鱼之玉脍,可谓是色香味俱全也!
参考《大业拾遗记》、《隋唐嘉话》等文献,“金齑玉脍”之名,为隋炀帝所赋;
话说隋炀帝巡幸江南、品尝此菜,因其味鲜美异常,鱼肉洁白如玉,齑料色泽金黄,
一声赞美脱口而出:“不愧为金齑玉脍!”
《太平广记》有大量的饮食文字,其中对“金齑玉脍”的烹调也广为描述,特别指出:
玉脍是以霜降(廿四节气)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齑料则可以不尽相同,唯需必用黄色。
张先(990-1078),字子野,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作《吴江》:“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
春后银鱼与霜下鲈,是“太湖三宝”之二。
(注:是一般的鲈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