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武侠论坛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追寻史上最早获版权武侠作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1: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极限于成书,先考察1906~1907年的接近武侠的小说,起码有:
     《新新小说》1905年~1906年的连载小说《女侠客》,作者署名为“侠”。

      1906年《月月小说》第三号刊载的《义盗记》,署名为“趼”,文末有
    “趼人氏曰:呜呼,叔季之世,道德沦亡;
      复贵热中,朋友道丧。以吾所见,盖多多矣!
      如此盗者,吾尝求之于士大夫中而不可得,不图于绿林豪客中见之,天壤间其犹有人乎?
      道德其犹未尽亡乎?何以草莽中掘出此义侠。”

       结合“趼”与“趼人氏”,作者为吴趼人。
       义盗记讲述山东义盗的故事,引出义侠的感叹,后人小说干脆直接用“侠盗”代替“义盗”。
   
      1907年9 月18 日香港《中外小说林》第十期刊载的《华复兴》,标为“侠义小说”,作者署名“耀公”,
      这部小说,最重要是篇末一段:

     “评者曰:义侠之于人大矣哉!自古无义侠而不爱国者,即无爱国而不义侠者。
        华复兴以言论仇世,为救国下手,得其要矣。然不出于怀瑾之一激,未必努力如是之速进也,谁谓巾无英雄哉?
        他年际遇风云会,携手同登大舞台。吾于华复兴望之。”

       这句“自古无义侠而不爱国者,即无爱国而不义侠者。”,不知道金庸后来创作“侠之大者”或“爱国侠”,是否收到启示。
       注意到小说初载于香港的杂志,也存于香港的图书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07: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基博的《技击余闻补》,初载于《小说月报》1914年第5卷第1号至第12号,已经根据《小说月报》全部校对完备,在论坛展示。
       老话重提,主要是近期旅居朋友支援了一批民国40年代武侠小说的影像和资料,使得一直整理未齐的念佛山人、我是山人等武侠作家40年代作品集有望得以完璧。因为念佛山人、我是山人等处于新派与旧派的夹层,曾经被古籍研究专家、武侠研究先行者定义为“广派武侠作家”,但却无法涵盖望云(张吻冰)这些非广东籍的武侠小说。

       苦思之后,定义了“先金梁期”的概念,可以把念佛山人、我是山人、望云、惜玉生等主要在香港从事武侠小说创作的作家作家,结合研究。
       近期有侠友转来网页文本,称有研究念佛山人的先行者,指出念佛山人在武侠小说历史上,
       首次提出“技击小说”的概念(但似乎还没有考证出概念提出年份),影响了我是山人等一批“广派武侠作家”的著述。

       对于先行者的研究,笔者一向提肯定的态度,认同其观点。
       同时,也将自己根据原始资料,辨识后,得到结论,也列出。
       认为两种结论,可以并存,就是:
       在光绪34年和民国3年, 林纾和钱基博分别撰写了《技击余闻》、《技击余闻补》,由于林纾的闻名、钱基博的极佳文笔,“技击”这个概念在民国初期,广为人知。
       在钱基博文章发表后一年,朱鸿寿再写《技击余闻补》,两年后,江山渊再著《续技击余闻》,“技击”开始遍地开花。
       从侠友转来网页文本分析,念佛山人的“技击小说”概念,在“技击”概念支撑下的两大特征,
       其一是“写实”,其二是“弘扬正义”。“弘扬正义”属于理念范畴。
       而林纾和钱基博,在小说的内容中,不断体现“写实”意涵,而写作理念,还没有具体到“弘扬正义”这样崇高的小说,但灌输了“邪不胜正”等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07: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剑飘东半剑西 于 2024-5-7 07:14 编辑

       林纾创作的《技击余闻》中,§02《铁人》,一开始是“吾闽兴化之仙游县,”说明是家乡的传闻,借以说明可信度;
       §04《破钵》首句“破钵者,与余同里,忘其姓,”,传闻主角还是作者邻居;
       §06《刘彭生》,一开始是“余老友杨宝臣先生为余言”;深怀“写实之风”。

      §08 《严瓣》与§09《张李成》撰写台湾的传闻,作者老家一带与台湾交流多,台湾口头文学也进入福建。
      从§09《张李成》可看出,林纾创作的“技击”概念的巧妙之处。
     《张李成》主角使用武器是打猎之“猎枪”。由于武侠小说的兵器一般限定为冷兵器,而“技击”与“技击小说”,可突破此限制。
      不再一一列举。林纾创作之《技击余闻》,洋溢着“写实之风”。

      从§01《石六郎》开始,林纾便展示“邪不胜正”的写作理念。§05《盗侠》写“盗亦有道”,颇有“劝邪归正”的意旨。自从之后,出现不少描述盗侠的涉侠小说。   
      钱基博的《技击余闻补》,差不多每篇都强调小说之来源、说明所撰非虚,如果是转述的,也表明态度,否定虚无。
      由于每文之后均有作者自评,因此,钱基博本人对“技击”之小说的创作理念,也十分清晰。

       钱基博的《技击余闻补》从§48《窦荣光》开始(后专述之),而§49《邹姓》,钱基博称“里人周君同愈言之。” ;
      §50《甘凤池》,钱基博详细说明前述的来源:“往者上元黄之纪撰甘凤池小传,”,具体到“黄之纪撰传,见金陵文钞”

       而笔者在相对钱基博的《技击余闻补》时,进一步考证到注:金陵文钞收录于《敏求轩述记》,文初名《甘凤池小传》,
       校对稿标题 <林纾《技击余闻》[光绪34年]暨钱基博《技击余闻补》[民国3年]侠作 校对版>
       链接见
       https://bbs.gulongbbs.com/forum. ... 3996&extra=page%3D1

       考证内容以及《敏求轩述记》的书影均列出。      
        根据笔者对《技击余闻补》校对时的同步考证,从§49《邹姓》开始,差不多每篇都有来历。
        唯独§48《窦荣光》,钱基博先是借窦荣光之口,否定了“剑仙”“剑光”之说,窦荣光认为“剑光”之说实际是一种掩护技巧。
        然后追索此文的来历,说明第一次听到这故事时“博年十二三”,后不断找人询问,终于得到“无锡窦荣光弟子”的信息,
        该弟子是钱基博曾经雇佣仆人吕贵的舅舅,何其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07: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基博的《技击余闻补》所体现的“邪不胜正”、“大音希声”理念,尤甚于林纾。
       详细见<林纾《技击余闻》[光绪34年]暨钱基博《技击余闻补》[民国3年]侠作 校对版> 每文之后的“钱基博曰:”

       钱基博是爱国者,令钱基博一鸣惊人的是,其《新民丛报》1905第3卷第16~19期,在《广益丛报》1905第77期~87期,发表的宏论《中國輿地大勢論》。
       读之令人感受一个爱国者的情怀:
       开篇句(《新民丛报》1905第3卷第16期第33页)
      “美哉中國之山河。美哉巾國之山河。其礦藏爲世界第一石炭國。全球莫能及。
         其植物爲世界第一農業國。全球莫能及。
         有全世界第一之江水揚子江有全世界第一之高原西藏可恥哉我爲中國之民族而不知我中國之地理。
         可恥哉我爲中國之民族而不知我中國之地理。
         叩禹域之山川。不能詳其原委。問中國之郡縣。或竟昧其名稱。嗚呼。蕭何知阨塞。馬援畫攻取。抑何其晰也。”
         结束句(《新民丛报》1905第3卷第16期第52页)
       “吾懼西人乘我南北相疲。之餘而坐收漁人之利已。”

         忧国忧民之心,凸显纸上。当时钱基博才18岁。
         假如小说有教诲作用,结合此文,不难理解钱基博对“技击小说”应具教诲作用的寄望。

         后来冷风民国5年(1916年)时在将钱基博的《技击余闻补》结集成书时,钱基博发表于《小说月报》的25部短篇均收录于《武侠丛谈》,
         但同样属于《技击余闻补》的《窦荣光》并不收录。
         原因不是“窦荣光”这人没有来历,而是窦荣光叙述的“剑仙”“剑光”内容,不符合钱基博的“写实之风”(毕竟是12、13岁听到故事),
         因此,从《武侠丛谈》中排除,即使钱基博的写实原旨早已否定了“驾驭剑光”之说:“非真别有异术也”。

         因此,从林纾、钱基博相继使用“技击”概念初载小说的奠基,到冷风(恽铁樵)初版《武侠丛谈》的封顶,
       “技击小说”这个概念,在1916年已经成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07: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民国《万象》杂志,在1941年所发表的徐文滢知名论文《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评论民国的武侠小说,
       从(平江)不肖生到还珠楼主等,大量使用“技击”、“技击小说”的名称,例如,他称《近代侠义英雄传》“作者自己是一个技击家”,衍生出“技击家”的新概念。
       徐文滢使用了“专述技击、拳术的侠义小说”,也即是“技击小说”与“侠义小说”有所区别——“技击小说”可以不含“侠”的描述。
       这类小说,按照作者徐文滢的理解,如果不使用兵器或器械,便称“拳击小说”,使用则称“技击小说”,同样理解的文人恐怕不少。

       不过,林纾、钱基博的“技击小说”意涵,是包含“拳击小说”的,《技击余闻》与《技击余闻补》,均有专述精于拳术的专家,
       而为体现“击”的一面,小说中出现使用少林“点脉”手法者,以手指为武器,而以往这类小说,名之为“拳击小说”。

       通过徐文滢此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平江)不肖生创作《江湖奇侠传》,
     “除了飞剑、道术外,据说大部分故事有着它们的来源,如清人笔记及民间的传说(杨继新及桂武二故事均采自沈起凤的《谐铎》),
       其间浏阳、平江的械斗,以及张汶祥刺马、向乐山报仇等故事,至今还有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们津津乐道。”

       那么,林纾、钱基博的 “技击小说”意涵所倡导的“写实主义”,也已经影响了(平江)不肖生这批“老派武侠作家”。
       实际上,笔者校对(平江)不肖生的短篇武侠,经常发现有此故事是谁谁告诉我的说明,不时会加上,可以询问“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们”、便知我所言非虚,这一类话。
       至于《近代侠义英雄传》,所体现的“写实主义”,便更加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4-5-19 14:43 , Processed in 0.1023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