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讨论] 武侠作品中的外国与外国武林高手纵横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4 23: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这与吾等心目中,金庸《倚天屠龙记》里一众侠客的明教,有甚大的区别!

       笔者认为,不管摩尼教原教义如何,不管摩尼内心深处如何反对婚姻与生育,摩尼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必然要尊重中华文化习俗,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因此,最好是,将“摩尼教”一词专用于源于波斯、在国外传播的宗教,虽然摩尼教也可以称为“明教”;
       但是,最好将《倚天屠龙记》里一众侠客的明教,称为“汉传明教”,并可与上述的异端分开。
       这样,侠义的精神,可以保全。
       中华文化,本就是以侠义为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4 23: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14 23:29 编辑

       关于《倚天屠龙记》“将明教和拜火教混为一谈”,笔者的理解,此或与琐罗亚斯德教有关。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在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
       在中国被称为“祆教”。

       琐罗亚斯德教在萨珊王朝时盛行于中亚各地,8世纪中叶穆斯林统治波斯、占有中亚后,大批教徒向东迁徙。
       当时中国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国、疏勒、于阗等地也流行该教。
       在唐以前中国的经典、史籍中,已可找到有关(火)祆教的记载。
      “祆教”之名,后变为火祆教、拜火教。

       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
       到隋末唐初才称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
       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到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统治阶级的支持。在京都出现了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庙。
       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相继在鸿胪寺中设置火祆教的祀官。

       摩尼教在中原传播时,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之教义,也即在中原传播有崇奉火神的内容。

       明教和拜火教混为一谈,原因是否就是《倚天屠龙记》没有将摩尼教与琐罗亚斯德教分离所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5 08: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chruda1972 发表于 2025-1-14 22:09
个人愚见,武侠小说里的魔教,只有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的魔教才是特指明教,其他武侠小说作家笔下的魔教更 ...

听兄台这么讲,想起了古龙的《陆小凤之银钩赌坊》也写了魔教教主父子以及罗刹牌,罗刹和摩尼教差得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5 08: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chruda1972 发表于 2025-1-14 22:50
佛教中释迦牟尼被称为“大龙象”,梵文音译为“摩诃那加”,陆上的“那加”是指大象,水里的“那加”是指 ...

原来龙象功是这样来的,大开眼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1: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15 12:06 编辑
郭解 发表于 2025-1-14 18:55
古龙在《九月鹰飞》中提到魔教多一些,魔教有四大天王。第一牒儿布(智慧),第二布达拉(孤峰),第三班 ...

     摩尼教在大中华地区的传播,一个大本营是福建,包括靠近海峡一带,摩尼教的文献不少以手抄本(原文加汉译)方式出现,其中一些流传到金门一带,不排除古龙看过一些文献。
     不能完全排除古龙写的魔教与摩尼教之关系。
     根据摩尼教的手抄本文献,摩尼教有“十大天王”(也抄成十天大王)的说法。
     所谓“与公主类似的天使”,在手抄本是“四大天使”。
     摩尼教全盛期在全世界传播时,有英语的教义,其中的“四大天使”写成英语或英语注音是:Raphael, Michael, Gabriel, Sariel。
     这四个名词有波斯语、希伯来语、英语、中亚小语种的不同解释。
     天使是跨性别的,未必是女性,因此“四大天使”未必与“四大公主”挂钩。


     实际上,可能摩尼教在福建传播时将“四大天使”改成更汉化的“四大天王”,因此此“四大天王”便有更威严的含义。
     因此就未必完全是“Raphael, Michael, Gabriel,Sariel。”可能有包含“无坚不摧”、“洞察一切”、“包容天下”等含义的其他外文。
     不排除古龙完全将之改写,因此有文字:
     魔教中的四大天王,名字都很绝,‘牒儿布’的意思象征着智慧,‘多尔甲’的意思,象征着权法。‘布达拉’是孤峰。‘班察巴那’是爱欲之神。


     由于古龙是自行创新,因此干脆说是西藏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1: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15 11:42 编辑
鲁速 发表于 2025-1-15 08:20
听兄台这么讲,想起了古龙的《陆小凤之银钩赌坊》也写了魔教教主父子以及罗刹牌,罗刹和摩尼教差得远。
...


      坛友所称“古龙的《陆小凤之银钩赌坊》也写了魔教教主父子以及罗刹牌,罗刹和摩尼教差得远。”
      单纯以罗刹牌论之,的确不大像摩尼教。


      前面第4楼讲述金庸《鹿鼎记》,韦小宝跑到北方罗刹国,即是前苏联地盘。按照这个罗刹的解释,魔教教主父子以及罗刹牌,以及“西方”,暗示此魔教来自前苏联地盘。
      摩尼教是否曾经在俄罗斯传播过?

      根据历史记载,摩尼教在公元694年传入中国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传播到中亚和西亚地区。
      碎叶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曾是摩尼教传播的一个重要据点。碎叶城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但在历史上曾短暂回归中国,并在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被割让给俄罗斯帝国。

      因此,不排除《陆小凤之银钩赌坊》中的魔教,与碎叶城的摩尼教有关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1: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龙的《银钩赌坊》中魔教——摩尼教的痕迹,也来自罗刹牌。
     《银钩赌坊》“第二回 西方玉罗刹”古龙写道:

  陆小凤皱起了眉,连脸色都好像有点变了。他没有见过罗刹牌,可是他也听说过。
      罗刹牌是块玉牌,千年的古玉,据说几乎已能比得上秦王不惜以燕云十八城去换的和氏璧  
      玉牌并不十分大,正面却刻着七十二天魔、三十六地煞,反面还刻着部梵经,从头到尾,据说竟有一千多字。
  蓝胡子道:“这块玉牌不但本身已价值连城,还是西方魔教之宝,遍布天下的魔教弟子,看见这面玉牌,就如同看见教主亲临!”

□□□□□□

      上面的“七十二天魔、三十六地煞”,在大中华地区,更多写成“七十二天罡、三十六地煞”。
      古龙强调“魔教”故用天魔而不用天罡。

      而摩尼教在福建传播时的核心地域霞浦,已发现的摩尼教遗迹中,找到文献《乐山堂神记》。其中的第3页写道:
      “本坛明门都统……贞明法院三十六员天将、七十二大吏兵、雄猛四梵天王、俱孚元帅”
      (注意其中的“雄猛四梵天王”)
      “贞明法院三十六员天将和七十二大吏兵。”
      以及注解:“前者又称三十六天罡,是天宫的神将,负责保护天宫和众仙的安全。依次为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关羽等。后者当指道教所谓的七十二地煞星,依次为地魁星、地煞星、地勇星、地杰星、地雄星、地威星、地英星等。”

       这里存在波斯原文与汉译的微弱不同,例如天将——天罡、吏兵——地煞;以及传播时引进道教名词。

       古龙因此是创新的写法,将三十六与七十二的顺序倒过来,成为“七十二天魔、三十六地煞”,而天魔、地煞的说法,与霞浦摩尼教遗迹中的注解“天罡、地煞”,相关性很强。

       顺便指出,不排除《水浒传》作者,也接触过摩尼教的汉译教义,《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方腊曾经借助摩尼教造反,梁山泊原领袖晁盖绰号“托塔天王”的天王,均可找到摩尼教的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1: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5-1-15 11:46 编辑

      摩尼教在大中华地区传播,使用“四大天王”的名词,是否借助了佛教名词“四大天王”呢?
      四大天王为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按照佛教经典理解,须弥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罗山;
      山有四山头,各住一山各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
      四大部洲在《西游记》读到,是东胜神洲(石猴诞生地)、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

      不排除摩尼教传播时借助佛教力量,但是,摩尼教教义本身有天王,至少汉译名词中有“天王”,与四大部洲的护世者不同。
      民国期间于敦煌发现的《摩尼教残经》中有“以像十天大王,具足以像降魔胜使,忍辱以像地藏”。
      “复启富饶持世主,雄猛自在十天王,勇健大力降魔使,忍辱地藏与作明。”

      “十天大王”、“十天王”、“十大天王”,是不同的汉译。
      摩尼教典籍有所谓“净风五子”(波斯文对译),而将净风五子的古波斯文字,对译为汉语,即是尊贵之王、边镇之主等。

      因此,古龙小说魔教的四大天王,可从摩尼教的典籍中找到源泉。
      只是古龙喜欢扬长避短,例如以“高手相争、一招致胜”回避其未习武之短;以“无招胜有招”回避“武学招数”的动作部位考究。
      同样,干脆以非驴非马的魔教,回避对应摩尼教的典籍原文字的可能失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2: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chruda1972 发表于 2025-1-14 22:50
佛教中释迦牟尼被称为“大龙象”,梵文音译为“摩诃那加”,陆上的“那加”是指大象,水里的“那加”是指 ...

chruda1972先生有没有仔细看过温瑞安编出的“龙象般若禅功”、戊戟编出的“龙象伏魔神功”,希望了解其写出的武功能否反映印度文化、印度宗教。
   还有就是,谁写得武侠书,印度味浓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5 12: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在网页看到一种说法,说金庸明教的“山中老人”原型是一个暗杀组织的头目,不知是不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7-3 04:36 , Processed in 0.0329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