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读古龙__古籍历史痕迹暨武侠小说涉宗教文义史辨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6 12: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慧皎编纂的《高僧传》,有助于理解梁羽生《武当一剑》中的“高僧”。
      按照慧皎的标准,符合“高僧”条件者有:

       佛学造诣高:需精通经论(参考康僧会通晓“天文图纬”)、语言(参考译经僧的梵汉能力)或禅定功夫(参考习禅科僧人)。
       佛理宜通达:同时精通梵汉双语者最佳,参考鸠摩罗什、真谛。
       持戒宜精严:明律科僧人需“戒行清白”,亡身科需舍己利他(参考割肉救鸽)。
       破邪暨显正:阐发经义、境界实证,参考僧肇、道生。
       社会贡献大:包括译经(参考鸠摩罗什)、建寺(参考康僧会劝孙权立塔)或教化(参考如唱导师的弘法能力)。

     《高僧传》中部分内容,已经具有衍创为武侠小说的基础。慧皎在序中曰:“通感适化,则疆暴以绥。”亦即借助于神通感应之力量,惩恶扬善、抑暴安良,使正法弘扬,教化隆盛。
       具体内容见《高僧传》中卷九、卷十的神异者记述,有若干惩恶扬善、抑暴安良的例子。
     (竺)佛图澄是西域来华的高僧,他通过多种神通感化了后赵暴君石勒。
       佛图澄首先是通过保护石勒的军队渡过危险期、回避损失、壮大石勒的声威,以获得石勒的信任。
       当石勒从葛陂回到河北,路过枋头时,枋头人计划夜袭石勒营地。佛图澄告诉郭黑略:"很快会有敌人来袭,你可以做好准备。"果然如澄所说,因为有了准备,所以没有被打败。
       石勒想测试佛图澄,夜里穿上战甲坐着,派人去告诉佛图澄:"夜里我不知道大将军在哪里。"当使者到达,还没来得及说话,佛图澄就反问:"平时没有敌人,为什么夜里要戒备?"石勒对佛图澄更加尊敬。
        当石勒在葛陂驻军"专以杀戮为威"时,佛图澄"杖策到军门",通过弟子郭黑略逐渐影响石勒。他展示"以麻油杂胭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的神通,使石勒信服。更重要的是,佛图澄劝诫石勒:"如果一个国王能使德化普及,天下就会出现吉祥的象征。如果政治败坏,道义消失,就会出现不祥的天象。"这种将天象与政教相联系的说法,使石勒"非常高兴","被判死刑的人中有很多得到了减免"

       佛图澄还感化了石虎(石勒的侄子)。当石虎想害死所有道士,包括佛图澄时,佛图澄躲到郭黑略家,并告诉弟子:"如果将军真心来问我的下落,就说不知道我去了哪里。"信使找不到佛图澄,回去报告石虎。石虎惊讶地说:"我对圣人怀有恶意,圣人已经知道我的想法了。"于是停止迫害。
      后来石虎常问佛图澄:"佛法说不能杀人,朕为天下之主,没有刑杀就无法肃清海内,既然违背了杀生戒律,虽然奉事诸佛,还能获得福报吗?"
      佛图澄回答:"帝王事佛,重在恭敬信受,显畅三宝,不做暴虐之事,不害无辜之人。至于凶愚无赖,教化对他们无法起到作用,有罪不得不杀,有恶不得不罚。但当杀可杀,当罚则罚。如果暴虐恣意,杀害无罪之人,即便拿所有财物供养佛陀,也无法解除殃祸。"
       这种开导使石虎"乃信悟,跪谢开示并表忏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6 12: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  金庸《神雕侠侣》中之"子聪"与僧人刘秉忠

       佛图澄感化石勒叔侄减少杀戮,并非孤例。
       历史记载,元朝时期确实有一位汉人通过宗教和智慧影响了元朝皇帝的政策,成功减少了针对汉人的屠杀行为。这位关键人物就是被忽必烈视为"第一谋士"的汉人僧人刘秉忠。
       刘秉忠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既是佛教高僧,又精通儒家经典,能够将佛教的慈悲理念与儒家的治国思想相结合,影响忽必烈的统治政策。他以僧人身份作为掩护,实际上成为忽必烈最重要的智囊之一。
       刘秉忠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佛教教义改变忽必烈的杀戮观念。他常对忽必烈宣讲佛教的因果轮回和不杀生理论,使忽必烈逐渐皈依佛教,减少了对中原汉人的杀戮。
       在忽必烈南征途中,刘秉忠特别强调佛教的不杀生原则,促使忽必烈公开表示不滥杀无辜,特别是纠正了蒙古族以往城破后就要屠城的残暴做法。
       除了佛教影响,刘秉忠还向忽必烈灌输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和"以儒治国"理念。他建议忽必烈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积极推行汉法。
       刘秉忠常对忽必烈说,自尧、舜以来,典章、礼乐、法度、三纲五常便是治国之根本,只有遵循这些传统,国家才能昌盛。
       他特别强调儒家"爱民保民"的思想,建议忽必烈"明确法律、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奖励农桑,建立学校,重视儒生,广开言路"。这些儒家仁政理念的灌输,使忽必烈逐渐改变了蒙古传统的暴力统治方式。
       刘秉忠不仅从思想上影响忽必烈,还通过具体政策建议减少屠杀。1251年,他建议忽必烈在自己的家乡邢州推行汉法,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一半徭役。这一政策实施后,邢州不到一个月民户就增加了十倍,显示了仁政的实际效果。
       在制度建设方面,刘秉忠参照唐宋旧制,结合蒙古实际情况制定元朝官制,使统治更加规范,减少了因统治混乱导致的暴力镇压。
       他还建议在燕京另立新都,使元朝从各方面正式接纳汉文化,步入正规的朝代序列。
      
       僧人的身份是一个较好的掩护,如果是一个武夫,要影响忽必烈,马上会被忽必烈杀掉。
       通过刘秉忠的努力,忽必烈逐渐改变了蒙古传统的暴力统治方式,减少了对汉人的大规模屠杀。这种转变不仅保护了大量汉人生命,也为元朝在中原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
      (在忽必烈时代,大中华的版图貌似最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6 12: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神雕侠侣》中之"子聪",就是僧人刘秉忠。
      “第十六回   杀父深仇”中金庸写道:

      “正说到此处,帐门中进来一个和尚,约莫四十来岁年纪,容貌儒雅,神色举止均似书生。他走到忽必烈身旁,两人交头接耳的说了几句。这和尚是汉人,法名子聪,乃是忽必烈的谋士。他俗家姓刘名侃,少年时在县衙为吏,後来出家为僧,学问渊源,审事精详,忽必烈对他甚是信任。此时他得到卫士禀报,说王爷帐中到了异人,当即入见。”

       史书记载: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金庸仅仅取了法名“子聪”。
      (据说后期的修改版,具体写上子聪“又名”刘秉忠)。

      这就是宗教对历史的影响,研究历史,无法回避宗教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2  古龙《苍穹神剑》中的“衣钵”


      《苍穹神剑》“第二十四回 丸落风雨,掌起阴煞;仇迹乍明,战讯初传”有文字如下:

       诏云和尚趋前与熊倜互相握手,欢然道故,熊倜惊讶他为什么要披剃出家,吴诏云却有他一番苦衷。
  镖货轻易地落入天阴教人之手,最可耻的是由于粉面苏秦王智逑的卖身投靠,镖局名誉是扫地了,吴诏云是无法再吃这一行饭,又在临城一带,遇见无数武林高手,自己越发感到渺小得微不足道。
      他本想从此隐姓埋名,一生再不提武技二字,却无意中遇见了关外隐世高手大雄法师,练武功的人是得了机会决不放松的,大雄法师一生绝技未得传人,看上了吴诏云,于是为他披剃,作为衣钵传人

□□□□□□

     《苍穹神剑》“第四回 七年学剑,秦淮金粉似梦;九月高歌,中原豪士如云”中有:
      “粉面苏秦带着熊倜将这般人物一一引见了,而且将熊倜的武功夸得天上少有,地上无双,这般人物看他只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虽然知道他是星月双剑的衣钵传人,但听着王智逑如此吹嘘,心里多少有些怀疑和藐视,但大家看在金陵三杰的面子上,对熊倜也是极力恭维,拼命拉拢。”

      后面还出现了多个“衣钵”:
      吴诏云接着说:“这位便是昔年星月双剑的衣钵传人熊倜。”

□□□□□□

      《苍穹神剑》中的“衣钵”,至少在晚清民国的小说包括武侠小说已使用过,取义为“得到真传”的“传人”。
       尽管古龙后期曾经钻研过宗教尤其佛教典籍,但创作《苍穹神剑》时还属于草根。
       而《苍穹神剑》至少前几章,很可能是古龙父子的合作创作,古龙父亲熊飞,使用的术语“衣钵”,应该是秉承民国的使用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衣钵”一词,实际是来源于佛教。
       "衣钵"在佛教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术语,在佛教典籍中具有多重含义和重要的象征意义。

      "衣钵"的原始定义是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食具(钵),作为身份标识与生存必需品;具体而言,其涵盖"三衣一钵"。
      三衣之一:五条衣(安陀会):日常劳作时穿着,覆盖腰部以下。
      三衣之二:七条衣(郁多罗僧):礼拜、听讲时穿着,遮盖上半身。
      三衣之三:九条衣(僧伽梨):正式场合或乞食时穿着,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

      一钵指僧人专用食器,象征离俗身份;
      一钵又称"应量器",设计体现少欲知足的修行理念。

       佛教初期严格限定僧人仅可持有三衣一钵及必要器具,有如下的佛典依据:
      《摩诃僧祇律》规定僧人应"常三衣俱,持钵乞食"。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记载出家者"但持三衣一钵,余无所有"。
      《四分律行事钞》称三衣一钵为"贤圣沙门的标帜"。
       总结:三衣一钵是出家人身份与修行的合一象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武侠小说包括《苍穹神剑》中的“衣钵”“传人”,来源于禅宗"衣钵相传"制度。
       根据《景德传灯录》所记载,达摩将袈裟与钵盂传给二祖慧可,并授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一华开五叶”在武侠小说或武侠电影中有不少衍创)

       “衣钵”分解为“衣”与“钵”,“衣”为袈裟,“钵”为钵盂。
       禅宗"衣钵相传"制度的历史是:
       达摩将“衣钵”传慧可,慧可成(禅宗)二祖;
       慧可将“衣钵”传僧璨,僧璨成(禅宗)三祖;
       僧璨将“衣钵”传道信,道信成(禅宗)四祖;
       道信将“衣钵”传弘忍,弘忍成(禅宗)五祖;
       从五祖弘忍到六祖惠能之间的传承,有著名的故事(后补)。

       不过,禅宗的"衣钵相传",不仅仅传“衣”与“钵”。
     《景德传灯录》对达摩传法仪轨的描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法印”,指禅宗以心传心的核心教义,即“正法眼藏”或“涅槃妙心”。其具体内涵可从佛教典籍与禅宗实践角度解析之;

       法印(梵语Dharma-mudrā)在佛教中本指印证真理的准则,如“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禅宗将其转化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强调通过心性,印证佛法真谛。
       在达摩(初祖)传慧可(二祖)过程中,达摩以《楞伽经》四卷为“法印”载体,通过“以心传心”的方式传授慧可,体现“内传法印”的密契性。
       在弘忍(五祖)传惠能(六祖)过程中,由于《坛经》等佛典称惠能“不识字”(应自谦或理解为不重视文字转述),因此记载中,没有具体的经书类“法印”载体;
       法印的意涵转化为禅宗“不立文字”的顿悟法门,其核心在于:
       超越名相,即不依赖经典文字,直指心性;
       当下印证,即通过师徒问答或公案实现心法传递。

      而实际上,这种“不立文字”的顿悟法门,更方便佛教的禅宗——此一“宗派”在文盲占多数的中原大地上的佛教传播。
      (禅宗强调其“顿悟”法门超越文字,如“下下人有上上智”)
      可类比“藏区”的转经轮模式,经轮转一次等于“诵经”一遍,即使“藏区”中完全的文盲者(一字不识者)也能每日“诵经”多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民国武侠小说的创作,以薪火相传的方式,一本本书均使用了“衣钵传人”,作者未必理会其禅宗"衣钵相传"制度的文字渊源。
       但是,纯粹从武侠派系中“衣钵传人”的记叙方式看,与禅宗"衣钵相传"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一辈的师尊,首先将武侠派系的“掌门人”信物,传给继承人(本辈的首脑),例如铁剑门的信物为一把“铁剑”——当然有本门的特殊印记。
      其次,将本派武功的精髓(武学心得),传给继承人,其中往往有外人不清楚的特殊内容,练门、罩门、窍门之类。
      前者可类比禅宗的“衣钵”;
      后者可类比禅宗的“法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3  武侠电影《木棉袈裟》中的“木棉”与“袈裟”

       1984年,香港嘉民影业公司与福建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了武侠动作电影《木棉袈裟》,这也是内地与香港首部合拍片——真正意义上的全流程合拍片,以前的所谓香港内地“合拍片”其实是“协拍片”——香港主导资金与导演、内地仅提供场地和演员。
      (“协拍片”导致香港演员与内地演员报酬悬殊,参考李连杰故事)
      《木棉袈裟》不仅是内地与香港首部合拍片,也是改革开放后有限的几部“武侠电影”之一,之前的《少林寺》取得成功。
      《木棉袈裟》以明朝锦衣卫争夺少林“圣物”木棉袈裟为主线,融合了历史与虚构元素,其中六祖惠能传承了木棉袈裟。
       由于荣光饰演的反派祁天远,受命潜入少林夺取袈裟,由徐向东饰演的正派主角慧能,联合武当派对抗,最终维护武林正义。
       少林派加武当派,演绎正宗武侠故事。

       现在还能在电影资料网页查到介绍:“木棉袈裟是少林寺达摩祖师遗留下来的一件圣服,历经几任主持代代相传,成为少林寺主持权利的象征和身份的信物。”
       当时的资料暗示,“圣服”与皇室有关,圣为“圣上”。
       由于《少林寺》的成功,《木棉袈裟》为了“搭讪”《少林寺》的光环,暗示木棉袈裟与少林寺受到皇室嘉奖有关。

       不过,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木棉袈裟》的源头在印度,与中原皇室无关。
       木棉袈裟原为释迦牟尼的金缕袈裟,据传释迦牟尼在灵鹫山拈花示众时,迦叶尊者微笑悟道,获授此袈裟作为“正法眼藏”的证物。
       释迦牟尼以金缕袈裟传承,与中土禅宗"衣钵相传"的衔接,在于禅宗典籍《五灯会元》)及宋代契嵩的《传法正宗记》,其中传承谱系为:

       初祖摩诃迦叶(受释迦牟尼衣钵)→ 二祖阿难 → …… →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渡中国后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如果据此,“圣服”之圣为“神圣”。
       菩提达摩变成释迦牟尼衣钵传承的第28祖,其东渡中国后成为中土禅宗初祖,将金缕袈裟的中土名称“木棉袈裟”,作为“衣钵”之“衣”,以此传给慧可(二祖)、僧璨(三祖)、道信(三祖)、弘忍(五祖),最终由六祖惠能继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挖掘武侠电影与佛教源流,得到上述资料时,颇有疑惑。
       来自印度的佛教典籍翻译书籍,释迦牟尼衣钵之“衣”——袈裟是“金缕袈裟”,到宋代《景德传灯录》首次提及“木棉袈裟”,从“金缕袈裟”到“木棉袈裟”的过渡,文献中出现“断层”。

       关键是,按照上楼的传承图谱,释迦牟尼衣钵从初祖摩诃迦叶,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再传到中原的弘忍(五祖)——等于三十二祖弘忍,又传三十三祖惠能。
       因为释迦牟尼衣钵之“衣”——袈裟的唯一性,等于释迦牟尼袈裟传了三十三代,到中土的惠能手中。

       本来释迦牟尼的佛教是全世界(传承)的,等于佛教的原始衣钵,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的惠能变成佛教在全世界的继承人。
       按照释迦牟尼衣钵之象征意义,变成全世界范围的佛教,从印度开始,到惠能这一代,转为在中国。
       那么,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开始到惠能——这些年代的印度佛教,难道没有了释迦牟尼衣钵传承人?难道佛教的中心从印度转到中国?

       反证得到,按照上楼的传承图谱,出现了漏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增补这个漏洞,还必须从袈裟做文章。
       笔者认为,释迦牟尼衣钵之“衣”——袈裟是“金缕袈裟”,一直在印度传承(至少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此时间段),印度一直是佛教的中心。

       释迦牟尼的“金缕袈裟”,从初祖摩诃迦叶(受释迦牟尼衣钵)→ 二祖阿难 → …… →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一直按照“金缕袈裟”。
       或许菩提达摩是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的继承人,但当菩提达摩接受到中国传播佛教,必须离开印度时,
       印度的二十八祖另有接受“金缕袈裟”者,同样印度的二十九祖继续接受“金缕袈裟”。

       而菩提达摩,是若干个准备在印度之外传播佛教的高阶佛教徒,菩提达摩携带的是不同于“金缕袈裟”的“木棉袈裟”,在中国传播的是“禅宗”此宗派;
       应该还有其他的高阶佛教徒,在中国或邻国,传播佛教,形成后来在中国发展的、不同于“禅宗”的宗派。
       “木棉袈裟”是重要的佛教信物,代表了允许在异地传播而保证与源头一致的“神圣性”。
       从这个意义上,“木棉袈裟”的确是“圣服”,其圣之意涵为“神圣”、“正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9-18 05:19 , Processed in 0.0327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