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白羽小说中的唐门毒暗器与郑证因之贡献
在白羽武侠小说《狮林三鸟》,民国广艺书局全三册的第二册第60页有:
“三位抬到有光亮處,我來給他們醫治一下。這五毒砂比起唐門毒蒺藜,散毒較慢,可是入毒最深; ”
上面直接写了唐門毒蒺藜。这应该是比较具体的唐门毒暗器直接描写。
根据白羽在《狮林三鸟》初版自序中所称:“《狮林三鸟》于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初刊报端”。
因此,至少在1940年,民国已经出现了唐门毒暗器。
但是,白羽在《狮林三鸟》初版自序中坦承,其《狮林三鸟》:
“第六章夺剑争锋,则又为吾友证因创意。其所作《黄衫客》,写姑侄比武,羽不过补出结局,令搏沙女侠小觑元照,终为势所迫,以师姑下嫁师侄,嫁后怏怏,遂又惹起波折。”
由于白羽与郑证因曾经有过合作创作经过,因此“为吾友证因创意”不能理解为白羽抄袭了郑证因。
由此得到类推,在白羽小时中,有不少郑证因的江湖传说痕迹。
实际上,郑证因小说有不少铁蒺藜的描写,也有一些含毒暗器的描写,只是白羽将其结合起来,变成“喂毒”的铁蒺藜而已。
那么,白羽在《狮林三鸟》为何会想到“唐门”呢?
根据《三六九画报》第34卷第18期中郑证因的附录:
“民国二十六年,正值事变后,我这滥羊充数的新闻从业员也被解职了。适值老友宫竹心兄由霸县归来,我们一面办着小学,一面重拾起卖文生涯,一篇《十二金钱镖》以白羽署名发表出去,为竹心兄奠定了写武侠小说的基础。”
“我们一向度着不规律的生活,迟眠晏起,写作总是在深夜里。每天的晚饭后总是聚在一处聊天儿。竹心兄国学有深刻的研究,写作上修辞严整。我则学识浅陋,仅于国术深感兴趣。更因先伯与外租父习国术有年,所述武林轶事、江湖中一切特殊的习俗,及有关于武林中的奇闻轶事较多。与竹心兄消磨长夜时,竹心兄以国学探讨为话材,余则备述武林掌故、江湖中习惯为交换,为竹心兄添了几部小说的资料。”
所谓“事变”即是1937年7月日寇入侵天津事件。
白羽与郑证因“每天的晚饭后总是聚在一处聊天儿。”大概是1937年10月到1938年之间。
江湖掌故,不是白羽的专长。
因此,白羽在《狮林三鸟》中写了“唐门”,有可能是郑证因讲述江湖掌故,白羽记在脑海,连载《狮林三鸟》时,潜移默化、不由自主地写出来。
再结合“则又为吾友证因创意”,笔者认为:尽管白羽于1940年10月22日开始连载《狮林三鸟》时,写下来“唐門毒蒺藜”的有关文字,但在关于唐门毒暗器的创作上,郑证因有过贡献。
故白羽与郑证因,均可列于“最早者”候选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