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8|回复: 23

[原创] 武侠小说中的唐门:门派、暗器与毒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侠小说中的唐门:门派、暗器与毒药


  在上个世纪初天涯社区最旺盛时期,不仅武侠分区讨论武侠小说,连其他分区也时不时出现武侠的讨论,受其刺激网络空间也出现了不少名称不一的“网络社区”,讨论武侠小说,这是全网可以参加的社区,有时会出现意见不合的非理智行为。
  这催生了以校友网(或单位网)等形式出现的局部社区,讨论各种问题,也包含专门的武侠专区,因为均是校友(或同单位)的,因此讨论比较理性。记得当时有个男同学颇感兴趣的问题:谁最早创作了唐门暗器,是古龙还是梁羽生,讨论得不亦乐乎。隔一年后,由于挖掘了民国的小说,又讨论了民国小说谁最早写唐门暗器、写毒药毒物(后来话题转为暗器、毒药的真实性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发现当时混淆了一个概念。同样是文字中出现了唐门暗器,作为个人武艺专长,与作为江湖门派体系是不同的。
  对于唐门的讨论,至少应分离为门派、暗器与毒药三个基本概念,再考虑其中的复合概念,这样对“谁最早”的回答可以更加客观,两个作家,可能基于不同侧重点各自描写唐门暗器。


  重新找回究文本,重新以新视野回顾以前讨论,是因为发现了此问题的探究,对于熊飞生平的挖掘,有其价值。


  □□□□□□
  □□□□□□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01  白羽小说中的唐门毒暗器与郑证因之贡献
§02  万赖声笔下“四川唐大嫂”与“四川唐门”是否相关?
§03  最早描述唐家执行家法之小说:向恺然《没脚和尚》
§04  郑证因暗器观造成其对“唐门暗器”的鄙视性忽略
§05  历史上真实的“唐门暗器”


§10  历史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01  白羽小说中的唐门毒暗器与郑证因之贡献

       在白羽武侠小说《狮林三鸟》,民国广艺书局全三册的第二册第60页有:
      “三位抬到有光亮處,我來給他們醫治一下。這五毒砂比起唐門毒蒺藜,散毒較慢,可是入毒最深; ”
      上面直接写了唐門毒蒺藜。这应该是比较具体的唐门毒暗器直接描写。
      根据白羽在《狮林三鸟》初版自序中所称:“《狮林三鸟》于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初刊报端”。
      因此,至少在1940年,民国已经出现了唐门毒暗器。
      但是,白羽在《狮林三鸟》初版自序中坦承,其《狮林三鸟》:
      “第六章夺剑争锋,则又为吾友证因创意。其所作《黄衫客》,写姑侄比武,羽不过补出结局,令搏沙女侠小觑元照,终为势所迫,以师姑下嫁师侄,嫁后怏怏,遂又惹起波折。”
      由于白羽与郑证因曾经有过合作创作经过,因此“为吾友证因创意”不能理解为白羽抄袭了郑证因。

       由此得到类推,在白羽小时中,有不少郑证因的江湖传说痕迹。
       实际上,郑证因小说有不少铁蒺藜的描写,也有一些含毒暗器的描写,只是白羽将其结合起来,变成“喂毒”的铁蒺藜而已。
       那么,白羽在《狮林三鸟》为何会想到“唐门”呢?

       根据《三六九画报》第34卷第18期中郑证因的附录:
      “民国二十六年,正值事变后,我这滥羊充数的新闻从业员也被解职了。适值老友宫竹心兄由霸县归来,我们一面办着小学,一面重拾起卖文生涯,一篇《十二金钱镖》以白羽署名发表出去,为竹心兄奠定了写武侠小说的基础。”
     “我们一向度着不规律的生活,迟眠晏起,写作总是在深夜里。每天的晚饭后总是聚在一处聊天儿。竹心兄国学有深刻的研究,写作上修辞严整。我则学识浅陋,仅于国术深感兴趣。更因先伯与外租父习国术有年,所述武林轶事、江湖中一切特殊的习俗,及有关于武林中的奇闻轶事较多。与竹心兄消磨长夜时,竹心兄以国学探讨为话材,余则备述武林掌故、江湖中习惯为交换,为竹心兄添了几部小说的资料。”
       所谓“事变”即是1937年7月日寇入侵天津事件。

       白羽与郑证因“每天的晚饭后总是聚在一处聊天儿。”大概是1937年10月到1938年之间。
       江湖掌故,不是白羽的专长。
       因此,白羽在《狮林三鸟》中写了“唐门”,有可能是郑证因讲述江湖掌故,白羽记在脑海,连载《狮林三鸟》时,潜移默化、不由自主地写出来。
       再结合“则又为吾友证因创意”,笔者认为:尽管白羽于1940年10月22日开始连载《狮林三鸟》时,写下来“唐門毒蒺藜”的有关文字,但在关于唐门毒暗器的创作上,郑证因有过贡献。
       故白羽与郑证因,均可列于“最早者”候选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02  万赖声笔下“四川唐大嫂”与“四川唐门”是否相关?

       假如“唐門毒蒺藜”是郑证因向白羽讲述的江湖掌故,那么郑证因是从何处得到“唐门”这个专业名词的?
       约在1928年下半年到1929年之间,郑证因在馆长为许禹生的“北平特别市国术馆”学武。
       这个国术馆与别的习武场不同,郑证因在其中必须系统性学习,包括阅读专业的武术教材。
       1916年,经过许禹生倡导,作为北平体育研究社的附设机构,成立了北平体育讲习所,许禹生除自任课外,还延聘吴鉴泉、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孙禄堂、刘恩绶、张忠元、佟连吉、姜登撰、纪子修、刘彩臣等任教。
       这些差不多是民国最有名的一批武术家,他们在授艺之余,也留下一些实用的武术教案。

       后来许禹生在“北平体育研究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北平特别市国术馆”,邀请市长为馆长,自己担任副馆长。
       国术馆刚成立,许禹生便着手编写教材,自任主编,馆内教授尚云祥、许笑羽、刘彩臣等人担任责任编辑,另邀请南京中央国术馆一级教习(正教授)童仁富、罗玉等6人为特邀教授。加上1916年上述著名武师吴鉴泉、杨澄甫、孙禄堂等留下的武术教案,可资参考,因此许禹生主编的这批教材,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在“北平特别市国术馆”的系统进修武术的郑证因,成绩斐然;郑证因后来曾以一手漂亮的九环大刀,在场子里公开献艺,便是得益于国术馆的学习。

       假如说,郑证因是在馆长为许禹生的“北平特别市国术馆”得到“唐門毒蒺藜”的信息,假如一定要挑出一部当时已出版的武术教材且含“唐門毒蒺藜”相关的,那么只能是《武术汇宗》。
       笔者在两三年前的旧帖,几次提及自然门,以及自然门的第二代掌门杜心五(一说杜心武),《武术汇宗》的作者万籁声是自然门的第三代掌门,前帖笔者也提及打破门户之见、打破武术秘籍私藏习惯——万籁声在《武术汇宗》公开了武学不少秘密。
       而《武术汇宗》下篇《内功》第六章第七节“神功概论”,第283页有:

       “又有操五毒神砂手者,乃铁砂以五毒炼过,三年可成,打于人身,即中其毒,遍体麻木,不能动弹,挂破体肤,终生脓血不止,无药可医。如四川唐大嫂即是!”
     (网页写“又有操‘五毒神砂’者”,原文为“又有操五毒神砂手者”,网页少了“手”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鄂州市政府官网,上面明确万籁声于“1928年初”完成《武术汇宗》之出版。另外有实体书,说明1928年中国书店已初版了万籁声的《武术汇宗》。
      《武术汇宗》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首部系统性的武术专著,有可能被许禹生在“北平特别市国术馆”选为教材,在郑证因系统学习武术教材时,不排除看过“四川唐大嫂”此一情节。
       但从“四川唐大嫂”到“四川唐门”,有相当大的过渡和跳跃。无法由此推测郑证因产生了“四川唐门”此概念,不过可能向白羽讲了“四川唐大嫂”。
       而是否可得出,万籁声为最早提出“四川唐门”概念者?

       从上楼的70个文字,只能得出一种奇特的兵器(毒暗器)的描述,包含制作原理、修炼时间、实战效果三个层次,最后的“四川唐大嫂”只是举例,说明非向壁虚构,修炼成功能够使用此毒暗器者有谁:四川的一位妇女,可能只是嫁给姓唐的,可能还不姓唐。
      有可能某位不姓唐的某女性,练成此毒暗器,与“四川唐门”的完整概念,有较大距离。

      按照笔者对武学小说的理解(已经多次阐述观点)简言之为:有武有侠有江湖,“四川唐门”的完整概念,首先体现为一个江湖门派(因此有“门”字)。其次才是“武”——奇特的兵器。
      即使此唐大嫂也姓唐,甚至也来自一个姓唐的武林世家,但从上楼的70个文字,得不到一个江湖门派的叙述文字,江湖门派可以由同姓宗亲为主体构成;
      但必须有“江湖门派”的特征,例如“刑堂”,例如以“家法”体现的“门派纪律或规矩”,从70个文字中看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03  最早描述唐家执行家法之小说:向恺然《没脚和尚》

        一个读者喜见乐闻武学素材的形成,往往要经历多年的积累,不断矫正、不断纠偏,最后才臻于完美,“四川唐门”也如此。
        前述“四川唐门”的完整概念,首先体现为一个江湖门派,必须有“江湖门派”的特征,例如“刑堂”,例如以“家法”体现的“门派纪律或规矩”。
        在郑证因的《鹰爪王》中,有不少江湖门派执行“家法”的内容,读之怵目惊心!
        在“四川唐门”形成完整概念之前,有过一个“唐家镇”的小说,其中有武功的描写,更有“唐家镇”作为一个自我保护、防止外患的大家族,执行“家法”的内容,这就是向恺然的武侠短篇小说《没脚和尚》。

       1924年12月6日,向恺然 《没脚和尚》初载于 《红玫瑰》一卷19号。
       主要的故事情节是,唐家镇中有个唐姓大家族,类似“堡寨”的自卫组织。但出了个败类“汪洋大盗”唐棣华。唐棣华其实是“从十二岁的时候走失在外,直到两年前才回唐家镇。”。
       捕头何五太是唐棣华的师兄,他们的师父是天宁寺的一个和尚。因为唐棣华作案累累,何五太不得不出手,但因一时之慈,被师弟走脱。
       何五太不得不借助唐家的家族力量。向恺然(不肖生)写道:
      “何五太亲自侦查不出唐棣华的踪迹,知道唐家的家法从来严肃。”
       因此何五太找到唐棣华的家族家主,告诉家主:“我与唐棣华有同门学艺的情分,也不忍见他到案受刑,最好由尊府的家法,把他治成一个废人,并令他剃度出家。再由我出名,将尊府处置的实在情形,呈报官府,当可留着他一条性命。便是尊府,也不至受他一人的拖累。”
       最后其家族派能干的家人,将唐棣华弄回家;
      “家主开了祠堂门,请出历代祖先的牌位来,教唐棣华跪在跟前。家主面数他的罪恶,家庭制裁的力量真大。任凭唐棣华为通天彻地的本领,千军万马阻拦他不住,一到了这种时候,浑身的武艺不能施展一点儿出来,自愿受家法。当着祖宗牌位,断去两条大腿。从此削发披缁,出家忏悔罪孽。
      家主说好,即命唐棣华的两个胞兄动手,把唐棣华两条大腿断了。雇了一个粗人,陪伴唐棣华到关帝庙做和尚。”

      注意是唐棣华的两个胞兄动手,把其弟的“两条大腿断了”,没了两腿的唐棣华,从此做了和尚,这就是“没脚和尚”外号的由来。
      即使没脚,唐棣华的本事还在,小说是倒叙描写,一开始写了,如果“没脚和尚”化缘不成功,那么——
      就竖在这家的店门口,挡住人家出入的要道。
      若这家不答应他,想把他撵出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竖在门口,就和生了根的一般。三五十人休想推拉得动。有时推拉得急了,他反将身体往下一顿,一耸身就到了柜台上竖着。
      有一次,这店家用麻绳将他的身体缚住,用十多个壮健汉子在柜台下拼死的拉那麻绳,都不曾把他拉下来。

      没有腿还这样厉害,通过“家法”对付其武功,是最省事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04  郑证因暗器观造成其对“唐门暗器”的鄙视性忽略

       不熟悉江湖掌故的白羽,写了“唐门毒暗器”,反倒是熟悉江湖掌故的郑证因,暂时未从文章中,查到具体到“唐门毒暗器”的描述。
       但是,郑证因的《鹰爪王》,在第九次连载时,有一处重要的描写:

       杨文焕遂到客人屋中,一看这位客人年在五旬上下,好一份骨格相貌,身上的穿着,也不似穷途落魄样子,遂温言抚慰,慷慨解囊,客人才吐露实情。
       原来他就是名震大江南北的风尘侠隐鹰爪王,姓王名道隆,有一身绝技,劫富济贫,诛奸锄恶,竟结怨于江湖道中人,为人暗算,暗施毒手,打了他一毒药暗器
       幸仗着武功深湛,真元不散,逃回店中,本能挽救,只是配治伤的一料药得用二十几两银子,偏偏夜间动手时银囊失去,

□□□□□□

       鹰爪王在郑证因的小说中,是超一流的高手,居然曾经差点丧命,谁有这样的本事?
       书中说明是“为人暗算,暗施毒手,打了他一毒药暗器。”
       此“毒药暗器”,本来郑证因可以创作为“四川唐门”的毒药暗器,却偏偏没有写。在郑证因的暗器观中,这种喂毒的暗器,是正派人士所不齿使用的。
       郑证因写正派人士也使用暗器,往往还要在使暗器前提醒一声“打”。

       类似“四川唐门”的毒药暗器,在郑证因笔下,是作为反面存在的,例如用来对付风尘侠隐鹰爪王王道隆这样的超一流的高手。
       也只有王道隆这样的水平,才能“仗着武功深湛,真元不散,逃回店中”,后来在杨文焕帮助下,配了一料药得用二十几两银子的治伤药,恢复了健康。
       这寥寥数语,读起来惊心动魄,正说明此毒药暗器的霸道无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在某网页中,关于某写了不少唐门暗器的武侠大师的回顾文章,称大师看了《鹰爪王》,并说:“书中描述了一位侠客被一枚铁蒺藜击中,而暗器就来自蜀中唐门。蜀中唐门第一次出现也就在这里。”
       大师并说,当年郑证因走镖时亲眼见过《鹰爪王》里类似的情节,由于描述极为惨烈和真实,所以这个桥段也被其他小说家所引述。
       不知这是否为大师的原话,因为从历史资料中,查不到“当年郑证因走镖时亲眼见过《鹰爪王》里类似的情节”。
       而从《鹰爪王》的民国版中,甚至查不到“蜀中唐门”这四个字。
       最接近唐门暗器的文字,就是上楼鹰爪王王道隆“为人暗算,暗施毒手,打了他一毒药暗器。”
       是否大师看了《鹰爪王》,发现暗算鹰爪王王道隆的暗器是“蜀中唐门”呢?

       重查了民国版《鹰爪王》,发现暗算鹰爪王王道隆的暗器原始出处:
       “趁着他们归途中,再把鹰爪王突然来到潼关的情形补叙一番。
        鹰爪王自从十年前被仇家凤尾帮鲍香主毒药梭所伤,险些丧命,幸遇杨文焕旅邸赠银相救,又谆谆劝勉力敛锋芒,免得树敌过多,难得善果。”

        暗器是“毒药梭”,来自凤尾帮鲍香主,不是“蜀中唐门”,“毒药梭”也不是后来唐门的流行暗器。
        在《鹰爪王》设定中,鹰游山是凤尾帮初创时期的总舵据点,书中明确提到其位于江淮地区近海地带。后来帮主武维扬为扩张势力,将总舵迁至浙南雁荡山十二连环坞。
        因此,暗器的原始地点,是江淮地区近海地带或浙南雁荡山十二连环坞,均离四川甚远
        是否民国还有具体写了“蜀中唐门”的《鹰爪王》另外版本?
        抑或作者略存在记忆不清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因为郑证因的暗器观,造成其对“唐门暗器”的鄙视性忽略,将“唐门暗器”的创作权,让给了白羽。
       事实上,郑证因也写了不少暗器,包括反派人物的暗器。
       例如“梅花夺命针”,具体是:
      “这种暗器跟袖箭筒子一样,不过口门是梅花形的五孔,内藏五支三棱透骨针。打出时,是奔敌人上中下盘,跟左右两面,躲得了上,躲不了下,左闪右避,是正找针锋。打镖有迎门三不过,已经算是最厉害的手法,可是用铁板桥的小巧功夫,依然能避过。唯独这种梅花夺命针,只要你在两丈内,你就逃不开。”
       又如“蛇头白羽箭”,具体是:
       “这种暗器十分阴毒,是雪山二丑的独门暗器。箭铲比平常的袖箭稍巨,箭筒内的卡簧力也大。箭铲里是空的,箭尖下里边横嵌着两支钢针,全装有纤巧的卡簧,箭尖不撞动,这两个刺针总是潜藏在箭铲里。只要箭一射中了,箭铲射入人的身体,两支钢针崩出来,左右向肉里横穿过去,再想取下这支箭,除非是把箭伤的创口割下一块肉来。”

       郑证因重视这类暗器,因为有“技术含量”,制作比较需要精致工艺,其歹毒在于让人痛苦,需要“割下一块肉”来取这支箭。
       反派人物的暗器,歹毒是可以想象的。
       而郑证因貌似鄙视纯粹带毒(喂毒)的暗器,认为是下三流的暗器。由于鄙视,没有进一步的再创作。

      不过,假如郑证因真的曾经对白羽讲过“唐门暗器”,却不是从《武术汇宗》的“四川唐大嫂”得到,那么郑证因可能从何得到?
      根据郑证因发表在《三六九画报》的早期生活回忆,郑证因的外公、伯父均是练武多年,社会阅历丰富,郑证因从小听其外公、伯父讲述各种武林传奇,以至于江湖习俗。
      那么,“四川唐门”、“唐门暗器”,与可能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被郑证因的外公、伯父所了解,再讲给郑证因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05  历史上真实的“唐门暗器”

       根据红色经典中有关开国刘帅的回忆文献,地方武术文献明确记载,刘帅在开县高等小学堂就读期间,曾拜唐门武术掌门人唐天泰为师,并与唐天泰之子唐兴畅共同习武。
       回忆文献特别提到刘伯承酷爱唐门单头棍法,这一训练对他后来军事生涯中的刺杀技巧有直接帮助。
       再根据参考文献,查到一批关于唐门武术掌门人唐天泰及其后代(传人)的资料,总结大意如下:
       清代重庆开州(今重庆市开州区)武术家唐天泰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武林人物,并且有大家族传承史,武学源流曾称为“唐家拳”或“唐家拳”门派;
       唐天泰活跃于清乾隆年间(时间对应于18世纪中后期),开州唐门武术的代表人物,以拳术、器械(如棍术)及暗器技艺闻名。
       唐天泰因武艺超群,被清廷选为宫廷侍卫(甚至有文章认为其与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同朝任职,二人常切磋武艺、交流心得)。有案可稽的是,其任职期间吸收北方武术精华,融合至其自创拳法体系;
       其告老还乡后,还吸引多地拳师赴开州交流,如湖北武术家余友智、余友福曾慕名前来切磋,进一步丰富其拳法体系。
       最后,唐天泰博采百家、自成一体,形成了“唐家拳”武术体系。
       其武术体系以拳法(兼器械)为主、暗器为辅,也称开州“唐门”武术体系。
       唐天泰首创以竹子为材料的暗器“竹镖”,成为唐门标志性武器之一。竹镖轻巧隐蔽,兼具中远程攻击能力,后发展为唐门武术的独门技艺。
       其子唐心畅继承家学,于1936年在开州创办武馆授艺,并赴万县(今重庆万州)传艺,扩大唐门影响力。

       在十九世纪初,开州唐门已开始负有盛名,其中的开州唐门暗器是“竹镖”,并没有喂毒,这是与后期武侠小说“四川唐门”的最主要区别。
       而且开州唐门是以拳法见长,兼器械如棍术之长,“竹镖”没有小说中“唐门暗器”一样的威慑作用。
       然而最重要的是,一个普通人在实用中无法随身带“攻击性”武器,无意中显眼,也容易给敌手发现,而“竹镖”可以不显眼地藏身,在不少地方,竹子随时可见,行家制造“竹镖”不难。
       这是开州唐门“竹镖”的可取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龙武侠网 ( 鲁ICP备06032231号 )

GMT+8, 2025-7-12 13:26 , Processed in 0.0411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