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妃暄的感观很复杂。 妃暄的出场着实让我惊艳不已,之前她以“秦川”的身份出现就已经很引人遐思了,到了桥头那一幕她以女装现身真是令人神为之夺!第一次看到黄易对她的描绘时就十分向往,洛水河畔,天津桥头,月光下如出水芙蓉般的绝世容颜,如川岳般的秀丽轮廓,不沾染一点世俗尘埃,真真便是曹植笔下的洛神了,心下之仰慕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啊……可当我在《覆雨翻云》中看到他对秦梦瑶的刻画如出一辙时,顿时“无语”……怎生都是这般地不食人间烟火啊! 老实说,一开始对妃暄我抱着很高的期待,主要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得到黄易对她的偏爱。妃暄出场的起点很高,我以为她会是武侠里少见的见识超卓、不一味为情所困的女子,特别是看到她和子陵在一起指点江山,深情孺慕几千年留传下来的文化艺术时我真的被她的慧质兰心打动了。也许正因为这样无形中对她抱着太高的期待,所以越看到后面就对她越失望,这失望又慢慢地累积起来变成了反感甚至厌恶,不知道是黄易用力太过反而失去了人物本来的面貌还是我的期望过高,对妃暄后来的表现可以说是失望到了极点。相比之下,婠婠的出场绝对不弱于妃暄,而她的结局却比妃暄更令人难忘。在故事的进程中,妃暄在渐渐褪色,而婠婠则不断发力,越发的光彩照人起来。 难道妃暄口口声声地为国为民就是一力逼寇仲放弃争夺天下好成全李世民么?她这样的苦苦相逼也就罢了,还无所不用其极地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去瓦解寇仲,这样行事与历朝历代那些为了争权夺利不惜一切代价的人有何分别?要知道,妃暄可是被视作仙子一般的人物啊。如果她一开始就不要这么高高在上,划下道来只问结果不论过程,那我也不会如此反感。就因为妃暄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高,把自己的行为美化得如此纯洁高尚,让我如何接受她这样的转变呢?甚至连爱她的人,她都不放过利用他的机会,这就是妃暄在长桥上论禅得出的结论吗?──抛开世俗的一切羁绊,真正做到无情无欲?如果真是如此,又何必辛苦来人间走这一遭?正如无语兄所说,已经着相了。 说到妃暄长桥论禅那一段看得我很难受,这也让我感到妃暄之前的所作所为是多么不可解,对于道教我接触得很少,就我粗浅的认识很难理解妃暄一方面要“太上忘情”,另一方面又积极入世救国救民。那般高高在上的说着要为国为民究竟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说白了,妃暄又何尝真正深入过民间去感受民生疾苦?她的出身,她的选择,她所代表的阶层都让人难以信服。所以当她不顾一切地阻止代表草根阶层一路奋斗上来的寇仲时是多么地让人无奈,口口声声是为国为民,又怎能不让人怀疑她的动机?有时候真想问问妃暄,一方面要维持自己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一方面又做着这么崇高伟大的事业,她要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如果她只是冷酷地把这一切看成是追求事业那么我就真的是无话可说了。 提起妃暄最让人诟病的除了这一点之外,恐怕就是她和子陵之间的一段情了。一位朋友曾在我面前非常神往地提起“龙泉之恋”让我着实好奇了一把,当时还没看到那一部分,可是已经被她与子陵之间那种若有似无、若即若离的感情弄得牵肠挂肚的。怎么说,一开始他们都是我喜欢的人物啊。可是越往后越觉得不是滋味,子陵仿佛成了妃暄手中的一颗棋子,甚至一个傀儡,只要妃暄想要,子陵绝对逃不脱她的掌控,这让我觉得很憋气。爱情是属于性灵的东西,本是最自由的,妃暄如果不敢尝试何不干脆放手?偏要这般牵牵绊绊拉拉扯扯还要牵连上这许多的利益之争,本来很单纯的一份感情就这么给毁了。妃暄最后的结局诚如李商隐的这两句诗说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样的她,即使最终练就了剑心通明又怎样呢?…… 虽是大大地倾吐了一番对妃暄的失望之情,可静下心来细细寻思,终究还是不忍怪她太多。记得之前在黄易中文论坛里看到一个叫唐方的MM写了一篇《这只是一场修行》,可以说是写出了一部分我对妃暄那种复杂的感受。是啊,如果把这一切都理解为妃暄生命中的一场修行,那么所有的不圆满都是可以原谅的,相信黄易最初塑造妃暄这个人物的心态应该是更美好更崇高的,只是妃暄的人生早已在急急流年,滔滔逝水中不知不觉变了颜色,再也回不到最初了。 PS: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浅见,算是对无语兄和有无子的共鸣吧,我对《大唐》的认识远不如两位来得有见地,贻笑大方了,呵呵~
有无子的文字很有古典韵味,怎么以前一直都没发觉呢?难道是有无子藏私不成?嘿嘿~此外,有无子对妃暄和子陵那段感情的理解很深刻呢,尤其欣赏这一句──“仅有一个信念的支持哪里能挡得住天性的显露”──精彩!还有那结尾那句“闲弄棋子数落花”也是非常喜欢的,赞一个~
|