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清初至民初之数部《水浒传》衍生小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著作《汉留人物》,卫大法师 编著,重庆说文社1947年初版,提到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
      墓碑1939年出土于府谷县杨家沟折氏坟园,碑呈长方形,高75厘米,宽78厘米,厚8厘米。
      碑身右侧题有:“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刻写于北宋灭亡后的1130年,书撰者为折可存的女婿、华阳人范圭,立碑者为折可求。
      墓志铭上面有折家军的第十代折可存擒宋江的相关描述。
      根据民国36年对此《汉留人物》的介绍,得到其他线索,凑成主要依据墓志铭的“折可存擒宋江”历史沿革。

      折可存(1096~1126),字嗣长,北宋府州人,折克行子。以父荫补右班殿直,后为其兄弟统制官可求属官。
      宣和元年(1119)统领六路边军的童贯命熙河经略使刘法出师取夏朔方地,麟、府亦随军出兵,可存杀敌有功,升閤门宣赞舍人。
      宣和二年(1120),浙江方腊起义,宋廷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率秦晋番汉兵前往镇压,时可存为河东第四将,率其部属,从军南下。
      可存领其他三将兵(东南第一、第七将和京畿第四将),冒矢突阵,力擒方腊,晋为武节大夫。班师过汴,又奉徽宗之命捕得横行京东一带的草寇宋江,升武功大夫。
      后,太原府知府张孝纯任可存为河东第二将。金兵攻雁门,可存赴援,驻守崞县。宣和七年(1125)城破被俘,羁押应州(山西应县)。
      靖康元年(1126),从俘虏营逃出,投奔宋中山府(河北定县,靖康二年陷于金),九月四日病殁,年三十一。
      庚戌岁(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葬府州西天平山克行墓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其他重要资料如下。
      “娶吉州刺史张世景之女,封安人。子彦深(保义郎,早亡);女一人,许嫁蜀忠文公曾孙范圭。”
      范圭是书撰墓志铭者,由于折可存之子第十一代的折彦深早亡,因此担任重要事务的是折彦深的堂兄弟折彦文。
    《折可存墓志铭》中,折可存是力擒方腊者,与其他文献的韩世忠擒方腊有冲突。
      而折可存的擒宋江,又与张叔夜降宋江的文献有冲突。
      但即使如此,《折可存墓志铭》依然有重要参考价值,就是历史上宋江参与征方腊的概率甚低。

      研究墓志铭原文:
      班师回朝时,奉宋徽宗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擒获,迁武功大夫。

      其中宋徽宗御笔不象有假,否则有“欺君之罪”;
      不逾月擒获省略主语,与“张叔夜降宋江”衔接,可理解为折可存征宋江声势浩大,导致宋江主动向张叔夜投降,投降与“擒获”都是朝廷解了心腹大患;因此折可存、张叔夜均有功。
      按照民国卫大法师编著的《汉留人物》,折可存、张叔夜共同参与征宋江;
     《汉留人物》第11页也写到,侯蒙曾经上书要求“招降宋江,使击方腊”,也即是宋江征方腊只是一个提议。

     根据《折可存墓志铭》以及相关文献,宋江既不可能参与征方腊,也不可能参与征辽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墓志铭补充了折家军的女系:
       墓志铭中世系记述“(折可存)曾祖简州团练使,赠崇信军节度使讳惟忠;
      “曾祖妣刘氏,彭城郡夫人。祖果州团练使,赠太尉讳继闵;
      “祖妣刘氏,云安郡夫人;慕容氏,齐安郡夫人;郭氏,咸安郡夫人。
      “考秦州观察使,赠少师讳克行,谥曰武恭;妣王氏,秦国夫人。”
       第十代的折可存,向上的几代女性家长之姓氏,清晰得到。

      由于中国古代的父权文化,重男轻女,上代女性家长之姓氏,往往难于得到,《折可存墓志铭》开辟了一条研究新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太山公折宗本开始,折家军历史有男性传人担任府州军政长关,守卫边疆。
       但第十代折可存参与征方腊、征梁山泊,并擒宋江之后,折家军光荣历史,便断送在折可存之弟、第十代折可求手中。
       1128年(建炎二年),折可求降金,被任为麟府路经略使,仍统领府州。
       但在1139年(绍兴九年),折可求被金兵头目以毒酒所毒死,西夏遂乘机袭取府州。   
       折可求的儿子、第十一代折彦文兵败逃往云中,折家军在府州保家卫国的历史,也告终结。
       按照史料记载,折氏先祖徙居府州后,唐武德年间(618~626),折氏曾以土著强宗的地位,被任命为“府谷镇遏使”,府州当时用名“府谷镇”,为沿河五镇之一。

       以最迟的公元626年计,到1139年折可求死、折彦文失守府州,折家军十一代人保护府州长达514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折家军第十代折可求写下不大光彩的一页。
       但是,折家军第五代的另一脉,却写下更壮烈的一页。
       第五代折德扆任府州团练使,继领州事。
       折德扆将女儿折赛花,嫁给北宋名将杨业(又名杨继业),就是众所周知的杨家将杨业;
       折作为姓拼音shé,与佘(shé)同音
       在戏曲中,杨业之妻折氏“折”太君。,变成“佘”太君。

      折赛花姓名在《保德州志》《岢岚州志》等地方志及清代毕沅《折克行碑》中均有明确记载。
      清代学者毕沅考证指出:“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时至今日,依然有证据:
      折赛花墓位于今山西保德州南折窝村,清代仍存有“折太君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折赛花出身武将世家“折家军”,从小研习兵法,擅长骑射,记载称“文武双全”;
      折德扆为府州团练使期间,将折赛花嫁给杨继业,与杨家联姻形成军事联盟;
      折赛花婚后协助杨继业镇守边关。
      杨继业战死后,折赛花曾向朝廷上疏陈述战败真相,促使宋太宗追责潘美(小说中潘仁美原型)、王侁等将领。
      折赛花故事,被演绎成杨家将“佘太君”故事,按照墓碑更应该称为“折太君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的族谱中,杨业的父亲、折德扆的亲家为杨信,也是名将。
       杨家将第一代杨信;
       第二代杨业(杨继业)有七子女;
       杨业子第三代的杨延昭,有子第四代的杨文广。
       小说中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杨业又名杨烨,原为北汉建雄军节度使,骁勇善战,号称“杨无敌”。
       杨烨在北汉灭亡后归顺北宋,镇守雁门关抵御辽军,在雍熙北伐中因主帅潘美(小说潘仁美原型)拒绝派兵援助,兵败被俘后绝食殉国。
       杨延昭是杨烨长子,被小说写成“杨六郎”,原因是杨延昭作为北宋边防名将,抗辽多年,辽兵因杨延昭威震边疆,以“北斗第六星”形容之,故被称“杨六郎”。
       第三代的杨延昭长期驻守河北保州,抵御辽军二十余年,因此历史小说包括《水浒传》中涉及征辽部分,没有回顾杨延昭,也是怪事。
       第四代的杨文广,是杨延昭次子(长子杨充广),参与平定陕西张海起义、侬智高之乱,晚年驻防河北对抗契丹。
       小说中的杨宗保(穆桂英之夫),一种说法是虚构人物,貌似历史资料查不到光荣战争历史,也查不到穆桂英。
       但族谱中杨烨第六子有一个儿子杨宗闵,没有明显的光荣战争历史。

       因此真实的杨家将,算是传了三代,且自杨业开始的三代人,均有保家卫国的历史记录。
       杨家将与折家军的叠合,是一部中华儿女守卫边疆的壮烈史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家将第一代杨信,在历史资料有记载。
      在《宋史》卷272之《列传》31中,有《杨业传》篇,内文记载: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

      前面已讲述古地图中可发现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与丰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及麟州(今陕西神木)可形成三角形军事防御体系。
      杨业父杨信,正好是此麟州的刺史。
      因此,折德扆为府州团练使期间将折赛花嫁给麟州刺史之子杨业,折家与杨家联姻,府州与麟州也形成军事联盟,有敌来犯,会互相支援。
      此段历史记载,可加重为何折赛花会成为“折太君”。

      至今俗称杨家城的麟州故城,位置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店塔镇杨家城村。
      根据麟州故城的资料,杨业父杨信,也称杨宏信。
      杨业(杨继业)原名为杨崇贵,因避北汉君主刘崇名讳改称杨重贵,后归宋成为抗辽名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4-1 02:49 , Processed in 0.0323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